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甘肃三关:阳关、玉门关、嘉峪关

甘肃三关:阳关、玉门关、嘉峪关

        阳关、玉门关、嘉峪关是位于今甘肃境内的三座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关隘。阳关和玉门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  和军事要寨。这三座关隘因为地处缺乏雨水又人烟稀少的西北戈壁,故其历史遗迹保存至今。对这些历史遗迹的凭吊和考察,必然会增强我们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和加深只有奋斗才能发展的认识。

一.“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

        说到阳关,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王维那首“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著名诗篇。阳关,是西汉历史的骄傲。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汉武帝决定加大对西域的经营。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后,汉武帝下令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此后又于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年—前111年)修建了阳关和玉门关,这即是《汉书》上所说的“列四郡、据两关”。

        阳关和玉门关都是通往西域的门户,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出敦煌后必须走两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两者都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

        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和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当然也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想想看,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四五千万(据《汉书·地理志》),汉武帝却能下大决心以重兵经营这较少绿洲更多戈壁的西北边陲之地,显示的是多么豪迈的霸气。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阳关为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而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让后人凭吊。在山南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滩,这里沙丘纵横,有一道道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当地人称为“古董滩”。在古董滩沙丘之间的砾石平地上,散布着许多古代的钱币、兵器、装饰品、陶片等古遗物,分布广泛,随手可捡。所以当地人有“进了古董滩,空手不回还”之说。

        沙滩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古董?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带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应有尽有。送亲队伍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料,夜里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捡。当地人曾在这里捡到过金马驹和一把精致的将军剑。这个传说是野史还是正史,不得而知。

        1972年,文物普查工作队曾对古董滩数十道沙梁进行勘察,发现了大片版筑遗址。经挖掘、测量,这里的房屋基础排列清晰整齐,附近有断续宽厚的城堡墙基,还出土了大批遗物。从遗迹及文物分布来看,这里在古代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此挖掘发现与《新唐书·地理志》及敦煌遗书《沙洲图经》等史料记载的汉代阳关位置相符合,考古学家根据史料考证,认为古董滩就是古代阳关的关城所在地。至于阳关何时何因被掩埋,至今还无从考证。

        阳关古塞何以建在这片荒漠之中?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阳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遂逐渐被水毁沙埋。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如今,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被流沙掩埋而荡然无存,仅存一座汉代烽燧遗址,耸立在墩墩山上。墩墩台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站在烽燧高耸的墩墩山上,远近百里尽收眼底:如今的阳关,已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般的凄凉,阳关一带已是西北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和野生罗布麻生产基地,阳关葡萄和敦煌罗布麻茶叶声名远播。

        客观地说,阳关古迹并没有多少好看,关键是去凭吊历史,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延续历史的哀音。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现在修建有名人碑文长廊,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二.“春风不渡玉门关”的玉门关

        汉武帝时“列四郡、据两关”中的“两关”之一即是玉门关。说到玉门关,人们马上会想到唐代大诗人王之涣那首脍炙人口的七绝:“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玉门关与阳关一样,曾是汉代时期通往西域各地的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形象地描绘了玉门关的冲要地位。守关甲兵多达五千人,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自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销声匿迹了。玉门关自西汉武帝时期设置以来,伴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历时1140余年,关址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迁。玉门关在东西交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对于汉玉门关的关址,历来看法不尽一致。唐宋时期的一些古籍,如《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均认为在唐寿昌县(今敦煌市南湖乡寿昌故城址)西北118里。敦煌遗书《沙州图经》、《沙州城土镜》、《寿昌县地境》等认为在唐寿昌县北160里。本世纪以来,依据敦煌西北80公里许的小方盘城所出“玉门都尉”等汉简,许多学者认为该城即汉玉门关。还有人认为最早的玉门关在敦煌之东,或即汉玉门县(今玉门市赤金镇)附近,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李广利伐大宛后才迁到敦煌西北。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依据敦煌马圈湾等地烽燧遗址所出汉简以及当地地形、驿道相关位置等考证,玉门关应位于临要燧东侧,玉门候官燧(马圈湾)西侧,似在小方盘城西11公里的马圈湾遗址西南O.6公里处,通往西域的古驿道从此高地中间穿过。但关城遗址尚未找到,或已毁坏无存。以上尽管看法不一,但均认为汉玉门关位于敦煌西北,终汉之世没有改变。敦煌汉长城沿线烽燧遗址所出大量的简牍亦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俗称就是小方盘城,其城垣至今保存较为完整,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玉门关关城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开西、北两门。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如今的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与蓝天、大漠、绿草构成了一道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

