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元青花工艺及鉴定

元青花  

一、元青花瓷的胎体  

   瓷石掺合高岭土和三宝莲的三元配方,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发明了74%“南不瓷石”掺合18%瑶里高岭土,以及加入了8%三宝莲的瓷石的三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和强度。

     



  分段印模制胎接胎:  采用分段印模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由于是印模制胎,所以器物不是同心圆。

 

 印胎:                                            脱胎:


接胎                                                  修胎

 

  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是由于手持此处蘸釉,造成变形。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且有破刀痕(即板刀破了没有修造成的),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

板刀及破刀痕:(元朝政府对刀控制很严,铁刀奇缺,所以板刀很破也没法修,这就是破刀痕的来历)

 

 

垫渣和火石红: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


 

二、元青花瓷的釉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86%-90%的釉果掺以10%-14%的釉灰配制而成,元代时釉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

    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也使釉的浓度增高。

 

釉灰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和凤尾草,煅烧后含钙达90%左右:

      


 

  瓷石:

 

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   

 

 

 

 

釉 = 釉果  釉灰

釉历来是用86%-90%的釉果掺以10%-14%的釉灰配制而成

 

 

 

 

 元青花的釉面有三种:1、影青釉,含钙较高,对钴料发色偏灰。

                      2、白釉,石灰--碱釉,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处显鸭蛋青色,

                         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

                         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3、卵白釉,釉层乳浊,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

                         对钴料发色偏灰、偏黑。

三、施釉工艺: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有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

  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从残器看,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即小气泡破裂状)。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

  

浇釉:这个工艺会造成器物内部有釉水挂流现象。


 

浸釉:这个工艺会造成外圈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


 

陶车上泼釉:这个工艺会造成口沿釉层较厚,且有挂流现象。



 

四、元青花瓷的青料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其实根据学者的测试的结果,元青花是没有国产钴料的

      呈色灰蓝黑者为,下等进口钴料,含铁量高,杂质多,发色不好。也可能是烧成温度太低,或者釉面太薄。也可能是釉的钙含量太高,总之,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争议。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 

 另外,苏麻离青呈色有如下特征:

  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五、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

六、元青花瓷的纹饰 

 (一)装饰技法

   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在装饰时,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1、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常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3、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

  4、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

  6、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

  7、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

  (三)纹饰题材

  植物类有: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葡萄、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

  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此类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陶渊明爱菊等。画工的绘画技艺高超。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

  1、波浪 

  元青花上的波浪纹应用于大盘的边沿、盘内纹饰间的隔离及花卉纹的底纹。边沿采用波浪纹的大盘一般为菱边。

  波浪纹由浪纹和波纹两部分组成。元青花上的浪纹以轻重变化的粗线勾勒,形状如“佛手”,如棕榈叶又如姜芽,称姜芽海水。波纹以极细密的线条画成,放射状或旋涡状,后者如人的指纹。浪与波之间有留白以增加空间感。有些波浪纹中加绘简笔朵花。

  明初青花波浪纹已简化,浪纹用细线双勾中空,有的加绘细小圆圈以示浪花。波纹粗而疏,层层叠叠,汹涌起伏。已不见指纹状的旋涡。

  2、变体莲瓣 

  莲瓣分写实性质的和抽象性质的,后者为变体莲瓣,有仰覆之别,应用很广。

  元青花上的变体莲瓣纹饰于瓶、罐类器物的颈部和胫部。每瓣独立,由外粗内细双框组成。内框细线一笔勾成,外框双勾后填色或粗线画成。粗线画成的分两笔,均从中间起笔。莲瓣肩部方折。内框线条和莲瓣内纹饰连笔。莲瓣内填杂宝(火焰、宝珠之类)、花卉(以莲菊为主)或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  明初变体莲瓣外框互相借用,肩稍圆柔,莲瓣内图案简单,有宝相花、旋涡纹等。

