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发生饥荒时

《牡丹亭》有写道:“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这里边的充饥靠画饼来实现,看似玄幻,实则有效。而这种效果的主要实现方式就是心理暗示,想象画出来的饼正一口一口被自己吃掉。

不过,现代人已经很少有人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只要肯做事,到哪儿都能混口饭吃。然而,古代的人类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的就业有限,土地也大多数是地主的,碰上灾害比较大颗粒无收的时候,百姓就只能想别的办法来填饱肚子。

古代的科技比较落后,生产力也比较低,再加上常年战乱和天灾人祸,所以经常会闹饥荒。富庶的南方地区还好一些,一般只有在水患严重的时候会闹饥荒。相对来说,人烟稠密的北方地区则经常会发饥荒,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来说,都是一场泼天大祸。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生活在山区和海边的人来说,饥荒带来的影响相对来说还是要小一些的,山里、海里都不缺吃的。可是对于生活在平原的古人来说,在饥荒年景想要找一些吃的就很难了,当大平原上的粮食吃完了,就只能靠草根和树皮度日。甚至到今天,很多平原地区还有食用榆钱和槐花的习俗,这些都是帮助古人度过荒年的宝贝。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放着河里的鱼虾不去抓,宁可去吃草根啃树皮?其实,这样的想法与晋惠帝灾民“何不食肉糜”的那句话很相似。在现代人眼中看来,鱼虾的营养价值比草根树皮要高,但是对于古人来说,捕捞鱼虾消耗的体力与鱼获相比,可能并不划算。

有个成语叫“赤地千里”,这是形容古代饥荒最常用的一个词。在古代,每当饥荒发生时,可能数百上千里之内都找不到一颗粮食。对于生活在这个区域的灾民来说,河里的那些鱼虾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与其互相争夺去捕捞河里的鱼虾,还不如省点力气去挖点野菜。尽可能地保持体力,是古人度过荒年最重要的一项。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古代大部分饥荒都发生在北方和西北地区,而北方人大多数都水性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年曹操在赤壁之战时,就吃过这方面的亏。本来就不谙水性,而且又饿的没有什么力气,在这种状态下去捕捞水里灵活的鱼虾,恐怕是很难得到鱼获。这就是为什么古人宁愿啃树皮吃草根,也不愿去捕捞鱼虾的原因。

可能有人还会觉得奇怪,既然鱼虾不抓,就算抓到了也不够分,那古人吃树皮草根,为何不吃木头呢?把木头磨成粉,岂不是更容易填饱肚子?在古代,还真有人试过这种办法。但是因为木头中的食物纤维人类根本消化不了,所以吃木头的结果和吃观音土一样,都会因为无法消化而活活胀死。

野菜和草根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是拿来充饥还是可以的,而且野菜和草根也比较有营养,获取的难度也比较低,只要稍微有一些行动能力的人,都能够去挖野菜掘草根。至于古人为什么吃树皮,这是因为树皮中含有少量的淀粉和糖,经过处理之后还是可以用来充饥的。

现代科技发达,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上升,人们可以享用各种各样的美食,不用在担心闹饥荒。这是古人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情,现在的人们可以说比古人幸福一万倍。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更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百姓不吃河里的鱼虾,反而吃草根啃树皮?
古代闹饥荒时,河里鱼虾丰富,为何百姓宁可啃树皮,也不抓鱼吃?
古代闹饥荒时,饥饿的灾民为何放着鱼虾不抓,宁愿吃草根啃树皮
古代闹饥荒,为何灾民只吃草根树皮,却不去抓鱼虾?原因令人心疼
古代闹饥荒时,河里鱼虾丰富,百姓们为何宁愿啃树皮也不抓鱼吃?
古代饥荒人饿得挖野菜啃树皮,为啥不下河捕鱼虾吃?说了你别不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