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梨岳集【唐·李 频】

梨岳集一卷·附录一卷(浙江郑大节家藏本)
  唐李频撰。频字德新,寿昌人。大中八年擢进士第。调秘书郎,累迁建州刺史。卒於官。州民思其德,立庙梨山。事迹具《唐书·文艺传》。频为姚合之婿,然其诗别自为格,不类武功之派。是编本名《建州刺史集》。後人敬频之神,尊梨山曰梨岳,集亦因之改名。初罕传本。真德秀得本於三馆,欲刻未果。嘉熙三年,金华王始求得旧本锓版。元元贞及後至元间,频裔孙邦材、会同,明永乐中河南师,正统中广州彭森,先後重刊者四。此本即正统刻也。凡诗一百九十五首,较《全唐诗》所载少八首。而《送刘山人归洞庭》一首,卷中两见,惟起二句小异。又《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诗,误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题与诗两不相应,殊不及席氏《唐百家诗》本之完善。末为《附录》,则历朝庙祀敕书碑记及刻诗序跋。张复、彭森二序皆称初刻出真德秀,与王序称德秀欲刻不果者自相矛盾,未喻其故。殆传闻讹异欤?王士祯《居易录》称:“诗人为神,未有频之显著者。”然频诗自佳耳,其为神则政事之故,非文章之故也。

 

 

       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七至卷五百八十九,计三卷。

 

 

       ●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七


    
    卷587_1【湘口送友人】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卷587_2【鄂州头陀寺上方】李频
   
    高寺上方无不见,天涯行客思迢迢。西江帆挂东风急,
    夏口城衔楚塞遥。沙渚渔归多湿网,桑林蚕后尽空条。
    感时叹物寻僧话,惟向禅心得寂寥。

   
   
    卷587_3【寄远】李频
   
    槐欲成阴分袂时,君期十日复金扉。槐今落叶已将尽,
    君向远乡犹未归。化石早曾闻节妇,沉湘何必独灵妃。
    须知此意同生死,不学他人空寄衣。
   
   
    卷587_4【题张司马别墅】李频
   
    庭前树尽手中栽,先后花分几番开。巢鸟恋雏惊不起,
    野人思酒去还来。自抛官与青山近,谁讶身为白发催。
    门外寻常行乐处,重重履迹在莓苔。
   
   
    卷587_5【长安即事】李频
   
    长遇豪家不敢过,此身谁与取高科。故园久绝书来后,
    南国空看雁去多。中夜永怀听叠漏,先秋归梦涉层波。
    愁人白发自生早,我独少年能几何。
   
   
    卷587_6【汉上逢同年崔八】李频
   
    去岁曾游帝里春,杏花开过各离秦。偶先托质逢知己,
    独未还家作旅人。世上路岐何缭绕,空中光景自逡巡。
    一回相见一回别,能得几时年少身。
   
   
    卷587_7【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李频
   
    五月倾朝谒紫宸,一朝无分在清尘。含香已去星郎位,
    衣锦惟思婺女邻。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
    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
   
   
    卷587_8【春闺怨】李频
   
    红妆女儿灯下羞,画眉夫婿陇西头。
    自怨愁容长照镜,悔教征戍觅封侯。
   
   
    卷587_9【送边将】李频
   
    防秋戎马恐来奔,诏发将军出雁门。遥领短兵登陇首,
    独横长剑向河源。悠扬落日黄云动,苍莽阴风白草翻。
    若纵干戈更深入,应闻收得到昆仑。
   
   
    卷587_10【太和公主还宫】李频
   
    天骄发使犯边尘,汉将推功遂夺亲。离乱应无初去貌,
    死生难有却回身。禁花半老曾攀树,宫女多非旧识人。
    重上凤楼追故事,几多愁思向青春。
   
   
    卷587_11【将赴黔州先寄本府中丞】李频
   
    八月瞿塘到底翻,孤舟上得已销魂。幕中职罢犹趋府,
    阙下官成未谢恩。丹嶂耸空无过鸟,青林覆水有垂猿。
    感知肺腑终难说,从此辞归便扫门。
   
   
    卷587_12【和友人下第北游感怀】李频
   
    圣代为儒可致身,谁知又别五陵春。青门独出空归鸟,
    紫陌相逢尽醉人。江岛去寻垂钓远,塞山来见举头频。
    且须共漉边城酒,何必陶家有白纶。
   
   
    卷587_13【乐游原春望】李频
   
    五陵佳气晚氛氲,霸业雄图势自分。秦地山河连楚塞,
    汉家宫殿入青云。未央树色春中见,长乐钟声月下闻。
    无那杨华起愁思,满天飘落雪纷纷。
   
   
    卷587_14【黄雀行】李频
   
    欲窃高仓集御河,翩翩疑渡畏秋波。朱宫晚树侵莺语,
    画阁香帘夺燕窠。疏影暗栖寒露重,空城饥噪暮烟多。
    谁令不解高飞去,破宅荒庭有网罗。
   
   
    卷587_15【长安寓居寄柏侍郎】李频
   
    霜轻两鬓欲相侵,愁绪无端不可寻。秦女红妆空觅伴,
    郢郎白雪少知音。长亭古木春先老,太华青烟晚更深。
    独向灞陵东北望,一封书寄万重心。
   
   
    卷587_16【春日思归】李频
   
    春情不断若连环,一夕思归鬓欲斑。壮志未酬三尺剑,
    故乡空隔万重山。音书断绝干戈后,亲友相逢梦寐间。
    却羡浮云与飞鸟,因风吹去又吹还。
   
   
    卷587_17【朔中即事】李频
   
    关门南北杂戎夷,草木秋来即出师。落日风沙长暝早,
    穷冬雨雪转春迟。山头堠火孤明后,星外行人四绝时。
    自古边功何不立,汉家中外自相疑。
   
   
    卷587_18【感怀献门下相公】李频
   
    谁云郎选不由诗,上相怜才积有时。却是龙钟到门晚,
    终非稽古致身迟。谋将郡印归难遂,读著家书坐欲痴。
    日望南宫看列宿,迢迢婺女与乡比。
   
   
    卷587_19【赠长城庾将军】李频
   
    初年三十拜将军,近代英雄独未闻。向国报恩心比石,
    辞天作镇气凌云。逆风走马貂裘卷,望塞悬弧雁阵分。
    定拥节麾从此去,安西大破犬戎群。
   
   
    卷587_20【浙东献郑大夫】李频
   
    圣主东忧涨海滨,思移副相倚陶钧。楼台独坐江山月,
    舟楫先行泽国春。遥想万家开户外,近闻群盗窜诸邻。
    几时入去调元化,天下同为尧舜人。
   
   
    卷587_21【镜湖夜泊有怀(东晋太守马臻所筑)】李频
   
    广水遥堤利物功,因思太守惠无穷。自从版筑兴农隙,
    长与耕耘致岁丰。涨接星津流荡漾,宽浮云岫动虚空。
    想当战国开时有,范蠡扁舟祗此中。
   
   
    卷587_22【宣州献从叔大夫】李频
   
    清时选地任贤明,从此观风辍尹京。日月天中辞洛邑,
    云山江上领宣城。万家闾井俱安寝,千里农桑竟起耕。
    闻说圣朝同汉代,已愁征入拜公卿。
   
   
    卷587_23【贺同年翰林从叔舍人知制诰】李频
   
    仙禁何人蹑近踪,孔门先选得真龙。别居云路抛三省,
    专掌天书在九重。五色毫挥成涣汗,百寮班下独从容。
    芳年贵盛谁为比,郁郁青青岳顶松。
   
   
    卷587_24【吴门别主人(一作吴门月夜与曹太尉话别)】李频
   
    早晚更看吴苑月,小斋长忆落西窗。
    不知明夜谁家见,应照离人隔楚江。
   
   
    卷587_25【自黔中归新安】李频
   
    朝过春关辞北阙,暮参戎幕向南巴。
    却将仙桂东归去,江月相随直到家。
   
   
    卷587_26【奉和郑薰相公】李频
   
    三四株松匝草亭,便成彭泽柳为名。
    莲峰隐去难辞阙,浐水朝回与出城。
   
   
    卷587_27【及第后还家过岘岭】李频
   
    魏驮山前一朵花,岭西更有几千家。
    石斑鱼鲊香冲鼻,浅水沙田饭绕牙。
   
   
    卷587_28【春日旅舍】李频
   
    未识东西南北路,青春白日坐销难。
    如何一别故园后,五度花开五处看。
   
   
    卷587_29【过长江伤贾岛】李频
   
    忽从一宦远流离,无罪无人子细知。
    到得长江闻杜宇,想君魂魄也相随。
   
   
    卷587_30【自遣】李频
   
    永拟东归把钓丝,将行忽起半心疑。
    青云道是不平地,还有平人上得时。
   
   
    卷587_31【寄曹邺】李频
   
    终南山是枕前云,禁鼓无因晓夜闻。
    朝客秋来不朝日,曲江西岸去寻君。
   
   
    卷587_32【述怀】李频
   
    望月疑无得桂缘,春天又待到秋天。
    杏花开与槐花落,愁去愁来过几年。
   
   
    卷587_33【客洛酬刘驾】李频
   
    浮世总应相送老,共君偏更远行多。
    此回不似前回别,听尽离歌逐棹歌。
   
   
    卷587_34【题钓台障子】李频
   
    君家尽是我家山,严子前台枕古湾。
    却把钓竿终不可,几时入海得鱼还。
   
   
    卷587_35【题阳山顾炼师草堂】李频
   
    若到当时上升处,长生何事后无人。
    前峰自去种松子,坐见年来取茯神。
   
   
    卷587_36【闻金吾妓唱梁州】李频
   
    闻君一曲古梁州,惊起黄云塞上愁。
    秦女树前花正发,北风吹落满城秋。
   
   
    卷587_37【游蜀回简友人】李频
   
    别来十二月,去到漏天边。不是因逢闰,还应是隔年。
   
   
    卷587_38【赠泾州王侍御】李频
   
    一旦天书下紫微,三年旌旆陇云飞。
    塞门无事春空到,边草青青战马肥。
   
   
    卷587_39【夏日宿秘书姚监宅】李频
   
    贵宅多嘉树,先秋有好风。情闲离阙下,梦野在山中。
    露色浮寒瓦,萤光堕暗丛。听吟丽句尽,河汉任西东。
   
   
    卷587_40【过嵩阴隐者】李频
   
    当门看少室,倚杖复披衣。每日醒还醉,无人是与非。
    架书抽读乱,庭果摘尝稀。独有江南客,思家未得归。
   
   
    卷587_41【留别山家】李频
   
    闲门不易求,半月在林丘。已与山水别,难为花木留。
    孤怀归静夜,远会隔高秋。莫道无言去,冥心在重游。
   
   
    卷587_42【送人游吴】李频
   
    楚田开雪后,草色与君看。积水浮春气,深山滞雨寒。
    毗陵孤月出,建业一钟残。为把乡书去,因收别泪难。
   


    卷587_43【东渭桥晚眺】李频
   
    秦地有吴洲,千樯渭曲头。人当返照立,水彻故乡流。
    落第春难过,穷途日易愁。谁知桥上思,万里在江楼。
   
   
    卷587_44【送延陵韦少府】李频
   
    延陵称贵邑,季子有高踪。古迹传多代,仙山管几峰。
    微泉声小雨,异木色深冬。去毕三年秩,新诗箧不容。
   
   
    卷587_45【淮南送友人归沧州】李频
   
    风色忽西转,坐为千里分。高帆背楚落,寒日逆淮曛。
    断烧缘乔木,盘雕隐片云。乡关百战地,归去始休军。
   
   
    卷587_46【夏日题盩厔友人书斋】李频
   
    修竹齐高树,书斋竹树中。四时无夏气,三伏有秋风。
    黑处巢幽鸟,阴来叫候虫。窗西太白雪,万仞在遥空。
   


    卷587_47【寻山】李频
   
    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
    石上生灵草,泉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向此学餐霞。  
    
