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战汉古玉赏析
  汉代司南佩,长33.2mm,宽17mm,厚10.2mm。
     汉代司南佩,长方扁体,两面弧形,从中部分上下两节,环腰琢一凹槽。顶部琢制一小勺,全器光素简洁。在小勺柄处,有一个横穿的孔,可穿系佩挂。整体呈青白色,有黑色牛毛沁。
司南佩A面


司南佩B面


司南佩侧面观察图一


司南佩侧面观察图二


司南佩底部观察图


司南佩A面在自然光下反光观察图


司南佩B面在自然光下反光观察图

     首先,从入土特征分析:

牛毛沁观察图一


牛毛沁观察图二


土蚀土咬观察图一
 

土蚀土咬观察图二

     从以上60倍放大图可以清晰看到,此佩整体包浆浑厚,阴线与孔洞内外浑然一体。玉质表面已近似于半透明,且伴有较多的黑色牛毛沁,沁色伴随绺裂沁入到玉肉肌理,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在此佩中部的凹槽处及小勺的柄端,有土蚀土咬,并沁入了黑色沁,黑沁通过此处,也沁入到了玉肉内部。由此可见,入土特征无处不在,可以断定工在前,入土受环境影响在后。
     再次,从加工工艺分析:

底部工艺观察图 


勺头桯钻加工痕迹观察图一


勺头桯钻加工痕迹观察图二


底部绺裂沁色与观察图


阴线加工痕迹观察图


阴线加工痕迹观察图二
    
      从以上60倍放大图可以清晰看到,在司南佩中部的凹槽内,有横向隐约可见的螺旋纹,并有打磨过的痕迹,这说明,此凹槽是用钻具类工具所琢制。在所有阴线底部,有粗细深浅不一、较为凌乱的研磨砂留下的打磨痕,阴线内外包浆完全一致。勺头内桯钻加工旋痕非常明显,在底部亦有明显的横向打磨痕迹,且包浆与玉表一致。从加工工痕上看,此司南佩符合古代正反转、慢速砣具钻具的加工工艺特征。
      再次,从形制上分析:
       此司南佩整体呈椭圆、柱形,线条丰满圆润,符合汉代司南佩的器形特征。司南佩起源于战国晚期,在东汉时期最为流行,之后逐渐衰微,宋代以后有仿制。宋代的司南佩大多有桂花沁、牛毛纹等,包浆较好,各部位刻画过渡自然。明代的司南佩,刻画线条较硬,边缘锋利,工艺略粗,细部碾琢不太讲究,呈工字形或圆柱形,抛光技术较好,玻璃光感很强。清代也有司南佩,主要特点是器型较大,形制有变化与创新,碾琢精细,抛光讲究。一改传统的顶部勺形,有的似鸟形,有的是方形,器腰间的凹槽较深,器体的棱角圆滑,光泽较好。有穿孔的可做佩饰,没有穿孔的则作为陈设品了。古人认为,出门挂司南佩“是为吉祥”。
       司南本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场指南性制成的指南仪器,用于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构造上有勺,下有地盘。无论地盘如何防止,勺如何转动,最后勺的定向始终指向南方。在汉代占卜之风大盛时,又成为测算凶吉的工具。在放置的底盘上刻画天干、地支、八卦等占卦图案,算卦人根据勺的指向,作出测定。以司南卜筮之风尤以新莽时期最盛,赴任之官挟木式以治,身后以木式择茔,以司南定乾坤。玉有辟邪压胜之效,人们遂仿司南之形,将实用器转变为佩饰器,琢成顶部有司南形状的小玉佩,随身佩戴,用于辟邪压胜,称为司南佩。
       最后,综合分析:
     根据以上结合60倍的放大图片、从司南佩的入土特征、加工工艺来断定,此件司南佩应为汉代司南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件汉代玉璧真伪的分析
战汉古玉赏析——战国鸭首玉带钩
战汉古玉赏析
战汉古玉赏析——战国玉团龙
砣凹槽與管鑽凹槽之分辨
汝瓷的釉面特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