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3草书小结02

  743草书小结02

  今天讲讲学草书需要买什么书?这个问题有很多人来问。当时还没有讲草法,三言两语说不清。

  

  今天在详细讲一下。有关学习草法的书,大致有三类:一是字帖,二是字典,三是草法解说。

  一、字帖

  

  字帖是运用草法的结果,草书分章草和今草。所以你准备字帖,这两种都要有。

  章草最要紧是《急就章》,这是西汉史游为小学生编的课本。自此历代将其作为学习草书的启蒙书,也是最早整理草法的著作。史游原本不可见了,现在用的是汉末皇象临本。

  有此人说:“我喜欢奔放的草书,章草太过严谨。”但你讲的只是风格,就草法而言今草出于章草。

  举例来说,上一课讲到“辱”字,我曾让学生把今草“辱”分笔势,结果言论纷纷,莫衷一是。如果你临习过章草,一眼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没有分歧。有章草的根柢再去写今草,自然胸有成竹了。

  

  又如“丛”字,如果你查金元明清的草书字典,大多数人采用草字头下一个“聚”字,而“聚”还变出很多花样,看不清只好照着描。其实“丛”字在《急就章》中就有,很简单。是草字头下加一个“取”,写“取”比写“聚”容易多了。

  

  《说文》:“丛,聚也。从丵(zhuó,一丛丛生的野草。),取声。“丵”的意义是丛生之草,下面是声旁“取”。朱骏声以为应该是“聚”省声,草聚生即“丛”。在北魏和唐朝碑刻中,经常可以见到草头加“聚”的写法,刚才所举金元明清诸家写法,就是这样来的。

  

  这草化比《急就章》写法繁多了,有简单的不用很奇怪。《急就章》取草字头加“取”,无论字法还是草法都对。在今草作品中可以直接使用这写法,章草、今草很多字是一样的。

  

  还有一点要注意,皇象临本是公认最好的本子。不要因为皇象本有石花、缺损,而改用明清人的临本。你看这个“丛”字,元代赵孟頫有点小变;到明代宋克变异就逐渐加大了,气息也失去了汉人的醇和。你可以拿这几位的临本和皇象本对照,对理解草尘有帮助。但临写底本不要改,还是要用皇象本。临帖不仅仅是简单的写字,字帖的气息会影响到你的审美,最后在你将来的作品上表现出来,洗都洗不掉。

  章草字帖第二本是传为索靖所书《月仪帖》。

  

  索靖是西晋人,他是张芝姐姐的孙,草圣家庭。从草法角度说,取势常和皇象不同,足资参考。前面课程,我常有举例,如“响”字。两个人取势方法不同,可以了解草法之变化。

  索靖自名字势曰“银钩虿尾”,评者以为“风神凛然”,有锋芒的意思。

  

  今草方面,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可称基本字帖,请直接临写这墨迹本,不要找后人临本。墨迹本无论是草法还是笔法,都极为熟练。有些字损坏了,可对照西安碑林中的关中本。智永《千字文》关中本是拓本,和墨迹本不是同一底稿。把两本仔细对比,恐怕不是出于同一个人之手。

  

  以“调”字为例,无论草法、笔法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只能比对参考,临写还是用墨迹本好。

  以前学草书,从王羲之《十七帖》入手的人很多,但《十七帖》历代翻刻多次,拓本失真严重。

  

  《十七帖》中有几个帖有摹本流传至今,如《远宦帖》。如果你逐字比较,就会发现拓本问题太大。

  

  以“虑”字为例,我找来三种早期拓本,有的缺少笔画,有的连大圈中线都搞错了,少了一笔,只是描了个大概样子。

  所以真要学王羲之草书,可以从摹本入手,如《初月帖》《远宦帖》《寒切帖》《行穰帖》这四本,网上都有清晰的照片,甚至墨色、纸纹都可以看到,务必多临多写,每一个细节都不要放过。

  其他墨迹本有孙过庭《书谱》,字多,草法水平高,很值得下功夫。

  

  以上推荐的字帖并不算多。多年前香港草书班学生,每一种都切实临写过。成功地过了草书关。读写都没有问题,前后大约两年而已。你肯花同样的功夫,就会有同样的收获。

  二、字典

  字帖有个问题,往往字数不够。创作时遇到字帖上没有的字,就要去查字典。现在有网络字典,查起来非常快。可惜编辑上问题很大,常见如行书和草书分不清。

  你看这一家网站,上面是行书,却夹入很多草书。下面是草书,却又出现了行书。赵佶这个“辱”字,同一个字出现两次,这个字像“马”,不应该被推荐。

  