    
    卷587_48【送元遂上人归钱唐】李频
   
    白衣游帝乡,已得事空王。却返湖山寺,高禅水月房。
    雨中过岳黑,秋后宿船凉。回顾秦人语,他生会别方。
   
   
    卷587_49【贻友人喻坦之】李频
   
    从容心自切,饮水胜衔杯。共在山中长,相随阙下来。
    修身空有道,取事各无媒。不信升平代,终遗草泽才。
   
   
    卷587_50【送友人往振武】李频
   
    风沙遥见说,道路替君愁。碛夜星垂地,云明火上楼。
    征鸿辞塞雪,战马识边秋。不共将军语,何因有去留。
   
    卷587_51【赋得长城斑竹杖】李频
   
    秦兴版筑时,翦伐不知谁。异代馀根在,幽人得手持。
    细看生古意,闲倚动边思。莫作鸠形并,空将鹤发期。
   
   
    卷587_52【送德清喻明府】李频
   
    棹返霅溪云,仍参旧使君。州传多古迹,县记是新文。
    水栅横舟闭,湖田立木分。但如诗思苦,为政即超群。
   
   
    卷587_53【送薛能少府任盩厔】李频
   
    不才甘下第,君子蹇何重。相送昆明岸,同看太白峰。
    数瓢留顷刻,残照迫从容。好去烟霞县,仙人有旧踪。
   
   
    卷587_54【送许寿下第归东山】李频
   
    吾君设礼闱,谁合学忘机。却是高人起,难为下第归。
    出关心纵野,避世事终稀。莫更今秋夕,相思望少微。
   


    卷587_55【冬夜酬范秘书(一作九衢春日酬范秘书)】李频
   
    九衢行一匝,不敢入他门。累日无馀事,通宵得至言。
    命嗟清世蹇,春觉闰冬暄。翻覆吟佳句,何酬国士恩。
   
   
    卷587_56【送陆肱尉江夏】李频
   
    如何执简去,便作挂帆期。泽国三春早,江天落日迟。
    县人齐候处,洲鸟欲飞时。免褐方三十,青云岂白髭。
   
   
    卷587_57【汉上送人西归】李频
   
    几作西归梦,因为怆别心。野衔天去尽,山夹汉来深。
    叠浪翻残照,高帆引片阴。空留相赠句,毕我白头吟。
   
   
    卷587_58【蜀中逢友人】李频
   
    自古有行役,谁人免别家。相欢犹陌上,一醉任天涯。
    积叠山藏蜀,潺湲水绕巴。他年复何处,共说海棠花。
   


    卷587_59【寄范评事】李频
   
    行坐不相遗,辕门载笔时。雅知难更遇,旧分合长思。
    梦即重寻熟,书常转达迟。山斋终拟到,何日遂心期。
   
   
    卷587_60【南游过湘汉即事寄友人】李频
   
    南去远驱逐,三湘五月行。巴山雪水下,楚泽火云生。
    向野聊中饭,乘凉探暮程。离怀不可说,已迫峡猿声。
   
   
    卷587_61【送许浑侍御赴润州】李频
   
    家山近石头,遂意恣东游。祖席离乌府,归帆转蜃楼。
    阴氛出海散,落月向潮流。别有为霖日,孤云未自由。
   
   
    卷587_62【喜友人厉图南及第】李频
   
    相忧过己切,相贺似身荣。心达无前后,神交共死生。
    承家吾子事,登第世人情。未有通儒术,明时道不行。
   


    卷587_63【送友人下第归越】李频
   
    归意随流水,江湖共在东。山阴何处去,草际片帆通。
    雨色春愁里,潮声晓梦中。虽为半年客,便是往来鸿。
   
   
    卷587_64【寄友人】李频
   
    一别一相见,须臾老此生。客衣寒后薄,山思夜深清。
    诗近吟何句,髭新白几茎。路岐如昨日,来往梦分明。
   
   
    卷587_65【送友人下第归宛陵】李频
   
    天涯长恋亲,阙下独伤春。拟住还求己,须归不为身。
    临岐仍犯雪,挂席始离尘。共泣东风别,同为沧海人。
   
   
    卷587_66【秋夜对月寄凤翔范书记】李频
   
    月过秋霖后,光应夜夜清。一回相忆起,几度独吟行。
    河汉东西直,山川远近明。寸心遥往处,新有雁来声。
   


    卷587_67【送孙明秀才往潘州访韦卿】李频
   
    北鸟飞不到,北人今去游。天涯浮瘴水,岭外问潘州。
    草木春冬茂,猿猱日夜愁。定知迁客泪,应只对君流。
   
   
    卷587_68【八月十五夜对月】李频
   
    阴盛此宵中,多为雨与风。坐无云雨至,看与雪霜同。
    抱湿离遥海,倾寒向迥空。年年不可值,还似命难通。
   
   
    卷587_69【及第后归】李频
   
    家临浙水傍,岸对买臣乡。纵棹随归鸟,乘潮向夕阳。
    苦吟身得雪,甘意鬓成霜。况此年犹少,酬知足自强。
   
   
    卷587_70【过巫峡】李频
   
    拥棹向惊湍,巫峰直上看。削成从水底,耸出在云端。
    暮雨晴时少,啼猿渴下难。一闻神女去,风竹扫空坛。

 

 

