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西陵,曾有一个把谜装进历史的红顶风水大师

西陵那些事儿之一

高其倬,把“谜”装进历史的“红顶风水大师”

三百年前,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春日,十八岁的少年天子顺治,驰马搭箭,狩猎至唐山遵化境内的群山时,在箭落的地方向随行的文武官员说:“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的寿宫!”

他一定没有想到,仅仅不到百年,他的孙子雍正就在距离他“寿宫”200多公里的保定易县选下了又一处清代万年的“寿宫”——清西陵。

在一个阳光透过松林,照在小草叶的露珠上,闪着亮晶晶的光的早晨,田野吹来的庄稼青气,一丝一丝沁入心肺,踩在有着三百年记忆的青砖上,那个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的疑问“为什么雍正宁可背负千古不孝的罪名,打破中国上千年的传统和惯例,在清太平盛世年间再次分陵?”,谜团困在心里,那种煎熬如同一颗小石子硌在心中,动一下疼一下。

那种痛伴随了我很长时间,直到这个小名叫高十六,学名叫高其倬的人走进我的世界,给我一剂破解痛的解药。那么,就让我们隔着时空穿越,认识一下这个没有他就没有清西陵,被雍正称为“名臣第一”的宠臣吧。

一个叫高其倬的人

三百多年前的一个伴晚,夕阳斜照在易水河上,河水红彤彤,宽绰之处闪着一圈一圈金红色鱼鳞片似的水纹,不时有灰色的野鸭子掠过河面,这时一个穿长布青衫,牵着骏马的中年男子伫立在河边,伸开双臂,发出了这样感慨:“此乃乾坤聚秀之地,阴阳回合之所啊!”

这个人叫高其倬。他是雍正皇帝器重的一个聪慧的大臣,与清西陵最先有着渊源的人。三百年前傍晚他依易水河边的一句感概,易水河边,永宁山下的山、水、树木就被重新定义,定义成为了“皇家风水”,这个地方开始与“皇”字沾亲,我不知道那时的百姓是要感谢这个叫高其倬的人,还是要痛骂他?与“皇”字沾亲了,如今看起来,对百姓是一件幸事,可那个时候,这样的“沾亲”意味着居住了几十年或几百年的百姓就要搬离这个地方,是舍大义的一次奉献?拟或就如同现今“搬迁”一样,还是要在搬迁费用上要与皇上来讨价还价,想做买卖一样?

讨价还价的买卖,我们不必去做假设,因为,那样的一个时代里,因为是为“天子”基业的风水,百姓的搬迁,一定是一次涕泪滴血无奈的迁移,土地被“皇家”收走了,家园回不去了,高其倬那个时候,为其主子的一次献媚,对百姓就是一次在劫难逃的灾难。

高其倬,这个雍正期间的宠臣,三百年前,清西陵区域内百姓在迁移,无奈无助地搬离家园时,在成为皇家的“功臣”时,他也就成了百姓心里“挨千刀”的罪人,但高其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从他的履历来看看他的一生。

1676年,辽宁铁岭。一个叫高子河官僚世家的院落中传来了男婴的啼哭声,因在堂兄弟中,这个婴儿排行十六,在村里街坊那里就有了个小名叫“高十六”,“十六”这个名字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他的祖父给他起了个学名,也就是我们在史书上见到的名字:高其倬。

高其倬自小聪慧,康熙三十三年,十八岁高其倬参加殿试,中三甲第八十九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右中允、山西学政、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五十九年(1720),出任广西巡抚。雍正即位,同康熙一样,对高家恩宠备至,擢高其倬云贵总督。在云贵总督任上,高其倬推行“改土归流”,雍正嘉其才能,进兵部尚书衔,加太子少傅。此后,高其倬历任浙闽总督、福建总督、两江总督、云贵广西总督等职。   

