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五千年文字史 马贺山
 
一,中国五千年文字史---概述
 
中国文字,即汉字,起源于五千年的黄帝时代,黄帝经历了冀州之战,涿鹿之战,阪泉之战,统一了华夏民族,东方出现了一个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的国家,这时已出现阶级,社会有了明确分工,朝廷庶业其繁,结绳记事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黄帝命左史仓颉造字,想把自己的命令和当时的各项发明创造用文字记录下来,传于后世,造福子孙。  
 
二, 中国五千年文字史---起源
 
仓颉受帝命造字,他不敢怠慢,可字什么样,到哪里去找字,让他一筹莫展。他左思右想,寝食不安,夜不能寐,就是想不出什么好法子,能造出字来。一天清晨,他推门一看,天地之间,白茫茫一片,下雪了。他心情好多了,踏着积雪,来到村外。有两只色彩斑斓的山鸡,,从他面前觅食走过,少顷又有三只灵巧的梅花鹿,从他的身旁跑过,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浑身放松极了,突然,两只粗壮的野牛,从他面前跑进树林里,过了一会,有两个猎人,手持弓箭,也追进树林,时间不长,就见两个猎人抬着一头野牛,兴高采烈地从树林里走出来。仓颉走上前去问道:你们怎么知道野牛跑进树林里了?猎人答道:雪地上留下了牛的脚印——牛蹄子,两瓣子,牛,好认。仓颉接着问道:这个是什么脚印?猎人答道:鹿。仓颉又问:这个?猎人答道:鸡。仓颉茅塞顿开,连拍脑门,原来是这样,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仓颉从猎人的回答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鸟兽之迹,都有自己固定的形,这些固定的形能发出固定的音,这些固定的音都能跟人的口语中的词对应起来,表达固定的含义。换句话说,鸟兽足迹像一座桥梁,能与人的语言连在一起,辨别鸟兽足迹的过程,就是向猎人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这些花纹{文字}的过程,所以说,仓颉以鸟迹为字,古文出于黄帝之世。
 
仓颉怎样造字?仓颉造字需要突破哪三大关键难题?
仓颉造字是前所未有的人类史上的一次壮举,其困难很大,

仓颉从受命造字始,前后共抓住了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并很好的进行了解决,使他造字大获成功。他需要解决哪三大难题,才能造出字来.

 

第一关键难题:仓颉是怎样从发现鸟迹到发明创造象形文字的?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基础.

 

仓颉受黄帝之命 ,制字.字什么样连他自己都不清楚,但他知道,在结绳上下力,是完不成造字任务的,他必须跳出结绳的圈子,因为结绳与记录口语不搭界.要把黄帝的命令,记下来,就得寻找新的方法,这个方法究竟在哪儿呢?他日夜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废寝忘食,一晃几个月过去了,他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这一天清晨,他推门一看,眼前白茫茫一片,远山,村落,森林,都披上了一层银装,大自然美丽极了,仓颉往远处漫步走去。当他走到村外的雪地上,几只五彩斑斓的山鸡,从树上扑楞楞的飞落下来,在雪地上觅食,接着又有几只麻雀也落在了不远处,啄食,雪地上留下了一片片山鸡和麻雀的足迹,突然有三只梅花鹿跑过来,立即惊飞了山鸡和麻雀,三只梅花鹿也飞快的消失在树林中,原来后面有两个村里的猎户,手持弓箭,匆匆赶来。他们径直朝树林方向奔去。仓颉赶忙上前拦住他们,问道:“你们是不是在打鹿?”猎人回答:“是”。仓颉问:“你们怎么知道小鹿往林子里跑去了?”猎人回答:“这雪地上不是留下了小鹿的足迹了吗?”仓颉急忙低头看去,一串非常清晰的小鹿足迹,从脚下的雪地上,延伸到远处的树林方向。仓颉似乎悟到了什么,他继续问道:“这是什么足迹?”猎人答:“鳥迹.” 仓颉问:“什么鳥迹?”猎人答:“山鸡的。”仓颉又问:“这个?”猎人答:“麻雀的。”仓颉问:“这个?”猎人答:“兽迹。”仓颉问:“什么兽?”猎人答:“那不是野牛的兽迹嘛。”仓颉拍了拍脑门:“说的太好了!说的太好了!”他弯下腰,仔细的辨别着雪地上的鸟兽足迹,他高兴极了,似乎有了一个不小的发现,就是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发现,却让日后的一个东方大国的子民蒙昧开启,智商大增,国家一跃为世界之林,就是这个很小的发现,为日后的文字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一个契机。

 

