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万不要小瞧你妈
userphoto

2024.05.08 北京

关注

 2024-05-07 12:41 广东

作者 | 天雅



五一假期,看了一部意大利电影《还有明天》(豆瓣8.9),感触很深。
 
它用黑白画质讲述了在上世纪40年代的罗马,一个底层妇女的日常——

每天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微薄的零工收入;

家暴的丈夫,苛刻的公公,不听话的孩子……

听起来背景很陈旧,内容也很沉重,对不对?
 
然而,它却成了2023年意大利全国票房冠军,也是意大利有史以来票房Top9的电影。
 
人口总数不到6千万的国家,至少有500万人看过这部电影。
 
为什么影响力如此之大?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
 
影片女主人公迪莉娅在受尽生活千般虐以后,她没有选择逃跑,也没有选择强硬对抗,
 
而是通过克制隐忍,用她瘦弱的肩膀托起了女儿的未来,继而打破家族里的男权主义。
 
或许,这不是迪莉娅一个人的故事,而是过去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底层女性共同的故事。
 




影片中迪莉娅的苦,来自方方面面。
 
比如家庭暴力——
 
迪莉娅的丈夫,是一个野蛮专横的大男子主义者。
 
有一回,迪莉娅在路上捡到了一名美国士兵的照片,将其物归原主。
 
士兵十分感激,赠送2块巧克力作为报答。
 
晚上迪莉娅兴奋地将巧克力分给孩子,丈夫却突然暴怒了,理由是:
 
妻子接受了其他男性的礼物。
 
随后,他将迪莉娅狠狠揍了一顿。
 
可笑的是,揍完妻子以后,他自己却吹着口哨、涂着香水跟别的女性约会去了。
 
类似这样的暴力,在迪莉娅的日常里,无处不在:
 
马桶堵了,土豆糊了,盘子碎了,丈夫都会打她……
 
甚至有一回——
 
她啥也没做,仅仅是早上醒来道了一声“早安”,丈夫不知怎的就给了她一巴掌……
 

比如社会歧视——
 
尽管迪莉娅要操持全家人的生活,但丈夫不会给她一分钱家用。
 
也因此,她白天还要进城打好几分零工:
 
打疫苗,修雨伞,洗床单,做针线活……
 
而这些零工处处也是压榨。
 
比如修雨伞这份工作——
 
迪莉娅熟练地干了三年,工资却没有一个刚来的男新手多。
 
她问老板:“凭什么?”
 
老板回答:“他是男的。”
 
 
又比如孩子不理解——
 
迪莉娅和丈夫养育有3个孩子:
 
大女儿勤劳懂事却不能上学,每天去洗衣店工作,工资被迫上交给父亲;
 
两个儿子跟父亲一样满嘴脏话、不懂礼貌,在家却享受着少爷般的待遇。
 
每当迪莉娅被丈夫随意辱骂殴打时——
 
两个儿子都是面无表情,将它视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女儿则看不起妈妈的软弱,质问她:“你为什么不离开?”
 

 
但,迪莉娅又能去哪里呢?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意大利,离婚可是非法的。
 
也就是说——
 
被丈夫随意辱骂殴打,因为女性身份受歧视,再加上孩子的不理解,
 
构成了「三道枷锁」,约束着迪莉娅的自由,造就了她的悲惨命运。
 


 
而透过迪莉娅悲惨命运所折射的——
 
是旧时代意大利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
 
以及在男权主义下,一代代女性受压迫、受剥削的血泪史。
 
迪莉娅的公公,也是一个野蛮专横的家暴者。
 
他的妻子不堪忍受长年累月的辱骂殴打,选择跳楼自尽。
 
但他丝毫不认为自己有问题。
 
如今年迈的他瘫痪在床,每天依赖迪莉娅照顾他吃喝拉撒——
 
他非但不感恩,还动不动就辱骂,有时还会用“咸猪手”猥亵迪莉娅。
 
有一回,迪莉娅被丈夫家暴过后,公公叫来儿子:
 
听老爸一句劝,

你不能一直打她,否则她会习惯的。

偶尔狠狠地打她一次,让她长记性,

我就是这么对你妈妈的,你见过她回嘴吗?
 

