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念与正知的作用

 


念与正知的作用


描述三禅的“sato ca sampajano”这句话并非因为三禅才有「念」和「正知」,念与正知在初禅及二禅已经存在了,但它们的作用并不明显,只有在三禅时,它们的作用才变得十分显著。


不论修习「奢摩他」或「毗婆舍那」,都要以两种「正知」为基础,即「利益正知」(satthaka-sampajanna)和「合宜正知」(sappaya-sampajanna)。此中,当然也有某程度的「念」。奢摩他的心一境性和毗婆舍那的智慧,都是有利益且合宜的,这表示两种修行皆含有「正知」的成份。禅修者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修行和俗事相比,是有利益且合宜的。如此,此二正知,或称「遍持慧」(parihariyapanna)构成了修行的基础。


修奢摩他时,证得心一境性,或修毗婆舍那时,把握当下生起的所缘,如此的修行乃立足于「念」的基础之上。当禅修者持续念住名色所缘时,必将成就「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nna)。从禅修的最初,「念」与「行处正知」便相结合而产生作用。


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无论是辨别名色之前,或把握名色因缘之后,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念」和「正知」。证得「近行」(upacara)时,它们也已经存在。若无「念」和「行处正知」,就无法辨别、观察名色现象的因果关系。若失念且无正知,连近行也无法证得,更别说「安止」(appana)。所以说,「念」和「正知」的确也存在初阶的禅那之中。


但是,由于初禅和二禅相对而言是较粗糙的,其心的运转较为容易,如同人走在平地上一般,所以「念」和「正知」的作用在那时并不明显(aparibyatta),好像不存在似的。这就像个子小的人会被淹没于个子高的人群里一样。


在初禅阶段,「寻」和「伺」较显著;在二禅时,则是喜较显著。由于这些较粗的禅支的关系,「念」和「正知」便不明显,虽然在那时四种正知全部都存在。在三禅阶段,较粗的禅支消失,因此「念」和「正知」才变得显著。就像高个子离开后,就能看到人群中的矮个子一样。


随着「行处正知」的运用,禅修者持续观照所缘的种种本质,探索、判断的作用(tiranakicca)崭露头角。因为已舍断较粗的禅支,也因为「念」和「正知」具有「把握」所缘的作用(pariggahitakicca),三禅变得很微妙。


为何要断除较粗的禅支呢?因为进入三禅的心,像是走在独木桥、山脊乃至刀锋上的人一样,极需要「念」和「正知」。所以,在三禅中,「念」的作用—不忘失,以及「正知」的作用—探索、判断,便变得显著。三禅尚有两个禅支,即「乐」(sukha)和「一境性」(ekaggata)。这时的「乐」非常甘美,据说它胜过任何一种世间乐。与喜俱生的「乐」会引发心的扰动,但是三禅的无喜之乐则是平静、安宁的,因此最为可爱。


心若没有「念」和「正知」的守护,将会退堕,而回过头去与喜(piti)结合,这表示禅修者会退步到较低的禅那。另外,人通常贪爱令人兴奋的乐,觉得宁静的乐很无趣;所以他们希求令人兴奋的乐。若如此,修行会退步。


有个例子可作比喻,母牛要重新积蓄乳汁时,不能让小牛接近,否则就无法补充乳汁。同样的,若想圆满体验离喜之乐,就需确保念和正知的守护力量将喜隔离在外。厌恶喜,才能远离喜。如果三禅未得念和正知的守护,便会退堕到较低阶的禅那。只有当禅修者以念和正知有效地守护三禅时,才能圆满地体验三禅之乐。在此模拟中,「喜」就像是小牛,「三禅」就像是母牛。


这一回,我将从教理和实践两方面,来解释佛陀对三禅的赞叹。我希望你们不要对这冗长的说明感到厌烦。就像适时地浇水与翻土使植物得以茁壮一样,或像人每天进食一样,禅修者也应该适时地聆听「法谈」(dhammakatha),参与「论法」(dhammakaccha)。佛典对三禅的描述:“upekkhako ca viharati”,即「成就舍而住」很有意思,值得好好的留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色法性空
关于五蕴
《金刚上乘》法脉秘密解析:什么是:如实知见?(钵雲摩)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四念处三相智修程》
[转载]四禅八定与证四果罗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