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01认识草书1

  书法七级课程草书1认识草书1修订版﹝黄简讲书法﹞

  认识草书1

  七级课程开始,讲草书。

  书法艺术上讲的草书,有两个要求:一是符合草法,二是体现技法。

  “符合草法”——解决写出来的草字对不对的问题,不写错字。

  “体现技法”——解决写出来的字好不好的问题。

  书法有什么技法呢?我们知道是用笔、识势和裹束。在草书中这三大技法都用上了,技法好才有好作品。我从“草法”开始。

  一、草法

  学篆书行要识篆法,在书写时还要讲篆法;隶书也是一样,先认识隶字,再懂隶法;这是恒定的学习步骤。现在开始讲草书了,那也一定是先识草字,并且了解草法的变化。

  识字当然是第一步,然后才谈得上变化。识字是认识每一个字的基本结构。变化是艺术处理手法,结果产生艺术结构。

  1.1.草字的产生

  注意,这里讲的是“草字”,书法中的术语比较混乱。我以前给各位讲过,我所说的“草字”,后面用“字”的,是指一种“字体”。如果说“草书”,后面用“书”的是指书法中的书体。字体用于实用性的书写,如篆字、隶字、正楷字、繁体字、简体字等等。书体指艺术性的书写,如篆书、隶书、真书等等。

  古代字体和书体经常不分,现在应该区分开来。

  还有“草体”,这个词涵义也较多。

  一级课程我引用郭绍虞先生《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的说法:“文字的应用有两个目标:一个要求辨认清楚,一个要求书写便利。一般人往往对要求辨认清楚的文字,称之为正体,而对于书写便利的称之草体。到后世印刷术盛行之后,就称前一种为印刷体,后一种为书写体。就文字的性质和应用而言是可以只分正草二体的。”

  这里郭先生讲字体演变,实用性字体分两大类,印刷体是正体,书写体(也就是手写体)是草体。

  这是总的分类,所以“草体”这名词我跟从郭先生用法。“草体”也是实用性的书写,并非指书法上的草书。

  这样一分,眉目就比较清楚了。各个时期都有正体,殷周的正体是金文,甲骨文是当时的手写体,也就是草体。周宣王时史籀整理大篆,这是正体;六国古文是当时的草体。秦始皇时李斯等整理的小篆是正体,隶字是草体。有些人称之为隶草,佐书等等。到汉代隶字上升为正体,于是产生了新的草字。

  汉朝有个文学家赵壹,写了一篇很有名的《非草书》:“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

  这里出现了一个词:“隶草”,当时隶书就是草体。

  请各位记得这位赵壹先生,后面还会讲到他。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秦代竹简了。睡虎地秦简可说是当时的手写体,这还是比较端正的。

  

  赵壹所说的军书,应该更加急速潦草。隶草经程邈整理,秦始皇批准,成为正体。汉承用之,正体总是一笔一画规规矩矩的。

  

  而民间手写体讲究快速方便,汉简上的草字就是这一种。现在发现的汉简,西汉、新莽、东汉各时期都有,时间跨度很大。这种草字西汉中期已经相当成熟,不是随便乱写的手写体。

=

  从横向来看,当时的边疆地区如居延一带也流通草字。可见当时草字流行全国,这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一种字体,必须有共同的标准,才能顺利读出。如果各人写各的,写法不同,那一封信或一件公文,收件人就不知道你写些什么。

  1.2.草字的整理

  一种新字体确立,总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产生阶段,然后是整理,也就是正字,正字后就可以编成教材,加以推广。

  历史上所谓字书,如《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是学生课本。从学生抓起,一代人就有成效。

  后魏江式《论书表》说:“又有草书,莫知谁始。”他说的“草书”是指汉代的草书。草书不知道从谁开始的,不像大小篆有创始者。其实就是千千万万的人,在日常书写中民展起来的。正因为这样,早期草字比较芜杂,整理有其必要。

  我讲小篆时,举六国古文“马”字为例:

  一个“马”字就有这样多写法,只想书写快速,但简化方法五花八门,造成交流不便。最后全部废除,采用小篆,这就是一次正字。

  篆字演变为隶字,也是一次正字。

  从居延汉简来年,“马”字快速简写有很多种。

  下面不写四点写三点,甚至写一点;或上半部加以省简。这还是一个地方的草化,手写体往往有地方特征,如以全国计,那写法就更多了。这事实证明需要正字,将草字的规范建立起来。

  草字的规范,是西汉元帝的黄门令史游完成的,这就是《急就章》(或称《急就篇》)的来。

  《急就章》是小学生的课本,分为三十二章,收入姓氏名字、器物百物、以及法理政治等,用章草写成。全书为韵文,或三言、或四言、或七言,以便背诵。自此之后,草字的基本结构被其规范。后世草字大抵依此为楷模,所以非常重要。

  晋·卫恒《四体书势》说:“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时,齐相杜度,号称善作。”这位杜度,是草书大家。

  大批人从小开始读《急就章》,写草字,当然会出现草书好手,超越其他人。

  张怀瓘《书断》记述了两个故事:

  “后汉北海敬王刘穆善草书,光武器之,明帝为太子,尤见亲幸,甚爱其法。及穆临病,明帝令为草书尺牍十余首,此其创开草书之先也。”

  光武帝是东汉的开创者,第一位皇帝,第二位是汉明帝,第三位是汉章帝。

  光武帝是刘穆善草书,受到器重,刘穆病重,明帝还命令他写草书尺牍,这是由使用草字走向欣赏草书的关键一步。

  “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

  接下来第三位皇帝汉章帝时,杜度草书声誉鹊起,汉章帝甚至下了命令,杜度上书时必须写草书。通常臣子上书当然要用正体,用草书是特例。

  你想,三位皇帝这样重视草书,那对全国有什么影响?那必定是写草书上的人越来越多。

  我画了个表给大家看一下:

  西汉元帝时,史游整理草字,编成儿童字书《急就章》。光武、明帝时,北海敬王刘穆善草书,草书步向艺术化,所以受到皇帝的重视。汉章帝命令,杜度上书,要用草书写。

  这些都是章书,章草的规范可推到史游编《急就章》,而所谓“此其创开草书之先也”的意思,是章草有了社会地位,引出全国性的草书风潮。

  汉安帝建光元年(1211)许慎《说文解字》完成,他在《说文解字叙》列出秦书八体,最后加了一句,“汉兴有草书”。作为汉代的一项成就,没有人可以漠视草书。大约在汉灵帝时,张芝把章草发展到今草,草书进入第二阶段,这跟当时行书、真书产生有关。从这张表可能看到,汉朝上下非常重视草书。当时使用两种字体,正体是隶书,包括古隶和八分,手写体不是像现在这样散漫的,而是整理出一种规范写的草书。许多儿童上学读书,是正、草书并学的,典籍中记载很多,我这里不详举了。

  简言之:

  要学草书上,第一步先要识草字。

  草字的课本,两千年前古人已经编好了。

  这就是史游《急就章》。

  史游那时代还没有用纸,原作已不可见,好在有汉末皇象临本,可敷应用。读过、写过马上就识草字。

  今草的基本结构,和章草差不多,即使你想学今草,《急就章》还是基础。避不开,逃不掉。

  1.3.草法

  有不少人写草书是查字典的,然后照着描。这个方法很不可靠,譬如说这五个“来”字,请仔细看看,你准备照哪一个描呢?

  这些字来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但风格非常不同,放在一张作品中是不行的,那作品会变成大花脸。

  我现在不是讲风格,是讲草法。草法可说是研究草寄出了的基本结构之变化,创造艺术结构。简单地说,草法是研究草字的大圈的。

  梁·瘐肩吾《书品》说:“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古曰草书。”

  注意这里关键词是“解散隶法”,怎么个解散法?

  以“來”字为例,隶书“来”有的时候这样写的,中间是一个十字势,剩下三个人字形,交争势。草法省去一个“人”,其余两个组成飞带势,这样就得到一个草字“來”。

  这个“来”跟隶字完全不一样,它拆散了隶字的基本结构,然后按照使转的原则组字,所以叫“解散隶法”。

  顺便说说,草字本身没有部首,只有笔势。所谓草书字典,是先查正体,草字归入正体之下。

  孙过庭《书谱》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乖”是违背的意思,草字由使转组成。没有使转,就没有这个字了。

  六级课程我讲隶法时,也讲到“来”字。“来”字中间的两个小“人”字,可能打通写,变成两点一横,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来”字写法。这是隶法,隶法是从点画角度考虑的。而草书中“来”字和处理,是从使转角度组织的。其结果是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来”字,这是草法。

  隶法所得还是一个隶字,草法所得跳出隶字规范,成为另外一种字体,所以说这是“解散隶法”。

  隶字不用使转来写,而草字必做使转。

  回过头来看刚才五个“来”字:

  《急就章》的“来”,十字势加飞带势,是标准写法,也就是这个草字的基本结构。

  王羲之、张旭这两个“来”字,一短一长。长短只是改变风格,没有改变大圈,草法是一样的。

  孙过庭写飞带势,第一撇移到右旁,填充右旁的空白。这算不算改变大圈呢,他变换了飞带势,但从结构上看,还是两撇一捺,可说是飞带化势,所以取势没有改变,基本结构跟《急就章》一样。

  智永这个“来”字,是十字势加交争势,看起来像“木”字,这是改变了大圈。

  所以前三家的手法短一点、长一点、向右移动一撇,取势不变,只是风格之变。而智永是改变笔势,大圈更新了。可说是新的帖体,今草常比章草有更简洁的写法。

  智永改飞带势为交争势,在《真草千字文》中不止一例。

  如“成”字,取势是马桩势加飞带势,智永写单个“成”字,也是这样取势的。但他写“诚恳”的“诚”,右旁的“成”用了交争势。改变了取势,可以说是草法不同。

  帖体、帖写本来就是书法上的艺术变换,草书上手法尤其灵活和丰富。

  一个草字,要知其所以来,又要知其所以变。否则就没有创作的自由,这就是草法的重要性。

  简言之,

  草字是根据使转组织的,用势组成字。

  所以看一个草字,要看民生笔势。

  写草字,就是行走笔势,这是大圈。

  各位现在可以知道,二级课程识势是一个基础。不了解笔势,就看不懂大圈,也就没法学草书。

  现在网上有很多书法字典,查找很是方便。如找一个“华”草字,一秒钟就找出来了。

  但这些字典,只是罗列资料,都没有解释笔势;而且经常会搞错,如米芾这个“华”字是行书不是草书。

  行书的基本结构来之于隶字,它没有解散隶法。所以使用时要留心,不要被它误导了。

  什么事情都要先弄清楚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糊糊涂涂,走下去错误就会越来越多。

  .草书

  以上讲的是草法,这里讲草书。

  草法是文字结构,解决对不对的问题。草书还要加上技法,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下一堂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草字的产生。

  草字的整理:《急就章》。

  草法:用使组织点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01——认识草书1
理想与现状│罗小平谈章草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04
通过历史资料追溯狂草艺术的源流
《书法辑要》
学习草书的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