       ●全唐诗卷五百八十八


    
    卷588_1【送友人往太原】李频
   
    离亭聊把酒,此路彻边头。草白雁来尽,时清人去游。
    汾河流晋地,塞雪满并州。别后相思夜,空看北斗愁。
   


    卷588_2【旅怀】李频
   
    万里共心论,徒言吾道存。奉亲无别业,谒帝有何门。
    水宿惊涛浦,山行落叶村。长安长梦去,欹枕即闻猿。
   
   
    卷588_3【送裴御史赴湖南】李频
   
    关门鸟道中,飞传复乘骢。暮雪离秦甸,春云入楚宫。
    平芜天共阔,积水地多空。使府悬帆去,能消几日风。
   
   
    卷588_4【送姚郜先辈赴汝州辟】李频
   
    行李事寒天,东来聘礼全。州当定鼎处,人去偃戈年。
    雷雨依嵩岭,桑麻接楚田。遥知清夜作,不是借戎篇。
   
   
    卷588_5【初离黔中泊江上】李频
   
    去去把青桂,平生心不违。更蒙莲府辟,兼脱布衣归。
    霁岳明残雪,清波漾落晖。无穷幽鸟戏,时向棹前飞。
   


    卷588_6【黔中酬同院韦判官】李频
   
    平生同所为,相遇偶然迟。各著青袍后,无归白社期。
    江流来绝域,府地管诸夷。圣代都无事,从公且赋诗。
   
   
    卷588_7【和范秘书襄阳旧游】李频
   
    听话扬帆兴,初从岘首还。高吟入白浪,遥坐看青山。
    枯木猿啼爽,寒汀鹤步闲。秋来关去梦,几夜度商颜。
   
   
    卷588_8【秋夜山中思归送友人】李频
   
    萧条对秋色,相忆在云泉。木落病身起,潮平归思悬。
    凉钟山顶寺,暝火渡头船。此地非吾土,淹留又一年。
   
   
    卷588_9【自黔中东归旅次淮上】李频
   
    行旅本同愁,黔吴复阻修。半年方中路,穷节到孤舟。
    夕霭垂阴野,晨光动积流。家山一夜梦,便是昔年游。
   


    卷588_10【江夏春感旧】李频
   
    东风出海门,处处动林园。泽国雪霜少,沙汀花木繁。
    暖鱼依水浅,晴雁入空翻。何处阳和力,生萍不驻根。
   
   
    卷588_11【眉州别李使君(一作眉山留献张端公)】李频
   
    回首雪峰前,朱门心杳然。离人自呜咽,流水莫潺湲。
    毒草通蛮徼,秋林近漏天。一生从此去,五字有谁怜。
   
   
    卷588_12【送许棠及第归宣州】李频
   
    高科终自致,志业信如神。待得逢公道,由来合贵身。
    秋归方觉好,旧梦始知真。更想青山宅,谁为后主人。
   
   
    卷588_13【黔中罢职将泛江东】李频
   
    黔中初罢职,薄俸亦无残。举目乡关远,携家旅食难。
    野梅将雪竞,江月与沙寒。两鬓愁应白,何劳把镜看。
   


    卷588_14【长安书事寄所知】李频
   
    帝里本无名,端居有道情。睡魂春梦断,书兴晚窗明。
    老拟归何处,闲应过此生。江湖终一日,拜别便东行。
   
   
    卷588_15【酬姚覃】李频
   
    不见又相招,何曾诉寂寥。醉眠春草长,吟坐夜灯销。
    泪堕思山切,身归转路遥。年年送别处,杨柳少垂条。
   
   
    卷588_16【春日鄜州赠裴居言】李频
   
    虽将身佐幕,出入似闲居。草色长相待,山情信不疏。
    灯前春睡足,酒后夜寒馀。笔砚时时近,终非署簿书。
   
   
    卷588_17【送于生入蜀】李频
   
    家吴闻入蜀,道路颇乖离。一第何多难,都城可少知。
    江山非久适,命数未终奇。况又将冤抱,经春杜魄随。
   


    卷588_18【送许棠归泾县作尉】李频
   
    青桂复青袍,一归荣一高。县人齐下拜,邑宰共分曹。
    绕郭看秧插,寻街听茧缫。封侯万里者,燕颔乃徒劳。
   
   
    卷588_19【友人话别】李频
   
    论交虽不早,话别且相亲。除却栖禅客,谁非南陌人。
    半生都返性,终老拟安贫。愿入白云社,高眠自致身。
   
   
    卷588_20【山居】李频
   
    欲出穷吾道,东西自未能。卷书唯对鹤,开画独留僧。
    落叶和云扫,秋山共月登。何年石上水,夜夜滴高层。
   
   
    卷588_21【寄范郎中】李频
   
    藜杖山中出,吟诗对范家。相知从海峤,寄食向京华。
    名宦成何报,清眸未纵赊。临邛梦来往,雨雪满褒斜。
   


    卷588_22【书怀】李频
   
    宦途从不问,身事觉无差。华发初生女,沧洲未有家。
    却闲思洞穴,终老旷桑麻。别访栖禅侣,相期语劫沙。
   
   
    卷588_23【越中行】李频
   
    越国临沧海,芳洲复暮晴。湖通诸浦白,日隐乱峰明。
    野宿多无定,闲游免有情。天台闻不远,终到石桥行。
   
   
    卷588_24【春日南游寄浙东许同年】李频
   
    孤帆处处宿,不问是谁家。南国平芜远,东风细雨斜。
    旅怀多寄酒,寒意欲留花。更想前途去,茫茫沧海涯。
   
   
    卷588_25【明州江亭夜别段秀才】李频
   
    离亭向水开,时候复蒸梅。霹雳灯烛灭,蒹葭风雨来。
    京关虽共语,海峤不同回。莫为莼鲈美,天涯滞尔才。
   


    卷588_26【临岐留别相知】李频
   
    百岁竟何事,一身长远游。行行将近老,处处不离愁。
    世路多相取,权门不自投。难为此时别,欲别愿人留。
   
   
    卷588_27【鄂渚湖上即事】李频
   
    杜门聊自适,湖水在窗间。纵得沧洲去,无过白日闲。
    多慵空好道,少贱早凋颜。独有东山月,依依自往还。
   
   
    卷588_28【辞夏口崔尚书】李频
   
    一饭仍难受,依仁况一年。终期身可报,不拟骨空镌。
    城晚风高角,江春浪起船。同来栖止地,独去塞鸿前。
   
   
    卷588_29【秦原早望】李频
   
    一忝乡书荐,长安未得回。年光逐渭水,春色上秦台。
    燕掠平芜去,人冲细雨来。东风生故里,又过几花开。
   


    卷588_30【送友人之扬州(一作游淮南)】李频
   
    一别长安后,晨征便信鸡。河声入峡急,地势出关低。
    绿树丛垓下,青芜阔楚西。路长知不恶,随处得诗题。
   
   
    卷588_31【过四皓庙】李频
   
    东西南北人,高迹自相亲。天下已归汉,山中犹避秦。
    龙楼曾作客,鹤氅不为臣。独有千年后,青青庙木春。
   
   
    卷588_32【陕下怀归】李频
   
    故园何处在,零落五湖东。日暮无来客,天寒有去鸿。
    大河冰彻塞,高岳雪连空。独夜悬归思,迢迢永漏中。
   
   
    卷588_33【送徐处士归江南】李频
   
    行行野雪薄,寒气日通春。故国又芳草,沧江终白身。
    游归花落满,睡起鸟啼新。莫惜闲书札,西来问旅人。
   


    卷588_34【鄜州留别王从事】李频
   
    相识未十日,相知如十年。从来易离别,此去忽留连。
    路险行冲雨,山高度隔天。难终清夜坐,更听说安边。
   
   
    卷588_35【长安夜怀】李频
   
    匹马西游日,从吴又转荆。风雷几夜坐,山水半年行。
    梦永秋灯灭,吟馀晓露明。良时不我与,白发向秦生。
   
   
    卷588_36【冬夜山中寻友】李频
   
    何人山雪夜,相访不相思。若得长闲日,应无暂到时。
    叶寒凋欲尽,泉冻落还迟。即此天明去,重来未有期。
   
   
    卷588_37【送刘山人归洞庭】李频
   
    君逐云山去,人间又绝踪。半湖乘早月,中路入疏钟。
    秋尽草虫急,夜深山雨重。平生心未已,岂得更相从。
   


    卷588_38【古意】李频
   
    白马游何处,青楼日正长。凤箫抛旧曲,鸾镜懒新妆。
    玄鸟深巢静,飞花入户香。虽非窦滔妇,锦字已成章。
   
   
    卷588_39【避暑】李频
   
    当暑忆归林,陶家借柳阴。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
    白日欺玄鬓,沧江负素心。神仙倘有术,引我出幽岑。
   
   
    卷588_40【送吴秘书归杭州】李频
   
    为客得从容,官清料复重。海崖归有业,天目近何峰。
    是处通春棹,无村不夜舂。马卿夸贵达,还说返临邛。
   
   
    卷588_41【中秋对月】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卷588_42【八月上峡(一作八月峡口作)】李频
   
    万里巴江水,秋来满峡流。乱山无陆路,行客在孤舟。
    汹汹滩声急,冥冥树色愁。免为三不吊,已白一生头。
   
   
    卷588_43【送狄明府赴九江】李频
   
    字人修祖德,清白定闻传。匹马从秦去,孤帆入楚悬。
    关中寒食雨,湖上暑衣天。四考兼重请,相知住几年。
   
   
    卷588_44【陕下投姚谏议】李频
   
    旧业在东鄙,西游从楚荆。风雷几夜坐,山水半年行。
    梦永秋灯灭,吟孤晓露明。前心若不遂,有耻却归耕。
   
   
    卷588_45【关东逢薛能】李频
   
    何处不相思,相逢还有时。交心如到老,会面未为迟。
    苦学缘明代,劳生欲白髭。唯君一度别,便似见无期。
   


    卷588_46【富春赠孙璐】李频
   
    天柱与天目,曾栖绝顶房。青云求禄晚,白日坐家长。
    井气通潮信,窗风引海凉。平生诗称在,老达亦何妨。
   
   
    卷588_47【送友人游蜀】李频
   
    东堂虽不捷,西去复何愁。蜀马知归路,巴山似旧游。
    星临剑阁动,花落锦江流。鼓吹青林下,时闻祭武侯。
   
   
    卷588_48【夏日盩厔郊居寄姚少府】李频
   
    古木有清阴,寒泉有下深。蝉从初伏噪,客向晚凉吟。
    白日欺玄鬓,沧江负素心。甚思中夜话,何路许相寻。
   
   
    卷588_49【送胡休处士归湘江】李频
   
    见说湘江切,长愁有去时。江湖秋涉远,雷雨夜眠迟。
    旧业多归兴,空山尽老期。天寒一瓢酒,落日醉留谁。
   


    卷588_50【峡州送清彻上人归浙西(一作送清江上人归东林)】李频
   
    风涛几千里,归路半乘舟。此地难相遇,何人更共游。
    坐经嵩顶夏,行值洛阳秋。到寺安禅夕,江云满石楼。
   
   
    卷588_51【送僧入天台】李频
   
    一锡随缘赴,天台又去登。长亭旧别路,落日独行僧。
    夜烧山何处,秋帆浪几层。他时授巾拂,莫为老无能。
   
   
    卷588_52【回山后寄范酂先辈】李频
   
    高楼会月夜,北雁向南分。留住经春雪,辞来见夏云。
    遥空江不极,绝顶日难曛。一与山僧坐,无因得议文。
   
   
    卷588_53【长安送友人东归】李频
   
    白社思归处,青门见去人。乡遥茂苑树,路入广陵尘。
    海日潮浮晓,湖山雪露春。犹期来帝里,未是得闲人。
   


    卷588_54【深秋过源宗上人房(房一作方丈)】李频
   
    到日值摇落,相留山舍空。微寒生夜半,积雨向秋终。
    度讲多来雁,经禅少候虫。方从听话后,不省在愁中。
   
   
    卷588_55【秋日登山阁】李频
   
    苍苍山阁晚,杳杳隙尘秋。偶上多时立,翻成尽日愁。
    草平连邑动,河满逐江流。下视穷边路,行人在陇头。
   
   
    卷588_56【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一作送宋震先辈赴青州)】李频
   
    满阁终南色,清宵独倚栏。风高斜汉动,叶下曲江寒。
    帝里求名老,空门见性难。吾师无一事,不似在长安。
   
   
    卷588_57【题栖霞寺庆上人院】李频
   
    居与鸟巢邻,日将巢鸟亲。多生从此性,久集得无身。
    树老风终夜,山寒雪见春。不知诸祖后,传印是何人。
   


    卷588_58【送友人入蜀】李频
   
    天际蜀门开,西看举别杯。何人不异礼,上客自怀才。
    夜涧青林发,秋江渌水来。临邛行乐处,莫到白头回。
   
   
    卷588_59【赠同官苏明府】李频
   
    山中畿内邑,别觉大夫清。簿领分王事,官资寄野情。
    闲斋无狱讼,隐几向泉声。从此朝天路,门前是去程。
   
   
    卷588_60【送厉图南往荆州觐伯】李频
   
    云水入荆湘,古来鱼鸟乡。故关重隔远,春日独行长。
    山溜含清韵,江雷吐夜光。郡中词客会,游子更升堂。
   
   
    卷588_61【山中夜坐】李频
   
    归家来几夜,倏忽觉秋残。月满方塘白,风依老树寒。
    戏鱼重跃定,惊鸟却栖难。为有门前路,吾生不得安。
   


    卷588_62【送台州唐兴陈明府】李频
   
    见说海西隅,山川与俗殊。宦游如不到,仙分即应无。
    瀑布当公署,天台是县图。遥知为吏去,有术字惸孤。
   
   
    卷588_63【夏日过友人檀溪别业】李频
   
    暑天宜野宅,林籁爽泠泠。沙月邀开户,岩风助扫庭。
    鹭栖依绿筱,鱼跃出清萍。客抱方如醉,因来得暂醒。
   
   
    卷588_64【自江上入关】李频
   
    尽室寄沧洲,孤帆独溯流。天涯心似梦,江上雨兼秋。
    文字为人弃,田园被债收。此名如不得,何处拟将休。
   
   
    卷588_65【冬夜和范秘书宿秘省中作】李频
   
    每日得闲吟,清曹阙下深。因知遥夜坐,别有远山心。
    芸细书中气,松疏雪后阴。归时高兴足,还复插朝簪。
   


    卷588_66【送友人游太原】李频
   
    孤帆几日悬,楚客思飘然。水宿南湖夜,山离旧国年。
    秋风高送雁,寒雨入停蝉。此去勤书札,时常中路传。
   
   
    卷588_67【江上居寄山中客】李频
   
    山后与山前,相思隔叫猿。残云收树末,返照落江源。
    苦雨秋涛涨,狂风野火翻。朝来卖药客,遇我达无言。

  

 

