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煎茶法

煎茶法 - 简介

煎茶法是指陆羽在《茶经》里所创造、记载的一种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饼茶,经炙烤、碾罗成末,候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而煮茶法中茶投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 - 历史

煎茶法图册
煎茶始是何时,起于何地,不能指实。但人们似乎可以从苏氏兄弟的诗句中,找到踪影。北宋苏轼《试院煎茶》曰: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其第苏辙有歌和之,诗云: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兄弟俩一致认为煎茶出自西蜀。那么,又出自何人之手呢? 唐代赵璘在《因话录》中说唐代的陆羽“始创煎茶法”。很可能陆氏在总结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进,这可以根据陆氏在《茶经》著述中找到依据。  

众所周知,我们的祖先最先是把茶叶当作药物,从野生的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汤饮。大约在秦汉以后,出现了一种半制半饮的煎茶法,这可以在三国魏张辑的《广雅》中找到依据;“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表明此时沏茶已由原来用新鲜嫩梢煮作羹饮,发展到将饼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斫开打碎,研成细末,过罗(筛)倒入壶中,用水煎煮。尔后,再加上调料煎透的饮茶法,但陆羽认为如此煎茶,犹如“沟渠间弃水耳”。而陆氏的煎茶法,与早先相比,则更讲究技法。按陆羽《茶经》所述,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翻动,“屡其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煎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 煮茶时, 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 时, 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 以“育其华”。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同时,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书中还谈到,饮茶时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别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上面说的仅是唐代民间煎茶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们在饮茶技艺上已相当讲究了,至于上层人士,特别是统治阶级其饮茶的讲究程度就更非民间所可以比拟的。不过唐代的沏茶之法,虽然主要流行的是煎茶,但也有沏茶用点茶法的,这是因为唐代所制的茶叶,除主要的是饼茶外,还有粗茶、散茶和末茶,只是由于用煎茶法沏茶处于主导地位罢了,如果是末茶,也有用点茶法沏茶的。

煎茶法 - 相关诗词

煎茶法图册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诗中多有描述。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有“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对陆迅饮天目茶园寄元居士》诗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有“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谢里李六郎寄新蜀茶》诗有“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拌曲尘”。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汤霞”。  

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偻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北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有“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背诵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火”。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诗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南宋陆游《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诗有“午枕初回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五代、宋朝流行点茶法,从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已无闻。[1]

煎茶法 - 点茶与泡茶

煎茶法图册
点茶       点茶是古代沏茶法之一。如果说,唐代的煎茶重于技艺,那么宋代的点茶更重于意境。宋代蔡襄《茶录》载: “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曰:“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时尚的是点茶。   

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泡茶       从明代开始,中国的茶叶加工方式进行了改革,成品茶已由唐时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宋时精雕细压的团茶,改制为经炒为之的条形散茶。这样,人们沏茶,再用不上“炙”、“研”、“罗”了,而是将散茶置入壶(碗、杯)中,直接用沸水冲泡就成,这就是人们至今常说的泡茶。这种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沏茶方法,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的清香,更便于对茶的直观欣赏,可以说,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大创举,也为饮茶不过多地注重形式而较为讲究情趣创造了条件,所以,一直为人们沿用至今。

