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19草书释读13

719草书释读13

  12.5包含两个手的草字

  

  “拜”是常用字,这个字的金文很复杂。发展到小篆是这样写的,相信没几个人认识。秦简中把它隶定,笔画还是繁多。好在小篆有另一个写法,称“小篆或体”,就是异体字。这是两个手,右旁这个手下面加了一横,表示位置。扬雄说:“拜从两手下”,汉隶就是由此而来。

  

  “拜”草化小篆或体,取其简单。章书写法,左边用提手旁,戈法化势;右旁写个“又”,交争势,这是右手。手下面一横就不要了,古文字有只写两个手的。今草稍有不同,左边也是提手旁,右旁用竖横横表示右手。

  

  12课讲过,“顿首”两字合体,成为一个符号。“拜”在古人信函中也是常用字,如“百拜”“再拜”之类,就像“顿首”一样,使用频率很高。这是王羲之《二谢帖》“再拜”两字。可以看到“拜”已经简化为左一竖,右一竖。但是单独一个“拜”不能用这种写法,它必须和上一字合用,单独这样写是“行”字。

  包含两个手的字还有“具”。从“具”字的演变,可以体会到什么叫讹变。“具”本来是两个手举起来一个鼎,鼎是煮肉的食器。后来这个鼎少了几笔,蜕变为“贝”。“贝”在古代是钱币,两个手举起钱了。“贝”再一变成了“目”,写起来容易了。但两个手举起眼睛,这算啥意思?讲不通了。小篆之后,秦隶就定格在这两个手举“目”,改不回去了。这就是讹变的结果,历史上有时错误的东西反而胜出,很无奈。上一课讲过,两个手隶变后可以打通写,“具”下面这一半,可以写为横撇捺,或者奋笔势一开半。

  

  

  “具”字的草化,上面同“目”,以前讲过,下面用奋笔势,皇象还加了他心爱的雁尾。王羲之重新组织笔势“目”只写一个框架,里面一竖和下面结合,成为两开竖笔势。索靖另有一个写法,下面全用横,奋笔势两开半。

  

  古人写书信,最后经常写“不具”。如“匆匆不具”“先此不具”,意思是“不够详备”“不多说了”。我把《淳化阁帖》《十七帖》和王羲之传世摹本中,几个“具”字收集在这里,来说明“具”字的变化。从左到可,越来越符号化,其目的就是减少笔锋左右来回。这样的“具”,也必须跟上一字合字。但有些人说,这不是“具”,是“乙乙”。“乙乙”就是“一一”,“不具”应该是“不一一”。因为“一一”连写容易误解为“二”字,所以写“乙乙”。

  

  这是王羲之《初月帖》信尾的一句话,“力不具”。但有人认为是“力不乙乙”。又如《十七帖》中《诸从帖》有这样一句:“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具”,最后一字是这样写的。有人认为是“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得乙乙”。究竟谁是谁非,我认为要从笔势和文意上来分析。将来有空讲到晋人信函时,再来细述。

  12.6含有三个手的字

  

  三个手的字不多,上次说到“受”字,上下两个手,交接一个小舟,一个“给予”,一个“接受”。后来这两个意义分开了,“受”只用于接受,而给予别作一个字“授”,加了提手旁。这一来“授”包括了三个手,草书在左边也加了戈法化势。文字意义要精密,就不得不繁化。

  

  从两个手发展到三个手,还有“奉”字。金文“奉”只有两个手,捧着一样东西,这东西学者认为是玉器。到小篆下面有三个手,而上面的东西也多了一横。三表示多,众手所奉。六级课程讲隶书《乙瑛碑》时,提到“奉”字,隶变后左手和右手简化为撇捺,《乙瑛碑》有这个字。草化时,上面玉器用一横替代,中间撇捺写为一折,下面“手”简化为竖横横。裹束后这是这样一个草字,章草、今草相同。裹束时可以重组笔势,上面是奋笔势移位,下面是竖笔势,两个笔势就可以了。

  

