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子钧:书法形态动感的感知之线条动感

(作者:徐子钧)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文字书写的艺术。但在文字产生之初仅仅是代替“结绳记事”的符号工具。但发展到后来却代替的“乐”成为“中国美学的基础”(林语堂语)。成为中国文人抒发情感的领地。更为甚者称“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成为直接体现“道”的精神的艺术。一切皆动,无物常驻。书法中亦是如此,动的事物才具有生命力。研究清楚书法中具有哪些运动的方式、方法,对书写者完善自己的作品有极大好处。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物质的运动属性也渗透到书法的创作与欣赏过程中。正如汉代蔡邕《笔论》中所说“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行走、飞动、往来、水火皆为形容书法的动态美。书写的汉字只有具备了动态意象才能算的上是书法。那书法里会有哪些动态呢,我怎样把握这些动态才能算的是书法呢?下面我们尝试从线条的动感、结构的动感以及章法的动感三个方面逐一论述分析。

线条动感

1、线条外轮廓变化引起的动感感知

线条外轮廓是指一根线的上下左右的四个边的形状。当一个字被书写完成以后,运笔动作通过笔墨和纸的摩擦转化成了线条,此时的书写动作已不复存在,但我们却能通往纸上的线条感受它的运动,或缓或急,或强或弱等。姜夔《续书谱》中云“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通过对线条外轮廓变化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归纳为,一是静止在纸上的线形联想出书写过程中的动作;二是由静止的线形本身所引发的动势感觉。《峄山碑》中的线条,运笔以平动为主,线条粗细一致,外轮廓光滑流畅,给人以稳定,平静之感,弧线优美富有弹性。如图倪元璐《行草五言律诗》“埭”字竖画,“天”字的撇捺,“藜”字的撇捺、环绕处,皆在运笔的过程中增加节点、波折,顿挫刺激,运动感呈刚猛,倔强状态。如图王羲之《初月帖》中“近欲”两字,几乎每个线条都是中侧锋互换,毛笔这种运动方式使线条的外轮廓呈不对称状,单取出线条的一段,我们会发现笔锋的运动在线条内部呈“s”形,线形的外轮廓动感微妙,立体沉稳。如图黄庭坚《松风阁》中“令”字捺画的外轮廓上下起伏,运笔动作较为外露,运动感呈波动,振荡状。

王羲之书

黄庭坚书

2、线条平动、提按、绞转引起的动感感知

平动即为毛笔在同一水平面下运动时,线条粗细如一。提按即毛笔呈上下运动时,线条产生粗细变化。绞转即毛笔呈绞动状态运动,其运动轨迹如“s”形这时线条的外轮廓的两边呈不对称状。

平动的用笔,线条运动感平静、沉稳。提按的用笔则提笔为细,按笔为粗,细线轻快,粗线厚重,沉稳。一提一按,才按便提。提按之间构成了线条运行的上下节奏。如用笔提按转换较慢,线条运动感平稳,提按转换较快时,线条的运动感则腾挪跳荡,灵活,不稳定。在作品中线条的平动、提按、绞转三种运动往往是相互配合的。作品中哪种手法使用量得多少不同,作品的面貌也不同,运动感也自然不同。

如图孙过庭《书谱》中“五合交”三字以按笔绞转为主,以提笔为辅,线条运动沉稳,厚重迟缓。“得志”字较之以上三字为中粗,运动感稍快,“得”字末笔与“志”相连,提笔过渡,轻快自然。“志”以提笔细线为主,运动快捷连贯。正如怀素《自叙帖》减弱了提按粗细变化,以细线为主,运动快速,自由。如图王籧常草书对联与怀素恰巧相反,粗线重按,迟重凝练。如图颜真卿《祭侄稿》中“人心方期戢谷”六字,线条由提笔细线到按笔粗线逐渐过渡,节奏也由快变到慢,再如“衅称兵犯顺尔父”,前几字提笔细线,运动感快速,“尔父”以按笔为主,沉着。如图《裴将军诗帖》则更为明显,楷草兼杂。楷书书写节奏慢,草书书写快。此作品达到了快慢,动静对比的极致。如图张旭《古诗四帖》运笔绞转时兼有提按,运动变化丰富,不可端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法线条的四大动感
书法之笔法
邱振中《笔法的演变》
王羲之笔法分析
从毛笔的运动形式看书法中的笔法
** 书法线条表现力的开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