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归女孩儿用双手和心灵重建伊甸园

文章来源:生态分子

“农场女孩”系列

作者:梁迎


梁迎是个Title很多的女孩儿,让人看看这一串职位真是不明觉厉,舒马赫学院课程引导师和中国推广大使,舒马赫学苑微信平台运营僧。跨语言传播者,可持续发展未来领袖网络(NELIS)成员,半农半X享受者。她称自己活着的模式为'自雇+协作',以四海为家,却常隐居在一个长年可以吃到蕉的入海口。

以下是海归女孩儿梁迎的故事…

希望这地球的每个角落,

都有无数个伊甸园。

我们似乎都忘记了伊甸园的模样,

那是一个食物充足,

万物繁荣的地方。

我压根就不是农场女孩,半农半X似乎也没“半”到,最多只是种菜女孩。

如果我以前最佩服那些满世界飞的大牛,现在的我最佩服的,却是那个打开窗户看到云的走向就会知道当天天气的老奶奶,那个一个人管理一百多亩的快乐农夫,他们都不需要满世界跑,不需要到处度假,大地就是他们的天堂。

我为什么要种地?很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或者说很多人都不解。

有人说我肯定是从来没有吃过苦,言下之意是,种地是必定要尝尝苦头的。

有人说我在国外被洗脑了,读完研究生,回来竟然开荒种地。

有人说我不务正业,心无大志。

而这些所有的心态我都曾有过。

5年前,我大学毕业,无意中去了印度的一个Camphill社区做志愿者,被安排带着一些有特殊需求的朋友在有机菜园工作,主要是浇水,除草,做堆肥,每天早晚共3小时。直到今天,当我与在那儿相识,共同做志愿者的好友聊天时,他们时不时都会嘲笑我,“想当年,你是多么不喜欢劳作啊,闻到牛粪都躲得远远的,更别说用手搅牛粪水。”

那时的我,劳作时都是可以偷懒就偷懒,还是感觉很不屑干体力活。却万万没想到,这些不屑与不喜欢竟然为日后播下了种子。

在南非工作时,有一晚去看一个部落乐器表演,与一位老爷爷攀谈,他在他们部落里用草本给别人治百病,这次出城来开普敦是专程为了他女儿的这场演出。临走前他嘱咐我,“你回国后认真去认识中国的植物吧,他们会欢迎你回家的。”我当时其实是半信半疑,但老爷爷的这句话就一直雕琢着我的内心,似乎老爷爷隐隐约约感觉到我的“不安定”。

开普敦时我无意中找到了一个做有机菜园的农夫。她以前是萨满,用仪式和草本在村子里给人治病,她时不时会开班教有机种植。我给她发邮件说我想去学习,能不能通过劳动来交换学费,她爽快答应。就这样,我每周日都去那劳动,换取蔬菜和课程。就是在这里,我开始系统地接触堆肥,覆盖,识别土壤种类,等等。似乎慢慢地,身体没有了以前那种对体力劳动的不屑,而意识却还在后面追赶。

身体的信号驱使我寻找一个乐土,让意识也能跟上脚步,因为即使我在美国圣母大学念完和平研究,我也没有找到那种返璞归真的Peace,都是在事务的层面处理问题。

就是延续着这样的困惑和追问,舒马赫学院走进了我的生命。现在想想,以前的不屑,都是狂妄,都是没有生命本源的归属感。以前的流浪,都是没有找到与这种没有国别之分的归属感。而舒马赫学院给了我知行合一的能量,让头手心真正找到彼此,最关键的是“心安”了。

去年底终于是回国定居了,也印证了一句话,“你无须去找土地,土地自然会找到你”。与所有东西一样,人与土地也是讲缘分的。去年底我和另一位舒马赫校友在广州城乡汇开了一次舒马赫分享会,其中一位听众Helen分享了她的种菜经历,随后邀请我去她那看看,还告诉我说我也可以在那里租地租房。我也没多想就答应了。谁知道2周后,我就搬去那个小区住,还在小区菜园租了一块40平方米的地。现在想想,如果不是这个缘分,我估计是无法在繁华的广州安居。

签下土地租赁合同时,我是那个兴奋,这绝对是我人生中重要的瞬间。我也感觉到与之前在别人菜园帮忙时很不一样的自主性,因为这回我得什么都自己设计,自己规划在哪要种什么食材,要怎么用,如何把握顺其自然和人工干预的平衡,也如何不让这种平衡成为我干预的产物,如何不让规划成就一潭死水,也不让规划成为变化的克星,更不让规划提前把自己累垮。

▲ 12月底

▲ 1月初


▲ 2月初

▲ 3月初

▲ 4月初

也许我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我对圆有天生的好感,所以当别人都把菜地划为一条条时,我就设计成有圆心的发散形,所有的菜畦都是没有角的弧形,结合了钥匙孔花园的设计理念。