  3、回纹 

 元青花上的回纹源自青铜器的云雷纹。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从外到内一般为套叠两框,也见单框。有变形回纹,笔画简化而不完整。

  明初青花回纹两个一组,笔画相连,借用一条边线。明初回纹的另一种画法是整个饰带一笔完成,从外向里画后再逆向画出,开始第二个单位。

  4、卷草纹 

  元青花上的卷草纹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接。也有的二上一下或一下二上相接。无中心波谷曲线,明初卷草纹先画一中心波谷曲线,在上伸发卷草纹,明中期起,有不画中心波谷曲线的卷草纹。

  5、钱纹 

 元青花上的钱纹饰于盘沿口和瓶口等处,有整钱组成的装饰带,也有半钱交叉组成的饰带。钱纹以外圆内方为基本造型,有种种变化。有些钱纹中的方穿画成菱形,菱形每边加一点,如菱形饰带画法。

  6、菱形

   元青花上的菱形饰带画于盘的口沿或作瓶罐纹饰的间隔。圆口大盘一段用菱形饰带装饰边沿。每一单体为两个菱形套叠,有的在其间填青。内菱形中心和四边各有一点。

  7、蕉叶

   元青花上的蕉叶纹来源于商周青铜器的纹样,饰于瓶颈和下腹部。叶的中茎画至叶尖,一笔画成或两笔画成后填色。叶的边沿用细线勾勒后填色。叶脉细线勾勒。有单层和前后双层两种画法。

  明初蕉叶纹中茎用两条平细线画至叶尖,不填色,永乐起叶的中茎已不到叶尖。叶纹细密如鱼骨。叶边如锯齿般尖细,轮廓线用复笔加粗。一般为前后双层画法。

  8、如意云头 

     元青花上的如意云头为中间粗两边细的三条线画成,二阶,三阶,四阶均有。云头内纹饰稠密丰满,有细小的花卉纹、海水纹等,有些在此底上再画动物纹。

     

瓷片对照:

元代瓷片一: 元代一笔菊单层菊一笔画完,元代高脚杯的柄和杯体采用胎接法粘接。钴料发色灰黑。

             不纯的地方发黑发灰,但层析出来钴料就较纯,就发蓝。所以局部一些地方会发蓝。

汽包特征:   气泡密集,同样是进口钴料,可能使用了下等进口钴料,杂质含量高,

             有明显的铁锈斑,青花发色不好。(大约放大50倍,拍摄)



     

元代瓷片二:两边施釉造成口沿釉层较厚,且有挂流现象



   参考完整器物:                

 



 

元代瓷片三(撒蓝和葫芦叶特征,蓝得很清澈,气泡通透):



 

元代瓷片四: 



 

元代瓷片五:此片是假的元青花瓷片

画工上有填的笔现象,不像其它的,是笔起笔落时形成的料比较厚=发黑=铁锈斑



 

元代瓷片六:八达码和杂宝纹饰



 

元代瓷片七: 



 

元代瓷片八:西瓜,铁锈斑40倍照片



 

元代瓷片九: 叶子和莲花都有留白,不是全部涂满,且莲花像麦粒----麦粒莲



 

元代瓷片十:



元代瓷片十一: 能见凸起的板刀痕,由于板刀有破损、缺口、卷刃造成



完整器物:

  

元代瓷片十二:



参考完整器物(青花烛台):

 



 

元代瓷片十三:




 

元代瓷片十四:



 

元代瓷片十五:葫芦叶形,带两小须,是常见画法



 

元代瓷片十六:晕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知识】各年代青花鉴定方法
元青花有多美
[转载]转
藏品鉴赏:清代云南青花瓷器特点论略
说起青花瓷,不得不提元青花,为何元青花如此特别?元青花赏析
收藏元青花中高档完整器有多难 —— “大漠行者” 张庆玉地摊捡漏价值8000万元青花重器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