 
在男权主义的庇护下——
 
他们是冷漠无情的施暴者,毫无底线地践踏着身边最亲近的女性们。
 
且在男权暴力之下,家庭中滋生出来的男孩往往充斥着冷漠和自私。
 
影片中有两个细节:
 
大女儿准备出嫁时,两个弟弟第一反应是:姐姐的床归我了;
 
爷爷去世了,他们毫无伤感,甚至面露喜色:我有新房间了。
 
似乎在他们心里,没有亲人离去的不舍,只有自身利益的得失。
 
 
同样在男权暴力之下,家庭中滋生出来的女孩也是充满矛盾的存在。
 
迪莉娅的大女儿,同样遭受着父亲的辱骂剥削、社会的不公平对待。
 
一方面,她看不起母亲的软弱,不想未来活成母亲的样子;
 
另一方面,她冥冥之中似乎又重复着母亲过去的命运——
 
爱上了一名暴躁易怒、控制欲极强的男子,想跟他结婚。
 
那是她熟悉的感觉,也是她从小习得的跟异性(父亲)构建关系的唯一方式。
 
 
在这个家族中,如果这份男权主义不被打破——
 
那么一代代男孩将会变得愈发自私冷漠且暴力,构成恶的代际传递,
 
而一代代女孩,则会不断重复受压迫的命运,构成悲剧的代代相传。
 
 



影片真正令人感动的部分在于——
 
迪莉娅身为一名女性,一直忍气吞声,从不忤逆丈夫;
 
但身为母亲,她却一点也不含糊,从未放弃过托起女儿的愿望。
 
一开始,她把希望寄托在女儿的婚姻上。
 
当看到女儿跟一名开酒吧的富家公子谈恋爱时,迪莉娅内心很兴奋。
 
她期待女儿能够嫁入富贵人家,摆脱穷人身份,摆脱受压迫的命运。
 
为此,她努力促成女儿婚事,还偷偷存下一笔钱准备给女儿买婚纱。
 

 
然而等女儿订婚以后,迪莉娅才发现:
 
看似温和的准女婿,竟跟自己的丈夫一样,是一个蛮横专制的男人;

而准女婿一家人,不仅素质低,还爱慕虚荣,处处瞧不起她的女儿。
 
也就是说,
 
自己努力促成的婚事,很可能会让女儿走向另一个备受压迫的痛苦深渊。
 
 
幻想破碎后,迪莉娅不得不面对现实,着手解决问题。
 
她找到那位之前归还了对方照片的美国士兵,请求对方炸掉准女婿家的酒吧。
 
失去酒吧后,准女婿一家破产了。
 
为了还债,他们向迪莉娅女儿要回了订婚戒指,取消了婚约。
 
后来,迪莉娅把自己攒下来准备给女儿买婚纱的钱,全部给了女儿去读书。
 
 
尽管女儿会因此伤心一阵子,但迪莉娅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
 
真正能够改变女儿命运的,不是一段富贵的婚姻,而是一个上学的机会。
 
唯有这条路,可以让女儿彻底走出被压迫的代代循环,走向真正自由的人生。
 
而迪莉娅本人,则选择继续留在丈夫身边,默默守护着身后这个家。
 
这是一个旧时代意大利底层女性的故事,同时也是过去千千万万受剥削、受压迫的女性共同的故事。
 
 

 

在《人物》2024的「女性的力量」演讲活动盛典上,
 
曾获四枚冬奥会金牌的短道速滑冠军——王濛,首次公开讲述了她母亲张晓霞的故事。
 
王濛说,
 
在传统意义上,张晓霞不是一个潇洒的女人,也不是一个「向前一步」的人。

但也正是因为张晓霞的「不进步」,最终才有了她(王濛)的「向前一步」。
 
张晓霞的「不进步」,体现在她对压迫的顺从与隐忍,不改变。
 
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家中长女,19岁就结婚了。
 
丈夫是矿上有名的技术能手,缺点也很明显:大男子主义,好面子。
 
婚后她生下两个女儿:王濛的姐姐和王濛,没有儿子。
 
这一度令丈夫觉得在社会、家庭抬不起头,自然而然就把怒火迁移到她头上,
 
丈夫平时稍有不顺心,或是从什么人那里听来无聊的闲话,就会动手殴打她。
 
在王濛的记忆里,母亲始终是「操劳且隐忍」的——
 
她需要在一个庞大的家庭担任妻子、母亲、儿媳、嫂子等多重身份指向的沉重责任;