高其倬的才情还不止于在仕途上,官不但做的高,更能在权势官宦中游刃有余,始娶武英殿大学士明珠的孙女,与年羹尧俱为明珠的孙婿,也就是如今那个有着数万粉丝叫纳兰性德著名词人的女婿。聪慧,显宦也就罢了,这个高其倬还有更高的造诣是,又以诗名世,被称为“一代作手”,袁枚说他的诗“直驾新城(王士祯)而上”。但仅有这些,还不至于让这个叫高其倬的人流芳百世,更有高人一筹的是他还精堪舆术,在那个痴迷风水,想万寿无疆的皇权年代,这就又给了高其倬一个“流芳百世”的机遇。作为雍正帝的宠臣,雍正对其甚为倚重,除了称他为“名臣第一”外,对其还多有赏赐。雍正知道高其倬精通堪舆之学之后,每有堪舆方面的大事,辄命其前往相度。雍正四年四月,雍正命时任福建总督的高其倬来京,开始在清东陵相度修缮福陵。

雍正八年,在他因“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废弃在清东陵选定的陵址后,传高其倬进宫,并传旨意,命高其倬随怡亲王允祥为自己选择陵址,雍正做这个决定,他是怎么想的?想的是什么?我们无法探寻知晓,但这个叫高其倬一定是领会到了,他甩开清东陵,一直走到了易水河畔永宁山下这个叫太平峪的地方。

 “红顶风水大师”

 “皇帝陛下,臣以为易州所地,实乃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沙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调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洵为上吉之壤,请陛下定夺。”在易水河边伸臂感慨之后,高其倬回到了京城,遂上奏折,来表功和忠心。

雍正皇帝阅折后,心里窃喜,但要离开爷爷选定的墓地,若在此处选择陵址,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制度,还是心有忐忑,不便马上表态,于是召集文武百官上朝,共议此事:

 “众爱卿,怡亲王允祥和其倬选中了一方上吉之壤,朕以为此地与祖陵相据数百里,朕于心不忍,恐不太合适,请众爱卿们商议。”那个年代,大臣拍皇上“马屁”一定比现在拍官员“马屁”的还要多,拍马屁等于效忠皇帝,就像如今下级官员给上级官员亮明态度拍胸脯喊“保证”、签“责任书”一样,大臣开始们查阅史料,引经据典,为雍正帝寻找依据和借口。

 “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但汉高祖、汉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却分布于咸阳等县。”允祥奏称道。

“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诸陵则分散于三原、醴泉、乾县、蒲城等地。据此典法,在易州建陵,与古礼不为不合。且遵化与易州都属畿辅之地,离京师不远,完全可以建陵。”大学士们联奏道。

群臣不负厚望的一番引经据典,找出了一大堆看起来颇具情理的依据。雍正朝上终于拍板下了决心:“众爱卿,辛苦了,以众爱卿所言极是,那就这样定了!”

定了!定了!定了!就这样定了。

雍正帝终于将自己的万年上祥之地定在易县那时叫易州的永宁山下,易水河畔的太平峪村,那个时候太平峪百姓得到消息第一个感觉应该是一种背井离乡的苦楚,一定不会像现在征项目跑向项目,跑部进厅,终于落地,终于成功的一种喜悦和收获。

我不知道也不知晓,那个时候,皇陵开工时要不要有“领导”剪彩或放礼花,如果有领导剪彩,那一定是雍正帝,但我从现有的史料中,没有查阅到记载着雍正帝开工那天来了,但在雍正八年的一天,阳光高悬在像泼了蓝墨一样的天上,易水河在阳光下反射下,像一条弯曲的丝绸带,把那个叫太平峪的地方缠绕起来,背后的永宁山静静躺在那里,像一个沉默的君子一言不发,雍正的皇陵在那天开始了营建。

八年后,雍正帝驾崩后的第二年完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雍正因此成为葬在清西陵中的第一位清代帝王。

而收获最大,不仅仅是雍正帝躺在了他的“上祥”之地。那个叫高其倬的人,也因为雍正择陵址之功,被恩授三等男爵世职,称为“名臣第一”,坊间更称他为“红顶风水大师”。

历史因“谜”才“迷”人

三百年后,当我们谈论起雍正选陵,留给我们更多的是谜,而这个谜越来越大,演变到现在成了“谜团”,可也正因这种种的“谜”。让清西陵显得更加“迷”人。

那么,我们不妨打开正史和野史,一起来看看雍正皇帝留下来这些“谜团”,辨一辨真伪。

这是民间的一种传闻,说雍正自畅春园改诏夺嫡、阴谋篡位,随之又弑兄屠弟后,心中有愧,死后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责罚,顾不得祖制,命怡亲王允祥和汉大臣高其倬舍弃京师以东,到京师西南一带山脉采卜,行至至易州境内的太平峪一带发现了“万年吉地”。

