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钩玄》 > 卷第二 胁痛

胁痛

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肝急;有痰流注。

木气实∶川芎、苍术青皮当归,龙会丸,泻火要药。

死血∶桃仁红花、川芎。

痰流注∶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

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苍术。血病入血药中行血。胁痛甚者,用姜汁下龙会丸,肝火盛故也。

咳嗽胁痛,二陈汤加南星,多香附青皮青黛、姜汁。

胁痛

胁痛,中医病名。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辩证论治。胁痛的病位在肝胆,又与脾胃及肾相关。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治疗当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

名词解释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历史沿革

1. 胁痛一证,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灵枢·五邪》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

2. 《诸病源候论》指出胁痛的发病主要与肝、胆、肾相关:“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敞也”。

3. 《严氏济生方》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所致。

4. 《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密,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5. 《证治汇补》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描述。

 

胁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胁痛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之中,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肋间神经痛等,凡上述疾病中以胁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辩证论治。

 

病因

1. 情志不遂

肝乃将军之官,性喜条达,主条畅气机。若因情志内伤,或暴怒伤肝,或抑郁忧思,皆可使肝失调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可发为肝郁胁痛。若气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渐生,阻于胁络,不通则痛,亦致瘀血胁痛。

2. 跌仆损伤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或因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亦发为胁痛。

3. 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

4. 外感湿热

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可以导致胁痛。

5. 劳欲久病

久病耗伤,劳欲过度,使精血亏虚,肝阴不足,血不养肝,肝络失养,拘急而痛。

 

病机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又与脾胃及肾相关。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通”。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日久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实证日久,病邪伤阴,故临床可见虚实夹杂之证。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病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相关检查

胁痛以右侧为主者,多于肝胆疾患有关。检测肝功能指标以及甲乙丙丁戊等各型肝炎病毒指标,有助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血生化中的血脂、血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检测血中甲胎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作为初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气血: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呈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辨虚实: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症。

 

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证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白芍、甘草、川芎、郁金。

2.肝胆湿热证

症状:胁肋胀痛或刺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山栀、黄芩、川楝子、枳壳、延胡索、泽泻、车前子。

3.瘀血阻络证

症状: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症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制香附、川楝子、广郁金、五灵脂、蒲黄、三七。

4.肝络失养证

症状: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治法: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1] 

 

其他疗法

1. 耳针:选肝胆胸神门,毫针浅刺,留针30分钟,也可用贴压法。

2. 皮肤针:用皮肤针叩胸胁疼痛部位,加拔火罐。本法适用于劳伤胁痛。

3. 穴位注射:用10%葡萄糖注射液10ml,或加维生素B12注射液0.1ml,注入相应部位的夹脊穴,每穴注射0.5~1ml。适用于肋间神经痛。

 

转归预后

肝郁胁痛如久延不愈,或治疗不当,日久气滞血瘀,可转化为瘀血胁痛;湿热蕴结胁痛日久不愈,热邪伤阴,可转化为肝阴不足胁痛;邪伤正气,久病致虚,各实证胁痛皆可转化为虚实并见之证;而虚证胁痛若情志失调,或重感湿热之邪,也可转化为阴虚气滞,或阴虚湿热之虚实并见证。若失治误治,久延不愈,个别病例也可演变为积聚,甚者转为鼓胀重证。

无论外感或内伤胁痛,只要调治得法,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转为积聚、鼓胀者,治疗较为困难。

 

预防调护

预防胁痛之发生,当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怒、过悲过劳及过度紧张;注意饮食清淡,切忌过度饮酒或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以防湿热内生。

已患胁痛的病人,应注意起居有常,防止过劳。忌食肥甘辛辣及嗜酒过度,保持心情舒畅,忌恼怒忧思。

 

文献摘要

1.《素问·脏气法时沦篇》:“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2.《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3.《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2] 

4.《丹溪心法·胁痛》:“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5.《景岳全书·胁痛》:“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3] 

6.《症因脉治·胁痛》:“内伤胁痛之因,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或死血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肝火攻冲,或肾水不足,……皆成胁肋之痛矣。”

[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胁痛
第二节 胁痛
中医肝胆--肋痛的诊断依据及辩证论治
胁痛的中医解释
情志病
中医内科学讲稿肝胆第一节 胁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