       ●全唐诗卷五百八十九
   
   
    卷589_1【送张郎中赴睦州】李频
   
    青山复渌水,想入富春西。夹岸清猿去,中流白日低。
    美兼华省出,荣共故乡齐。贱子遥攀送,归心逐马蹄。
   
   
    卷589_2【送鄂渚韦尚书赴镇】李频
   
    夏口本吴头,重城据上游。戈船转江汉,风月宿汀洲。
    执宪倾民望,衔恩赴主忧。谁知旧寮属,攀饯泪仍流。
   
   
    卷589_3【送崔侍御书记赴山北座主尚书招辟】李频
   
    书记向丘门,旌幢夹谷尊。从来游幕意,此去并酬恩。
    雁叫嫌冰合,骢嘶喜雪繁。同为入室士,不觉别销魂。
   


    卷589_4【入朝遇雪】李频
   
    霜鬓持霜简,朝天向雪天。玉阶初辨色,琼树乍相鲜。
    密翳空难曙,盈征瑞不愆。谁为洛阳客,是日更高眠。
   
   
    卷589_5【勉力】李频
   
    日月不并照,升沈俱有时。自媒徒欲速,孤立却宜迟。
    尽力唯求己,公心任遇谁。人间不得意,半是鬓先衰。
   
   
    卷589_6【郊居寄友人】李频
   
    林色树还曛,何时得见君。独居度永日,相去远浮云。
    故疾随秋至,离怀觉夜分。蛩声非自苦,偏是旅人闻。
   
   
    卷589_7【送陆肱归吴兴】李频
   
    雪后江上去,风光故国新。清浑天气晓,绿动浪花春。
    劝酒提壶鸟,乘舟震泽人。谁知沧海月,取桂却来秦。
   


    卷589_8【暮秋重过山僧院】李频
   
    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猕猴。
   
   
    卷589_9【送新安少府】李频
   
    南浮虽六月,风水已秋凉。日乱看江树,身飞逐楚樯。
    后期谁可定,临别语空长。远宦须清苦,幽兰贵独芳。
   
   
    卷589_10【送人归吴】李频
   
    何人不归去,君去是闲人。帝里求相识,山家即近邻。
    交情吾道可,离思柳条新。未饮青门酒,先如醉梦身。
   
   
    卷589_11【送姚评事】李频
   
    儒服从戎去,须知胜事全。使君开幕日,天子偃戈年。
    风雨依嵩岭,桑麻接楚田。新诗随过客,旋满洛阳传。
   


    卷589_12【题栖云寺立上人院】李频
   
    是法从生有,修持历劫尘。独居岩下室,长似定中身。
    树老风终夜,山寒雪见春。不知诸祖后,传印是何人。
   
   
    卷589_13【黔中罢职过峡州题田使君北楼】李频
   
    巴中初去日,已遇使君留。及得寻东道,还陪上北楼。
    江冲巫峡出,樯过洛宫收。好是从戎罢,看山觉自由。
   
   
    卷589_14【江上送从兄群玉校书东游】李频
   
    逍遥蓬阁吏,才子复诗流。坟籍因穷览,江湖却纵游。
    眠波听戍鼓,饭浦约鱼舟。处处迎高密,先应扫郡楼。
   
   
    卷589_15【宛陵东峰亭与友人话别】李频
   
    坐举天涯目,停杯语日晡。修篁齐迥槛,列岫限平芜。
    乱水通三楚,归帆挂五湖。不知从此去,何处是前途。
   


    卷589_16【华山寻隐者】李频
   
    自入华山居,关东相见疏。瓢中谁寄酒,叶上我留书。
    巢鸟寒栖尽,潭泉暮冻馀。长闻得药力,此说又何如。
   
   
    卷589_17【题荐福寺僧栖白上人院】李频
   
    空门有才子,得道亦吟诗。内殿频征入,孤峰久作期。
    高名何代比,密行几生持。长爱乔松院,清凉坐夏时。
   
   
    卷589_18【游四明山刘樊二真人祠,题山下孙氏居】李频
   
    久在仙坛下,全家是地仙。池塘来乳洞,禾黍接芝田。
    起看青山足,还倾白酒眠。不知尘世事,双鬓逐流年。
   
   
    卷589_19【和太学赵鸿博士归蔡中】李频
   
    得禄从高第,还乡见后生。田园休问主,词赋已垂名。
    扫壁前题出,开窗旧景清。遥知贤太守,致席日邀迎。
 

   
    卷589_20【送寿昌曹明府】李频   


    惠人须宰邑,为政贵通经。却用清琴理,犹嫌薄俗听。
    涨江晴渐渌,春峤烧还青。若宿严陵濑,谁当是客星。
   
   
    卷589_21【哭贾岛】李频
   
    秦楼吟苦夜,南望只悲君。一宦终遐徼,千山隔旅坟。
    恨声流蜀魄,冤气入湘云。无限风骚句,时来日夜闻。
   
   
    卷589_22【送薛能赴镇徐方】李频
   
    列土人间盛,彭门属九州。山河天设险,礼乐牧分忧。
    皎日为明信,清风占早秋。虽同郤縠举,郤縠不封侯。
   
   
    卷589_23【送凤翔范书记】李频
   
    西京无暑气,夏景似清秋。天府来相辟,高人去自由。
    江山通蜀国,日月近神州。若共将军语,河兰地未收。
   


    卷589_24【岐山逢陕下故人】李频
   
    三秦一会面,二陕久分携。共忆黄河北,相留白日西。
    寄来书少达,别后梦多迷。早晚期于此,看花听鸟啼。
   
   
    卷589_25【送友人陆肱往太原】李频
   
    并州非故国,君去复寻谁。猃狁方为寇,嫖姚正用师。
    戍烟来自号,边雪下无时。更想经绵上,应逢禁火期。
   
   
    卷589_26【赠李将军】李频
   
    吾宗偏好武,汉代将家流。走马辞中禁,屯军向渭州。
    天心待破虏,阵面许封侯。却得河源水,方应洗国仇。
   
   
    卷589_27【送友人喻坦之归睦州(一作送人归新定)】李频
   
    归心常共知,归路不相随。彼此无依倚,东西又别离。
    山花含雨湿,江树近潮欹。莫恋渔樵兴,生涯各有为。
   


    卷589_28【寻华阳隐者】李频
   
    闲却白云居,行踪出去初。窗中聊取笔,架上独留书。
    日背林光冷,潭澄岳影虚。长闻得药力,此说复何如。
   
   
    卷589_29【长安即事(一作长安僻居酬人)】李频
   
    岂得有书名,徒为老帝京。关中秋气早,雨后夜凉生。
    沧海身终泛,青门梦已行。秦人纵相识,多少别离情。
   
   
    卷589_30【送友人游塞北】李频
   
    朔野正秋风,前程见碛鸿。日西身独远,山转路无穷。
    树隔高关断,沙连大漠空。君看河外将,早晚拟平戎。
   
   
    卷589_31【陕府上姚中丞】李频
   
    关东领藩镇,阙下授旌旄。觅句秋吟苦,酬恩夜坐劳。
    天开吹角出,木落上楼高。闲话钱塘郡,半年听海潮。
   


    卷589_32【送供奉喻炼师归天目山】李频
   
    承恩虽内殿,得道本深山。举世相看老,孤峰独自还。
    溪来青壁里,路在白云间。绝顶无人住,双峰是旧关。
   
   
    卷589_33【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二首】李频
   
    入境当春务,农蚕事正殷。逢溪难饮马,度岭更劳人。
    想取烝黎泰,无过赋敛均。不知成政后,谁是得为邻。
    维舟绿溪岸,绕郡白云峰。将幕连山起,人家向水重。
    短才无独见,长策未相逢。所幸分尧理,烝民悉可封。
   


    卷589_34【送侯郎中任新定二首】李频
   
    为郎非白头,作牧授沧洲。江界乘潮入,山川值胜游。
    暑气随转扇,凉月傍开楼。便欲归田里,抛官逐隐侯。
   
    罢郎东出守,半路得浮舟。大旆行当夏,桐江到未秋。
    云闲分岛寺,涛静见沙鸥。谁伴临清景,吟诗上郡楼。
   
   
    卷589_35【送太学吴康仁及第南归】李频
   
    因为太学选,志业彻春闱。首领诸生出,先登上第归。
    一荣犹未已,具庆且应稀。纵马行青草,临岐脱白衣。
    家遥楚国寄,帆对汉山飞。知己盈华省,看君再发机。
   
   
    卷589_36【陕州题河上亭】李频
   
    岸拥洪流急,亭开清兴长。当轩河草晚,入坐水风凉。
    独鸟惊来客,孤云触去樯。秋声和远雨,暮色带微阳。
    浪静澄窗影,沙明发簟光。逍遥每尽日,谁识爱沧浪。
   
   
    卷589_37【留题姚氏山斋】李频
   
    未厌栖林趣,犹怀济世才。闲眠知道在,高步会时来。
    露滴从添砚,蝉吟便送杯。乱书离缥帙,迸笋出苔莓。
    异果因僧摘,幽窗为燕开。春游何处尽,欲别几迟回。
   
   
    卷589_38【长安书怀投知己(一作投邢员外)】李频
   
    所学近雕虫,知难谒至公。徒随众人后,拟老一生中。
    间岁家书到,经荒世业空。心悬沧海断,梦与白云通。
    玉漏声连北,银河气极东。关门迢递月,禁苑寂寥鸿。
    地广身难束,时平道独穷。萧条苔长雨,淅沥叶危风。
    久愧干朝客,多惭别钓翁。因依非不忝,延荐况曾蒙。
    与善应无替,垂恩本有终。霜天摇落日,莫使逐孤蓬。
   


    卷589_39【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李频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卷589_40【长安书情投知己】李频
   
    陕服因诗句,从容已半年。一从归阙下,罕得到门前。
    每候朝轩出,常看列宿悬。重投期见奖,数首果蒙传。
    转觉功宜倍,兼令住更坚。都忘春暂醉,少省夜曾眠。
    烦暑灯谁读,孤云业自专。精华搜未竭,骚雅琢须全。
    此事勤虽过,他谋拙莫先。槐街劳白日,桂路在青天。
    取第殊无序,还乡可有缘。旅情长越鸟,秋思几秦蝉。
    月色千楼满,砧声万井连。江山阻迢递,时节暗推迁。
    道即穷通守,才应始末怜。书绅相戒语,藏箧赠行篇。
    致主当齐圣,为郎本是仙。人心期际会,凤翼许迁延。
    毕竟良图在,何妨逸性便。幽斋中寝觉,珍木正阴圆。
    隐几闲瞻夜,临云兴渺然。五陵供丽景,六义动花笺。
    倘与潜生翼,宁非助化权。免教垂素发,归种海隅田。
   
   
    卷589_41【府试丹浦非乐战】李频
   
    自古为君道,垂衣致理难。怀仁须去杀,用武即胜残。
    毒帜诛方及,兵临衅可观。居来彭蠡固,战罢洞庭宽。
    雪国知天远,霜林是血丹。吾皇则尧典,薄伐至桑干。
   
   
    卷589_42【府试风雨闻鸡】李频
   
    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在暗长先觉,临晨即自鸣。
    阴霾方见信,顷刻讵移声。向晦如相警,知时似独清。
    萧萧和断漏,喔喔报重城。欲识诗人兴,中含君子情。
   
   
    卷589_43【府试观兰亭图】李频
   
    往会人何处,遗踪事可观。林亭今日在,草木古春残。
    笔想吟中驻,杯疑饮后干。向青穿峻岭,当白认回湍。
    月影窗间夜,湖光枕上寒。不知诗酒客,谁更慕前欢。
   
   
    卷589_44【府试老人星见】李频
   
    良宵出户庭,极目向青冥。海内逢康日,天边见寿星。
    临空遥的的,竟晓独荧荧。春后先依景,秋来忽近丁。
    垂休临有道,作瑞掩前经。岂比周王梦,徒言得九龄。
   
   
    卷589_45【省试振鹭】李频
   
    有鸟生江浦,霜华作羽翰。君臣将比洁,朝野共相欢。
    月影林梢下,冰光水际残。翻飞时共乐,饮啄道皆安。
    迥翥宜高咏,群栖入静看。由来鸳鹭侣,济济列千官。
   
   
    卷589_46【寄辛明府】李频
   
    何处无苛政,东南有子男。细将朝客说,须是邑人谙。
    别业空经稔,归田独未甘。目凝烟积树,心贮月明潭。
    晓鼓愁方乱,春山睡正酣。不任啼鸟思,乡社欲桑蚕。
   
