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白与秦王 ▲一闻

  小白与秦王     ▲一闻

小白与秦王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这两位君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人才的宽容和重用而使国家很快地得到了强大和繁荣昌盛,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开明君主的典范。

小白是春秋时齐僖公的小儿子。齐国,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尚的封国(其领地在今山东北部)。僖公有三个儿子:诸儿、纠和小白,但都是同父异母。为了培养两个小儿子,僖公让管仲和召忽当了公子纠的老师,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师。管仲和鲍叔牙从小交往就很深,彼此十分了解。由于管仲贤而有才,因而鲍叔牙对他非常敬重。

周桓王(姬林)22年(前698)僖公去世,,第二年大儿子诸儿继位即齐襄公。

襄公不仅荒淫无耻,而且政令无常。管仲担心公子纠遭到迫害,和召忽一起陪公子纠逃到了鲁国(今山东西部,其母鲁人);而鲍叔牙,则陪着公子小白出奔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其母莒人)。周庄王(姬佗)11年(前686),齐襄公终因暴虐无道而被人暗杀。

齐国没有了国君,国内立即出现了政治危机。这时,管仲先入为主,要公子纠请鲁庄公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争抢王位。但莒离齐很近,担心被小白抢先到达都城营丘(今淄博地区)继位,所以管仲亲自带了几个轻骑手连夜赶往小白必经之途在险要处埋伏起来。拂晓时,前方传来了马蹄声,这正是小白的人马。管仲胸有成竹地从隐蔽的树丛中张弓搭箭,等小白路过树丛边,瞅准时机,出其不意地一箭射去,正中小白当胸——只听得“啊”的一声,小白从车上摔了下来……

管仲见事已成,带着轻骑手转身冲出树丛,飞马向公子纠前往齐国的方向捷奔而去。

当管仲赶上公子纠汇报了将小白射下车的经过后,公子纠料定小白已死,没人能跟自己挣位,早晚回到齐国都能继位,就放心大胆地让队伍不用急忙赶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连管仲也没有想到的是,等公子纠在鲁军护送下快到齐国边界时,有人前来报信,说公子小白早已回都城营丘,并被众大臣和百姓拥立为王。公子纠起初不相信,要大家继续前进。但刚到齐国边界,被齐桓公早已部署好的军队包围了起来。齐鲁两国军队经过剧烈的战斗,鲁军大败而逃,公子纠也只好带着管仲、召忽等人重新逃回鲁国都城曲阜。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管仲的暗箭确实射中了小白的当胸,但事有凑巧,射中小白当胸的只是胸前的衣带勾,并没有伤及身体,只是因受惊从车上摔了下来。鲍叔牙见管仲从树丛中出来,怕再遭袭击,立即叫人将公子小白扶上车加紧赶路,当夜就赶到了齐国都城营丘,受到了渴望国君的众大臣和平民百姓的热烈欢迎,一致拥立他为王,这就是齐桓公。

小白继位后,为了根除后患并报“一箭之仇”,专程派了特使到鲁国,要鲁庄公将逃往鲁国的公子纠处死,并将实行谋杀自己的管仲和参与阴谋的召忽交予使者押回齐国。鲁庄公被迫,只好照办,杀了公子纠,而召忽则自杀身亡,剩下管仲交给了来使用囚车押回齐国。

鲍叔牙听说管仲已押回齐国,立即去求见桓公,问桓公打算怎么处置。桓公对管仲用暗箭杀害自己虽未遂,但一直耿耿于怀。便对鲍叔牙说,我一定要报他的“一箭之仇”!其实,鲍叔牙早预料到桓公会对管仲严加问罪,便对桓公说,管仲为公子纠策划并行刺您本该严加问罪,但这是他为主人尽忠。况且,他的才能,当今无人能比得上他。如今杀掉他很容易,可对齐国能有何益?如若对他恕罪并任用他,他必将会像对公子纠一样尽忠来报答您。

齐桓公觉得鲍叔牙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老师的劝导,要鲍叔牙带他来见自己。

第二天,鲍叔牙带了管仲来见桓公。桓公问管仲治国的道理,管仲回答说:作为人君,做事不能优柔寡断;见事则应该敏捷。

又问道:“你有何称霸图王之计?

答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其然,则国富民强,称霸诸侯成矣。

桓公听了十分高兴,觉得管仲才能果然出众,很佩服他的政治远见,决定不加问罪,用来辅佐自己。而管仲也真不负桓公的重任。

周庄王十二年(前685),管仲被齐桓公任命为宰相,助桓公励精图治:对内实行改革,使军事、农业、税收、盐铁、工商等各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齐国很快国富民强,各诸侯纷纷来朝,呈现出了诚如司马迁在《管宴列传》中所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局面,终于使齐国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霸主。

作为一国之君,对曾阴谋暗杀过自己,结下了“一箭之仇”的管仲,齐桓公不但不加问罪,反而委以重任让他当宰相,能如此宽宏大量,这是史无前例的。然而,正是齐桓公对人才的宽容和重用,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