这是个别史学研究者的说法。雍正另选陵址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战略防御考虑,是为了加强北京西南地区的军事防御。因为,清西陵的最西边有一个中国九大名关之一的紫荆关。历史上,紫荆关是华北大平原通往山西宣化、大同、张家口等地的唯一一条通道。但我们可以想象下,一个皇帝会把他的陵寝作为一个军事盾牌来设置?可何况雍正信奉“风水”,能把他的陵寝设在一个可能受到外力、外界因素的干扰“上祥”之地?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而史书上记载的是这样的一个“事实”:雍正登基之后,按照子随父葬的制度,他在河北遵化马兰峪,祖父顺治的孝陵和父亲康熙的景陵的旁边选择了一个叫九凤朝阳山的地方,可动工兴建,但意外出现了,动工之后发现那个地方的土质不好,穴中之土又带砂石,有砂石的土壤就容易发生进水,但后来精通勘舆的臣僚术士再三相度,又认为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此雍正只好废掉了这处陵址。

三百多年过去了,关于雍正选址是为“躲避父亲说”版本很多,真伪难辨,但我不想再去探寻什么“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昭穆之制”古代宗法,也不去想去辨别雍正帝是不是为了“战略防御”这样一个高尚的说法,更不去想破解遵化那个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说法是不是更为真实。我只知道,更为真实的是,清朝入关后沿袭的“昭穆之制”的丧葬规范,被雍正轻而易举地击破了,历史在这里开始无声地拐了个弯,清朝自入关后,帝王的陵寝开始以京师为坐标,逐渐分为两大陵区:一个叫清东陵,一个叫清西陵。

三百年前那个为建皇陵,被这里百姓叫做“挨千刀”的高其倬,如今成了清西陵景区百姓叫做“有眼光”的高十六,高十六也没有想到,在三百年前他的一句“乾坤聚秀之地,阴阳回合之所”的奏折,选址在这里,三百年后的今天,成为了一方群众走上富裕路子的路径。

但我却固执地认为,肯定地认为:雍正选陵之谜,那个叫高其倬的人一定知晓,只不过被他装进了他的人生棺木,这个谜也就成为了历史,成为了吸引人的永远不会破解的历史之“谜”。

那我们就不要再去探寻了,历史不就是因为“谜”才显得更为“迷”人吗?

西陵那些事儿之二

雍正,刀剑外的世界

朱漆的木轴在石臼里“吱呀——吱呀”的转动,两扇斑驳的朱漆大门先是打开了一条缝,随着“咣当”的一声,朱漆的门板豁然打开。

这是一个深秋的午后,阳光明亮而温暖,隆恩殿上的天空湛蓝湛蓝,那些依附在殿上交错的斗拱,攀附高处的脊兽以及殿里威严朱漆脱落的立柱,保持着他们三百年来的沉稳和矜持。而在隆恩殿后的明楼宝顶下,那个清代历史上最富有争议的雍正皇帝,还在静静地睡着。

少年胤禛

泰陵的隆恩殿,阳光正透过窗棱,一条一块散落在被打磨的明亮的青砖上,在玻璃展柜中,从故宫博物馆里影印来的雍正皇帝的红色奏批,不时地引来走进大殿中游客的惊叹和称奇。

“雍正皇帝字体真漂亮,堪称大师级书法!”

“奏批红字比大臣上奏的折子字还要多,那么多的奏折,雍正皇帝要有多辛苦?多勤政?”在游客的赞叹和敬佩声,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见到了那个叫胤禛孤苦无助的少年。

三百年前的冬天比现在来的要早, 1678年的12月13日的清晨,人们在打开窗门时,惊奇发现了甘露遍结在树枝、苇竹之上,其形状若凝脂,其味道如饴美,一幅太平上瑞天气。在北京那个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传来了出生婴儿啼哭,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胤禛——雍正皇帝。出生时普降甘露,冥冥中使他后来喜“祥瑞”,以至于每个地方出现“祥云”和“甘露”大臣们不惜赞美之词飞马来报。

