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中学生谈社交场合中的文明礼仪——陈乾芳

与中学生谈社交场合中的文明礼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美名,礼仪一直被当作人生的基础课程而备受重视。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

反思我们的教育,从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造反有理”到恢复高考后的“智育第一”,我们的教育缺少了对青少年学生“礼仪”的系统教育,导致很多青少年不懂礼,不知礼,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在人际交往方面屡遭挫折。如在高中学生中“不懂礼,不知礼,不会沟通,不会与人和谐交往”的情况普遍存在。

有些同学问寝室大楼管理员借寝室钥匙,走到传达室窗口,没有称呼,大声喊:“钥匙,钥匙!”或“二楼钥匙!”平时少数同学对话时经常说脏话、粗话,还有讲黑社会性质的语言。

有些值周学生在寝室熄灯夜巡时,听到寝室里同学在说话,要么不敢说,要么大声说:“不要讲话了!”或用力敲门。寝室里的同学看到值周同学这么凶,心理不服气,就故意更大声地说话。也有少数学生干部在寝室执勤时,熄灯已经半个多小时了,学生公寓很安静,同学们都已经入睡了,他们还在走廊上大声讨论工作。

有些学生干部因工作方法不当,说话不妥,伤害了同学。同学之间关系很僵。他们自己也觉得经常得罪人,朋友越来越少了。心理负担很重,总觉得有人背后说他坏话。影响情绪,也影响工作的开展。

有些学生处理不好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有些同学老师找他谈话,他不理不睬,不把老师当回事。也有些同学不愿与家长沟通,回家不说话,家长与她说,就厌烦,态度很差。

其实,不懂如何与人交往,缺乏礼仪素养,也不是高中生的问题,大学生、成年人都有这种问题存在。常有媒体报道,有些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生在应聘时,因为不懂应有的礼仪或者礼仪修养低下,结果虽然知识水平不错,却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录用。

在社交场合与外人交往要讲礼,与家人交往也要讲“礼”。家庭成员之间不讲礼,也无法和睦相处。如:教育台《心灵花园》节目,主持人和心理老师在与一对夫妻沟通,女方很委屈说丈夫和婆婆对她不好;丈夫说妻子脾气差,发火时就摔家里东西。

主持人(女)对妻子说:“你十九岁就嫁人,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你不与家人打招呼就出走在外、发脾气砸东西、睹气故意将家里的存折拿出去乱花钱、借别人的手机假冒丈夫以前的女朋友发短信试探丈夫的心等行为就很小孩子气,这样做关系只会越来越僵。你与家人相处不好,自己也有责任。

心理老师(男)对丈夫说了这么一段话:你今天西装革履穿得很绅士,但你对你妻子的行为一点都不绅士,我作为男人为你感到脸红。你妻子生孩子、流产,两次住在医院你一次都不去看她;你的父亲与老丈人打架,你抱着孩子在旁边观看;作为男人结婚后要对父母、对妻子对孩子负责任,你这些表现没有一点责任心。

孝敬长辈、尊重妇女都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以上案例中的人物谁都不愿意闹矛盾,闹起矛盾来大家都痛苦(妻子哭、婆婆哭、丈夫心情抑郁),他们在相处中犯了个大毛病就是不懂怎么去尊重对方,没有以“礼”相待。

 我们平时讲文明素养,其实很多内容是礼貌、礼仪方面的内容。人交往讲求礼仪,就是一种交际能力。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象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们学习知识进入社会,了解自我,获得新生和爱情,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别人的交往,人类就无法生存。

种种事实表明:社交场合的文明礼仪确实青少年学生的人生必修课。

 西方哲人孟德斯鸠说过:“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喜悦。”

中国古代的孟子更明白地告诉我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先贤们的至理名言今天看来,仍然正确。

可见无论古今中外,无论长幼尊卑,在社会交往中讲求礼仪是每个正常人的心理需要。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

什么是社交交场合中的文明礼仪?礼仪的特点、规律和原则

一、何为礼仪?

