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好医生
userphoto

2022.08.19 北京

关注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这是全国近14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共同的节日。

对于患者来说,我们都期待遇到优秀的医生,什么是“好医生”?他们身上究竟有哪些共同点?

今天我们整理了《报刊文摘》曾经刊登过的那些好医生的故事,他们白衣为甲,无论何时,都“医”往无前,拼尽全力护佑每一个生命。

吴孟超:能为病人省一分钱就省一分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是2005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一,奖金500万元人民币。

吴孟超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个人一分钱都不要,我有三个女儿,他们都没意见,老伴也同意了。我有一个基金会,是搞人才培养和科研的,这些钱可以投入到基金会。

现在我房子有得住,衣服有得穿,我很喜欢穿军装。单位还给我配了车子和驾驶员,条件已经比过去好太多了,我还要钱干什么?”

在吴孟超教授眼里,病人没有高低贵贱,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吴教授常说:“作为医生,没有挑选和应付病人的权利,只有为他们解除病痛的义务。”收病人红包和拿药品回扣,是吴孟超一直深恶痛绝的事情。“病人治病可能已经花光了积蓄,有的还负债累累。医生只有治病救人的义务,没有收受红包的权利。”

更令人敬佩的是,吴教授做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平时,他要求医生不用价格贵的抗生素,做检查时也尽量为病人省钱。如果做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如果病人外带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也决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能为病人省一分钱就省一分钱。

林巧稚的秘密

生前曾担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的林巧稚说;“青年同志们经常来信问我,你是怎样成材的?让我告诉他们成材的秘密。什么'秘密’?我坦率地跟你们说,什么'秘密’也没有!

有些人也还相信我能治病,那么,我做的这些事情也不是来源于什么'秘密’。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告诉我,唯一的一条可以靠得住的经验就是要勤奋。一勤天下无难事!

“有的人不愿意下苦功夫去打基础,只想走捷径去追求成功和成材。我说,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根基不牢的建筑物,没有一座是能够持久的,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你们可能也听说过,我给每个刚走进妇产科的实习大夫,都立下了一条规矩,不论是谁都要先接生下一百个孩子并做好详细记录,然后才能去做别的技术更为复杂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接生是妇产科的基础,没有把这个基础打牢,你在妇产科这门医学上就不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就不会当一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有些年轻的医生开头想不通,嫌我太古板,太机械,嫌只搞接生太单调,太枯燥。我说,你不经过这一关不行呀!这是妇产科医生的基本功之一,不论干哪一行,基本功不练好是不会有很大发展的。”

仁医韦加宁

韦加宁,北京积水潭医院原手外科主任,是“白求恩奖章”、“人民的好医生”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医42年来使数万病人重新恢复了手的功能,他是我国手外科界公认完成手术例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疗效最好的手外科医生。

每天清晨7点,和韦主任同乘一辆班车到达医院的同事们都能看到:车门刚开,早已“埋伏”在花园里的患者刹那间就一个又一个冒了出来。

一位爷爷抱着先天“并指”的宝贝孙女没了主意,韦主任在假山旁席地而坐,用树枝给爷爷画开了三次分期手术的“蓝图”。当韦主任走到病房电梯间时,身后是老老少少一串“大军”……手外科的“穷人多”,韦加宁每次都以极大的同情心为他们设计最好最省钱的治疗方案,能不住院的尽量在门、急诊解决,然后回家休养。他常常告诉病人,“下次看病不要挂号了,直接在花园堵我。”“你不用交点名费,我给你做手术。”于是全院职工都知道早8点之前“堵”他的诀窍。

韦大夫不仅医术高明、能替患者精打细算。一位男工,右手截肢了,非常悲观。韦大夫说:“你还年轻,虽然不能做原来的工作了,你还可以去学习,去图书馆搞资料,去管理仓库……”后来他真的去了图书馆,自学了英语。一位边远山区的少女,手腕、手指突然麻痹,当地医生让她务必进京找韦加宁教授诊治。当这个很贫困又很漂亮的姑娘平生第一次乘火车来到首都,身上仅剩下几十元钱。韦教授像父亲一样给她安排:“你一会儿出医院大门向右拐,坐105电车去动物园玩玩,来一次北京不容易。5点下班前在这里等我,我把诊室开开让你在这里过夜,明天上午我领你去做肌电图,这钱你就别管了。下午我会买好车票送你上车。上街别乱走,不三不四的人和你说话,少理睬……”