   
    卷589_47【苑中题友人林亭】李频
   
    井邑藏岩穴,幽栖趣若何。春篁抽笋密,夏鸟杂雏多。
    坐有清风至,林无暑气过。乱书还就叶,真饮不听歌。
    片影明红藓,斜阴映绿萝。雄文终可惜,莫更弃高科。
   
   
    卷589_48【投京兆府试官任文学先辈】李频
   
    高兴每论诗,非才独见推。应当明试日,不比暗投时。
    出口人皆信,操心自可知。孤单虽有托,际会别无期。
    取舍知由己,穷通断在兹。贱身何足数,公道自难欺。
    泽国违甘旨,渔舟积梦思。长安未归去,为倚鉴妍媸。
   


    卷589_49【宋少府东溪泛舟】李频
   
    登岸还入舟,水禽惊笑语。晚叶低众色,湿云带繁暑。
    落日乘醉归,溪流复几许。
   
   
    卷589_50【闻北虏入灵州二首】李频
   
    河冰一夜合,虏骑入灵州。岁岁征兵去,难防塞草秋。
   
    见说灵州战,沙中血未干。将军日告急,走马向长安。
   
   
    卷589_51【送友人下第归感怀】李频
   
    帝里春无意,归山对物华。即应来日去,九陌踏槐花。
   


    卷589_52【赠桂林友人】李频
   
    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东堂树,年年待一枝。
   
   
    卷589_53【长安感怀】李频
   
    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空将灞陵酒,酌送向东人。
   


    卷589_54【题长孙桐树】李频
   
    一去龙门侧,千年凤影移。空馀剪圭处,无复在孙枝。
   
   
    卷589_55【渡汉江】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年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卷589_56【嵩山夜还】李频
   
    家住东皋去,好采旧山薇。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归。
   
   
    卷589_57【暮秋宿清源上人院】李频
   
    野客愁来日,山房木落中。微风生夜半,积雨向秋终。
    证道方离法,安禅不住空。迷途将觉路,语默见西东。
   
   
    卷589_58【秋夜宿重本上人院】李频
   
    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
   


    卷589_59【赠立规上人】李频
   
    竹向空斋合,无僧在四邻。去云离坐石,斜月到禅身。
    树老风终夜,山寒雪见春。不知诸祖后,传印是何人。
   
   
    卷589_60【苏州寒食日送人归觐】李频
   
    江城寒食下,花木惨离魂。几宿投山寺,孤帆过海门。
    □声泼火雨,柳色禁烟村。定看堂高后,斑衣灭泪痕。
   
   
    卷589_61【即席送许□之曹南省兄】李频
   
    梅烂荷圆六月天,归帆高背虎丘烟。到时自见成行雁,
    别处休听满树蝉。卖剑为赊吴市酒,携家犹借洞庭船。
    待看春榜来江外,名占蓬莱第几仙。
   
   
    卷589_62【送罗著作两浙按狱(著作尝宰苏州吴县)】李频
   
    使印星车适旧游,陶潜今日在瀛洲。科条尽晓三千罪,
    囹圄应空十二州。旧绶有香笼驿马,皇华无暇狎沙鸥。
    归来重过姑苏郡,莫忘题名在虎丘。
   
   
    卷589_63【下第后屏居书怀寄张侍御】李频
   
    刖足岂一生,良工隔千里。故山彭泽上,归梦向汾水。
    低催神气尽,僮仆心亦耻。未达谁不知,达者多忘此。
    行年忽已壮,去老年更几。功名如不彰,身殁岂为鬼。
    才看芳草歇,即叹凉风起。骢马未来朝,嘶声尚在耳。
   
   
    卷589_64【答韩中丞容不饮酒】李频
   
    老大成名仍足病,强听丝竹亦无欢。
    高情太守容闲坐,借与青山尽日看。
   
   
    卷589_65【句】李频
   
    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北梦琐言》)
   
    楚里八千里,槃槃此都会。巍峨数里城,远水相映带。
    (《方舆胜览》)

  

 

       ●附录:

  

       晚唐诗人李频交游考略(佚名撰。龙的传人辑录网文,未进行稽核,谨慎阅读。)

 

       摘要:晚唐诗人李频,生平资料不多,亦无年谱。大致生活在唐文宗开成至唐僖宗乾符年间。他一生游历甚广,交游颇多。交游对象有朝廷官吏,亦有僧、道等方外之人。然而交往最多的,还是和他一样曾经怀才不遇、折桂无门的普通士子,如方干、喻坦之等,还有官位不显、仕途不达者如许棠、刘驾等。本文试图通过对李频交游的考证,通过对李频其人其诗的了解,求解在那个干戈扰攘、战乱频仍的年代,诗人何以依然孜孜于宦途,并努力将经世济民之理想付诸实践。

 

       关键词:晚唐 李频 交游 考略

 

      李频(818-876),字德新,睦州寿昌人,今建德李家镇石门堂村人。李频一生诗作不少,由于战乱,大多散佚。有诗集名《建州太守集》,又名《梨岳集》。《全唐诗?卷587―589》《全唐诗补遗?卷3》收录其诗共计206首。

 

       生活于一千多年前的李频,虽不是赫赫大家,但在晚唐诗坛上,自有一席之地。《新唐书?卷203》《唐诗纪事?卷60》《唐才子传校笺?卷7》均有其事迹记载。李频不仅被时人誉为“骚雅宗师”,亦为后人所推崇。《沧浪诗话》评其诗“李频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对床夜语》谓其“可与‘十才子’并驱”。

 

       李频一生游历颇广,与之酬答唱和者亦多。本文拟从其赠答诗入手,对诗人的主要交往对象做简单考察,以期求解在那个干戈扰攘、战乱频仍的年代,诗人何以依然孜孜于宦途,并努力将经世济民之理想付诸实践。

 

       (一)身世概述

 

       1.营求科第

 

       李频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特别动荡的年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描述:“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士率杀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血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曾经繁盛一时的大唐江山已然成了明日黄花,在风雨飘零中摇摇欲坠。但是,向来以坚守儒道、经世济民为己任的诗人,面对这样的时局,却依然信念不改,并通过诗歌来表现他对国家的忧虑:“见说灵州战,河中血未干。将军日告急,走马向长安。”(《闻北虏入灵州》)“江山通蜀国,日月近神州。若共将军语,河南地未收”(《送凤翔范书记》);“逆风走马貂裘卷,望塞悬弧雁阵分。定拥节麾从此去,安西大破犬戎群”(《赠长城庾将军》),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李频这一时期的诗主要抒写自己生活的艰辛,以及科场失意的怅惘。基于科举是当时士人步入仕途的唯一渠道,因此,尽管年年失意,李频和大多数落第者一样,依然孜孜于此。“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是他的深长叹息。“文字为人弃,田园被债收”,则透露着诗人的万般无奈。“落第春难过,穷途日易愁”,理想一次次落空,精神饱受折磨,窘困的现实,令他长叹“奉亲无别业,谒帝有何门”,并寄望于“神仙尚有术,引我出幽岑”。

 

       2.仕宦生涯

 

       大中八年(854),屡试不第,滞留长安十余年的李频终于得以东堂折桂,从此开始仕宦生涯。李频为官清正,政绩卓著。任武功县令时,还修复废弃了150年之久的六门堰,灌区因此大获丰收。皇帝赐之绯衣银鱼,调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员外郎。

 

       虽然有感于国势衰落,前途无望,但李频还是努力实践着他的理想。他致力于农桑,平均税赋;着力安抚地方,勤政爱民:“入境当春务,农蚕事正殷……想取蒸黎泰,无过赋敛均”(《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二首》),“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乾符二年,又自请外放,任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有能政,民赖以安。殁于任上。

 

       (二)交往对象

 

       1.诗友

 

       (1)薛能 许浑

 

       薛能(817-882),字太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会昌六年(846)进士,书判入等中选,补周至尉,后历任御史、都官员外郎。咸通中,摄嘉州刺史,俄为同州刺史、京兆大尹,出师宣化,入授工部尚书,复节度徐州,徙镇忠武,是李频诗友中仕宦最显达者。薛能不仅仕途顺利,于诗也非常勤奋,“僻于诗,日赋一章”, 《全唐诗》辑存其诗四卷三百余首,其事迹见《唐才子传》。薛能与李频友谊深厚,二人被并称为“一时骚雅宗师”。李频集中有三首诗与之相和。

 

       《关东逢薛能》云:“何处不相思,相逢还有时。交心如到老,会面未为迟。苦学缘明代,劳生欲髭须。唯君一度别,便似见无期。”此诗约作于开成四年(839)至五年(840)之间,“此时频与能均为二十三四岁,由此可知频与能相交甚早。”

 

       作者赠别薛能,叙二人交情深厚,示惜别之情。推敲诗意,此时应是二人初逢。“苦学缘明代,劳生欲髭须”, 可知二人此时皆未及第,仍在“苦学”营求科第,为得一第而“劳生”奔波。“唯君一度别,便似见无期”,二人同病相怜,亦惺惺相惜。

 

       《送薛能少府任周至》云:“不才甘下第,君子蹇何重……好去烟霞县,仙人有旧踪。”唐人往往以少府代称县尉,故可知薛能是去周至任县尉一职。从薛能的履历来看,这是他入仕的第一步。此诗当作于大中八年(854), 《唐诗纪事》载薛能“大中八年书判入等,补周至尉。”而李频及第之年亦在大中八年。料是薛能赴任时李频尚在京中待考,前途难测,故有“不才甘下第”之句。

 

       李频另有一首《夏日题周至友人书斋》:“修竹齐高树,书斋竹树中。四时无夏气,三伏有秋风。黑处巢幽鸟,阴来叫候虫。窗西太白雪,万仞在遥空。”薛能亦有一首场景与之相近的诗《周至官舍新竹》:“心觉清凉体似吹,满风轻撼叶垂垂。无端种在幽闲地,众鸟嫌寒凤未知。”谭优学认为其“盖以新竹自喻,患人之不己知也”。 二者情境相近,故疑李频诗题中所谓友人即薛能,姑存疑待考。薛能解周至尉入太原河东节度使幕是在大中十一年,在周至任上计有三年多,此时李频已及第,故诗中已无先前的无奈和惆怅。频及第后曾入黔中,大中十年后即赴南陵任主簿,从时间和内容上来推断,此诗当作于李频及第当年尚未赴黔中时,即大中八年的某个夏日。《送薛能赴镇徐方》:“列土人间盛,彭门属九州。山河天设险,礼乐牧分忧。皎日为明信,清风占早秋。虽同郤縠举,郤縠不封侯。”此诗当作于咸通十四年(873),这一年薛能从京兆尹出为徐州刺史感化军节度使。李频在诗中说,徐州是险要之地,责任重大。又以“清风”喻薛能,说他治政严察,不受请谒。郤縠是春秋时晋国将领,公元前632年正月,晋文公召郤縠出师,渡黄河,取五鹿城。同年二月,郤縠卒于军中。郤縠虽然功勋卓著,但最终未能封侯。李频以郤縠作比,似有规劝之意。

 