但由于没儿子,她常常需要承受丈夫的暴力、邻里的揶揄,从来不会有人替她说话。
 
小时候,王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备受欺凌,却无能为力;
 
长大终于有了底气以后,她曾在某次父亲无理取闹过后,严肃地跟父母进行过一次交谈:
 
“既然在一块儿也不好好过日子,那干脆离了算了。”
 
结果张晓霞幽幽地站起来说:“我还想和他过。”
 
后来王濛终于明白,在母亲眼里,丈夫「出手」,不算家暴。
 
在她的认知体系里,这更像是父权社会一家之主管理家庭、展示威风的一种方式。

同时她还坚定地认为丈夫是爱自己的,因为对方愿意花钱给她买很昂贵的护肤品。
 
王濛说:“如果用一种进步的眼光看,我妈一辈子都不是一个「向前一步」的人。”
 
 
但张晓霞的「不进步」,并不妨碍她默默推动女儿去「向前一步」。
 
王濛小时候特别调皮,没少挨父亲狠揍。
 
每次王濛挨完打,最难受的都是张晓霞——
 
她会眼泪汪汪东看西看,看女儿有没有受伤。
 
后来王濛被教练挑中练短道速滑,父亲死活不同意:“打出溜滑儿能有什么出息?”
 
但也正是张晓霞,扛不住女儿软磨硬泡:“既然孩子那么喜欢,要不就让她试试?”
 
而这一句「试试」,最终改变了王濛的一生。
 
那个时候,只要有机会,张晓霞就会去现场看女儿的比赛。
 
在场下给女儿加油的时候,她是那样开心、那样骄傲,恨不能让全天下知道:
 
冰面上滑得最好的那个孩子,是她的女儿。
 
而年幼的王濛,回馈母亲唯一的方式,就是努力拿第一,让母亲开心。
 
就这样,她一路从家乡滑到了哈尔滨,滑到了北京,滑到了都灵……最终成为了奥运冠军。
 
都灵奥运会夺冠那年,家乡给王濛奖励20万块钱,张晓霞把钱都捐了出去。
 
她始终坚信:有舍才有得——舍去这20万,将来孩子才有可能得到更多。
 
这两年王濛逐渐明白,母亲虽然看起来不太「进步」,但其实也是有力量的:
 
她选择默默忍受,却给了我横冲直撞的勇气;

她献祭了她的自我,最终才成全了我的自我;

对她来说,早就习惯了将自我压缩到无限小,

她全部的力量和底气,其实都来自她的女儿。
 
 
这就是王濛的母亲张晓霞的故事,一个普通东北女性的故事。
 

 写在最后 

 
无论是影片的迪莉娅,还是王濛的母亲张晓霞,
 
她们身上都带着时代的局限、原生的匮乏,长年累月地遭受着压迫和剥削而不自知,
 
但与此同时,她们又以一个母亲身份,把内在最渴望的东西,艰难地争取给了女儿——
 
用自己一生的隐忍、奉献和守护,撑着双手将女儿托起,让女儿看到了更多的风景,
 
从而摆脱贫穷匮乏、自我怀疑、恐惧和羞耻感,收获真正的自由。
 
于是,她们不曾拥有的,最终才得以在女儿们身上实现。
 
同时透过她们的经历去回望我们的母亲,我有一个很深的感慨:
 
女性力量不是突然就拥有的,而是一寸一寸生长,一寸一寸传递下来的。
 
不要因为母亲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向前一步」,就否定掉她们的全部人生;
 
她们对我们的托举是实实在在的,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托举和力量传承,我们才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从这个维度来看——
 
我们与母亲更像是一个「愿望共同体」,而不是一只只「孤天里的鹤」。
 
而这,便是女性力量的代际传承。
 
在此,我想对千千万万像迪莉娅、张晓霞一样的母亲说一句:
 
你或许不够聪明,不够勇敢,也不够完美;

但你的存在、努力与坚守本身,就是力量。
「在看」+「转发」愿身为母亲的你,也能坚定地做自己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敢想票房冠军会是她
奇闻!刚分娩的孩子DNA鉴定非亲生?美国女子体内住着“另一人”
《无声告白》: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
“我要娶我的女儿为妻!”公元前,一位古埃及法老看到长得亭亭玉立的
叫声继父“爸爸”,泪眼里那流转的爱恨情仇
盘点《平凡的世界》中的五大经典爱情,你最中意哪一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