仓颉回到家里,拿出一个瓦罐,倒上水,将一把红土放入里面,做染料,用木棍沾着自己泡制的墨水,在桦木皮上写着画着各种各样的鸟兽足迹,然后拿给人看,请猎人指正。

 

这些足迹都给了仓颉那些启示呢?它们都有固定的形,固定的义,固定的音,一般人是分辨不出它们的形和义的,更不会发出什么音,然而猎人却能,他不仅能看出是什么鸟兽足迹,指出它们足迹形状的不同,都代表了什么鸟兽,还能叫出名字,发出音来。这个认知过程正是仓颉苦苦寻找的一个方法,找到了这个方法,就是找到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将语言和鳥兽之迹【花纹】紧紧连接起来,仓颉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发明了象形字,让天下人都知道了黄帝的命令。

鸟兽之迹到底都给了仓颉哪些启示了呢?

 

 



【一】纹理【花纹】的异同,可辨别出不同的物体。

 通过猎人的辨识鸟兽足迹,捕获猎物这一过程,使他认识到了鸟兽足迹【花纹】能代表鸟兽之名称,它有固定的形,有固定的义,还有固定的音。各种鸟迹、兽迹,人迹,物迹,各有各的固定的形状,永远混杂不了。只要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就能反映出世间各种物体的本质。

【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外部特征,抓住这一特征,就能代表这个事物,这个特征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花纹,表现出来。

【三】用一种工具,将固定的花纹{道道或线条}刻划或
摩描下来,保存下来,供人辨认供人传授。

【四】鸟兽之迹尽管有固定的形,固定的音,固定的义,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它是自然形成的,数量有限,自然界的很多事物没有遗迹,用鸟迹的方法受到一定局限,仓颉要想记录更多的有形的物体,就必须跳出鸟迹,兽迹的圈子,发明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工具,重新启用新的花纹,以物分类,归纳,整理,突出其物体的外部形状特征。

只要描绘出此物的花纹,就能叫出此物的名称,明了此物的意义,这就是象形文。【即许慎所说:依类象形谓之文,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总之,仓颉从受命造字,到他发现了鸟迹,鸟迹具有跟文字一样性质的特征,那就是集形、音、义于一体,有固定的形,有固定的音,有固定的义,三者缺一不可。仓颉发现了鸟迹,就是发现了象形文字,仓颉从发现鸟迹到创造象形文字的过程,是他寻找到了一座通往文字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可以让他达到胜利的彼岸。这是仓颉造字的第一次飞跃,他在造字上跨上的第一台阶。有没有这个桥梁,非同小可,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第二个关键难题:象形文{包括指事字}都是名词,记录语言光有名词还不行,还要有动词,动词往往都是无形的,只可会意,无法用象形造字法表现,仓颉得启用新的造字方法.

 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象形文使用时期,使用之后,才发现存在着巨大不足.《汉书·古今人表》:“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最早的文字只记录帝王名号,连辅佐大臣的职名也不记录.这可以看作是文字发明时,出现的一种情况而已,但很快就被仓颉发现并及时得到纠正.

 有了几百个物的象形文,还是不能记录语言,为什么,文与文之间,都是名词,还缺少动词.世界是流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没有动词怎么行?人每天都在行动,每句话都得有动词,没有动词无法记录口语。他还得再创造一种表示动作的新的花纹。怎么才能找到能与动词相匹配的花纹呢?仓颉找了好长时间,也未找到合适的花纹,最后他在自然界里,观察到了雌鸟和雄鸟交配,可以产生小鸟,文字也是有生命的东西,象形文都是独体存在的,独体和独体之间也可以互相搭配,互相组合的呀.他恍然大捂,茅塞顿开.他用创造出来的象形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符号,用其字形或字义,重新匹配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字,表达此字的意思.这让他找到了一把钥匙,动词的大门向他洞开,里面除动词外,还有介词、连词、副词、助词、代词、形容词、语气词等,凡是口语中的词汇,都能在新字里被发现。【即许慎所说: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第三个关键难题:仓颉尽管发明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造字法,造出的字很有限,仍不能满足朝廷的需要,应用范围很窄,所受局限很大,他必须突破瓶颈,将形与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大量的形声字,,换句话说,字不够用.大有吃不饱的感觉。他还要造更多的字,以解决温饱问题。怎样才能造更多的字呢?他从农民春种一粒籽,秋收万颗粮的农事活动中,受到很大启发,他也要选一颗文字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更多文字来。这个种子字就是形音组合字,从此文字开始有了偏、旁、部、首,分门别类,形声字一串一串的出现了,就像打开了闸门,各种不同的形声文字滚滚而来,一发不可收拾。