社区医生陈妙玲:你的苦痛,与我相关

从医14年,南京的社区医生陈妙玲自诩处在“医学金字塔的最底端”,她做的是医疗系统里最基础的活:在一个几万人的社区里,负责基础医疗、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随访。她把与患者之间的交往细节记录下来,出版了平行病历集《你的苦痛,与我相关》。

陈妙玲看过一份调查,研究“什么是好医生”的标准。她想当然地认为医术好的医生是好医生,在病人眼中,答案却不尽相同。不久前,陈妙玲接诊过一个妇科病患者,从上级医院看完病回来,气冲冲朝她诉苦:“人家都说那个专家有多好多好,让我去找他。真坏得不得了。”

病人把“坏”医生开具的诊断书递给陈妙玲,她看完后的第一感受是,“诊疗专业,处处为病人着想”。陈妙玲去上级医院进修时,跟着那位“坏”医生一起学习过,她知道对方人品很正、技术精湛,心肠也好,只是说话有时并不那么温和。她问患者详情,果然是因为病人一再询问病情时,没有得到耐心的回复。“这个医生没错,他说的是对的。”陈妙玲劝病人。后来手术做得顺利,病人回来告诉她,那位医生的技术果然不错。

在社区医院,医患关系更像一种长期的友伴关系,医生经常需要负责病人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状况。陈妙玲值班的时候,附近有些居民三天两头来找她。有人拿来大医院的检查单给她看,不需要开药,“就跟你说说”。过两三天病好了,人又来了,特地挂个号聊几句。

“我们经常提倡医学有两条腿:一条腿是医疗技术,没有医疗技术,疾病就无法治愈;另一条腿是医学人文,如果没有医学人文,我们医生不就变成治病的机器,病人成了单纯的疾病的载体了吗?”陈妙玲说。

1个医生和90个精神病人的封闭管理:“像朋友一样”

2022年4月1日起,刘文辉(化名)所在的上海某精神卫生中心进入“封闭管理”。精神科病房里的90个病人,平均年龄60岁以上,大多患有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病人们回不了家,医护们也回不了家,艰难时期,医患间有种惺惺相惜的情谊,“像朋友一样”。以下为刘文辉的自述。

精神科病房里,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特别是老年病人,躯体疾病比较多,像感冒发烧、血压高、血糖高这些,或者心梗需要抢救,都是我们自己处理;处理不了的,联系120转运到综合医院治疗。

我们精神科的工作人员有一个“挨打费”——新病人刚来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激烈、冲动的表现,我们肯定要上前制止、去保护,可能会受到一些皮外伤。我每年都会被一些病人弄伤。

这段时间,住院病人们的情绪大部分比较稳定,都能配合治疗。那些长期住院的老人,对外面发生的事情不怎么关心。一些新入院的年轻病人会有些焦急,我就安抚他们,等疫情控制下来,就可以安排出院,让他们看到希望。

很多人一谈到精神病人,都觉得很恐怖,其实是对他们缺少了解。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非常少,他只要经过治疗以后,病情稳定下来,就是一个正常人,甚至比正常人还要可爱。

他们的思想很单纯,没那么多复杂的想法。要求他们只能待在病房里,都戴好口罩,所有人就都像小朋友一样,不跨过门口那条线,都出奇地配合。

一些病人还会给医生写信。虽然从精神科的角度来说,写信是疾病的表现,说明他的症状还没有完全好,但是信里那些感谢的话,真的很暖心。

有个70多岁的老爷爷,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他很会画画,画满了一本画册。每次我去查房的时候,他都会说“谢谢医生,谢谢你的救命之恩”,要把画册送给我。我婉言谢绝了,他却一直要送。

这种朝夕相处,让我们跟病人之间像朋友一样。

《报刊文摘》还刊登过许多好医生的故事。生活中,我们也碰到过无数让我们感动的医生。从他们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人间温暖。

向医生致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吴孟超养生“三字经”
吴孟超生前日记公开,细节让人感动!
别让妇检成为女性噩梦,专家建议:应融入更多人文关怀
以心灵温暖心灵
大学生【你真的知道不该只有医生知道的吗?】
吴孟超:对红包深恶痛绝!对于收红包、拿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