       薛能亦有《寄李频》相和:“长安千万蹊,迷者自多迷。直性身难达,良时日易低。环檐消旧雪,晴气满春泥。那得同君去,逢峰苦爱齐。”称赞李频性直志刚,不畏权门,无论在科举还是仕途中,都保持了自己的品质。但亦忧他“直性身难达,良时日易低。”这与《唐才子传》所言“频性耿介,难干以非理”相合,可见李频的刚直,与薛能的“奉洁谨慎,恣性傲忽”是何等相似,两人可谓志同而道合。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字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大和六年(832)进士。有诗名。其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家喻户晓,一语道破唐帝国大厦将倾的景象,也隐含了诗人对人生的绝望。当时的杜牧,稍后的韦庄都对他赞叹有加,韦庄云:“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虚作碧云词。”可谓推崇之至。《唐才子传》《唐诗纪事》均有其事迹记载。《全唐诗》辑其诗11卷。

 

       大中三年(849),李频时年32岁,仍在长安营求科第,是年许浑 “以疾乞东归”,文朋诗友纷纷以诗赠别。其中杜牧有诗“天子绣衣吏,东吴美退居”相赠,李频则作《送许浑侍御赴润州》赠之:“家山近石头,遂意恣东游……别有为霖日,孤云未自由。”诗中描述了许浑回乡的各种情景。“别有为霖日,孤云未自由”一句称道许浑有朝一日必能回京受到重用,担任要职。许浑此番赴润州,是自请回乡。《唐才子传》说许浑“少苦学劳心,有清羸之疾”, 许浑也在诗中屡次言及自己健康状况欠佳。按《唐诗纪事校笺》云:“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 而后即乞归。李频此诗作于此时应无疑问。许浑诗中未见赠答李频之作,但从李频诗来看,两人应有交往。

 

       (2)许棠 郑谷

 

       许棠(生卒年不详),字文化,宣州泾县(今安徽泾县)人,咸通十二年(871)进士,曾任泾县尉,有《洞庭》诗为工,时号许洞庭。与李频互有酬赠之作。

 

       许棠有诗《献独孤尚书》:“虚抛南楚滞西秦,白首依前衣白身。退鹢已经三十载,登龙曾见一千人。”每年只见别人登第,自己却屡战屡败,为谋一第竟已三十年,其中苦涩滋味,虽局外人亦能体会。但是,比起那些在科场虚耗青春,郁郁一辈子者,许棠终究还是幸运的,他最终还是成功了。这其中,他第一个要感谢的,应该就是李频。《唐诗纪事校笺·张乔》云:“咸通中,与许棠、俞坦之、剧燕、任涛、吴罕、张穦、周繇、郑谷、李栖远、温宪、李昌符谓之十哲。咸通中,京兆府解,试月中桂诗……其年李建州频主试(时为京兆府参军),以许棠老于场屋,以为首荐。”面对李频的知遇之恩,许棠的感激自在不言中。不久,许棠又遇知音,《北梦琐言·放孤寒三人及第》云:“咸通中,礼部侍郎高湜知举,榜内孤贫者公乘亿、许棠、聂夷中。”此时,许棠已届知天命之年。对此,许棠感慨良多,说:“自得一第,稍觉筋骨轻健,愈于少年。”李频集中有两首赠许棠之作,均应作于咸通十二年(871)。《唐诗纪事·许棠》云:“登咸通十二年进士第……初为泾县尉。”此时李频正在长安侍御史任上,乃作《送许棠及第归宣州》云:“高科终自致,志业信如神。待得逢公道,由来合贵身。秋归方觉好,旧梦始知真。更想青山宅,谁为后主人。”李频贺其多年梦想终成真,末联所言“青山”在许棠老家安徽,南齐谢眺曾筑室于此,故曰“青山宅”,作者贺其接替谢眺为青山主人。

 

       同时之作《送许棠归泾县作尉》云:“青桂复青袍,一归荣一高。县人齐下拜,邑宰共分曹。绕郭看秧插,寻街听茧缫。封侯万里者,燕颔乃徒劳。”泾县归宣州管辖,故归宣州和归泾县实是一码事。许棠及第后回泾县做县尉,李频在诗中遥想许棠回乡为官的情景,并勉其为官一方当督促农桑,拳拳之心,尽在不言中。

 

       许棠困顿名场三十年,一朝得第,李频似乎比谁都高兴,一下子写了两首诗赠他,又是道贺又是劝勉,可见二人友谊之深厚。

 

       许棠有诗《送李频之南陵主簿》赠李频。诗云:“赴县是还乡,途程岂觉长。听莺离灞岸,荡桨入陵阳……”南陵亦属宣州,属江南道,李频家乡睦州,亦属江南道,故云“赴县是还乡”。李频大中八年得第,先为秘书郎,后为南陵主簿,故李频调任南陵主簿至少应在大中十年(856)后。此时许棠依然为求取功名而困于京城,此时赠诗,说明二人已有交往。

 

       郑谷(842-908),字守愚,七岁能诗,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光启三年(887)年进士,后为都官郎中,世称郑都官。以鹧鸪诗闻名,又称“郑鹧鸪”,与诗僧齐己有一段“一字诗”佳话。郑谷诗清婉明白,尤工五七言诗,为薛能、李频所知。《唐诗纪事校笺》云:“幼受知于李公朋、马博士戴。求试春闱,故薛许昌能、李建州频不以晚辈见待。”可知郑谷很早就受李频、薛能赏识。郑谷曾向二人学诗,并有诗云:“都官虽未是名郎,践历曾闻薛许昌。复有李公陪雅躅,岂宜郑子忝余光。荣为后进趋兰署,喜拂前题在粉墙。他日节旄如可继,不嫌曹冷在中行。”郑谷于乾宁四年(897)得为都官郎中,他在诗中追述李频、薛能对自己的延誉之恩,表示要继承二人的风范,由此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乾符三年(876),李频卒于建州刺史任上,郑谷非常悲痛,有诗《哭建州李员外频》吊之:“令终归故里,末岁道如初。旧友谁为志,清风岂易书。 雨坟生野蕨,乡奠钓江鱼。独夜吟还泣,前年伴直庐。”此时郑谷仍在长安营求科第。“独夜吟还泣,前年伴直庐”,说明郑谷在乾符初即已受知于李频并伴其宿直。师友一场,郑谷不能不为之悲痛。

 

       李频诗集中无酬赠郑谷之作,不知是否散佚之故。

 

       (3)方干 喻坦之

 

       方干(?-888),字雄飞,睦州桐庐人。新、旧《唐书》皆无传。《唐诗纪事校笺·方干》云:“干为人质野……为人唇缺,连应十余举,遂归镜湖。后十数年,遇医补唇,年已老矣。镜湖人号曰‘补唇先生’。”

 

       方干有诗自况:“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可见其于诗之苦之专。“唐末,宰臣张文蔚,中书舍人封舜钦奏名儒不遇者十有五人,请赐一官,以慰冥魂,干其一也。”死后才得追授,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唐才子传》云李频“与同里方干为师友”。《唐诗纪事》则云其“与里人方干善”。李频是睦州寿昌人,方干是睦州桐庐人,二人是同乡应无疑义。但二人究竟仅是同乡还是有师生之谊呢?《唐摭言·诗友》云:“李频诗方干,后频及第,诗僧清越赠干诗云‘弟子已得桂,先生犹灌园’”。 《唐诗纪事校笺》则引孙郃《方玄英先生传》云:“与郑仁规、李频、陶详为三益友。弟子弘农杨龠、释子居远。”孙郃是方干好友,他只说李频是方干益友,和弟子分叙,可见李频并未师事方干,而是同乡兼诗友。

 

       方干《寄李频》云:“众木又摇落,望君还不还。轩车在何处,雨雪满前山。思苦方心动,乡遥钓渚闲。明年见名姓,唯我独何颜?”首联表达了对李频的真诚思念,二联三联则表达了对李频科场失意的深切关注,末联则预祝李频来年能进士及第,金榜题名,又为自己远离功名而感到惭愧。

 

        另一首《途中逢孙辂因得李频消息》云:“灞上寒仍在,柔条亦自新。山河虽度腊,雨雪未知春。正忆同袍者,堪逢共国人。衔杯益无语,与尔转相亲。”此诗同样表达了对李频的怀念。“山河虽度腊,雨雪未知春”,寒冬腊月已过,却依然雨雪霏霏,不知何时是春天。暗喻李频科场不得意,不知何时得闻佳音。“衔杯益无语”,透露着万般的无奈。

 

       作为同乡兼诗友,李频十分敬重方干。罗隐有诗《题方干诗》云:“中间李建州,夏汭偶同游。顾我论佳句,推君最上流。”“推君最上流”一句,可见李频对方干的由衷钦敬。

 

       方干好友孙郃曾称他“官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阅《全唐诗》,竟有17位诗人的24首诗送、吊方干。可见孙郃所言不虚。以李频和方干的交情,其集中竟无一首诗赠方干,似不近情理,很可能是在后世散佚了。

 

       喻坦之(生卒年不详),睦州寿昌人,李频同乡。与许棠等同时,咸通十哲之一,《全唐诗》辑其诗一卷。

 

       《唐才子传校笺》云:“咸通中举进士不第,久寓长安,囊尽,忆渔樵,还居旧山。与李建州频为友。”

 

       李频有诗二首相赠。其一《贻友人喻坦之》云:“从容心自切,饮水胜衔杯。共在山中长,相随阙下来。修身空有道,取事各无媒。不信升平代,终遗草泽才。”此诗当作于李频得第前。“共在山中长,相随阙下来”,说明二人不仅同乡,且同在山中住,两人结伴同至长安,营求科第。二人虽然修身有道,怎奈朝中没有靠山,无人引荐,“取事各无媒”的结果是双双落第。而喻坦之迫于囊中羞涩,只得暂时还乡。但李频不灰心,勉励喻坦之不要丧失信心,“不信升平代,终遗草泽才”,表明了李频对昏庸朝廷依然心存幻想,故而依然孜孜于仕进。

 

       另一首《送友人喻坦之归睦州》云:“归心常共知,归路不相随……莫恋渔樵兴,生涯各有为。”作者再次送别喻坦之,心下自有些凄然,只能勉强安慰他,“莫恋渔樵兴,生涯各有为。”

 

       李频大中八年得第,咸通十一年任京兆府参军,主持当年的京兆府试,李频爱惜人才,咸通十哲均得以荐送。因怜许棠老于场屋,以之为首荐。喻坦之与李频虽是同乡兼旧识,且有诗名,但在这场府试中,李频并未徇情,可见李频为人之耿介正直。

 

       喻坦之营求科第的结果是黯然的。试想,他与李频同时入京应试,一个终于蟾宫折桂,一个则落魄归乡,是何等的反差。

 

       以二人交情之深厚,酬酢之作应不少。但李频集中仅见二首,喻坦之集中则无,料亦应是散佚之故。

 

       ⑷刘驾 曹邺

 

       刘驾字司南,生平不详。大中六年(852)进士。曾献乐府十章,历官至国子博士。《唐诗纪事校笺》云:“驾与曹邺友善,工古风。业大中时擢第,不出京,候驾登科同去。”得友如斯,夫复何求?有曹邺这样的知己,仕途也还如意,在暮气沉沉的晚唐,应该说,刘驾是非常幸运的。