  编书法字典,分析和选择素材,是编辑的责任。现在把这个责任移交给读者了,谁用谁负责。要知道使用字典的人,绝大多数是不懂才来查的。让不懂的人去分析、挑选,这不合情理。

  

  章草方面,近年有余德泉、孟成英夫妇编的《章草大典》,还有黄堂生的《章草字典》。收集资料很多,普通爱好者查章草是够用了。如果改进一下,我意只要收古人作品,不必收今人。如王蘧常先生的字,谢稚柳先生说过:“是章草,非章草,是蘧草”。这话什么意思呢?王先生对我说过,他的写法不能都归入章草,其中有金文、砖文、印文等等,混合了多种成分。如这“时誉”两字,就很难归入章草。算什么体好呢?“蘧草”,王蘧常的草书。你查字典时要注意这一点,尽量取古代作品中字。古人写的当然也会有错,使用时比较很重要。

  

  今草方面,可备置一两种古人编辑了草书字典。如宋代《草书礼部韵宝》(元代删除了“宝”字)、金代张天锡《草书韵会》明代郭谌《草韵辨体》清代《草说》《草字汇》等等。至少保证收的都是草字。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草书礼部韵》和《草书韵会》这两部。时代比较早,资料比较多,态度也很认真。

  《草书礼部韵》所收的字,由宋高宗赵构亲自临写一次,所以全书整齐如下,刻版印刷都很清晰,皇帝的事情马虎不得。缺点是出于一人之手,没有标明来源,风格就是赵构的。不过总体上来说,还是很好的工具书,内陆已经有出版。

  民间私人所编的草书字典,可注意《草书韵会》这一本。

  

  这是金代著名书法家党怀英开始编辑,经王庭筠补充,最后由张天锡完成,前后数十年。这书参与者都是书法有研究的人。据明代杨慎说:“余犹及见金人板刻,其精妙神彩,不减法帖。”可惜金代版本早已失传,明代洪武刻本就差远了。至清末,国内连明刻本也没有了,幸好日本有翻刻本。一为筑波大学藏,一为早稻田大学藏,均依据明刻本。

  草书字典,我认为选材和排列很重要。排列时,最基本的写法应该放在第一,我称之为第一形,而后变通的写法放在后面,这是第二形。再变就是第三形、第四形……。《干禄字书》把字分正、通、俗三种写法,草书也一样。第一形就是正,第二形就是通,俗写只是民间手写体。举例来说,《草书礼部韵》有“斯”字,“斯”左边是“其”,18课详细讲过,奋笔势加竖笔势两开,所以“斯”字草化,如索靖、孙过庭、怀素这样写法为正。赵构的写法,箭头所指这一小竖应该是虚笔。竖笔势他只用一开,这是第二形,变通写法。智永、孙过庭也这样写过,可以放在正体第一形之下。

  

  草书字典如果能这样编,就大有益处了。

  三、草法解说

  字帖不解释草法,所以你还需要解说草法的书。刚才说过,《急就章》是草法入门字帖。

  

  解释草法可看高二适先生《新定<急就章>及考证》。这书高先生写了二十多年,在他去世后五年才出版。那是1982年,差不多是近四十年前的事了。你现在看见的封面是第一版,那是删节本。国内现在出了完整的全稿本,可以留心。

  

《急就章》第一句七个字“急就奇觚与从异”。高先生解释了六个字的草法,“就”左边为什么变成这样,“奇”字上面为什么写成六字形,“众”字头上怎么多一点,这都需要了解草法。

  

  第一句中“与”字笔画较少,但怎么会变成这样很多人都不懂。高先生记录了一个故事。一代大儒沈寐叟跋《月仪帖·二月》,说这是“传刻舛错无疑”,意思是刻帖刻坏了,所以变成这样。寐叟是一代学问大家,但学有专攻,所谓隔行如隔山,并不是说他学问不好。当年我初学草书时也问过许多人,没有得到答案,直到看了高先生的书,章草“与”来之于古文,疑团方始冰释。《急就章》“与”字得到解释,其他章草字帖中的“与”也就识了,今草也迎刃而解,只不过把章草的撇捺变成竖横而已。

  

