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恕传

同恕字宽甫,祖先太原人。五世祖时迁居秦中,因而为奉元人。祖父叫同升。父亲同继先,学问渊博,善写文章,廉希宪为陕右宣抚使时,征召继先掌管仓库的钥匙。家中世代从事儒学,同住的有二百口人,他们之间从不背后说长道短。

  恕安静稳重,束发就像成年人,向同乡先生求学,一日能记数千言。十三岁时,以《书经》在乡校夺魁。至元年间,朝廷开始分为六个部,选举有名的读书人任吏员,关陕因同恕为礼部贡士,未录用。仁宗即位,立刻遣使去同恕家授国子司业,官阶为儒林郎,三次遣使征召,都不肯受任。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请在奉元设置“鲁斋书院”,中书奏请皇上由恕领导书院的教学,朝廷同意。先后来学习的有数千人。延..设科举,恕再次主考乡试,人们佩服他公正。六年,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东宫晋见,帝赐酒慰问。接着敬献文章,文中陈述古代情谊、启发智慧、修养品德的道理。第二年,英宗即位,恕因病辞职。致和元年(1328),拜集贤侍读学士,因年老有病辞职。

  恕为学,由程、朱上溯孔、孟,都力求贯通事理,以利于实行。教育人时委婉曲折进行开导,使之走向正确的方向。爱整洁,日常生活中即使在大暑天气,也不去冠带。母亲去世后,侍奉继母如同生母一样。父丧,因悲痛致使眼得病,祭祀斋戒严肃详尽。曾说“:供养有不到之处,还可以补救,追祭祖宗,如有不诚之处,是对神的亵渎,可以逃脱罪责么?”与人交往,即使不能相互适应、心意相通的表现,而心中却有准则。邻人借骡使用死了,按值偿还,恕不收,并说:“小事情何必要还!”家中无一担粮食的储存,而有存书几万卷,他的居室取名榘庵。当时萧..住于南山脚下,也以道德高尚闻名于世,进城时,一定要到恕家拜访,士人都称他们为“萧同”。

人物简历

祖籍山西文水县,其五世祖时迁居关中,遂为奉元路(今陕西西安)人。十三岁即以书经魁乡校。无意为官,屡召不就。西台侍御史赵世廷到奉元建鲁斋书院,以其领教事,先后来学者数以千计。延佑六年(1319),以奉议大夫、太子左赞善召,入见太子,历陈古道,尽开悟涵养之道。致和元年(1328),拜集贤侍读学士,以老辞。师承孔子、程朱,"务贯泱事理,以利于行。"教育弟子,反复开导,使得趣向之正。平生"家无情石之储,而聚书数万卷"。扁其居日"榘(矩)庵"。与萧㪺(左大+双目,右斗)齐名,并称"萧同"。 著有《矩集》。

人物生平

同恕远祖居太原文水,父同继先,博学能文,著有《玉山集》。

同恕幼年时,跟颐斋先生张彦明学习,日记数千言,乡校考试第一。提举张器玉的评语:义理说明,文辞浏亮,宜为此会之魁"。从此,"德进业修,声誉日著"。至元年间,朝廷聘他当礼部官员,他推辞了。至元三十一年(1294),平章陕西事王野仙聘请他编著《世祖实录》,书成后,隐居教书,不求人知。

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接位,三次派使者到同恕家,任命他为国子司业,阶儒林郎,推辞不就。朝廷批准陕西行台侍御史赵世延的建议,在奉元设立鲁斋书院。由同恕领教。

同恕进书院后,先后培养出学生上千名,延右年间,新设经明行修科,朝廷请同恕与萧郏两人主持考试。延右三年(1316)秋,同恕又任考试官,严格按考试成绩的前后顺序录取考生,他公正严格的做法,被当时的人们广为传颂。延右六年(1319),同恕被选入朝廷,当任了太子左赞善、奉议大夫的职位,负责教育和培养太子。延佑七年(1320),英宗接位,同恕退休回家。

致和元年(1328),朝廷任命同恕为集贤侍读学士,他以年老多病为由谢绝。回家13年后的至顺二年(1331),同恕去世,享年78岁。赠翰林直学士,赴京兆郡候,谥"文贞"。同恕传播儒家学说,对于融化蒙古贵族落后的部落意识和奴隶制残余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成就地位

同恕一生著有《矩庵集》30卷,久佚,《永乐大典》中辑出其文10卷、诗5卷。同恕的著作"不事粉饰、而于淳厚敦朴之中,时露峻洁峭厉之气"。他作诗学的是陆游,为文以周必大为榜样。他所作的志、状是后人研究金元历史的重要资料。在哲学思想上,同恕崇尚程朱理学。他的教学方法是以疏导学生为主,逐渐把学生引入正道上。他好学不倦,家里无余粮,而藏书却多达上万卷。他的座右铭是:"与其有求于人,何若无欲于已;与其使人可贱,不若以贱自安"。他待人诚恳、谦虚,人们与他座谈,就好像是坐在春风中喝着美酒那样畅快。为此,人们多愿与交往,道高当世的萧郏就经常与同恕交往,他俩关系也很密切。当时人们称之为"萧同"。

一代巨儒同恕的为人、为学之道,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藏书故实

元藏书家、教育家。字宽甫,一作宽夫。祖籍太原,后迁秦中奉元(今陕西西安)。少年时以书经魁乡校。陕西行台御史赵世延请于鲁斋书院,由他领教事,弟子就学者千余人。一生不愿为官,至元时,推荐他到礼部任职,辞谢不从;仁宗时,拜为国子司业,亦不就职。延佑六年(1319)召为奉议大夫左赞善,入见东宫,次年旋即以疾归。致和元年(1328)拜集贤侍读学士,其学由程朱上溯孔孟。一生别无嗜好,唯以文史图籍为伴,聚书数万卷。有藏书楼为"榘庵"。因其博学,乡里称宽甫先生而不呼姓,卒赠翰林学士。著有《榘庵集》15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第三十七
元史卷一百八十三
2020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断句及文化常识”专练
宋纪四十八--名臣学士夏竦好斗  
北宋知杂侍御史谢景温(续四)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