 

       李频集中有诗一首赠刘驾,题为《客洛州酬刘驾》:“浮世总应相送老,共君偏更远行多。 此回不似前回别,听尽离歌逐棹歌。”作者客居洛阳,与刘驾相唱和,料刘驾此时亦在洛阳。“浮世总应相送老,共君偏更远行多”,似乎是说原想和你相依终老,不承想远离偏多。“此回不似前回别”,意谓此次已非第一次离别,可见二人已非第一次见面。二人交情纵不及刘驾与曹邺生死之交般的感情,但亦可知弥足深厚。此别不同前别,一方鼓棹而歌,一方于岸上倾听,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李频何时客居洛阳已不可考。因唐代科举有时会在洛阳举行,李频至洛阳或许是为了迎考。如是,此诗当作于大中六年之前。因为刘驾于该年得第,即和好友曹邺同归范蠡故山,不可能再滞留洛阳。以后入仕,也无洛阳为官经历。

 

       曹邺(816-875),字业之,一作邺之。广西桂林人。唐大中四年(850)进士。《全唐诗》收其诗108首。其诗多吟故乡山水景色和田园风光,与刘驾并称“曹刘”。

 

       《唐才子传》云:“累举不第,为《四怨、三愁、五情诗》……为舍人韦悫所知,力荐于礼部侍郎裴休,大中四年中第。”由此可见曹邺是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再联系他得第后不出京,非要等好友刘驾成名同去一事,更见诗人之率性。幸而刘驾两年后即攀得月桂,否则曹邺代价就大了。

 

       李频有诗《寄曹邺》赠之:“终南山是枕前云,禁鼓无因晓夜闻。朝客秋来不朝日,曲江西岸去寻君。”由诗内容可推知,曹邺居所大概近终南,因而晓夜都能听到宫禁鼓角之声。“朝客秋来不朝日,曲江西岸去寻君。”曹邺可谓洒脱之人,不上朝日,一定是在曲江游赏处。

 

       《唐才子传》云:“邺,咸通初为太常博士……任主客员外郎,殆系自太常博士转官,当在咸通六年之后,咸通七年前……”而任祠部郎中,则是在十年或十一年。十三年前后出守洋州。由此可知,曹邺在京为官是咸通初至十二年,而李频从武功令迁为侍御史是在咸通九年左右,故此诗当作于咸通九年至十二年之间。

 

       曹邺集中无诗与李频相和,但读李频诗,语气中似甚熟稔,料想二人应非等闲之交。

 

       ⑸陆肱

 

       陆肱(生卒年不详),郡望吴兴,《全唐诗·卷566》载其诗一首。《唐诗纪事校笺》云:“肱,大中九年登进士第。咸通六年,自前振武从事试平判入等,后牧南康郡,辟许棠为郡从事。郑谷寄诗云:‘江山多胜境,宾主是贫交’,以春赋得名。”其春赋已不可考,但由此可知陆肱于诗亦有相当造诣。又《唐语林》云:“许棠初试进士,与薛能、陆肱齐名。薛擢第,尉周至,肱下第,棠并以诗赠之。棠登第,薛已自京尹出镇徐州,陆亦出守南康,招棠为倅”, 可知陆肱亦是当时名士,与薛能、李频、许棠等皆有交往。

 

       李频集中注明赠陆肱之作有三首,另有一首《送友人往振武》疑亦为赠陆肱之作。因为李频诗友中,唯陆肱有振武为官经历,故疑之。

 

       另三首是明确表明送陆肱的。其一《送陆肱归吴兴》:“雪后江上去,风光故国新……谁知沧海月,取桂却来秦。”此系送陆肱回乡之作,末联是说陆肱来京应试,至于是否折桂,诗中没有明说,详其诗意,不像贺人及第,但亦没有明确的慰人下第之意。

 

       《送陆肱尉江夏》:“如何执简去,便作挂帆期。泽国三春早,江天落日迟。县人齐候处,洲鸟欲飞时。免褐方三十,青云岂白髭。”诗中称颂陆肱少年得志,来日必能跻身青云之上,而不必等到年老须白。“唐代每年应进士第的举子,总有千人以上,所取者不过二三十人而已,除了这些少量的幸运儿之外,大批举子都是久困科场。”又:唐人云“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可见陆肱科场之如意,很年轻就进士及第了。但是进士及第只意味着有了做官的资格,李频说陆肱“免褐方三十”,可见年方三十的陆肱不仅及第,且已通过吏部的考核,正式踏入仕途了。唐人得第往往出为县尉,故此诗应作于大中九年或稍后。《送友人陆肱往太原》云“并州非故国,君去复寻谁?”似有劝友人不要前往之意。因为当时太原正烽火弥漫,连日下雪,李频用战事和恶劣气候来规劝友人,希望他打消去太原的念头。此诗体现了作者对陆肱真挚的关切及友爱,可见二人交情非同一般。

 

       2.朝廷官吏

 

       (1)姚合

 

       姚合(生卒年不详),是玄宗朝名相姚崇的曾孙。元和十一年(816)进士及第。历任宰相如令狐楚、裴度、元稹、李德裕都和他有交情。当时的诗人如韩愈、刘禹锡,贾岛、顾非熊、马戴、张籍、罗隐等人,都是他的诗友。与李频是翁婿关系。

 

       李频有诗多首寄姚合,其《陕下投姚谏议》云:“旧业在东鄙,西游从楚荆。风雷几夜坐,山水半年行。梦永秋灯灭,吟孤晓露明。前心若不遂,有耻却归耕。”作者在诗中叙写了自己的境况:不远千里、不畏路险奔赴长安,经常苦吟到天明,是希望能考取功名实现心愿。若功名不遂,何以归耕?言下之意,是希望能得到姚合的提挈。《唐才子传校笺》载“给事中姚合时称诗颖,频不惮走千里丐其品第。合见,大加奖挹,且爱其标格,即以女妻之。”可见姚合对李频之器重。“以女妻之”估计不会是因为这首诗,应该是有更精彩的作品打动了姚合。但此诗是初谒姚合之作当无疑义。按:开成二年(837),刘得仁有《上姚谏议》谒姚合,可知姚合此时已从杭州刺史转为谏议。开成四年,出为观察使。李频初入京亦在此时,故此诗作年当在开成四年前后。

 

       《陕府上姚中丞》作于开成四年(839)。据谭优学考证:“是年秋冬,李频去京谒姚合,被招为东床后,合出为陕虢观察使,频随之去陕州,有诗数首。《陕府上姚中丞》当本年在陕州作。”中丞系姚合所带京衔。姚合曾任杭州刺史,故诗中有”闲话钱塘郡,半年听海潮“之语。李频同时另有《陕下怀归》云:“故国何处在,零落五湖东……独夜悬归思,迢迢永漏中。”归思可见。姚合之于李频,既是岳丈,又是师长,更是诗友,当然不希望李频就此归去,因而作《答李频秀才诗》回应:“一年离九陌,壁上挂朝袍。物外诗情远,人间酒味高。思归知病长,失寝觉神劳。衰老无多思,因君把笔毫。”“一年离九陌”谓离开长安已久,我亦思归,所以充分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衰老无多思”,“衰老”当是姚合自指,“因君把笔毫”,希望女婿你能多陪在我身边,和我一起吟诗觅句,诚恳而委婉地请李频留下。老岳丈如此盛情且真诚,李频当然留下。何况他是那么的渴盼功名。“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一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怎能轻言放弃呢?

 

       李频于大中八年及第,总算不负众望。姚合《寄李频》云:“闭门常不出,惟觉长庭莎。朋友来看少,诗书卧读多。命随才共薄,愁与醉相和。珍重君名字,新登甲乙科。”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翁婿,姚合与李频是相合相契的。作为师友,二人亦是情深谊长。以至于在诗风上,李频亦师承姚合,以苦吟为本。《唐音癸签》下断语说:“李建州诗松活似姚监,其不全似者,意思少,更率于选琢也。然亦可谓才倩矣。”可见二人契合之深。張雲起居為成都少尹,常出輕言,為行魯酖殺之。

 

       (2)范酂

 

       范酂(生卒年不详),太和八年(834)年进士,仕至郎中。《全唐诗》未辑其诗,《全唐诗补编》有一句“岁尽天涯雨”。《唐诗纪事校笺》记载:“郇伯与范酂郎中为诗友,范曾得一句云‘岁尽天涯雨’,久而莫属。郇伯曰:‘何不曰人生分外愁’。范甚赏之。”

 

       又《全唐诗·872》有无名氏所作放榜诗《太和八年放榜,进士多贫士》:“乞儿还有大通年,三十三人碗杖全。薛庶准前骑瘦马,范酂依旧盖番毡。”说的是太和八年入第者多为贫士,其中就包括范酂。诗中用调侃的语气说“三十三人碗杖全”,碗杖可是乞儿吃饭的家伙,可见范酂出身之贫寒。料想正是因为如此,故而他对同样出身贫寒但又富才气的李频可能多有关照。许是于李频有知遇或提携之恩,故李频称之为先辈,并有多首诗相赠。其一为《回山后寄范酂先辈》。此诗作于何时无考。诗中一面追思月夜相会后作别,一面告诉范酂自己的一些近况,通过与山僧无因议文,大概又回想起与范先辈相坐论诗的旧日时光。很平常的语气,倒似跟家人话家常一般。

 

       《和范秘书襄阳旧游》(一作《和范酂先辈话襄阳旧游》):“听话扬帆兴,初从岘首还。高吟入白浪,遥坐看青山……”当时襄阳旧游场景,作者记忆犹新,娓娓道来。结句则表达了思乡之情。想是李频此时尚未及第,淹留京城多年,在熟稔如家人般的范酂先辈面前,顺势倾诉一番。

 

       《寄范郎中》:“藜杖山中出,吟诗对范家。相知从海峤,寄食向京华。名宦成何报,清眸未纵赊。临邛梦来往,雨雪满褒斜。”诗中满是感激之情。从诗内容来看,李频初入长安,似曾依附范酂而生活。作者在诗中感谢范酂的提携,自愧不知何时能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可见范酂对李频,不是一般的提携。“褒斜”为往来秦蜀之官道,李频得第后曾入黔中经略使南卓幕,大中九年便自黔中东归,故此诗当作于大中八年(854)李频入蜀后。

 

       李频另有《冬夜和范秘书宿秘省中作》《送凤翔范书记》《秋夜对月寄凤翔范书记》《寄范评事》等诗赠范酂,或叙旧,或表达感激之情,此处不再一一细述。

 

       从李频诗来看,范酂应有诗与之相和,但范酂诗文失传,不能不说是一遗憾。

 

       (3)任文学

 

       任文学,真名不详,时任试官。文学,系官名,略如后世的教官。李频曾由京兆府取解,投赠试官以诗,希望能获赏识。

       晚唐科场多为权贵把持,《新唐书·高湜传》记载高湜为知举时,“士多由权贵干请,湜不能裁,既而抵帽于地曰:‘吾决已至公取之,得谴固吾分。’乃取公乘亿、许棠、聂夷中等。”这就是《北梦琐言》“放孤寒三人及第”的由来。“但高湜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他知举以后,以兵部侍郎判度支为昭义节度使,以后贬为连州司马。”高湜能做到取士公道,别人未必能做到。因此,对于一心仕进的李频来说,试官的公平尤显重要。

