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臺灣孔子---沈光文
 

沈光文(1612-1688,字文開,號斯庵,晚年自號寧波野老,明淸際鄞縣櫟社沈光村(今櫟社鄉星光村)人。《櫟社沈氏家譜》載,沈氏初從宋高宗南渡居鄞。(今属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区石碶镇)。

明故相後裔,明永歷稱帝時,召其出任太僕寺卿。永曆5年(1651)抵金門,後由金門赴泉州,遇颶風,遂飄流至臺灣。永曆15年(1661)鄭成功來臺,以客禮見。鄭經嗣位,作賦以諷,幾致不測,遂變服為僧。後移居目加溜灣(今善化一帶),設帳教學,並以醫藥活人。著作詳見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研究資料彙編》[8]、《全臺詩》[9]1冊,頁36-66

沈光文為史料記載中,最早由中國渡海來臺灣長期定居的文人,由於參與結社、設塾授徒,並且其著作對後來方志影響很大,因被推為「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賦作有〈臺灣賦〉、〈東海賦〉、〈檨賦〉、〈桐花芳草賦〉[10],均已亡佚。盛成〈沈光文研究〉[11]認為范咸《重修臺灣府志》、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所載沈光文〈平臺灣序〉,乃是依據沈光文原著〈臺灣輿圖考〉、〈臺灣賦〉,以及施琅〈飛報大捷疏〉拼湊滲合而成的偽作。盛成因此將〈平臺灣序〉「改其容質,使之還丹」,抽離出〈臺灣賦〉的原文,並加以必要的增補及註釋,從而形成〈臺灣賦並註〉一文。《全臺賦》主編吳福助認為:「盛成的研究,引證浩博,直指心源,迄今無人能出其右。盛成的〈平臺灣序〉拼湊成文偽造說,大抵可信。盛成所割採綴輯而成的沈光文〈臺灣賦〉,應是接近作品原貌,其中增補的部分,是出自盛成的手筆,僅能視為盛成個人的『擬作』。因此這篇企圖還原的考證成果,儘管具有高度的學術價值,畢竟不宜等同於沈光文的原作,只宜作為參考之用。」[12]《全臺賦》因而將盛成整理的沈光文〈臺灣賦〉,作為該書的附錄,以示區別。

   沈光文〈臺灣賦〉列敘臺灣的地理、歷史、戰爭、山川、物產、種族、民俗、氣候。全文模仿漢代散體賦的作風,挾四時,超方域,統萬物,集大成。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繪,誇張繁富的鋪陳,從而形成了超時空體的,一幅縝密精緻的圖案式長卷。這種「寫物圖貌,蔚似雕畫」[13],追求圖案美的藝術構思與技法,對後來臺灣形勝賦的創作,應是有相當的影響。

臺灣孔子
   17世紀中葉,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其事迹在海峽兩岸廣為傳頌,婦孺皆知。然而作為臺灣文體拓荒者的沈光文,卻少為世人所知。
簡介
  南明弘元年(1645年)沈光文參加浙東的抗淸活動,授太常博士。後參與迎立南明魯王朱以海,受封工部郎中等職,參贊軍務。1648年魯王北上,沈光文扈從不及,南來金門。當時,淸朝閩督李率泰聞其名,派遣使者帶聘書和財物勸降之,沈光文不就。1651年11月,攜帶家眷,自金門出海,欲入泉州,過圍頭洋時突遇颶風,漂泊到臺灣南部,“遂寓居焉”。當時臺灣為荷蘭殖民者占據,推行荷文教育。沈光文隱姓埋名,躬耕生活,並嘗試以漢文教授子弟,傳播中華文化。他不辭辛勞,經年累月勘探地理,考察了臺灣的山川、礦藏和港口道路。采訪民俗,大小事無不詳細記載,為創作臺灣第一部地理志《臺灣輿圖考》積累了大量資料。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得知沈光文在臺,十分高興,以客禮相待。

著作
  沈光文寓臺30年,寫下大量詩文,著述有《臺灣輿圖考》、《草木雜記》、《臺灣賦》、《流寓考》、《文開詩文集》等。淸政府統一臺灣後,“遊宦寓賢,簪纓畢集”,遷臺文人紛紛組織各種詩社。此時年逾古稀的沈光文首先出面成立臺灣第一个詩社——福臺閑詠。“福臺”是指 福建省臺灣府之意。後來淸代首任縣令季麟光等人也加入,乃更名為“東吟社”。


評價
  1688年沈光文逝於臺南善化裏,他作為臺灣文化拓荒者的功績卻永為臺灣人民紀念。連橫對其評價很高:“臺灣三百年間,以文學鳴海上者,代不數睹。鄭氏之時,太僕寺卿沈光文之始以詩鳴。”淸代鹿港建書院即借沈光文之字,名曰“文開書院”。許多書院將沈光文與朱熹並祀,尊奉沈光文為“臺灣孔子”,崇祀不替,即使在日本占領期間也不間斷。現在臺南縣還畱下了不少以“文開”、“文光”命名的路、橋、街亭及詩社。

參考書目

1.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月。

2.萬光治《漢賦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12月。

3.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5月。

4.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1月。

5.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6.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2月。

7.許俊雅、吳福助編,《全臺賦》,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12月。

8.許俊雅、吳福助編,《全臺賦影像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12月。

9.楊永智,《明清時期台南出版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11月。

10.孫福軒,《清代賦學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5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林日波丨南宋《通鑒》學著作考論
蘇軾行蹤考/第一篇 緒論/第二章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趨勢(上)
郝潤華:黄永年先生的學術品格
郭英德、李志遠:《明清戲曲序跋纂箋》前言
巢彥婷丨杭世駿作《史記疏證》《漢書疏證》補考
著作、理論及方法:《金石萃編》與清代金石學(總101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