煎茶法 - 陆羽煎茶法

1. 备茶:  
唐代所饮之茶与当今所饮之茶有很大区别。如陆羽《茶经》里所述﹐唐代茶大体上分粗﹑散﹑末﹑饼等四种。唐代末期﹐宫廷贡茶品类中开始制造工艺更加精细的研膏茶。   
由于唐时茶叶品类的特点﹐仅在备茶上就有几道工序﹐包括炙茶﹑碾茶和罗茶三项。   
凡饮用饼茶﹐在上碾之前﹐都要先在无异味的文火上烤炙﹐并注意掌握火候﹐勤于翻动﹐使之受火均匀﹐等茶饼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不再冒湿气﹐而散发清香时为止。随将烤好的茶饼放入特定的容器中﹐以防止其香气散发﹐在冷却后即可碾茶。继而将碾成粉末状的末茶过茶罗﹐使之更加精细﹐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然后放入竹盒之内备用。
2. 备水﹕   
古人饮茶对水品的选择较现代人优越和讲究。   
煎茶以山泉水为上﹐江中清流水为中﹐井水汲取多者为下。而山泉水又以乳泉漫流者为上。并将所取水用滤水囊过滤﹑澄清﹐去掉泥淀杂质﹐放在水方之中﹐置瓢﹑杓其上。 
3. 生火煮水﹕   
将事先备好﹐宜于煎茶的木炭(或其它无异味的干枯树枝)用炭挝(小木锤)打碎﹐投入风炉之中点燃煮水。在此之前置交床(支架)将鍑(大口锅)固定好﹐注水于鍑中。 
4. 调盐﹕   
当水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时为初沸﹐此时从盛盐盒中取出少许食盐投入沸水之中。投盐之目的﹐在于调和茶味。
5.投茶﹕   
当鍑边如涌泉连珠之时﹐为二沸。此时要从鍑中出水一瓢﹐以备三沸腾波鼓浪茶沫要溢出之时﹐救沸之用﹐有如煮水饺时以冷水汤点止沸。     于此同时以竹夹绕沸水中心环绕搅动﹐以使沸水温度较为均衡。并及时将备好之末茶按与水量相应的比例投入沸水之中。
6. 育华﹕   
水三沸时﹐势若奔涛﹐鍑中茶之浮沫溢出﹐要随时以备好之二沸水浇点茶汤﹐止沸育华﹐保持水面上的茶之精华(亦称之为“茶花”)不被溅出﹐但应将浮在水面上的黑色沫子除去﹐以保持所煎茶汤之香醇。   
当水再开时﹐茶之沫饽渐生于水面之上﹐如雪似花﹐茶香满室。
7. 分茶﹕   
茶汤中珍贵新鲜﹐香味浓重的部份﹐是鍑中煮出的头三碗﹐最多分五碗。  
若有五位客人时﹐可分三碗﹐七位客人时可酌分五碗﹐六人亦按碗计。不要计较第一轮时有客未饮﹐只要以下锅鲜美之茶补偿就是了。在分茶时要注意﹐每碗中沫饽要均匀﹐因沫饽是茶之精华。   
何谓沫饽﹖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者曰花。 《茶经 ·五之煮》“凡酌”一节﹐对此作了精彩的描述﹕花﹐就像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又像在深潭回转﹐或如在小州边转弯的流水面上刚出水之青萍﹐又像在晴朗的天空中漂浮着鱼磷般美丽的浮云﹔沫﹐就像绿钱草浮在水边﹐又像菊花的花瓣﹐撒落在杯盘之中﹔饽﹐是把第一次煮茶沉渣再煮﹐水一沸腾﹐就又有许多的花和沫累迭起来﹐白花花的如积雪一样。   
荈赋》(晋代杜育著)中所写的“明亮如冬天的积雪﹐放光如春天的花簇”的景象是确实有的。
8. 饮茶﹕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一章里强调饮茶一定要趁刚烹好“珍鲜馥烈”时来饮用。只有趁热才能品尝到茶之鲜醇而又十分浓烈的芳香。 
9. 洁器﹕   
将用毕之茶器﹐及时洗涤净洁﹐收贮入特制的都篮中﹐以备再用。    陆羽的煎茶法﹐虽然操作程序较繁复﹐但条理井然。在品茗时特别强调水品之选择﹐炙﹑煮茶时火侯之掌握﹐说明水品与火侯对引发茶之真香非常重要﹐而洁其器﹐才能毕其全功。   
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陆氏茶”﹐亦被称为“文士茶”──清饮品茗法﹐是对唐代社会当时其它饮方式﹑方法的扬弃。   这种茗饮方式﹐同其它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尽管亦曾受到社会抵制﹐陆羽亦曾遭到冷遇﹐但问世不久即愈益受到社会各﹐特别是士大夫阶级﹑文人雅士和品茗爱好者们赞赏和效法。   
因为这种茗茶方式﹐可令饮者将以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方式﹐可令饮者将以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茶中与清淡﹑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
陆氏茶的诞生﹐不仅使社会生活中的饮茶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也使唐代中期以后的茶文化活动﹑茶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并对唐﹑宋以来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 陆羽当年所创造的“陆氏茶”虽然同我们现代的饮茶方式不同,但陆羽所倡导的茶文化精神,至今仍在影响我国茗饮文化的发展,他<<茶经>>里提倡饮茶时对茶品、水品的选择,煎茶时对火候的掌握,以及注意茶礼、茶仪,前后注意洁器,至今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即使生活在现代大城市的饮茶者选水会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但在沏茶时,要注意按不同茶品(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等)掌握适度之水温,投壶中茶量之多少,注意茶器、茶具之整洁,以及饮茶时应注意礼仪等,无论家庭生活日常饮茶或待客饮茶时,都应以充分注意的。 [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饮茶法源流考
中国历代泡茶法知多少?
揭秘从古至今的烹茶方式
茶道
中国茶道——功夫茶
茶文化基础知识|饮茶方法的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