  但这书中有些字,高先生的解释尚有可商榷之处。如第一句中的“就”字,左边是“京”,右旁是“尤”。高先生以东汉《孔宙碑》《衡方碑》和曹魏《孔羡碑》为例,说隶变后左边“京”字“口”中皆有一横,成了“日”字,所以章草“京”字的“口”也写成了日字形,“口”中要兜一个小圈。高先生没说这字头上的一点一横上哪儿去了,想来是省略了。这个说法,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

  “就”字甲骨文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是“京”,上面是“亯”(xiǎng,享),后来写为“享”。“京”,《说文》解释为“人所为绝高后也”,人造的高丘。“享”指高台上祭祀之所,放在高丘上,高上加高。金文上面的“享”加了很多横画,一层又一层,多层建筑。这样写“就”字身很长,后来金文把“享”和“京”重叠写(

),叠合后,下面经常加一横画,楚简也有,其实是肥笔演变过来的。楚简中常见肥笔。籀文把字形改为左或,左边还是两层,跟甲骨文一样。右旁加了“尤”,许慎说“尤”是异于一般的意思。有学者认为是“九”的误写,“九”是声旁。小篆是籀文之省,左边成了单独一个“京”。秦隶写法照小篆隶定,注意大小篆和秦简1“口”中都没有一横,但秦简2写法,不用“口”而用“日”,中间多了一横,应该是受金文影响,汉隶跟从这写法。

  

  单独一个“享”字,怎么草化呢?

  “享”字金文,下面方形是台基,上面是一间祭祀用的房子。

  《说文》收了两个写法,段玉裁认为一个是籀文,一个是小篆。小篆隶定成为秦隶,上下两个口写法不同。但不管怎样变,两个口草化时可省去一个。头上人字形屋顶,草化为瞑人势,下面横竖为十字势,中间口有三种草化方法:❶是用一点替代,九号位的点其实是捺的缩短,如果改用七号从头再来的点就是撇。❷是取铁围势,或D形铁围势,甚至用一个圈都可以。❸是干脆省略口,不写。裹束起来,智永的“享”字看上去好像“子”字,其实上面两撇是取向背势,第二撇是替代口的,下面加一个反十字势,这就是“享”。《草书韵会》收了另一个写法,口用一小圈,这样整个字就是两个笔势组合,飞带势加反十字势。我们看到上面的飞带势,并不是日字形变成的,而是那个屋顶用瞑人势,再加口外框一圈形成的。

  

  “京”字也是建筑物,隶书中跟“享”字一样有屋顶,有日字形。西汉《神鸟傅》有章草“就”字,写于汉成帝晚期。史游是汉元帝时人,《神鸟傅》和《急就章》成书只相差几十年。《神鸟傅》“就”字不同于《急就章》,左边的“京”没有兜一小圈。

  “京”包括三个笔势:人字形屋顶取瞑人势、日字形用铁围化势,“日”可以只写外框、下面先竖后横,这是反十字势。把这三部分裹束,用转的方法连写,可以得到皇象“就”字左边“京”的写法。

  

  高先生没有说的那个屋顶人字形,即隶字头上的一点一横,是可以包括在皇象写法之中的,跟《草书韵会》“享”的写法一样。高先生还提到王羲之《累书帖》中有“就”字,这是今草写法,王羲之没有在“口”中打一小圈。在我看来,其实就是皇象用转,王羲之用使,跟智永“享”一样。用使转说明,就很清楚了。无论皇象还是王羲之,把“京”字上、中两部分都写了,没有省略。

  

  这和“草”的草化一样,隶书中间的“日”,草书中也是用一撇替代,并不需要打小圈。

  上一课讲到,解释草法应该包括三部分:分解字形、组织使转、最后裹束为笔势。所以解释草法,最好是完整地讲这三部分,希望将来写草法解说的书越来越好,我也在努力。

  

  谢谢。

  

复习思考:宋徽宗草书团扇,能读出来吗?研究一下他的草法。


  赵佶草书纨扇,是一件非常罕见的团扇书法作品,绢本,直径28.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这件作品线条细瘦刚劲,同其“瘦金体”楷书一脉相承,但比其用笔更为爽快、洒脱,笔势圆转流畅,打破了楷书那种匀称整齐的单字排列组合方式,从而越发显得活泼。内容:“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内容:“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


AI双勾填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章草》(四)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04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01——认识草书1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07——草书释读1
《草书写法》草书
黄简讲书法-七级.草书43草书小结0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