像齐桓公这样宽容人才,重用人才,使齐国富民强成为春秋时代第一霸主的明君,在我国古代史上并非有独无偶,秦王恰好也是这样一个明君。

秦王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名叫李世民。他有个哥哥叫李建成,弟弟叫李元吉。李渊是隋朝的武将。大业十二年(公元616)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当时,由于隋炀帝横征暴敛,对外发动战争,使百姓再也无法生存。于是,以翟让为首的瓦岗军跟李密的农民起义军形成一股浩大的军事力量,很快使隋朝土崩瓦解,众叛亲离。大业十四年(618),这个奢侈残暴的隋炀帝在他的亲信将领宇文化及的逼迫下,解下自己身上的绸带,叫士兵把自己勒死。这时,李渊趁天下大乱,在儿子李世民的精心策划下发动兵变,一路打到长安。李渊废了恭帝建立了唐朝,自称唐高祖。

李渊称帝后,封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但当时起义军势力还很大,不过很快开始分化,李密把翟让杀了,又被另一支农民军打败,只好投降到李渊那儿,不久就被李渊杀了,从此农民起义军土崩瓦解。但李密有个部下知识渊博,很有学问和社会经验,被李渊看中让他做了太子的洗马,辅佐李建成,这个人就是魏征。

魏征从小失去了父母,是个孤儿,家里很穷,但他胸怀大志,很有抱负,完全靠自己学习成才,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因家里太穷,又无生活来源,只得到庙里当道士,后来参加了农民起义军。

他当了太子洗马后,忠心耿耿,处处为太子着想。当时,秦王不但掌握着兵权,还网罗了像李靖那样许多名将,并交结了如房玄龄等著名的十八学士为谋士。所以,他的实力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为此,魏征以他独特的政治敏感,预见到将来对太子非常不利,便多次为太子出主意,劝太子借机杀掉李世民。可是,李建成以太子自居,又有一大批皇亲国戚围在他周围,听不进魏征的意见。直到后来发现李世民势力越来越大,才想借征讨突厥之机夺走秦王的兵权,但为时已晚。当秦王知道了太子的计谋后,马上跟近侍们商量,决定先发制人。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李世民上朝控告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后宫胡作非为,竟与父皇爱妾张婕妤、尹德妃的暧昧关系。高祖一听大怒,准备第二天亲自审问。

张婕妤听到风声后,马上派人去通报李建成。李建成找元吉商量。元吉主张马上布置兵马称病不去上朝以观动静;李建成则认为宫内外都有自己的亲信,劝元吉不用担心尽管去上朝看看情况再说。

第二天,他俩上马进了玄武门,不料被殿前的亲信将领常何拦住,要他俩卸下兵器,而周围的兵士又一个个戒备森严。李建成觉察到事情不妙,叫元吉一起转身往东宫奔去,哪知跟李世民碰了个照面。李世民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朝。李元吉一看情况不好,立即张弓搭箭朝李世民连射三箭,却箭箭落空;而秦王只是顺手一箭,就将李建成射下马来摔死在地上。李元吉吓得想逃出玄武门,却被守候在那里的秦王名将尉迟敬德一箭就丧了命。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秦王上朝控告后的当天夜里,就调兵遣将并收买好玄武门守将常何。第二天一早,秦王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名将埋伏在玄武门内外,即使李建成、李元吉有再大的本领也难逃这一劫!

李建成、李元吉一死,他们在京城的部下都归降了秦王。当李渊知道情况后,无可奈何地只好派人传旨由秦王李世民为太子。三天后,高祖宣布退位,秦王李世民即位后,就是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之后,秦王对几次三番要李建成杀害自己的魏征一直怀恨在心,就派人把他找来,严厉地审问道:“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还几次三番劝太子杀我?你该当何罪?”

在一旁的大臣们平时跟魏征关系都很不错,现在面对着秦王向魏征严厉质问,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可是,谁能想到,魏征居然镇静自诺,毫无畏惧地回答说:“可惜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决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如今,您是太子,要杀要刮由您,我没有话说!”

众大臣一听,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料定他非被杀不可。然而,更出乎众大臣意外的是,太宗不但不杀他,反而转怒为喜 ,十分敬佩他的正直,加上平时听说他知识渊博,又有政治远见,觉得如果任用他对自己一定很有帮助。于是,不再问他什么便叫他回去了。

太宗即位后,魏征被召见,任命他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虽没有什么实权,但说话对皇帝很有影响。

那么,太宗对魏征的宽容和重用,结果又怎么样呢?

