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拖累症者的家庭分析
本书的封底:
“你是这样的人吗?
想替别人扛责任——包括别人的感觉、想法、行动、选择、需求、幸福与人生目标。
当别人有问题时,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与负疚。
当别人遇到问题时,会有一股难耐的冲动,连珠炮似的向人家提供一些建议或给一些自以为是的安慰。
当你提供的帮助或建议不被采纳时,怒气丛生。
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
只有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
受别人的恩惠时,充满负疚与不安。
常会寻觅需要你的人,在他们那里,你才觉得你有价值。
如果你有以上特征,你,就是患了‘拖累症’!”

据此判断,我是一个拖累症患者,我的父母也都是乐于助人的典范,我们这个家庭时常因为帮助别人而心力交瘁、矛盾丛生。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冷漠,拒绝爱上任何人,因为爱,常常成为我的负担,我父母教我的爱,有太多责任,甚少喜悦。然而一旦我“爱”上一个人,我又成了“无私付出”的人,每一段友情和爱情都让我疲惫。不让我疲惫的,又觉爱得不够深。
这本书揭示了拖累症者家庭带带相传的悲剧的起源,是我们在原生家庭(即你所来自的父母的家庭)中形成的行为模式不断地影响到我们的新家庭。例如本书中不断举的酒鬼和瘾君子的例子,一个酒鬼的女儿仍会嫁给一个上瘾者,这个上瘾者不一定是酒鬼,他可能是工作狂、性沉溺者、或者对任何事物沉溺的人,但是其影响是一样的,即他没有能力对家庭生活负责,只是妻子身上的重负。酒鬼的女儿重复了自己母亲身上的悲剧,尽管这不公平,但上帝偏偏再次选中了她作为殉难者。其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她的潜意识里,想要寻找熟悉的家的感觉,尽管童年的家庭式不幸的,但是利用否认的方法,还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里获得一种不确定的安全感,因为这是她从小熟悉的唯一的东西,日后的她会不断地去寻找这种熟悉的“安全感”,尽管它一点都不安全。(《为何家会伤人》里也提到这种案例,但是没有对原因进行深层挖掘)生长在不健康家庭中的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正面积极的评价,造成低自尊、不确定的自我印象,过度的负疚感,构成了殉道者精神的核心;此外,弥补原生家庭的裂痕的非理性愿望,促使他们不断地寻找像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一样的沉溺者那样的对象来拯救。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健康的家庭和拖累症者的家庭有何区别:
P86
健康的家庭
        健全、和谐的父母。没有抑郁症,没有心理疾病,对一般的生活时间不会产生极端的挫折感。即使过去有过消沉的阶段,也都予以适当的处理了。
        无瘾的父母。包括没有显而易见的酗酒、吸毒的症状,还包括没有工作狂、发怒狂、无法控制的花钱欲、饮食失调等沉溺行为。
        成熟的父母。自我满足、有能力应付生活。
        父母有积极、满足的自我评价。
        父母双方都致力于维系快乐的婚姻生活。

拖累症者的家庭
        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心里不平衡,被某事所占据,沮丧、有不切实际的世界观。如果父母中一人有这样的情况,那么另一个人的注意力则被这个“不健康”的配偶占据。
        父母沉溺于酒精、毒品、工作,因愤怒或渴望而憔悴,一件对一般人来说可有可无的事,对他们却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不成熟的父母。依赖子女供养、援助、忠告、帮忙的父母。
   ...
显示全文
本书的封底:
“你是这样的人吗?
想替别人扛责任——包括别人的感觉、想法、行动、选择、需求、幸福与人生目标。
当别人有问题时,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与负疚。
当别人遇到问题时,会有一股难耐的冲动,连珠炮似的向人家提供一些建议或给一些自以为是的安慰。
当你提供的帮助或建议不被采纳时,怒气丛生。
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
只有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
受别人的恩惠时,充满负疚与不安。
常会寻觅需要你的人,在他们那里,你才觉得你有价值。
如果你有以上特征,你,就是患了‘拖累症’!”

