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205横竖的笔势-竖

205横竖的笔势-

  前两堂课讲了点的十个笔势。对什么是笔势,什么是化势,应该了解了。

  专论笔势最早是唐朝《玉堂禁经》,所以《玉堂禁经》是一个基础。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张旭系统,单一笔势有“永”字八法的八个点画,在晚唐《永字八法详说》已经称之为侧势、勒势、努执……等等。《玉堂禁经》还有复合笔势“五势”。这十三个笔势就是崔邈所言,韩方明记录的,确凿无疑。

  我把它称为“书法十三势”,这是笔势系统的根本。

  单一笔势是动作,复合笔势是招式。

  《玉堂禁经》中还论述了三十几个笔势,如烈火势等。韩方明《授笔要说》没有提到这些笔势。但朝代很早,也是重要内容。

  后代的笔势都是从《玉堂禁经》中演化而来的。举例如下:

  宋代有《翰林密论》,作者不清楚,有人说是唐代李阳冰写的。

  元代和尚李溥光《雪庵字要》,把八法化出二十四个笔势。

  元代还有《书法三昧》,潘伯鹰先生怀疑是胡翰所作。

  明代姜立纲《七十二例法》内容就比较庞杂了。他把笔势和结字法都收在一起,所以有七十二法之多。

  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

 

  还有日本方面的,有些中国已经失传,在日本的著作中还可以看到。一般说来,初学书法不必去买这些书,因为里面的文字、配图错误很多,要弄清楚不容易。

  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解释和补充笔势,所以有时候搞得很繁琐。例如《雪庵字要》给“永”字八个笔画重新起了名字,依次是:怪石、玉案、铁柱、蟹爪、虎牙、龙角、龙爪、金刀。听起来有文采,记起来很麻烦。

  这还不算完,换一个人又有其他新名字。我整理笔势系统,是以十三势为基础的。十三势有的名称,我不会改动。只有十三势以外产生的新的化势,才会用新名字。接下来的课程中,就遵照这个原则。

  下面,继续讲单一笔势。为了方便,先从竖笔开始讲。

  1.“永”字竖笔的笔势

 

  努势——钩努势——钩裹势。跟努相对的是裹。竖笔还有比较直的一种叫纵。梁武帝《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说:“直,谓纵也。”

  纵是一个很古的名称,篆书中已经有这样的称法了。汉蔡邕《篆势》:“纵者如胵(chī),横者如编。”至今我们还说“纵横”,什么“纵横之海”,“纵横交错”等等。

  在《玉堂禁經》中有“垂针异势”一节,介绍了竖笔的两个笔势:悬针、垂露。尖尾巴的叫悬针,圆尾巴的叫垂露。

  在汉魏篆书中已经有悬针篆和垂露篆。后来真行草中保留了这两种写法。悬针就是揭笔收尾,垂露就是顿笔收尾。

 

  《玉堂禁經》把“垂露”“悬针”归功于钟繇、王羲之。

  《玉堂禁經·垂露异势》说垂露:“丨(gǔn),此名顿笔之理,以摧挫为工。此乃古法,钟元常守而不失,改为“垂露。”垂露本来就是顿笔写的,一来一回。“古法”指篆隶用的方法。“钟元常”就是钟繇。用这种办法收尾的竖笔,称为垂露。

  《玉堂禁經·垂针异势》又说悬针:“此名悬针,古无此法。右军书《曲江序》,'年’字缘向下顿笔,'歲’字三画藏锋,与'年’字顿相逼,遂改为垂露顿笔直下垂针。后人立悬针相承,遵此也。”照作者的观点,垂露的功劳归于钟繇,这悬针的功劳归于王羲之。“古无此法”,指篆隶一竖收笔不用悬针,到王羲之写《曲江序》(就是《兰亭序》)的“年”字,才发明了悬针法。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跟什么毛笔是秦将蒙恬发明一样,都是英雄崇拜。他说《兰亭序》“年”字收笔本来用顿笔收尾,因为“岁”字起笔三画藏锋,那也是圆形的头,这样一来和“年”字顿笔就相同了,所以“年”字改为悬针。作者当时大约没有福气看到《兰亭序》双钩墨迹本。在墨迹本上不是这样一回事。请大家注意,《玉堂禁经》后面讲笔势的文字,传抄错误不少,阅读时要小心。但无论如何,如果我们不计较发明权属于谁,竖笔有悬针和垂露这两种笔势是可以成立的。

  揭笔尖尾巴叫悬针,顿笔圆尾巴叫垂露,挫笔断尾巴叫铁柱。为什么挫笔断尾巴叫铁柱呢?