魏征经历丰富,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秦王不仅对自己既往不咎能如此宽容,还任命为谏议大夫。而自己从小虽胸怀大志,很有抱负,但生不逢时;如今被秦王如此看重,心存感激,又看出他的确是个明君,便决心要为秦王效力。

当时,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在河北守边的他们的部下,尤其是那些亲信,唯恐受株连,都惶恐不安。魏征想到物极必反,便建议太宗对这些人最好宣布大赦,以免不测。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大赦令下达后这些人很不放心,担心李世民说话不算数。这时,魏征又对太宗说:“如果不拿出实际行动来给他们看,祸患恐怕还难消除。”于是,太宗派魏征去河北一带,对守边的部将进行安抚。事有凑巧,半途正碰上官差押着李建成的两个亲信到京城。他便找到副使解释并令其释放他们。副使见魏征持有太宗的手诏,便立即放他们回营。当他俩一回到营帐,李建成的部下们无一不高兴万分,终于相信了太宗的大赦令,表示往后一定要守好边关。

魏征回到京城后,受到了太宗竭诚夸奖。于是,魏征便进一步直言不违地谏劝太宗,要太宗以当年强大的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教训为鉴,实行轻徭薄赋,鼓励垦荒造田,进一步推行均田法,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生产;对官员要求廉政,诚信,厉行节约。还先后向太宗提出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许多治国之策。太宗十分重视魏征的谏言,通过实施,获得了农民的拥护,使社会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不到十年,就展现出盛世的景象。

随着太平盛世的逐渐出现,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后,却开始自满起来,改变了即位之初的勤政和勤俭之风,讲究排场,追求豪华,大兴土木,建宫造馆。而周围的官员则对他一味歌功颂德,迎合他不断的自我膨胀。而这一切,魏征都看在眼里,经过深思熟虑,终于不顾自己的得失,于贞观十一年(637)向太宗上了几次疏,其中一篇言近旨远,句句都针对太宗的思想。

在这篇疏中,魏征先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譬,告诫太宗,想使国家安定要靠自己积德讲仁义;否则,想要让天下太平,保住江山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像砍断树根而要求树木茂盛;堵塞泉源却要求水流长远一样。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如果不“积其德义”,“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跟“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又有什么两样?

紧接着,以史实告诫太宗。古代所有的帝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意思是说开始时做得的确很好,但能坚持到底的有多少?难道是取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吗?不,根本原因在于“得志”后就放纵情欲,为所欲为,只喜欢别人对自己歌功颂德,听不进不同意见,甚至将他们杀害。所以,表面上恭敬,内心怨恨很深。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广大百姓,他们像水,可以“载舟覆舟”,所以必须“深慎”。 深慎”,就是“积其德义”,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那么,怎样积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呢?

魏征向太宗提出了十条具体意见: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以自戒”;大兴土木前,就要想到“知止以安人”;自己身处最高位,就要“谦冲而自牧”(即谦虚有修养);防止骄傲自满,就要想想“江海下百川”;喜欢打猎游乐时,就要想到“三驱(次)以为度”;意志松懈时,就要想到“慎始而敬终”(善始善终);防止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而纳下”;担心有谗佞奸邪的小人,就要想到“正身以黜恶”;行赏时,就要想到“无因喜以谬赏”;须惩罚时,就要想到“无因怒而滥刑”。

以上十条意见,条条击中当时太宗的思想要害,而宗旨则还是在于谏劝他要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

太宗接到这篇疏时,不以为事,在打开看后还有点生气。心想,别人都肯定自己治国有方,才出现如今的盛世。你魏征不但不说好,却在疏文中指责我不积“徳义”, 还列出了十条“罪状”,这怎么能不叫他生气?但当他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别的大臣都上疏歌颂自己,而魏征敢犯颜直谏,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经反复推敲,又联系自己最近这两年的思想生活实际,感到事实也确是如此,便像饮了一贴清心剂,突然猛醒,真正体会到魏征是在为国家社稷着想。文中所举,句句都是至理名言。于是,深受感动,并将这篇疏文亲笔写在屏风上,以便时时提醒自己。同时,下令全国严禁大兴土木,不得打猎游乐,提倡俭节,重开科举,选拔人才,并制定了有名的《唐律》,要求官员都必须依法行事。为了表彰和鼓励人才,还在“凌烟阁”上,将那些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贤能之士的图像画到上面,以供仿效……

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贞观盛世延续下去。不但国内政治、经济、科学、文艺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而且社会安定,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新气象;边境以外,各部落纷纷来归附,各国商旅来往更是不绝,成为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社会——这就是“贞观之治”。

由于魏征在唐朝历史转折点上为太宗拨正了方向,才使太宗的贞观之治”获得了如此的成功。正因为这样,在魏征去世时,太宗破例亲临魏征家中,在床前吊唁,并发自肺腑疼惜地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以上,就是小白与秦王的故事。由于他俩对人才的宽容和重用,才使国家富强,社会繁荣昌盛:齐国成了春秋时的第一霸主;唐朝出现了“真观盛世”;也因此,小白与秦王成了我国古代史上开明君王的典范。同时也说明,杰出人才的出现要靠明君。管仲和魏征之所以能充分展现出他们的杰出才能,正是由于齐桓公和秦王李世民对他们的重用,才使他们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而名垂史册。

说明:本文原在新浪博客以luyan-昵名发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仲射齐桓公一箭,为何鲍叔牙还会举荐管仲为相呢?
2020年高考作文,来看这些同学是怎么写的﹖众说风云,见仁见智
《孙子兵法》感悟《孙子兵法》13——道同相谋
以德报怨还是因怨生恨?读完这三点,你会豁然开朗
管仲和鲍叔牙的幸运,在于他们遇到了明君时的齐桓公!
#每日学论语#14.16【2017-6-2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