礼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维系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交往而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用以维护自身形象,对他人表示尊重友好的惯例和形式,也是调节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润滑剂。

礼仪的核心:自尊和敬人,是关怀、体谅和帮助

礼仪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文明程度的反映。“礼”是尊敬;“仪”是形式。把人的内心对他人、工作、事业、社会、自然、民族、国家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容、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礼貌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所表现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貌在人们相互交往中直接体现出来,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最具体深刻。往往关系到友谊会不会进一步发展,事情会不会办成。礼貌是礼仪中最重要的行为规范。

礼貌规范要求人们态度真诚、谦逊

如:与人谈话的礼仪。中国人民大学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谈到:谈话礼仪讲技巧,技巧有以下四方面:1、态度;2、语言本身;3、内容;4、形式。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谈话技巧最重要一点。端正态度,接受别人。抱着健康、平等、宽容的心态,不要抱着找毛病的心态。找别人毛病太容易了,看别人应该看到一点对你有用的东西。如买一本书,书中有一句话对你有用,这本书就没白买。听一个讲座,讲座中有一个观点对你有启发,你就没有白来。如果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就是不容人,人际关系肯定一塌糊涂。

态度问题五不谈:

不要训斥别人:平等打交道,执晚辈之礼。

不要挖苦别人:不能光挑别人的不对。

不要纠正别人:大是大非,党纪国法,不能含糊。人际交往有时难说对与错。

不要随便去质疑别人:真的吗?不相信别人。

不要随便去补充别人:别人说事,你要说你知道的另一件事,好像你比他懂得多。

    语言要清晰:与别人说话语言表达要明确、清楚,不要因没有说清楚引起别人误会。

谈话形式:

1、谈话要文明:有道德才能高崇;有教养才能文明。不要随便称兄道弟,搞江湖义气。

2、说话要礼貌:礼多人不怪,会用五种语:

问候语:你好;请求语:如请用餐;感谢语:谢谢;抱歉语:对不起;道别语:再见。

3、说话要规范:不要说含义高深叵测的词、庸俗低级的词、黑社会性质的词,这种语言现代文明是不用的。

说话内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知道不能说什么,应该说什么。

社会交往六不谈:

1、不能非议国家党和政府。

2、不能涉及国家秘密有行业秘密(考试题目等)。

3、不能非议交往对象(同学、老师、家长等)。

4、不能在背后议论邻居同行和同事、同学。

5、不谈论格调不高的话题(在寝室里说一些黄色、低级趣味的话题)。

6、不谈论个人稳私问题 —— 关心有度,过度的关心是一种伤害。

谈话比较好的话题

  1、对方擅长的问题 —— 以对方为中心:向交往对方,请教他擅长的问题

  2、时尚的话题 —— 昨晚足球比赛、学校近期的活动等。

  3、格调高雅的问题 —— 有深度的问题:如哲学、历史、地理、建筑等,学习方面的问题、轻松愉快的话题等。

表达形式四个要点

善于交流:能说能表达,让别人能正确理解你说的意思。

学会聆听:聪明的人是会聆听的人,智者善听

尊重别人:以己之长补人之短 —— 不合适

学会接受: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 合适

 

谈话礼仪就是人们相互谈话交往中尊重他人,讲礼貌的具体表现

礼节是礼貌在各种场合的具体表现,是人们送往迎来、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时相沿成习的规范行为。时间、场合不同礼仪也不同,但基本礼节是相同的,鞠躬、握手、注目、鼓掌(还有点头礼、招手礼等)

 如“握手礼”:

握手礼是交往中最常用的,最普遍的礼节,几乎世界各国通用。

握手表示的含义很多:友好、欢迎、惜别、感谢、致歉、祝贺、鼓励、慰问等。

怎样握手是很讲究的。

握手要求目视对方,脸带微笑,站立端正。手掌向左,掌心微向上,拇指与手掌分开并前指,其余四指自然并拢,并微向内屈。当对方伸出手来,一定要走上前或向前趋身,以示尊敬。有时为了表达更大的敬意,可用双手握,或右手握后,左手再搭在对方手上,或加上点头、鞠躬等礼节。同女士握手,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时间一般不宜长,力度适中。