据此判断,我是一个拖累症患者,我的父母也都是乐于助人的典范,我们这个家庭时常因为帮助别人而心力交瘁、矛盾丛生。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冷漠,拒绝爱上任何人,因为爱,常常成为我的负担,我父母教我的爱,有太多责任,甚少喜悦。然而一旦我“爱”上一个人,我又成了“无私付出”的人,每一段友情和爱情都让我疲惫。不让我疲惫的,又觉爱得不够深。
这本书揭示了拖累症者家庭带带相传的悲剧的起源,是我们在原生家庭(即你所来自的父母的家庭)中形成的行为模式不断地影响到我们的新家庭。例如本书中不断举的酒鬼和瘾君子的例子,一个酒鬼的女儿仍会嫁给一个上瘾者,这个上瘾者不一定是酒鬼,他可能是工作狂、性沉溺者、或者对任何事物沉溺的人,但是其影响是一样的,即他没有能力对家庭生活负责,只是妻子身上的重负。酒鬼的女儿重复了自己母亲身上的悲剧,尽管这不公平,但上帝偏偏再次选中了她作为殉难者。其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她的潜意识里,想要寻找熟悉的家的感觉,尽管童年的家庭式不幸的,但是利用否认的方法,还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里获得一种不确定的安全感,因为这是她从小熟悉的唯一的东西,日后的她会不断地去寻找这种熟悉的“安全感”,尽管它一点都不安全。(《为何家会伤人》里也提到这种案例,但是没有对原因进行深层挖掘)生长在不健康家庭中的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的正面积极的评价,造成低自尊、不确定的自我印象,过度的负疚感,构成了殉道者精神的核心;此外,弥补原生家庭的裂痕的非理性愿望,促使他们不断地寻找像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一样的沉溺者那样的对象来拯救。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健康的家庭和拖累症者的家庭有何区别:
P86
健康的家庭
        健全、和谐的父母。没有抑郁症,没有心理疾病,对一般的生活时间不会产生极端的挫折感。即使过去有过消沉的阶段,也都予以适当的处理了。
        无瘾的父母。包括没有显而易见的酗酒、吸毒的症状,还包括没有工作狂、发怒狂、无法控制的花钱欲、饮食失调等沉溺行为。
        成熟的父母。自我满足、有能力应付生活。
        父母有积极、满足的自我评价。
        父母双方都致力于维系快乐的婚姻生活。

拖累症者的家庭
        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心里不平衡,被某事所占据,沮丧、有不切实际的世界观。如果父母中一人有这样的情况,那么另一个人的注意力则被这个“不健康”的配偶占据。
        父母沉溺于酒精、毒品、工作,因愤怒或渴望而憔悴,一件对一般人来说可有可无的事,对他们却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不成熟的父母。依赖子女供养、援助、忠告、帮忙的父母。
        自我评价不良、自我形象扭曲的父母。
        父母离婚、分居、激烈争吵、对婚姻生活感到痛苦,或是“看在孩子的分上”彼此充满敌意地生活在一起。

依此判断,我母亲的原生家庭属于典型的拖累症者家庭,我的外公外婆打了一辈子的架,但是从来没有分开过。我母亲对待她原生家庭的态度非常具有典型性。有时她会跟我讲起她童年时所受的伤害,以及她想要用自杀的方式去拯救她父母的关系。然而当我要求她反思她的原生家庭给她带来的不良影响时,她会激烈地反抗,指责我太过苛刻,说她父母无论如何养大了她,对她有恩情,并断言说每个家庭都打架,或者攻击我父亲的原生家庭尽管不怎么吵架也仍然不尽人意。有时她又表现出很强的挫败感,对于自己在父母年迈时没有给予完全的帮助而感到内疚,情绪激动起来会失声痛哭,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连父母都照顾不了。我不止一次地对她说,那不是她的错,她改变不了她父母的关系,但她仍觉未尽力。这种未尽力的感觉,就是书中所说的“异想天开的想法”。即拖累症者认为通过自己的某种努力可以改变他人的不良处境。我母亲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例如焦虑、对批评的过度敏感和过度控制。她把我和我父亲的每件事都当做自己的事,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使她焦虑。而且她坚信,没有她的帮助,我父亲做不好任何一件事。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健康的婚姻关系与拖累症者的婚姻各自是什么样:
P80
健康的婚姻关系可以用两个圆圈来表示。他或她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各自代表一个完整的圆圈,是一个健康的个体。当两人走进神圣的婚姻关系时,是出于他们自己自由的选择,而不是由于没有选择而做的被迫的决定。他们两个人,包括婚姻本身,都拥有各自完整的界限。他们结婚以后并不是两个人变成了一个人,而是仍然拥有各自完整的自我,并且又能相互协调、彼此搭配。因此,对他们而言,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为了双方的和谐和满足而做出的努力。
而拖累症者的婚姻关系,我们可以用圆点表示。圆虽然存在,但它的界限很模糊。拖累症者的“残缺现象”其实不是指形状上的,而是指界限上的。当你记得他们的特征之一就是对自己感到困惑、极度缺乏自我形象。拖累症者常常会问:“我是谁?”一个健康人常常无法想象为何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呢?
