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6草法规则2

  草法规则2

  三、连写

  上一课讲“省简”,最早的时候省简没什么规则,就是赵壹所说“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从这几句话就知道,当时实用的草书没什么规则。

  后来到草书转为审美性的艺术,规矩就严格了。什么艺术都是这样,卡拉OK吼一嗓子也是唱歌,但跟声乐系毕业的到底是两码事。今天讲“连写”,也是如此。

  连写本来是为求快速,直到今天民间书写还是这样。至于讲使转,分笔势,在连写中找出规则,那必定是后来的事,大多数人不懂。

  3.1.数点连写为一横

  这里说的“数点”,指两点、三点、四点,多点可以连写为一横,在草书中常见。

  举例来说,你看这个“帝”字,中间两点,草书变为一小横,和下面的冖头势组成曲钩势。这个草书“帝”字,从上到下分为三个笔势。王羲之取势比其他人清楚,我们临帖时要多加留意。

  有些字帖如《古诗四帖》看起来有点眼花缭乱,其实分析一下,他取势跟王羲之是一样的。

  两点连写为一横,也要看用在哪里?有些地方是行不通的,草书规则都是这样。

  如上次讲过“淡”字,“火”字的左右两点连写,我用红色标示两点,连写后看起来似乎是“大”。但单独写一个“火”字两点不能相连,否则真的变“大”字了。

  孙过庭写“炎”字,上面的“火”字两点以虚笔牵丝相连;下面的“火”字两点变成实笔一横。这样处理很好,容易认,他很小心。

  又如“浮”字,这个字有两处连写。左边是三点水,下面两点连写,这是隔水势。右旁第一势原来是群鹊势,一横三点。这三点草书中可以连写,变为一横。整个字就是隔水势、奋笔势和飞带势。

  各位,二级课程讲的笔势要复习一下。

  孙过庭说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使转构成笔势。学草书不懂笔势,就比较困难了。

  群鹊势变成两横奋笔势,草书中相当多。如“受”字,头上群鹊势在章草和今草中都变成两横。

  注意“受”字上下两个手,中间是“舟”。隶书中冖头势下面还有一横,后来真书就没有了。正因为多了一横,所以冖头势下不是简单地写撇捺“又”,而是把冖关势和撇捺交争势一起重新组织。这一撇要和冖头势交叉出头,请各位注意这一点。

  《急就章》援助的“援”,右上角是群鹊势。

  群鹊势变成两横,这样一来,右上总共有四横了。上次讲过,“三”表示多,四横只须写三横。皇象《急就章》的“援”就是这样的。另外,三点等于一横,反过来一横也等于三点。有些人可能觉得横太多,不好看,右上第一横又写回三点,比较生动。这种写法见之于晋唐,晚于皇象很多年了。

  四点连写的例子,如“马”“鸟”“鱼”“点”,下面四点都连写为一横。现在这样写的人也很多,和草书连写法是一样的。

  “然”字隶书上半部的写法有多种,但下面四点是一致的。草书四点可以省一点写为三点,连波势。更简单是四点写一横,孙过庭把这一横移到右旁去了。请注意《嵩高灵庙碑》的右上部不“犬”,而是“火”。草书中也没作“犬”来写,右上角没有一点。皇象、索靖和孙过庭这三个“然”字,读帖时做一下书空动作,他们三人的取势是不同的。

  关键是箭头所指这个节点,这是个纹锋点。皇象和索靖是稍提,这是小圈动作,就大圈而言,是顺时针转出去的。而孙过庭没有转出去,笔势在这里停止了。皇象取势最老实,飞带势、交争势(或斗鹑势),连波势。索靖取飞带势后,剩下的是竖横竖横,竖笔势。而孙过庭先写了一个钩裹势,剩下的奋笔势移位两开半。我讲过,裹束时笔势可能发生变化。“然”字中间一长横连通左右,究竟归入左边呢,还是右旁?皇象、索靖看起来是归入左边,孙过庭归入右旁。

  孙过庭《书谱》有十七个“然”字,可分为两种取势。左边这个是飞带势加竖笔势;右边这个是钩裹势加奋笔势。这个奋笔势移位两开半,和“夫”字写法相同。

  真书是以点画为形质,点画位置是固定的;

  草书是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位置是移动的。

  所以草书不能以偏旁部首来分,而是看使转来组笔势。哪几笔连写,就是取势时决定的。

  草书中笔画不单可以左右相借,还可以上下相借。张怀瓘《书断》有一段话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这就打破了字和字之间的界线,只看线条来组织笔势。