皇帝命运也不是一路鲜花迎着他走,出生没有几天的胤禛,就被迫从亲生母亲身边抱走,母亲的哭声,那个时候他一定听到了,但他理解不到一个母亲的心中的凄楚,虽然他的那个养母佟贵妃,也是百般地疼爱他,可体弱多病的养母,在他最需要关爱与呵护的年少时期离他而去了。为什么?为什么?在红砖金瓦的皇宫院墙内,少年的雍正有过无数次的自问,自己是皇子,有生母,有兄弟,却不能相见,他内心的那份敏感孤寂孤傲以及那种不为人知的感性脆弱,令他离群索居,格格不入,“喜怒不定”成了他擎爱的父皇给他的评语。

这个在宫墙内的少年,那个时候他一定渴望父爱和母爱,渴望友情的理解和包容,可宫廷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成为了他心路成长上,没人能替代的孤寂困苦,那就把这些压抑在心头的孤独困苦,找到另一个世界来排遣吧,年幼的他开始了学习佛家经典,自称“园明居士”,“破尘居士”,开法会、收门徒,自比和尚、教主,并发出了“人生如梦,一切皆空,不如坐下来念经”的感慨。

那个时候的他,孤独无助也尽可使他静坐下来,在书房中如现代人一样,泡上一杯茶,在书中寻找慰藉,在“练字”中讨些乐趣,于是练就了一手运笔流畅、娴熟刚劲、结构严谨的书法功力。康熙皇帝赏识他的书法,加之自小固有的卑微也就成了谦虚,皇子中不出众的他,先赢得了康熙皇帝的好感和信任。

这就是少年胤禛的世界:凄苦、孤独、无助、好学、仁厚。特别是养母去世后,生母的嫌弃排斥,他那沧桑、悲凉的情感,如旋风一般在我内心底恣意横扫,那种五味杂陈的滋味,撞击着我酸楚的胸腔。我想穿越过时空的隧道,伸出我并宽厚的手,紧紧抱住这个无奈无助的少年,把他当做我的一个弟兄,给予他无限的关怀,让那“喜怒无定”愁眉紧锁的脸,绽放出灿烂。

和硕雍亲王

一个人在陷入孤独无助的境遇时,只要有一颗挣破囚笼的心和意志,那么迸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就如崖缝中的小草,一样能挣破压在它上面重它数万吨的岩石,高高仰起头,来看头顶的蓝天白云,在阳光下舞蹈和呼吸。

少年的胤禛的成长经历,有他父皇说的喜怒不定的特点,但在皇家深宫中的磨砺,也一样让他锻造成了个性鲜明,行事果断的性格。挂在胤禛书房中,书写的那块 “戒急用忍”匾额,我不知晓他在写这四个字时,当时内心正在经受着怎样的凄楚、煎熬和痛苦,但我知道这四个字一定寄托着那时他的梦想,抱负和期望,一定能把他的心锻造成铁,锻造成钢。

1695年葛儿丹再次进犯大清国,十九岁的他随父皇亲征,征途的劳累,父皇病倒了,他就为父皇亲身试药,敌人弓箭射来了,他上前舍命护挡飞箭,康熙开始从内心开始对他发出喜爱和重视。到了1709年,这个时候的胤禛,已经被他的父皇册封为和硕雍亲王了。虽然,那个时候的他,那还沉浸在儒家书香里,正通过“书”里真理名言,实践自己人生的进步,但上天给人“大任”,总会要折磨他,胤禛最疼爱的长子弘辉突然的夭折,已经使他一度心灰意冷,不问宫闱朝堂之事。可在那个矛盾丛生清宫里,他即便不去想不去看,想闭上眼睛捂住耳朵,但父皇和太子之间、太子和众多皇子之间,为了争夺储位,你死我活的斗争,也不会让他置身度外。

和硕雍亲王在那些皇子中,是个边缘人,众阿哥也轻视他,亲生母亲排斥他,加之长子的夭折,我们可以设身处世为这个和硕雍亲王想想,还有什么比这些更加痛苦?我相信就在一个煎熬痛苦的深夜,就是这个叫和硕雍亲王的人,一定思考了自己从出生以来,所经历的种种得到和失去,把那个敏感、脆弱、孤独的内心都变成了最强的力量来源,成为了后来那个叫雍正皇帝的人。