当拖累症者与拖累症者相遇,就如同两个模糊地圆结合在一起,两人的生活从此纠缠在一起。他们互相交叠,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以使自己的自我形象变得完整。他们渴望增加自我认同感,希望把自己的模糊的点变成坚实的线。但这是行不通的,因为即使他们完全重叠在一起,也还是无法达到最终两人都想要寻找的完整。他们试图从对方身上得到自己欠缺的部分,最终,两人都觉得被对方拉扯而感到精疲力竭透不过气,两人都有一种被侵犯、被剥削的感觉。这种长期受侵犯、受剥削的感觉,渐渐就发展成一股无法言语的憎恶与敌意的暗流。
接下来我们来看为什么两个拖累症者常常相互吸引并结成连理。
P88
当亨利与亨利埃塔两个人热恋时,两人都极力(潜意识里)掩饰或隐藏自己储爱槽(即在原生家庭中获得的爱)空乏的状况。因为这样的欺瞒,再加上雷达(形容两个拖累症者之间的吸引力)之功,两人在对方身上看到的是:“这个人一定能给我渴望已久的爱。实际上在他们之间有一份没写出来,没说出口的结婚契约:“你将会满足我内心深处失落已久的东西,我想那是叫做‘爱’的东西,你,我的真爱,一定能将它填补。”
我们发现,储爱槽越枯竭的人,越期待浪漫理想的爱情。换句话说就是,储爱槽的枯竭反应一个人被罗曼蒂克的爱情影响的深浅程度,即追求那种好莱坞式的感觉的狂热程度:“在一个迷人的夜晚,你的视线穿越拥挤的人群,停留在一个令你心仪的陌生人身上。”他(她)将满足我,我们的爱是永久不变的。当亨利第一次遇见亨利埃塔,他们立即擦出了爱的火花,美好的时光似乎停止了。然而他们非同寻常的强烈的情感,正好反映出彼此储爱槽空乏的事实。
如果亨利的储爱槽几乎是满的,他就不会轻易地为亨利埃塔迷失自己。当然,他还是会给她温暖、浪漫的情感(如果她的储爱槽也几乎是满的)。然而这种情感是在理智、逻辑、价值调和下产生的。
但亨利的储爱槽不是满的。就他身上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而言,他是个“残缺的人”。当他和亨利埃塔结合时,他在心底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如果我把这不完整的一半和你那不完整的一半放在一起,你就可以填满我,我也可以填满你。”
这实际上是行不通的,用比喻来说,婚姻是乘法,而不是加法。0.5×0.5=0.25,因此,不完整的人乘以不完整的人不会得出完整的婚姻,结果仍是不完整。亨利与亨利埃塔发现,他们结婚后的生活比遇到对方之前还要糟糕。
但这仍不失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过去两人都小心翼翼地不让对方发现自己的储爱槽几近枯竭的事实,两人都渴望被爱,渴望得到小孩子般被疼爱的感觉一弥补他们在童年时缺失的。他们都想从对方身上吸取爱来填满自己空荡荡的储爱槽。然而真相总会暴露,不久两人就会发现对方的储爱槽其实干枯可怜得自身难保,根本无法给予自己期待的爱。那么,婚姻就会在痛苦、失望、愤怒的风暴中解体。
如果亨利埃塔的储爱槽是满的,情况会怎样不同呢?她很快就会发现两人的这种关系令她窒息,使她疲惫不堪。她并不需要一个“不完整的人”来让自己完整,因为她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这种交往关系就是让她感到不对劲儿。由于受到红色警告,由于她不会被拖累症者蒙骗,所以在恋爱的过程中,她就可能踩急刹车,终止这段感情了。
在集体治疗中我们常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拖累症者的恋情:一个人的车因为没有油在高速公路上抛锚了,另一辆车看到急救信号停下来,试图把自己车里的油分给他,不料他的邮箱里也没剩多少油,而且这么一分之后,两辆车都被困住,动弹不得。
我们发现帮助互相之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拖累症夫妇特别困难,他们对对方的感觉强烈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们完全看不出这种互相伤害又彼此崇拜的态度有什么不对劲儿。说来也是,这难道不是爱吗?难道这不是影视舆论极力宣扬的所谓最浪漫的爱情吗?的确,让我们看看,我们的电视、电影、流行歌曲前40名的歌曲,到处都充斥着、宣扬着、美化着这种所谓的“爱情”:
