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侯瑞鹤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你可以这样做


回复“目录”,查看更多精选文章



文丨侯瑞鹤(微信号:zitengqinzi)


养育孩子时,我们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状况:孩子在面对自己和别人的做法时,难以做选择,或者无法确定自己喜欢什么,对自己的情绪缺少觉察和理解(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情绪状态)等。


这些现象的背后,通常是孩子的独特性缺少被真正的看见和接纳,因此难以通过成人的眼睛来确定真我的存在感,孩子容易过早地放弃真我的发展,从而自发的创造想法和行为也会减少。而这是真正的自信来源。


下面结合孩子的涂鸦情境,解析如何引导孩子自由的呈现自己的创造性。


孩子的纠结,自发还是模仿


儿子3岁时的一天,一个人在专注地画画,看起来他好像有些纠结。看到我在看,有点不好意思地问:“我画得鱼不像”。我问:“不像哪的鱼?”儿子说:“不像老师画的,老师画的是这样的。“说着,儿子仍然想要试着勾勒出一条鱼的简笔轮廓。


这是一个通过对话展开的心理过程。现实生活中实际上会有许多没有机会展开的心理过程,比如,孩子前一分钟还吵着要玩旋转木马时,下一分钟因为听到另一个小朋友说要玩开火车,立马吵着要开火车;前一分钟还喜欢小白兔,后一分钟小朋友说小白兔不可爱,就立马说不喜欢小白兔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跟从的行为而已。


这里所指的跟从并非妥协,而是一种缺少自己心理选择的行为,通常只要是别人的就觉得对,或者总觉得别人的选择更好或更有吸引力这样的一种信念,有时是自动化地、没有经过任何思考,有时是自己有想法但习惯于跟从,因为跟从会让自己感受到与别人一样而希望被接纳或认同。


第一步:由点切入,引导孩子觉察生活中的差异


我:儿子,你还记得在海洋馆里所看到的鱼吗?

儿子:记得。

我:你看到的是一样的还是各种各样的鱼?

儿子:各种各样的鱼,还有好大的大白鲨呢!

我:那你觉得老师画的鱼才是鱼呢,还是只是老师心中的一种鱼呢?

儿子:老师心目中的一种鱼。


第二步:接纳孩子的独特性,化解孩子内心的束缚


我:那你心目中的鱼有哪些呢,是什么样呢?

儿子:……(若有所思地思考)

我:每个人心目中的鱼可能一样,更可能不一样,你尽情地画自己喜欢的就好了,没有好坏,也没有对错,妈妈最爱听你画的故事了,都是我从没听过的,觉得很有趣。我一会还想听你画的关于鱼的故事呢?

儿子:(很高兴)好的。


儿子嘴里念念有词,开始挥洒自如地画画了。一会儿,画满了一张纸的鱼。我凑过去,表示想要听故事。儿子开始给我讲起他画的关于鱼的故事。


当然,这个过程,成人必须是真诚的投入,真正地对孩子感兴趣,对孩子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感兴趣。因为不真诚不仅可以让言语失效,还可能产生反作用。


第三步:引导孩子想象,而不作任何评判


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讲述自己的心灵故事。


我:画的是什么故事呢,给我讲讲吧。

儿子:看着画不知从何下手。

我:这只鱼它在哪里?在做什么呢?

儿子:这只鱼离开了妈妈去大海里探险(断奶时曾自编系列故事“狮子王子探险记”讲给他听,该故事也成了他生活脚本之一)了,他的妈妈眼睛瞎了(那段时间对盲道很感兴趣,我们俩常常闭着眼睛互相轮流当对方的拐杖)。

我:哦,是吗?小鱼在大海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儿子:他在大海里交到了很多的好朋友,好朋友帮助他治妈妈的眼睛。他探险完后,又回来找妈妈,把妈妈的眼睛治好了。

我:好感动啊,这个小鱼真了不起,那他在大海里有没有遇到困难呢?