  “承”,《说文解字》说:“奉,承也。”又说“承,奉也,受也。”可见“奉”和“承”这两个字,意义是相关的。“奉”是捧一件玉器,“承”是捧一个人。甲骨文用两个手,金文中有时两个手连写,到小篆再加多一个手,变成众手捧一个人了。草书从篆字来,上面的“人”用节耳化势,下面中间的“手”,用竖横横,左右两个“手”,像金文一样打通写,横撇捺“又”字形,以前讲过属于交争势。裹束时二次组织笔势,上面两个笔势上下连写,先写曲钩势,然后两横奋笔势。最后把横撇捺这个笔势加到中间,就是草书“承”。

  

  “承”字今草写法颇有不同。刚才说两手连写是横撇捺交争势,也可以写成奋笔势。这样一来,章草“承”中间交争势用两横,加上下面的两横,就变成了四横。草书规则三表示多,四横只需写三横就可以,所以今草只用三横,取曲钩势加奋笔势两开半。

  这里讲一下相近字,你看奉、泰、秦、奏四个字,上面都是三横加撇捺,草化结果是否一样呢?

  

  “泰”字小篆上面是“大”,一个人形,下面是“水”,水旁加了两个手。《说文解字》说“泰”字的意思是:“滑也”,似乎是从水中把人托起来,所以是“滑”。其它解释很多,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这样就产生了汉隶“泰”,头上跟“奉”一样。草书写法,无论是章草还是今草,先写奋笔势移位,跟“奉”草化一样。然后下面写个“水”字,前面讲过这是顾盼化势。

  

  “秦”,甲骨文分下下两部分:上面是两个手拿着午,其实是杵,早期没有加木旁;下面是两个禾,意思是持杵舂捣禾谷,所以《说文解字》说:“地宜禾,从禾,舂省。”但许慎还有一个解释:“一曰秦,禾名”。“秦”是一种禾的名称。金文、籀文写法差不多,小篆省掉一个禾,秦隶是小篆的隶定,演变到汉隶就是现在的写法。

  

  草书“秦”,我想是跟隶书而来的,一共五个笔势:先写一个十字势,然后两横奋笔势,第三写撇捺交争势,第四钩裹势,第五“又”字形交争势。皇象《急就章》有“秦”字,很容易释读。智永《真草千字文》有今草写法,其中第三撇捺本可写为一折,而一折拉平就是横,所以下面是钩努势加交争势,和皇象不同。王羲之《十七帖》更简略,把皇象第三个交争势省去,四、五这两个笔势原本是写“禾”,简化为一个竖笔势。

  

  “奏”,《说文》:“奏,进也”,本义是奉献。甲骨文左右两个手,中间是“桼”(qī),“桼”就是“漆”。也有人认为中间是祭礼上跳舞的道具,奏舞等于现在奏乐。从小篆演变到秦隶,下面成了“矢”字形,到汉代更是各写各的,或写“矢”,或写“夭”,或写“天”……就算到真书中,写法也没有统一。

  

  皇象《急就章》第十有“奏”,可惜又损坏了。赵孟頫所临,只写“奏”字头,下面全省略,看起来好像“夹”字,我有点怀疑这写法。智永的写法就好多了,他的取势从隶书来,上面和“奉”字一样,取奋笔势移位,中间“土”字形,取竖横横,竖笔势;下面撇捺是交争势。裹束为今草的“奏”。孙过庭取势不同于智永,头上先取十字势,然后两横奋笔势,撇捺完全省略,下面当“矢”字写。“矢”字草书有时和“夫”相同。裹束起来得到另一个今草“奏”。

  

  小结一下这四个字,真书中它们字头是一样的。“奉”和“泰”字头草书都取奋笔势移位,这是第一种。“秦”字头取十字势加奋笔势一开半,这是第二种。“奏”字字头,既有第一种,又有第二种。

  12.7含有四个手的字

  

  四个手,就是两个向下的覆手,另外两个向上。这样的字我们讲过几个,如高兴的“兴”。上面两个覆手在隶书中变成正反石楯势,下面两个手变成横撇捺。

  

  “兴”“舆”“与”三个字已经讲过。草化方法各异,或移动,或简省。希望各位复习一下,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28-草书释读22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07——草书释读1
势来不可止,有势就一笔写完,“心,必,非”等草字笔势分析
章、辛、平、亲四字的草书
古文到小篆隶书到楷书 汉字的演变总体由繁难趋向简易
关于书法你不可不知的八种字体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