在应该握手的场合,该伸手时不伸手,如果拒绝或忽视了别人握手的意愿,都意味着自己的失礼

为了尊重别人,握手很讲究谁先伸手,一般情况下,如果面对的是老人、贵宾、师长、领导,他们先伸手后再握,如他们无伸手之意,点头、鞠躬或问候致意即可。

与女士握手,男士更不能贸然出手,否则很不礼貌。

如果身为主人,不管对方是谁,都要主动伸手相握。若是与多人握手,则应先女后男,先贵宾、长辈、后同龄人、晚辈。

握手五忌:

一忌贸然出手。遇到女工先伸手;迎送客人不伸手;对方伸手慢出手。

二忌目光游移或一触即放。精神不集中,左顾右盼,敷衍了事。

三忌紧握不放,或抖动不止。

四忌交叉握手或左手相握。

五忌不脱手套或握后擦手。

(女士握手可戴薄纱手套。按国际惯例,身穿军服的男军人与女士握手也可不脱手套。

进入社会场合,基本礼节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否则会失礼与人。

仪表是一个人容貌、姿态、服装、体态、风度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静和动相结合的感性形象,又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包括一个人的坐立行止,穿戴容貌。

古今中外,道德高尚的人都十分注意仪表。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要求人要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周恩来优雅的举止、从容的仪态、亲切的外貌举世闻名。

如果一个人坐在办公室,整个人靠在椅子上,脚搁在办公室上;或翘着二郎腿抖动身体,这样的举止绝对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西方进歌剧院欣赏歌剧或欣赏交响乐,必须穿西装、套装等比较正式的服装,不能穿休闲牛仔裤等,这是一种“礼节”。

中学生不烫发不染发,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留披肩发;不穿拖鞋进教室等其实是一种“礼貌”,是对别人的尊重—— 对老师、对同学的尊重,也体现了自我的修养。

仪式是有特定目的,一定对象参加的,具有一定程序的规范化的礼仪活动形式。如:颁奖仪式、升旗仪式、成人仪式等,要求参加者具有得体的仪表,真诚的礼貌,恰当的礼节。体现其礼仪修养的整体水平。

如:升旗仪式中要求肃立(立正姿势),行注目礼,有帽的要脱帽。国旗冉冉升起,要目视国旗,目光专注,神色庄严,眼露尊敬、景仰之意,奏完国歌,升完国旗,方可礼毕。在行礼过程中,不可逼视、斜视,不可交头接耳,不可晃动或移动身体。

 与人交往时眼神目光也是一种礼仪:

时间:

与别人谈话30分钟时,如果只有10分钟以内对方是看着你的,说明他在轻视你。

如果10分钟至20分钟之间,说明他对你是友好的。

20分钟至30分钟看着你的说明有两种情况:1、重视。 2、敌视。

也就是说与别人谈话时眼睛要注视谈话时间的2/3)。

 

  部位:额头上,属于公务型注视。不太重要的事情和时间也不太长的情况下。

        眼睛上,属于关注型注视。

        眼睛至唇部,属于社交型注视。

        眼睛到胸部,属于亲密型注视。

角度: 平视,表示平等。

斜视,表示失礼。

俯视:从上往下看,轻视别人。

小结:让我们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礼仪

1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人人格的具体反映学礼仪能帮助个人修身养性、完善自我,拥有端庄的仪表,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气质;

2礼仪是一种秩序,是社会确定的人们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规范学习礼仪能帮助人们约束自我,尊重他人,从而自觉地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3礼仪是一种社会润滑剂学礼仪能帮助人们巧妙地、艺术地处理各种关系,减少冲突,避免磨擦,成为受欢迎的人,从而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礼仪的特点