儿子:当然有了。不过,他有很多朋友的帮助。

儿子满意地看着自己的画,偶尔还画些线条作波浪,加几朵云彩。


通过提问,引导孩子创造故事,看起来偶然的创造其实是孩子内心世界画面的生动展现。孩子通过故事向成人展现他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借助的载体常常来源于生活经验。如我儿子的所提的“探险“,妈妈“眼睛看不见”均来自儿童生活中有体验的元素的重组。


父母可以通过孩子的故事来理解并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在心理层面上,孩子的故事和游戏约等于他的生活本身。


当然,这三步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教条式的操作,主要是一种归纳,借助案例便于父母们理解,真正的技巧和细节做法取决于父母自身的创造。


接纳自我是独立思考的前提


一个人如果不接纳自我,很难真正地做到独立思考。接纳自我即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而存在,这种接纳无关乎好坏优劣,而是对生命本身存在状的接纳。只有父母能够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并真心欣赏其独特性时,孩子才可能接纳自己的不一样。


既然大家是不一样的独特的存在,相互之间的比较和优劣也就相对失去了意义。接纳自我就是接纳自己的所有体验、在接纳的基础上才可能信任自己,从而真正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才成为可能。


独立思考是孩子发现自己、创造自己的旅程


一个独立思考的孩子,更可能跟随自己的内心,并允许内心的画面自由的舒展,在舒展的过程中,孩子发现了自己的存在,并创造了自己的生活。正如伟大的存在主义治疗师欧文亚隆关于存在的观点:“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忠于自己的内心和体验去选择,在某种意义上他就未存在过。幼年的孩子,如果这种生命体验被重要他人见证,并且得到尊重,该体验就获得了存在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他创造着自己。


独立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是我们的教育中所缺失的部分。


当然,这种独立思考与为了不同而不同、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等看起来浮浅的独立思考不同,而是一种深沉的、扎根自己的生命体验而进行的独立选择和思考过程。


一次下课后,一名学生说,“自己明知道要早睡早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晚上就是不想睡,即使没事情了,也要凌晨才愿意睡,其实自己一直是挺乖的学生”。


我问她:“听起来你明知道怎样做才对自己有益,但是,你还是控制不住地做相反的事情,好像你的潜意识深处有一个不同的声音要表达。”


学生说:“不知道,无法理解自己”。


我问:“你说自己挺乖,周围或者父母是否总有人提醒你要早睡”。


学生说:“是的,身边总有人(主要是父母)给我说要早睡,不能这样作息,我知道都是为我好,但心理却觉得很烦。”


我:“当你晚睡的时候,是否感觉心里挺爽的,你觉得自己独立思考并做了决定,特有存在感”


学生:(若有所思并有些顿悟地)是的。


我:听起来你选择不早睡只是因为别人建议你早睡,潜意识这样好像是为了确立自己的存在。然而,你是否想过,是否可以主要以自己的真实需要为主来做选择,而不是他人说的相反方向。


此时,学生开始发现自己,觉察自己内心深处的动机,潜意识的需要(被压抑真我要求得到表达,真我通常让位于乖巧顺从,以适应童年的生活,但会偷偷地伺机寻求表达)意识化,通过觉察并做出真正有益于自己的选择。


这是真正独立思考的开始。


而这个开始,迟到了二十年。


还好,发现自我无所谓早晚,都是刚刚好。



【版权声明】网络转载请完整注明作者和出处:“转自公众号“紫藤亲子育儿”,作者丨侯瑞鹤(微信号:zitengqinzi)”;纸媒用稿及商业用途,请后台联系获得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位妈妈做了三件事,从此孩子到点主动睡觉!
为什么要早睡|有声绘本788《大脑里的快递站》
小故事:错怪板凳的后果
孩子晚上几点睡觉最合适?抓住孩子的暗示,帮娃改正睡眠习惯
殷志斌:孩子的习惯难改吗
千万别让孩子晚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