在一杯茶一本书的日子里,和硕雍亲王践行着他启蒙老师顾八代语重心长地与他说的“争不如不争,不争是争。”格言,在所有的皇子,都喧嚣地为皇储位置挣得昏天暗日时,和硕雍亲王宁静的让人捉摸不透他想什么,琢磨不清他在等待着什么,沉默有时比行动还要可怕。

我相信一个人成功除了自己奋斗外,上天也要眷顾,也要给这个人机遇,和硕雍亲王等的机遇终于来了!先是意想不到的太子被废,九子夺嫡,宁静沉默下的和硕雍亲王,那个在书房中挂着“戒急用忍”匾额的胤禛,终于也投入到这场惊心动魄的争储斗争中。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和硕雍亲王,在这场争斗中的智谋:还是那样平静,没有丝毫的锋芒,静的好想皇储和他没有一点关系,他除了每日不是讲求佛法,就是与僧道频频来往,看上去没有一丝问政的想法,一方面与众兄弟保持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在父皇面前竭力树立自己友爱仁孝的形象,但在这宁静沉默中,暗中积蓄力量已经像春天压在岩石下的小草,顶出来了,要掌控自己的世界。

谋兄、篡诏、弑兄、屠弟,这些还是留给史学家们去争论 ,去破解,去探寻,历史就是这样,已经迈着那神秘、凝重、艰难的步伐,进入了雍正时代。

雍正时代,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雍正皇帝

在清朝十二位皇帝中,常听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康乾盛世,康熙帝、乾隆爷,我从没有否认过这两个男人在清代乃至中国封建历史上曾有过的功绩和辉煌,但在我的心中,有一位更加厚重的男人,使我最为敬佩,最能震撼我心灵的男人,他的小名叫胤禛,后来这个小名字被人渐渐淡忘,“大名”就成了历史的符号:雍正皇帝。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中世界,这个在他掌控的十三年的刀光剑影外,中华大地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普通人用普通的视角来看看这个世界的不同。

我们先从这样一段史料,来看下雍正是如何为了自己的基业,勤苦到了何种地步?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地上冒着青烟,狗热的吐着舌头躲在墙荫或树荫下,自小因中暑怕热的雍正处理奏着章时,突然他觉得心慌气闷,放下手中奏折,到殿外漫步休息,眼前忽然闪过前贤的箴言,想到帝王的职责,猛然转向回殿,握起朱笔,慨叹道:“联以一治天下,政事要紧,怎么浪费时光呢?在位十三年,亲批奏折1000万字,并且书写达500万字,现存35000多件,平均每天批示8000字。同时在位十三年期间,没有因为避暑休闲去过一次皇家的“避暑山庄”,勤奋而毫不懈怠,今日事今日毕,这样的勤勉和勤奋,又有哪一个封建帝王能做到?

1723年以来,山东农民王小二紧锁的愁眉终于有些舒展,雍正元年开始实行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压在这个有八口人贫困农家繁重徭役杂税搬走了许多,终于不再去讨饭了,日子过的安稳起来,天下百姓尽显和谐太平,官场再也难现“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贪污成风的乱象,而这些变化,我们一起来听听看看雍正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把贪官追得水尽山穷,叫他子孙后代也做个穷人,方符合朕的本意。”“这些人想一死抵赖,借死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这是万万不行的。”在一些贪官污吏畏罪自杀,觉得可以一了百了,用他们的“生命”保全家人时,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想法错了,他们只因遇到了雍正,一个出牌与众不同的人,贪官死了也不放过!雍正四年,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因贪污、受贿、亏空案被追查而畏罪自杀。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

仰望天空,我想到了现今的整风肃纪,射向官僚享乐主义以及奢华之风的利剑。无论多么艰难,但箭射出去了,什么都不能阻挡,只要这是代表着“党业民利”的箭锋,历史将会有一个公正的裁断。

