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人和馆”到“老人和”

《菜饭叫做——咸酸饭》(阅读原文)推送以来,大家反响激烈。文章中提到了上海的“老人和”餐馆以猪油菜饭和糟醉食品闻名上海,于是,不少人希望我写一篇“老人和”的文章,盛情难却,就写一篇吧。

解放后的老人和饭店

调整一新的老人和饭店旗舰店

“老人和”原来的名称叫做“人和”,古人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之名来源于此。《光绪上海县续志》有这样的记载,说:“饮馔品,本帮而外若京、苏、徽、宁各帮皆较奢靡,今则无帮不备,月异日新,即盛馔器往往舍簋用碟,步武欧风……本帮见存者仅邑庙南‘人和馆’一家,开设垂百年,至今略存古朴云。”近代以后,欧风西渐,上海的餐饮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菜式发生了变化,连装菜的碗也改成了盆子,倒是这家“人和馆”保持传统,坚持使用传统的蓝边碗装菜。作者说,“人和馆”“开设垂百年”,估计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店”了,光绪至今约百余年,那么,现在的“老人和”应该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真正的有200年以上有历史记录可查的“双百老店”。

“人和馆”长期开设在城隍庙馆驿弄(今馆驿路)弄口。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中,城隍庙地区一度设立“中立区”,许多无法进入租界的难民大多进入“中立区”避难,城隍庙地区人口密集、环境恶劣,灾民抢掠食品的事情层出不穷,官方无法维持社会秩序,商家叫苦连天,最好的办法就是逃离。1938年秋,“人和馆”迁址法租界恺自迩路(后来的金陵中路79-81号)重新开业。几乎与此同时,有一位姓刘的人也在公共租界二马路(九江路521号)开了一家“人和馆”的餐馆,于是双方打起了官司,但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是各自独立的“政区”,法院无法受理跨越政区的案子,最后双方在中人的调解下达成妥协,九江路新开的那家改名为“新记人和馆”,而原来的“人和馆”干脆改名为“老人和馆”,省称“老人和”,一字之变,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人和”被人们理解为“适宜老人用餐的餐馆”。

老城厢的饭店

八仙桥:小菜场外的商贩

金钟广场旧址

“老人和”所在的金陵中路属于“八仙桥商业区”,白天,这里客流量极大,同时,这里的许多商店不设食堂,职工午餐成了问题,当然,这里也有许多小餐馆,解决游客和商店职工的就餐问题,“老人和”因势利导,白天的营业以“快餐”为主,晚上做传统的餐饮业,独具匠心的“老人和”推出来江南人喜闻乐见的“咸酸饭”,也就是现在的上海人所说的“猪油菜饭”,操作简单、食用方便、价廉物美、味道好极了。猪油菜饭耗工大、利润薄,几乎没有餐馆愿意经营猪油菜饭,而“老人和”坚持薄利多销,使“老人和”的猪油菜饭一炮打响,成为上海著名的饭菜。好像还是在“文革”期间,我的一位亲戚长者在淮海中路比乐中学当老师,有一次我有事找他,他带我到“老人和”吃猪油菜饭,与家里自己做的猪油菜饭差不多,不过味道不是自己做的可以比拟的,“老人和”和它的猪油菜饭让我铭记在心,难以忘怀。后来,我许多次去过“老人和”,就是为了一碗猪油菜饭。

金钟广场夜景(2009年

20世纪90年代初,这里要建设“金钟广场”,1993年,“老人和”一度停业。1997年在瑞金二路416-418重新开业。如今的“老人和”已经是餐饮公司,旗舰店设在淮海中路558号,许多分店分布在上海各处,不知道现在的“老人和”是否还有猪油菜饭供应,有的话,我一定会“旧地重游”,回忆回忆老底子猪油菜饭的味道。

上期传送门:

《菜饭叫做——咸酸饭》

薛理勇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1年大学毕业后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参加筹建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现任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理勇说老上海丛书”等约六十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海上记忆】咸酸饭
为什么上海这么流行菜饭?
#八珍盛宴#不用炒菜也能吃下两碗的上海菜饭
菜饭
这一碗,这个季节,所有上海人都会吃!
23岁『老』上海菜,饭比肉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