三.玉门关的汉长城

        汉长城是随着河西四郡的建立而修建的,长城及沿线的城障烽燧,是汉代河西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它对促进这一地区转变为农业区,为西汉势力进入西域及开辟和保护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汉玉门关遗迹附近,现在还可以看到这些汉长城的遗迹。

        汉长城多在戈壁和草原通过,一般无险可依,无石可用,只好夯土为墙。从其整个建筑形式来看,汉代的长城是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办法,因山河形势,就地取材。在一些地段夯筑了塞墙,在一些地段则开挖了壕沟,一些地段是纯粹的自然屏障,而一些地段则又是简易的烽台与栏栅式的防御工事。沧桑巨变,历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风沙掩埋与人为破坏,这些长城已大多是面目全非了。或被夷为平地,踪迹无寻;或颓为田埂、浅沟,许多地段被今人当做道路使用,已失却往日的风采。惟有那残迹犹存的烽台,在向人们诉说着汉塞的走向与历史。

        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河西汉长城西段的保存状况是最完整的,特别是在一般认为是汉代玉门关的小方盘附近。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堪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之一。远远望去,汉长城犹如一条无尽头的苍龙,横卧于沙漠瀚海的天地之间。残留的高度仍有3.75米,基宽3米,顶宽1.5米。因当地多砂砾、碎石,缺乏用于夯筑的黄土,古人也就采用了非常独特的建筑方式。先以红柳、芦苇编成框架,中间实以砾石,层层叠压而成。为确保其稳固,又用芦苇作垫和土铺在每层之间。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使砾石凝结,坚实无比。在沙进人退的历史遗憾背后,仍屹立于戈壁荒漠之中,蔚为壮观,确为中国军事及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四.“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

        嘉峪关是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万里长城沿线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而后者比前者犹有过之。嘉峪关以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著称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嘉峪山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嘉峪关又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已有638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还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历时168年才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有“嘉峪关”三字。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西北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甘肃西部已属于荒漠地区,河西走廊夹于巍峨的祁连山和北山(包括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达1000公里左右。一条古道穿行于祁连山麓的戈壁和冲积平原上,这条古道即丝绸之路。道路本艰险,到了嘉峪山隘口处,狭谷穿山,危坡逼道,就更险厄。嘉峪关踞此,形势非常险要。

        嘉峪关矗立于大漠边缘,显得雄壮非凡。荒漠地区最怕缺水,嘉峪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嘉峪关的环境又很吸引人。广阔的关城,横卧戈壁滩上,两侧城墙与山相连。巍峨朱色的城楼昂然欲飞,衬托着祁连山如玉的雪峰,美丽如画。登城楼远望,万里长城似龙游于戈壁滩瀚海间,天晴之日,或可见海市蜃楼。城下戈壁滩上骆驼队的浑厚的悠扬的铃声,使人想起古代丝稠之路上的商队和旅行者,令人神驰!

         清代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见这关如此雄伟,写下了《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为:“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极言此关的威严和雄伟壮丽。其二有“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之句,指出此关真乃“天下第一雄关”。其三是:“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尧天。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肯定嘉峪关代替阳关、玉门关的交通地位,并对汉武帝开拓西域给予高度评价。

        说来令人诧异,据说当年建此关时,匠师计算用料特别精确,最后建成时竟只剩下一块砖。这是建筑工程上的绝唱。现在这块砖还存放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楼台上,供人观摩。这座雄关和东部的山海关一样,都为古代建筑工程的光辉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代长城存甘肃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中国篇(阳关、玉门关和嘉峪关)
玉门关前春风难度 阳关西出再无故人
甘肃散记(1):“西出阳关”寻故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和阳关有何不同
“玉门关”、“阳关”、“嘉峪关”之间有什么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