1、社会性:礼仪是人们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继承性:礼仪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握手礼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骑士制度。具有尚武精神的骑士手不离剑,如果骑士放下手中剑互握就表示双方的和平和友好,于是骑士的礼节逐步为全社会认可,慢慢地形成了经握手表示友好和善意和一种礼节。

3、差异性: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产生不同的礼仪文化。如:伊朗称好不能翘大拇指;保加利亚、尼泊尔一些国家摇头表示赞赏,点头表示不同意。

4、实践性:礼仪重在行为养成,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人们只有通过礼仪行为才能表示自己的礼仪素养、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周恩来的富有魅力的风度是通过长期自觉实践训练养成的,青年时代在天津南天中学读书,其教学楼有一面镜子,有“镜铭”,其内容是:“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勿暴勿急,宜静宜庄。”周恩来就在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 —— 中学时代,以“镜铭“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如果他没有持之以恒的自觉锻炼,就不可能有这样高的礼仪风范。

 三、礼仪的规律

1、约定成俗律:在社会生活中共同议定,众所习用而形成的。礼仪规范不能像法律规范那样强制执行;也不能像道德规范那样靠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推行。礼仪规范的确立只能靠社会成员的认同、认可和主动服膺。

礼仪规范在形成之初,必须有一个议定的过程。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而要社会成员共同议定。如:母亲节的发起人安娜·查维斯,为了使母亲节得以设立,先后给美国国会、地方州长和妇女组织写信建议,得到各州政府和广大美国人民的支持。1914年,由美国总统正式宣布,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

议定有了结果以后并不等于礼仪规范已经形成,因为还有一个众所习用的阶段。这个阶段有时可能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如:今天“母亲节”已经成为国际性节日,但还有很多国家未进入众所习用的阶段。

很多礼仪规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

 2、等级相称律:礼仪是划分为一定等级的,礼仪的等级关系必须与礼仪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等级关系相称。包括社会地位的等级;家庭地位的等级等。

如:师生见面,学生老师鞠躬,老师向学生点头。如果反过来就不行了。这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不能说不平等 —— 这是等级相称律的要求。

等级相称律不否定现代礼仪的平等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原则。相反,平等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可以促使礼仪主体和客体更全面地遵从等级相称律。

如:AB两人,A教过BA是老师,B是学生,他们原是师生关系。后来B当了市教育局长,A是一所学校的校长,他们成了上下级关系。根据现代礼仪他们是平等的,要尊重对方。而根据礼仪中等级相称律,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适时适当地选择相称的礼仪。在某个场合,要突出师生关系;在另一个场合,可能要突出其上下级关系。视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礼仪,正是平等精神和相互尊重的体现。

3、时空有序律:一切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中的时间、空间顺序都是有意义。实质是: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中的时间、空间顺序,是礼仪主体和客体等级秩序的体现。礼是体现社会秩序的。礼的秩序——礼仪主体和客体的等级秩序,靠什么来体现呢?靠时空有序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走下飞机做了一个引起世界注目的动作即先伸手与中方迎接者周恩来总理握手。这个动作顺序反常,一时议论纷纷。因为按礼仪规范应该迎接人先伸手与对方握手,表示欢迎。

议论比较集中的解释是1955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一次偶遇美方代表团团长,出于礼节向对方伸出了手,但对方却躲闪开了。这一次尼克松先伸手给周总理,是一种公开致歉的表示。这个例子说明,像握手这样的普通礼节,伸手的先后大有讲究。

时空有序律揭示了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中时间、空间的顺序具有体现礼仪主体和客观等级秩序的巨大作用。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可能铸成礼仪失误。

4、客随主便律:处于客位的礼仪当事人必须遵循处于主位的礼仪当事人所在地域的礼仪规范。就是说:客人必须遵循主人所在地域的礼仪规范。

现代礼仪奉行相互尊重:也有主随客便的情况,这也是相互尊重的一种精神,是对客随主便的真正理解和准确把握。

1985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主动不抽烟。邓小平说:“李光耀总理闻不得烟味。”原来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时,拜会李光耀和李光耀回拜时都没有抽烟,邓小平记住了这个细节,所以会见李光耀主动不抽烟,这是出于对客人的尊重。