  举例来说,《古诗四帖》中的“青鸟”这两个字,就是上下字之间有借笔的。我把智永写的“青鸟”两个字放在旁边,你可以比较。

  3.2.减少重复来回

  假如我们要从A走到B,这条路线绕来绕去,走了一段,又退回一点,然后再向前走。走这样的路,当然很花时间,这道理人人都懂。

  我们知道最短的路线是两点之间的直线。这条路虽然不是直线,但没有后退的部分。它是一直向前延伸的,每前进一步都接近于终点。

  艺术草书来之于实用草写。实用草写也会少走重复路。这一特征保留在后来的艺术草书中。

  举一个例子,这个“为”字,行书比隶书已经有所简化,文征明的写法,比王羲之还要简单一些。但中间一来一回次数太多,这条路必然花费时间。草书大为省略,只用一个飞带。

  “南”字,无论是皇象、索靖的章草,还是智永、孙过庭的今草,左边一竖都没有写。

  如果写了会怎么样?明朝祝枝山有一个“南”字,左边一竖写出来了,但这样一来笔锋先往下,然后再往上,造成一小段来回重复的路,如果不引起误会,那就索性不写这一竖了。

  还有取势的问题,你看皇象的“南”字,这字几个笔势?外框是曲钩势移位,然后一个竖笔势移位,两个笔势就解决了。草书运用笔势非常重要。

  “通”,怎样取势?里边的“甬”本来是上下结构,皇象把它变成左右结构,折出一个曲钩势。但留下左边这一竖怎么办?这个“甬”的笔势顺序,应该是先写曲钩势,然后是两竖,再往后是两横。孙过庭有一个“勇”字,上面也是“甬”,可以清楚地看到书写顺序,由此可推想皇象的写法。索靖和智永干脆省掉左边一竖,只用三个笔势:曲钩势,竖笔势,外略势(智永用鸟雏势),从取势角度看,反而简洁。

  “过”,右旁上部用一横替代,中间框架只写右旁,框架中的“口”用一点替代,最后走之旁,取虿尾势。然后组织笔势,上面两笔组成曲钩势,曲钩势中加了点,其实跟“歹”一样属于飞带势。一飞带势一虿尾势,就是草书“过”。今草如智永、孙过庭经常一点转小圈连下面鸟雏势。光看今草分笔势就难了,懂章草就知道来源。

  3.3.拉直弧线或折线

  弧线也好,折线也好,写起来要打个弯,不如直线简捷。

  草书中如果可以,折线、弧线可以用直线替代。注意我说“如果可以”的意思,就是并非任何地方都可以。专业点说,弧线用暗节点,折线用明节点,写成直线,就是取消这两根线中间的节点。

如“女”字,第一笔可能弧线;也有用折线的,如睡虎地秦简。王羲之《十七帖》第一笔保持弧线,王献之“妹”字“女”旁,第一笔已改为直线,智永也是这样。可能是受小王的影响。

  你说哪一种好看呢?我比较偏爱大王。

  智永这样写“女”,还不止一处。在《真草千字文》中,真书的“姑”字“女”旁,第一笔用折线,蟹脚势。草书“女”第一笔用直线,跟第二笔交叉不留圈眼。这是个人特色,学不好就成古书中所谓有“习气”。如王澍说:“山谷老人书,多战掣笔,说甚有飞气。”有些人学黄山谷,好处、优点没有学到,只学会发抖。

  又如“约”字,右旁这个钩裹势要不要照写?索靖《月仪帖》中有一个“约”,钩裹势是照写的,从左边过来,形成中间有折线。智永《千字文》简化了,不写钩裹势一撇,中是一个半圆形的圆弧,省去了重复的路程。

  “行”,章草基本上保留了隶字的笔画;今草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左边三笔,连写为一竖;右旁横横竖,大致还在,王羲之《初月帖》就是这样的。第二种写法是把右旁三笔形成的折线拉直了,王羲之《行穰帖》整个“行”字,就成成了两竖。

  “参”,shēn,或读cāncēnsān。睡虎地秦简已经出现两种写法,下面的三撇,可以写成“小”字形。汉末《曹全碑》这种写法,秦简中早已有了。跟皇象章草比一比,上面三个“口”字形,(其实表示三颗星,不是三张嘴),一个有三角形、玉函化势,下面两个各用两点。再往下为什么出现了一个“木”字形?这一横哪来的?明明隶书中是撇捺两笔。刚才讲过,撇捺形成的这条折线,拉平就是一横。所以就有了《急就章》这写法。而今草中如孙过庭,把四点连写成一横,结果中间就有了两横,下面一个顾盼势。

  要记住孙过庭说: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使转的结果产生了笔势,张旭归之为五种,这就是“五势”。“五势”可说是大类。后人分得比较具体,每一类中再加以细分。草法规则,目的就是把一个字分成笔势,从而裹束出一个草字,有了字然后才可以施以笔法。

  草法规则讲了两堂课,还有一些今后会遇到。谢谢。

  本节要点:

  数点可以连写成一横。

  连写时要减少重复来回。

  拉直弧线或折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28-草书释读22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04
今草笔法特征
草书的点画和结构
黄简讲书法:钩裹势和钩努势补充说明
草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