从此字与字之间,可以组词,造句,写文章,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形声字的出现,使记录语言成为现实。【即许慎所说:形声相益谓之字,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百分之九十都是形声字,可以说仓颉创造的形声字造字法,为汉字完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仓颉造字的第三次飞跃,也可以说,跃上了第三个台阶。至此仓颉解决了造字过程中的三大难题,发明创造了完整的汉字系统,最后才登上了文字的高峰。 

 

总之,仓颉从受命造字始,前后共抓住了最关键的三个环节,也是造字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老大难问题,仓颉很好的进行了解决,最终使他造字大获成功,并得到黄帝的批准,在朝廷和全国推广施行,从此华夏民族迈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并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

 

 三,中国五千年文字史---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1,中国最早的文字——黄帝文字{仓颉大篆}。
 
氏春秋》:“史皇作书,仓颉氏也”,又云:“仓颉造大篆”。《吕氏春秋》说了两个意思,一说仓颉造字,二说大篆是仓颉造的,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谈大篆的史籍,《吕氏春秋》是一部严谨的历史书籍,可信度很强。李斯也说过:“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能译。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李斯说的“上古作大篆”的上古,决不会是指周宣王史籀时期,五六百年的时间间隔,对李斯来讲,连中古都谈不上,何谈上古?所以李斯所讲的大篆,与《吕氏春秋》里所讲的仓颉造大篆是一回事,李斯省改大篆作小篆,按他的意思,是省改仓颉大篆而作,而不是指省改史籀15篇而作。如果这一点弄清了,你就会发现,李斯小篆为什么与仓颉大篆如此接近,因为它脱胎于仓颉大篆,而不是史籀15篇,换句话说,李斯小篆与史籀15篇相差甚远,如果省改史籀15篇,那李斯要很费劲的,他改仓颉大篆十分之一二,而留下八九,这正是造成仓颉古文与李斯小篆如此相似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的看一看,【仓颉书】、【夏禹书】,你就会发现,它们很像篆,其实应该说李斯小篆很像,【仓颉书】、【夏禹书】,这才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云:

“三、黄帝史苍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四、黄帝时,因卿云作云书。

五、少昊金天时以鸟纪官,作鸾风书,文章衣眼,取以为象。

 
——华

----华





仓颉书:吾国文字之祖也。




 
2,唐虞龟书和唐虞玉版文字。
 
首先我们先看一看,唐虞有文字吗?史书记载: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云:

六、蝌蚪书因蝌蚪之名,故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   颛顼高阳氏所制,今古文是也。

七、帝喾高辛氏以人纪事,象仙人形书,车器衣眼皆为之。

八、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据汉以后著作的《物原》称:“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
《运斗枢》记载:“舜为天子,黄龙负玺。”这就说明在舜帝时就已有玉玺面世,用于行使政治权力,进行统治和实施管理。
《史记·三代世表》:“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太史公并说明谱、谍(牒)类的《五帝德》、《帝繋》、《春秋历谱谍》等,是他撰写《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的资料来源。孙星衍说:“唐虞三代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不作,几不知六艺;六艺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解。”

扬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谯乎””指记载唐尧、虞舜、夏禹事迹的《虞夏书》深厚、严肃而质朴,记载商代事迹的《商书》则是漫漫而已,周书严肃正大,周朝以后的秦,言酷烈也。

 总之,唐虞朝是有文字、有书籍流传后世的。

 















3,夏朝文字——夏篆。
 
{1}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

三、黄帝史苍颉写鸟迹为文,作篆书。

{2}《说文·叙》开篇就讲文字的发展:“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

{3}唐孔颖违说:“科斗书,古文也,所谓仓颉本体,周所用之,以今所不识,是古人所为,故名‘古文’。……古文者,仓颉旧体,周世所用之文字。”(《尚书·序》)

{4}段玉裁说:“凡言古文,皆仓颉所作古文。”(《说文解字注》古文“式”下)。

{5}[说文]

古文一。凡言古文者。謂倉頡所作古文也。

{6}《正义》:“古文者,仓颉旧体,周世所用之文字

尚书正义》:“自仓颉以至周宣,皆仓颉之体,未闻其异。”

{7}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制作标准字样时,“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

{8}张怀瓘《书断》全文  古文:按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仓颉仿象是也。

{9} 按:大篆者,周宣王太史籀所作也,或曰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甄丰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又汉艺文志史籀十五篇,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公,凡九十字,秦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又汉文帝主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秦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吕氏春秋云,仓颉造大篆,非也,若仓颉造大篆,则置古文何地。所谓籀篆,盖其子孙是也,史籀即大篆祖也。

郑杓、刘有定在《衍极并注》一书中指出:“

曰复篆,亦籀所作,因大篆而重复之,其法类夏篆。。。”这里郑杓刘有定肯定史籀作复篆,在此之前有大篆,有夏篆。史籀所作复篆,“因大篆而重复之”这里的大篆,显然是指仓颉大篆,因为“其法类夏篆”,夏篆也来自仓颉大篆。后来仓颉大篆哪去了?