因为这个与众不同,很多菜友走过都要驻足,跟我攀谈,有的问我是不是种花的,有的说我是否在设计迷宫,有的给我提建议说要注意排水,有点还多次劝告我不要这么贪玩,回头是岸。我很感激他们的苦口婆心,可是我也是很执拗,也自知这种设计意味着日后浇水没有那么方便,可是我就是享受这种“绕”,也知道做好覆盖的话其实我无需多少灌溉。也因为菜友的提示,我把3条过道有意识地给与了排水功能。

而设计不是一步到位,一成不变的。当很多菜友问我这是不是太阳,是不是阴阳八卦时,我察觉到我意识里并没有这些图案,而是观者赋予了土地的纹路以意思。而这些宝贵的评论赋予了我的设计可以延伸的想法,我在土地的一侧看到了月亮的模样,也就把这个角落弄成了一轮弯月,意是与日月同辉,给整个菜园带去光和水。



▲ 那轮弯月

其实直到最近,还有菜友忍不住,好心地劝我秋天要好好改造菜畦,要以高产为首要目标,不要只是在玩。看来,他是看得出我玩得很开心了。

除了对我的菜畦设计品头论足,菜友们还喜欢挑战自然农法种植,但是这也更加促进了大家的交流。我周围的菜友大多是成长在农药化肥盛行的年代,没有化肥农药就不会种地,也压根不相信自然农法能种出东西,即使看到种出的东西,他们也会用那套“更高更大更壮更快”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成功与否。但无论如何,他们总会很好奇,而这种好奇的源头,我觉得是对自然的回归。所有的术,都会回归到道的层面。

人总是容易着急,特别是自以为知道了所有法则,便希望一下子把所有的法则都变现。而我也由于多少有点不同农法的知识储备,刚开始就有很多条条框框,来自大脑的发令。可是我的感觉告诉我,有些规矩会自然而然流露的,“不用着急,到了那个时候,自家留种会自然而然的。”果然,这个对自己的要求在4个月后的今天在逐步“留种”。

刚开始播种时,我也没有太多按照伴生植物原理,基本是随机行事,按照种子或幼苗来到我手的先后顺序,功能分区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成为理念。真的无须过于拘泥于形式和规则,种菜到最后只是顺应自然。

从问问题到从实相中捕捉答案,需要聆听万物的声音,捕捉大地的信号。刚开始时,有一点指导是很有用的,慢慢地,很多的乐趣来源于探索尝试,自己与土地的互动,无声的交流。从前我是不相信植物会告诉你它的药效,即使我现在还没有恢复这种本性,可我已经相信了,因为土地已经告诉我它的一些习性了。野菜出没,是来补充我们的体内所需;野草出没,是来补充土壤所需的元素。通过观察虫子的出没,我深深理解到了虫子所扮演的角色,绝不是与人类做对,而是在盖娅母亲反馈机制的作用下帮助生态圈恢复平衡。

用人类学的方法做研究几年了,田野笔记也有很多文档,可是直到我画出土地轮廓,标明在哪天种了什么植物,种子来源是哪,我才对田野笔记有更深的身体认知,时间在这里,有点状,也有带箭头的矢量。

因为这块地,来我家做客的亲戚朋友突然多了起来,与他们的互动也自然丰富了。也因为这块地,让我认识了很多菜友,从老农那学到了很多东西和自然规律,让菜地也扮演着田间学堂的角色,也让我更好地融入这个小区。

现在很多人都很惊讶,我竟然这么早(大概指年轻吧)就喜欢田园生活,这通常都是中年以上时的兴趣。可能我比较直接,不喜欢折腾人生吧。很多人都说,有时间种菜是多么奢侈,菜友们也说,自然农法是多么奢侈,可是我花在菜地里的时间远远少于很多人花在交通工具的时间,租下地的前三个月,每个月我都至少有2周的时间不在。可日月星辰依旧在照顾着我的菜园,并且给与了它野性。

务农最开始是生活,后来变成了职业,我想,是时候把它回归生活化了,它是一种耕耘,一种修为,一种悟道,因为菜地里有一本无字天书,也叫“与神对话”。

我希望我可以与这一小块土地合二为一,好好耕耘,恢复土地自有的充满精华的能量。土地我是一年年租的,也随时有可能被开发,可是发展的钢筋混凝土无法把我已经内化了的能量也一并驱使。我也不排除以后我会开个大农场,但是现在的我却更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在自家的阳台或花园,小区的绿化带,办公楼的花园,体悟生命的本源,而不只是做善良的消费者。当然,生命这棵大树有很多表象都可以接近其实相,而种菜只是其中一种途径。只是因为我们都离不开食物,而我们也因为我们的这个需求在剥削着很多人。希望我们都找到规模经济中那个合适的规模,让伊甸园可以复活。

说真的,我只是在玩,也无法给予什么农业指导,看客们无法过于认真,如果你真的太认真了,我的这种随性也许会让你的大型农场颗粒无收的,特别是在土地还没能找到能跟你联络的渠道时。如果你目前尚未与土地沾边,也希望你能拂去表面的泥土,直抵内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伯萧---菜园小记
夜雨剪春韭:菜园里的那些事
李延敏 || 母亲的菜园
菜园小记
种菜 玉溪日报
父亲的菜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