雍正没有想到,破除一项制度,牵扯到利益基层制度,他的射出的那组箭,那么沉那么难。 “火耗归公,得罪了所有的贪官, “摊丁入亩”,得罪了当时的所有的大地主和豪绅阶级; “官绅一体纳粮”得罪了天下所有的读书人。这些阶层的反对、阻挠和破坏,更是个个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雍正即可驾崩。但雍正那个时候没有退路,他的人生注定从坐上皇帝龙椅那刻起就不会再有“R” 和“N”挡。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个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动用国家政权力量,动用手中“权利”,如果就被说成“暴君”,那么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皇帝都应该归为“暴君”,如果说雍正即位后的政治清洗以及与胤禩胤禵而采取的超常不符合礼规的举措,仅仅出于统治需要,出于得民望而非官望,以民为重,为什么我们不能给予理解和包容?史料记载,雍正即位后至少有2100多名官员因此而被革职、抄家,即便是雍正的十弟、十二弟皆因任上亏空而变卖家产都进行了补亏,这样的“大义”翻遍史书,做皇帝的能有几人?一个数字,或许最能证明,雍正十三年来,国库财政结余,由刚刚坐上龙椅那刻起的800万两增加到6000万两,康乾盛世,离开雍正这十三年,我想那或许都是烟火。

那高高在上皇位,注定雍正是孤独的,对臣下严苛,对那些权倾朝野,恃宠而骄,欺君罔上的封疆大吏,毫不手软,以严酷的手段坚决铲除,我想对他来说也是痛心的,是件迫不得已的事情。文献记载,雍正在位十三年中,至少有2100多名官员因此而被革职、抄家。但雍正不是冷血动物,他也有着更多的温情,我很喜欢一位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他刻薄是真刻薄,但不寡恩;冷酷是真冷酷,但非无情。”

雍正五年,河道总督齐苏勒患心跳脾泻,当雍正派的御医刘裕铎,带着人参,南下推开他的家门时,齐苏勒掉的是感动的泪;雍正七年,山西提督袁立相患风湿病,当雍正特赐内务府珍贵药品,并派太医阎德富前往治疗时,内心翻腾是感恩的泪水;总兵官潘之善因病双目失明退了下来,当雍正派最擅长治疗眼睛的太医给他诊治,使潘之善双目复明,老人流着苍老的泪水,跪拜谢恩;宠臣田文镜晚年身体很差,雍正帝给予假期,并赏赐药膏和丹药并派太医为他治疗。劝慰他一切事情都要以“慎重爱惜”为好,千万不能太劳累,情深意切,殷殷如手足……如果在今天,你,我,他遇到了这样一个皇帝,这个一个上司,你会不会为他卖命,我想我会是的,因为我觉得值得!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老辈子一直流传下来的“箴言”,我相信这句箴言。人的一生不会是没有错误的一生,雍正也是一样,如果你单单要去争论“军机处”、“文字狱”的话,我不否认在那个年代造成了一些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可哪一位皇帝包括一些伟人,都是十全十美呢?康熙宽大,乾隆疏阔,如果不是雍正的整饬,满清恐怕早已衰亡!

起风了,远处的古松林里传来了阵阵松涛声,秋日里要落下去的夕阳在有着300年青砖上柔柔地爬着,就如雍正的人生一样显得悲怆和苍凉。 我在想,世人过多的在继位和死因上去牵扯,说成是疑问或“谜”一样的问题,我真的觉得这些根本就没有什么也不是什么神奇之处。

在他的宝顶明楼,我来,绝不是为了打扰他惊醒他,我的到来只想着近距离接触下,这个在位不长,我最为敬佩的雍正大帝,来一次对他一生“刀光剑影”外的肤浅解读。

 其实,我知道即便是厚重史学家的解读,对躺了三百年一直睡着着雍正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一个人,不论生前有多么创造了多么伟大功绩,结局也是被时间永远地冲洗埋葬,归于虚无,时间很残酷,时间也很公正,就如雍正手书的一副对联“俯仰无愧与天地,褒贬自有千秋。”。 这书写的对联,是三百年前雍正仰望星空的一次感概?拟或是他直抒胸臆的一次自白?这些我们都无从知晓了,落日时分,两扇脱了朱漆的大门在我身后随着”吱吱吱吱”的声音轰然合上,停止了我的苦思冥想,但我还是止不住再一次回望落日下庄严肃穆的泰陵,想对那个年少孤独脆弱的兄弟,那个富有争议、但勤政为国事为民曹尽心的皇帝说声:您,好好睡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谱】雍正《宝薮》(全)
雍正的艺术
珍藏版 清代皇帝《宝薮》
张明扬 | 皇上再深情,该杀你还是会杀,不信问年羹尧
这位美女5岁入宫,15岁嫁人,受尽皇帝恩宠,却只活了19岁
雍亲王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