爱人者存在的目的在于被爱者身上。(换句话说,没有你我就无法活下去,你是我活着的唯一理由)
如果最初恋时的震颤、活力、热情已经消退、爱情就跟着消退了。
真爱一定有让你感受得到的巨大的冲击力(那种一见钟情触电般的感觉)。如果一份爱不能让你感到震颤,那就不算真爱。
真爱具有无法抗拒的力量,人不能控制它。(“我就是无法停止爱你”)
现在让我们把这些观点与咨询人员了解到的、拖累症者的人际关系做个比较:
拖累症者有残缺不全的、不确定的自我形象,因此很容易受其他人影响。换句话说,拖累症者严重缺乏自我意识与个人界限,即缺乏“我是我”的明确身份。他们不确定自己是谁。因此当拖累症者与亲友在一起时,他们很容易把自己的身份跟他们喜欢的人搅在一起,分不出彼此。
由于拖累症者的储爱槽几近枯竭,他们无法了解及察觉“真爱”。拖累症者很容易不正确地把热恋、爱的饥渴、身体上的吸引与单纯的爱和关心混为一谈。
拖累症者很容易有沉溺行为,所以他们会把沉溺的特性也带入他们的人际关系上。他们很容易无可救药地迷恋别人、无法自拔。
对于陷入这种“爱情”关系里的人,他们会误以为那就是真爱,因为舆论媒体描述的“真爱”就是这样。其实他们没有看到的是:一,媒体很少去表现那种真正深厚,不过可能没那么曲折浪漫的真爱,因为它不那么戏剧化。二,对媒体来说,描述有强烈冲突、充满激情的类似拖累症人际关系的爱较为容易,而描述意义深远、深厚的真爱则较难,尤其是我们这个什么都讲求快的速食文化里。

由以上这段引述,我们可知,对爱的不切实际的需求和媒体的不健康导向,在拖累症者的婚恋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而尽管我父亲从来不说他的原生家庭怎样不好,但从他的经历可以推断,他是在一种半无父无母的状态下长大的,童年的贫困和被人瞧不起给他带来了很深的恐惧,他是被消极虐待的。成年以后他作为长兄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书中称为“情感乱伦”。他几乎从来未被当作小孩子一样疼爱过,导致他对浪漫的感情有过度的需要,又导致他对我倾注了过度的爱,有时甚至是溺爱。他也和我的母亲一样,为我的每件事而忧心,尽管他不怎么说。我父亲对别人的赞美和善意没有任何抵抗力,终生都在为获得别人的认同而奋斗。这种残缺导致他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并且把我母亲的反对他做这些事看成是冷酷。
综上所述,我是一个来自拖累症家庭的具有拖累症特征的人,如本书所说,我们每个人身上多少都有一些拖累症特征。但是我们是否成为拖累症者,则视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原生家庭的问题而定。清理自己的不良情绪、积极构建自我认识,形成稳定的自尊、自信和自我形象是治疗拖累症的关键。
现在,我已经坚信我的朋友有能力处理她们自己的问题;婚姻一定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还有我的许多负面看法来自我在原生家庭中的获得的不良情绪,我必须要抛弃这些情绪,才能清楚客观地看待事物。还有我最该关心的自身的愉悦与幸福。我想,我已经迈出了一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有没有可能摆脱原生家庭,变成和父母不一样的人
拖累症: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强迫的义务 我们不能剥夺一个人从痛苦受益的权力
低咖的恋爱就好比两个原生家庭跳探戈丨《事品》笔记074
不会感恩的人也不会负疚
成家后,是父母重要还是自己的小家庭重要?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原生家庭触发的自卑人格与悲观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