  戈守智《汉谿书法通解》有一个“铁柱”,他说:“铁柱者,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山、由’等字用之。”这里“煞笔”就是停笔。我们现在停车还叫“煞车”。“煞笔上抢”,就是挫笔收尾,然后抢出。这个“铁柱”,各种古籍中所指有所不同,我这里采用戈说,把挫笔收尾的竖,定为铁柱

  这样纵就有悬针、垂露、铁柱三种笔势,加上“努、裹”,表面上看来竖笔笔势有五种。悬针、垂露、铁柱三种笔势都是按收笔来区分的,是小圈,不是大圈。

 

  上一堂课,讲到左侧势,右侧势和四角势,都是看大圈,看手腕动作,看弧线还是折线。至于怎样收笔,并不改变笔势的名称。所以我认为,就大圈而言,竖笔笔势只有努、裹、纵三种。悬针、垂露和铁柱,应该视为裹束了小圈的结果。到三级课程重点讲。

  竖笔这三种大圈,左边努势写起来的手腕动作是左-右;右边这根裹势,手腕动作是或-左;中间的纵,看起来完全垂直,似乎不用动手腕。实际书写时并不是这样,也是要动手腕,不是平拖下来的。

  一级课程26课中讲过,像努这样的弧线,当手腕左右的动作幅度减小,弧线就会逐渐接近于直线。所以写纵这样的直线,其实和写弧线运腕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摇腕弧度减小而已。

 

  在书法中,只有写小字很短的一竖,才有可能只用一个动作拉到尾。对于竖,除了很短的竖不摇腕,稍长一点的竖都需要摇腕,竖越长相对摇腕的次数就越多。要是临写褚遂良《阴符经》这种大楷,一竖都要动手腕,都有左右来回。如果线条再长,那就可以多几个来回。这就是著名的屋漏痕写法,又叫“战行”,技法上称之为“”。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很多。“”字一竖,手腕就是来回了多次;“”字也是。褚遂良《阴符经》中的“”,也是“屋漏良”。《阴符经》是一本营养丰富的字帖,如果你把这种细微的动作都漏掉了,那就是清水汤了。

 
 
 

  我已经多次提到书法这四根线,各位记得这个圆形吗?

  两根直线,两根弧线。现在没有讲到横,拿掉这根中间横线,剩下的三根线,就是竖笔的三种基本笔势。再看一些实际字例。

  褚遂良《阴符经》“下”字的中间一竖,左边这个一竖是努,右边这个是裹,临帖时要一眼判断出来。

 
  王羲之《兰亭序》中“带”字,中竖尖锋向左偏,不需另取一个名字,也是悬针。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一竖,收笔有时在左,有时在右,把它们归类为悬针,就比较简单不太繁琐,最多称它为悬针化势就可以了。但名称简化,不等于用笔动作简化。但你临贴时,要研究一下收锋为什么偏左或偏右。《阴符经》“用”字,一竖收锋的尖锋偏向左面,此时手腕必然在右,以尖锋推出,这是揭笔的标准写法,这种动作绝对要学会,不能简化。

  本节要点:

  书法十三势是笔势系统的基础。

  竖的基本笔势:努、裹、纵。

  包括收笔:悬针、垂露、铁柱。

  复习思考:

  “屋漏痕”究竟是努还是裹呢?先看看我举的两个字例。(努+裹)

  悬针、垂露和铁柱是根据收笔来区分的,可不可以用于努和裹这样的弧线上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简讲书法(笔势篇)36——改进笔势系统表
草书训练
硬笔行书书法教学(三)
钢笔行书字贴-最美观最实用的字贴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41-45课)
十驾斋《集王圣教序》字析(1-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