 

       李频以诗《投京兆府试官任文学先辈》投赠当时的试官任文学,希望能获赏识,以求公允。李频在诗中说:“……泽国违甘旨,渔舟积梦思。长安未归去,为倚鉴妍蚩。”李频在诗中自责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虽然归梦常做,但始终未归。“我”为什么不回乡,是因为还心存希望,想仰仗“您”为我的诗鉴别优劣。当然,李频写这首诗的目的还是希望试官能主持公道,“贱身何足数,公道自难欺”是他的心声。李频集中诗题为府试的有4首,说明其至少4次在京中取解,不知此是第几次。但从诗中“取舍知由己,穷通断在兹”来看,李频似乎是下了决心,今后穷困还是通达就在这次断定,否则就准备揖梦回乡了。若果如此,此次就是最后一次投赠了。

 

       (4)王铎

 

       王铎,字昭范,会昌初,擢进士第,咸通时拜相。李频有诗投赠。

 

       咸通十四年,李频已从侍御史迁为都官员外郎。当京官应该不是李频的愿望,他希望能为地方做点实事,所以“表丐建州刺史”,希望能去离家乡近一点的建州为官。于是就有了这首献王铎的《感怀献门下相公》:“谁云郎选不由诗,上相怜才积有时。却是龙钟到门晚,终非稽古致身迟。谋将郡印归难遂,读著家书坐欲痴。日望南宫看列宿,迢迢婺女与乡比。”李频自云进身由诗,感谢门下相公的提携,叹求郡难成而思乡心切。“婺女”就是女宿,二十八宿之一,此处代指婺州,与作者家乡睦州比邻。读着这样的诗句,不由人不泫然涕下。考察李频行迹,自大中八年及第后作过《及第后还家过岘岭》《自黔中归新安》后,一直仕宦他乡,似乎再没有提及过还乡。但思乡之情一直都在,否则就不会“读著家书坐欲痴”了。

 

       断定此处所说门下相公是王铎,是据谭优学考证而来,“王铎以礼部尚书判度支入相,在咸通十一年。十二年七月,铎为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十四年六月,出为宣武节度使。则频之向铎求出为郡,与诗之称门下及吏部尚书主刺史之选授注拟,在时间、称谓、职掌三方面俱合。”

 

       李频求出建州的心愿在两年后才实现,估计已非借王铎之力,因为此时王铎已出为节度使了。

 

       3.僧、道、处士

 

       唐代儒释道三教并存,常因皇帝的喜好而此起彼伏,时衰时兴,给诗坛以极大影响。晚唐文宗极力振兴儒学,武宗会昌毁佛则表明了他弘扬道教,追求长生的立场。宣宗继位反其道而行之,抑制道教,恢复佛教。唐懿宗唐僖宗更是佞佛成僻,懿宗甚至效仿宪宗,遣使去法门寺迎佛骨,再一次将佛教推向了顶峰。因此,在整个晚唐社会的思想领域,佛教占据着统治地位。

 

       唐代有许多著名的诗僧,如拾得、无可、贯休等,一些诗人如王维等也都笃信佛教,而与僧人有交往的诗人更是无可计数。特别是到了中晚唐,朝纲失序,战乱频仍,寺院成了文人读书应试的理想场所。“当时一般非门第中人,贫穷子弟,为要应考,往往借佛寺道院读书。如王播即是借读于和尚寺而以后做到宰相之一人,饭后钟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这些贫寒子弟,寄居寺庙,或苦读争取仕进,或避世以求心灵解脱,由此出现了大量以僧禅为题材的作品。晚唐一些著名诗人如姚合有此类诗60余首,方干有40余首,刘得仁有20多首。

 

       (1)僧

 

       李频是否有过寄食寺庙的经历尚不可考,但他集中亦有此类诗计15首,或题咏寺庙,或写自己对僧禅生活的向往和迟疑。现就他与贯休、元遂上人和栖白上人的交往作一简述。

 

       贯休(832—912),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

 

       贯休是唐末著名诗僧,《全唐诗》辑其诗12卷,有诗集《禅月集》行世。他一生游历四方,交往者众,其交往者以诗人文士居多。

 

       贯休有数首题赠李频之作。如《秋寄李频使君二首》。此诗当作于李频出为建州刺史时,故贯休称李频为使君。“留客朝尝酒,忧民夜画灰”,盛赞李频的忧国忧民。从诗中可以看出,二人应当交情不浅,可能不止一次在一处赋诗饮酒。

 

       乾符三年(876),李频卒于建州任上。此时贯休正在家乡婺州,听闻噩耗,即写下《闻李频员外卒》悼之:“苍苍难可问,问答亦难闻。落叶平津岸,愁人李使君……”诗中表达了对李频甫任建州刺史不久即亡故的惋惜和深切的怀念。但李频集中未见赠贯休之作,疑是散佚之故。

 

       栖白,生卒年不详。据《中华佛教人物大辞典》记载:“栖白,江南人,早年结识姚合、贾岛、无可。唐大中年间,曾住长安荐福寺,为内供奉,赐紫。工诗……与李频、李洞、许棠、曹松等皆有来往。历事三朝,奉礼降厚……为诗尚苦吟,多作近体,有诗集一卷,已佚。《全唐诗》存录其诗16首。”

 

       看来栖白不仅是诗僧,更是圣眷优容的大师。据说当时的达官贵人都很敬仰他,诗人们更是常去荐福寺拜访他。许棠有《赠栖白上人》,李洞有《叙事寄荐福栖白》《哭栖白供奉》,贯休有《经栖白旧院二首》《寄栖白大师二首》,林宽有《哭栖白供奉》……可见当时与之交往的名士是何其之多。

 

       被张乔称之为“生涯尚似僧”的李频,出于解脱尘世烦恼,寻求心灵慰藉的需要,也常“感时叹物寻僧话,唯向禅心得寂寥”(《鄂州头陀寺上方》)。因而他与栖白交往成了很自然的事,有诗《题荐福寺赠栖白上人院》:“空门有才子,得道亦吟诗。内殿频征入,孤峰久作期。高名何代比,密行几生持?长安乔松院,清凉坐夏时。”李频在诗中盛赞栖白上人,言其为空门才子。“高名何代比,密行几生持?”称颂、钦敬之情尽现笔端。此诗当非面晤上人时所作,是访时未遇?还是上人已逝,只能访其旧踪,故而感慨?

 

       至于栖白上人是否有赠李频之作,因其遗存诗文太少,故无从考证。

 

       元遂上人,生平不详。李频有诗《送元遂上人归钱塘》《秋宿慈恩寺遂上人院》赠元遂。时许棠亦有《题慈恩寺元遂上人院》《送元遂上人归吴中》二首,可知元遂上人当时应在慈恩寺修行。从二人的诗来看,元遂上人应是与他们二位交往颇为密切的一位僧人。二人常去寺中造访,甚至宿于寺中。“帝里求名老,空门见性难”,李频此时似未及第,有向上人诉说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愿望,进而羡慕上人清心寡欲的禅静生活,不受功名利禄羁绊,不为尘心俗事所扰。一僧一俗,促膝而谈,刹那间,碌碌人世似已远离,喧嚣生活远去,山水白云,清风明月的方外世界,令诗人浮躁的心灵得以涤荡。方干所谓“我复寻师师寻我,只因寻访是因缘”说的大概就是这种境况。

 

       (2)道

       道教在唐代一度大盛。“唐高宗以老子为李氏祖先,立‘太上玄元皇帝尊号’,各州建观一所。唐玄宗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置崇玄学,号《老子》《庄子》《列子》等为真经。道教一时大盛。”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唐肃宗、唐穆宗、唐武宗等都力倡道教,许多著名诗人如李白、贺知章、张志和、施肩吾等也都是道教的鼎力奉行者。因为“道教是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的中华民族宗教……是以神仙存在、神仙可求论和诱使人们用方术修持以追求长生不老、登仙享乐和用祭祀醮仪以祈福免灾。”几个皇帝不仅沉迷其中,还身体力行,亲服金丹以求长生不老。结果大多以中毒暴死而告终。

 

       李频却对道教殊无兴趣。在他的集子中仅见两首与道相关的作品:其一为《送供奉喻炼师归天目山》。炼师为德高思精者之称,诗题中所云喻炼师,曾供奉内廷,想来亦曾是一时红人。此诗中李频倒未对道教有所指摘,但在另一首《赠阳山顾炼师草堂》中,却较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若到当时上升处,长生何事后无人?前峰自去种松子,坐见年来取茯神。”顾炼师,生平不详。李频不无揶揄地调侃了道士们一场,虽然并无恶意,但从中可知他并不相信长生不老之说,甚至不信世上有神仙。联系中晚唐实际情况:中兴之主唐宪宗是服金丹暴崩,那个毁佛崇道的唐武宗也是因丹毒发作而死,被誉为小太宗的唐宣宗也走了和太宗一样的路,晚年相信服金丹可以长生不老,结果也因金丹过量送命。历史一再重演,让空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的李频,怎能对“道”产生好感?与道士疏于来往,自在情理之中。

 

       (3)处士、山人

 

       处士、山人多指隐者。李频集中有三首此类诗,分别为《送徐处士归江南》《送刘山人归洞庭》《送胡休处士归湘江》。此三人事迹不详。李频在诗中说,虽然也想学他们抛却这世俗烦恼,归隐山林,怎奈“平生心未已,岂得更相从?”虽然于人世颇觉无奈,但积极进取精神依然,故而只能就此别过。一方面,李频非常羡慕隐士的闲适和自由,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救黎民于水火。虽然知道大厦将倾,虽然自知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但经世济民始终是他的理想。归隐念头只能在心底想想罢了。

 

       李频一生,虽然仕宦不够显达,也没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但他积极入世的心态影响了他身边的许多人。他的交往对象和他的游历一样广,有朝廷官吏,有落第士子,有方外之人。对前辈,他温文有礼,谦卑有加。对诗友,他或导之以德,循循善诱,或极尽慰勉,推己及人。对方外之人,或恭敬如仪,事之如亲辈;或敬而远之,保持一定距离;或推心置腹,欲随之而去。在诗风上,他师承姚合,崇尚苦吟,所以结交的也多是一些苦吟诗人,如方干、薛能、许棠、郑谷、喻坦之等。李频也曾为是仕还是隐而困扰,但是,仕进最终战胜了隐退的念头。于是,经世济民不再仅仅是理想,李频努力将之付诸实践,勤政之名甚于诗名,因而得以列入欧阳修所修《新唐书》文艺卷七十八位文学家之一。通过对李频其人其诗及交游关系的考察,可以略窥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状态。他们或相互唱和,或前后师承,在精神信仰、创作道路上均存在相似之处,成为唐末诗坛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苦吟绝唱,也成了唐诗最后的华彩乐章。(2007.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特辑 | 考中后怎么用诗词道喜?
全唐诗(卷720至725)
史部唐才子传作者元辛文房卷二
尧山堂外纪 卷三十·唐 -- 卷三十三·唐
唐诗阆中
咸通十哲人物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