《尚书正义》:“自仓颉以至今,字体虽变,此本皆同,古今不易也。自仓颉以至周宣,皆仓颉之体,未闻其异。字有六义,其文至于三代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代典籍,古文绝矣。”原来上古的仓颉大篆、夏篆都被独夫民贼秦始皇焚书坑儒毁了。到了许慎写【说文解字】时,只见到史籀的籀文15篇的残缺断简,许慎连商周甲骨文、金文,很少见到,故称史籀的复篆为大篆,致使许慎以后,人们将错就错,一直错到今天,今天的学界从不提也不相信仓颉大篆和夏篆。现代古文字学者认为:“夏篆,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结论,因为长期以来,现代的学者都以甲骨文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商朝武丁以前的文字尚未发现,近年来,田野考古在河南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被当成了夏代文字,还有专家进行了破译,就像山东昌乐骨刻文一样,被专家当成甲骨文的前身,汉字的源头一样对待,实际上它们作为一种刻划符号,只是一种符号而已,与文字不搭界,并不是汉字的前身。直到今天,古文字界不知道汉字是怎么来的?是谁造的?是什么时候造出来的,因此才闹出如此滑稽的事情,并不奇怪。

篆者,引也。启功先生经过考证,指出“引”就是“画线,画道”,篆引即是指画出匀净、圆转而庄严的线条。……我们今天所称的篆引,就是用毛笔来画出匀净圆转的线条。
近代学者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中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夏篆,简言之,就是夏朝的官方文字,这种文字成熟,规范,工整,美观,统一,与商朝的甲骨文——民间俗体字,大相径庭,商朝甲骨文的风格,方角,瘦硬,远不如夏篆线条圆润,修长,规矩,商朝甲骨文异体字繁多,写法随意,无拘无束,自然天成,妙趣横生。夏篆,工整,规范,线条圆润,美观。两者之间,相差悬殊,夏篆显得成熟,进步,商朝甲骨文反倒显得比夏篆还原始还落后,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落差,根本原因就在于夏朝的文明程度要高于游牧民族的商人,夏人人多,商人人少,夏人以龙为图腾,商人以燕子为图腾,夏人就是中国之人,以农耕为主,轻视商人,不管两者有多大差异,两者都源于一个节点,源于黄帝家族,源于黄帝文字,在文化文明上是一脉相承,不管有多大差异,总归万变不离其宗,历史总要向前发展。

山东城子崖遗址出土的夏朝文字:马贺山破译为:祭八囚布六鱼不龟

释义为:用八囚徒置六条鱼祭祖祭神,不占卜。这是夏后或王室成员的一次祭祀活动的记录。


























 

 






4,商晚期甲骨文。
一八九九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得疟疾病,派人去药房抓药,回来后,在一副叫龙骨的中药上,发现了文字,这引起了他的关注,随后将中药铺的龙骨都买了下来,进行研究,由此发现了甲骨文。甲骨文的特点是:商王室用来进行占卜的龟甲文字,时间由武丁至纣王273年的卜辞,这些龟甲文字是用刀刻的,笔道瘦硬,直角,苍劲有力,异体字多,用的是民间俗体字。甲骨文出土地在殷墟安阳,共出土15万多片,共有系统文字四千多个,由于商人思想狭隘,是一个游牧民族,一旦掌握政权,则是对农耕民族的文明、文化、经济、进行了毁灭性的摧残和破坏,扫穴犁庭,欲迁夏社,拒绝夏朝官方文字的使用,让它自生自灭。但是民间确实是一座宝库,有心人总会精心保存下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字,其中就有仓颉大篆,仓颉古文和唐虞龟书、夏篆等官方文字,还有仓颉造字及六书历史记录等。现代学者将甲骨文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将商朝当作中国历史的开头,是数典忘祖,是腰斩历史,不可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转载]夏朝真正官方文字真迹
论古文与大篆之关系【珍藏版】
说文解字·叙 注释
中国书法评判标准 第二讲 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
这真是夏代文字吗
汉字:最早起源比仓颉出生早500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