坚持客随主便律,又不失“主随客便”的精神 —— 这是现代礼仪的体现。

四、礼仪的原则

1、尊重原则:尊重对方是礼仪规范的灵魂。尊重使人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缩短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距离,为进一步交往打下情感基础。

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别人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职务有区别,但人格是平等的。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如:乱扔乱丢垃圾;方便面盒随便扔在共公卫生间,害别人扣分。这其实是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表现。

人际交往中最忌对别人表示轻蔑,这是对对方感情最大的伤害。

2、适度原则: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既有一定的规则,又因时间、地点、对象不同,而有微妙的差别。如何掌握交往中的适度原则,是掌握这门艺术的一个重要关键。

有人问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苏沃洛夫,他认为真正的英雄具备哪些品质?他说:“气度高雅,但是不能骄傲自负;要亲切和气,但不能虚情假意;要坚定,但不能固执己见;在谦虚,但不能言过其实;要招人欢喜,但不能举止轻浮。这些话其实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适度”。 适度的反面是“失态”、“失控”或“出格”。

如:21世纪的一个夏天,一批四川的学生到美国去度夏令营,在旅馆里住了几天被人给轰了出来,原因是这群学生在旅馆里太吵,不服管,搅得人家不得安宁。旅馆方面宁可违约赔款,也不要这帮学生在这里多呆一天。

3、真诚原则:中国有句古话:“礼至情至”。礼到情到就是要渗透真诚。有礼不真诚,就达不到“情至”的效果。著名盲聋哑作家海伦写道:“我接触到的手虽然无言,却极富表现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他们冷冰冰的指尖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也有人的手充满阳光,握住他们的手,使你感到温暖。”同样握手,给人的感觉则有天壤之别,就是里面是否灌注着人间的真诚。

4、自律原则:礼仪是一种社会公德,要靠人们自身信念、习惯去维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慧眼观他人长处,正心慎我独处。”陶行知指出了道德修养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自己德行水平,必须做到慎独个人的礼仪规范水平,实际上是反映自己的社会化水平。一个人要按照礼仪规范行为,既要排除社会不良风尚的影响,又要排除自己内心不良动机的干扰,就必须也只有靠自身的意志力去约束自己。从他律向自律过渡。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把礼仪行为当作自己内心的需要。从礼仪行为中获得心理愉悦的感受。没有人的自律,就没有真正的礼仪规范。

所谓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者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标准。《礼记、中庸》中说:“莫见于隐,莫显于隐。故君子慎其独也。”也就是说,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品德高尚的人这时往往能够严于律已。“慎独”可诠解成两个含义:一是不管有无他人在旁,都能严于律已,一丝不苟;二是表里如一,不能口是心非。慎独,要求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在无人监督的场合下自觉地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才可谓之“慎独”。“慎独”作为古人道德修养的标准,对今天的青少年而言,仍具有现实意义。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和文明礼仪等都与自省、慎独密切相关。“慎独”仍是当代青年培育高尚的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

   五、最后强调两点:

1、处理与他人关系要遵循礼仪准则:

美国学者维妮 ·萨提尔写过一首题目《我和你的目标》的小诗说得十分形象:

我想爱你,而不抓住你;

  我想欣赏你,而不判断你;

  我想和你在一起,而不侵犯你;

  我想邀请你,而不强求你;

  我想离开你,而无须歉疚;

  我想批评你,而非责备你;

  我想帮助你,而非侮辱你;

  如果我也能从你那里获得相同的对待;

  那么我们就可以真诚地相会,来丰润彼此的生命。

 萨提尔女士的诗中非常准确地抒写出作为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基本观念:热情、真诚地待人,但决不超过限度;自己得到快乐,一定建立在别人也快乐的基础之上。

