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青白玉龙凤纹玉管礼器】及玩玉心得

此件玉管为战国晚期至汉早期之物,长约16公分,孔径内约5.5公分,玉管身以浅浮雕琢一对龙凤,周身以减地阳起及线刻工艺琢钩连谷纹,龙纹呈向上飞腾,回首吐信之状,身背部有翅,而凤则有头无身之状,玉质为青白玉,质地细腻温润,玉管钻孔工艺工具应是较为先进的铁制工具,孔道钻痕细密自然,沁色有红沁、黄色沁,沁色自然,器形规整庄严,应是君侯王级别用作礼器之物,(具有人说此物现台北故宫有和此件相似之器,而且还是件残件),此物应是成对,是用于特殊礼制才用的,目前此物准确的名称及用途尚未知,无资料可查,此器物本人暂起名为“战国龙凤纹玉管礼器”,有不准确之处请多包含。看完这件真品下面请大家看下一件用出土古玉料仿照相同的一件器物。

显微镜下砣锯痕迹

孔道工艺

此件是清末民国时期所仿,理由根据一:钻孔工艺是机械钻孔,孔道旋纹痕迹太过整齐划一,痕迹线条较粗,且模糊,玉管外的龙凤纹形象而神韵尽散,龙凤纹头重脚轻,比例失调,线刻呆板刀口太宽,故意仿V形刀口,太过刻意,从夏商周至汉不是所有的刀口都是V字形的,作假痕迹像是故意用手工模糊,给人以腐蚀分化感,砣痕粗而松散,不自然!与以上真品之物比较,真假力变。

长15公分,孔内径2.2公分,口直径3.1公分

大家都知道制玉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过蜡、喝油、擦拭,其作用是弥补表面微光不平的现象,让玉更润泽光亮,蜡和油都是油脂类物,可以让玉产生油亮滋润的感觉,但是大家却忽略了此种工艺的重要性,“根据天工开物的记载,最早发明使用此法的是在宋代,直至延用到现代还是这种工艺,那么这里给我留下了一个重要是思考线索,经本人对唐以前的古玉器做了一个实物考察,发现宋玉以前器物上均无用蜡的残留物,并且出土玉器有几个特征表现,手感干燥,抚摸如婴儿肌肤,无油腻之感,用温水反复浸泡数次,刀口处无吐蜡现象,但出灰,玉质较差的比较明显,但是从宋代出土玉器或传世器物刀口处局部都有蜡的残留物,元明清民国均有,不过,那时的残留蜡到现在抠下放在指尖一搓呈颗粒粉状,无油腻感,不粘手,而现在市场所谓高仿或低仿用根牙签抠下的蜡放在指尖一搓呈融化状,粘手油腻,所以宋以前的高古玉绝无蜡的残留物,如有,则不到代或现代仿品,现在大家可以想想玻璃光工艺和玻璃包浆工艺汉以后就慢慢失传了。

此件玉带钩与上面一件仿品同属一块玉料制作

当前市场是有一种低仿品,就不过蜡不喝油,直接用化学物品对玉进行浸泡、染色,工艺看似古拙,其造型比例严重失调,刀法僵硬,手感干涩或油腻,刀口粘有白色晶状物质,沁色死板呆滞,无过渡变化,砣痕线条粗糙、乱、松散、刀口新,玉无出土或传世包浆,现很多古玉收藏者只注重研究造型、纹饰、玉料等却忽略了工艺和器具是高古玉器的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在基础上才能综合考虑其他的一切,以上是本人的考究心得,仅供大家交流!

现代仿品的机械打磨痕迹

图(2)

图(3)

图(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良渚玉琮
高古玉收藏鉴定真假知识(古玉鉴定科普)
礼玉
世界上最贵的玉器,乾隆都舍不得用,这个老头竟用它喝茶
古玉是怎样制成的?
「文化常识」中国器物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