米切尔说过“要是我们做不到行为体面,那让我们力争做到通情达理。要是我们做不到精神高尚,那我们起码得避免低级趣味。

行为体面、精神高尚绅士风度之体现;

通情达理、不低级趣味是一个人在礼仪表现上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绅士风度,大家闺秀气质给人以愉快的同时,也蠃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这也是高中学生重要的自我发展任务。

 2讲求礼仪,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如:校内礼仪

倡导师生之间的礼仪。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迅速发展,已经开始敢于向师长与权威挑战。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师生之间应有的礼节仍然需要保持。

如课堂上有不同意见要老师质疑,应当举手征得老师许可,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观点时,语气要平和,态度仍应谦逊,不可得理不饶人,也不可“以偏概全”,允老师出错,把老师质疑看作是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平时与老师交往,如上下课行礼,路上见面行问候礼等。

处理同学关系上,要遵守必要的礼仪规范。是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同学友谊的“润滑剂”。同学交往要遵循同学间和睦相处的礼仪准则,不冷眼相向,不恶语相加,互相沟通,换位思考。

在高中生活期间,实践异性交往的礼仪规范。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男女同学间既大方交往,又注意不逾越界限,这对于高中同学的愉快生活和一生的发展都有着现实意义。

如:在公共场所众目睽睽之下,异性同学间做出过分亲昵的支作,这是应当明确反对和加以阻止的。

与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交往(包括寝室管理员)更要讲礼仪。可以帮助我们实践社交礼仪。

 如:校外礼仪—— 成为彬彬有礼、举止文雅的君子和淑女。

学生除了在校内要遵守礼仪规范之外,在校外公共场所要注意约束自己,做到举止文明、礼貌待人,是不可忽视的培养自己礼仪修养的重要途径。

以出行为例,看看要遵守哪些礼仪规范

与人同行时,如两人同行,一般尊者在右;

3人同行,则应尊者居中;

3人以上一起走在街上,最好是两两并行,以免给别人的行路带来麻烦。

路上遇到熟人、朋友,要停下来说话,那就站到路边交谈,不要堵在路中间挡别人的道。

有的同学几个人一同走路时,因为彼此要好,就搂着肩膀搭着背,一边走一边大声说笑,既妨碍交通,也引得行人侧目而视。就公共场合的文明礼仪而言,这是不合适的。

走在路上饿了、渴了,可以买些点心,饮料充饥解渴,但最好在店里或售货亭旁吃完再走。有的同学一边走,一边吃,既不雅观,也不卫生。

个别人甚至把吃完后的空易拉罐、包装纸当街乱扔,就更是有违公共道德了。

乘坐公交车,遇上行车高峰,乘客拥挤时,尤其应当遵守乘车礼仪规则。上下车要按次序。有老弱病残孕妇等需要照顾的人在身边时,应自觉有礼地请他们先上,在车上给他们让座应面带笑容,说话客气有礼 —— 这些本应小学生都懂得礼仪规范,但有些高中学生不去自觉遵守:抢座位、面对老人、孕妇视若无睹。  

礼仪是人际沟通中润滑剂,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尊重、愉快合作的良好气氛,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要重视学习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并在生活中不断加以实践。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六、布置工作 —— 组织本班同学学习礼仪,收看专家的礼仪讲座

本学期政教处将推出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二十讲《社交礼仪》讲座,希望各位学生干部,本学期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组织同学们系统地学习金教授的讲座,要求同学们作一些记录,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组织一些活动加强举止的规范训练,相互监督、纠正和强化。期未要进行礼仪知识测试,重在行动。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使我们学校的全体同学懂礼、讲礼、实践礼仪,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提升严州中学的学生形象,为将来接受高等教育、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交礼仪的重要意义
社交礼仪讲座
【引用】商务礼仪
话礼仪/礼仪的内涵
有“礼”走遍天下 无“礼”寸步难行——礼仪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 .: NOVOTS KMS
学习礼仪的作用和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