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模式创新,跨越低碳产业的“三个陷阱”

——中国老曹:低碳产业粗浅研究之(3)——

老曹粗浅研究认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低碳城市”政府而言,还是对从事低碳产品研发与市场化经营的机构而言,甚至是对那些置身低碳产业谋求财富剧增的个人来说,在低碳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的眼下尚处在培育期的阶段之中,模式创新,是一个难于逾越或回避的入门课题。没有这样一种认识,上至发展低碳经济的政府部门,下至从事低碳产品销售的一般机构与个人,都会面临着“三个陷阱”的强力阻滞而举步维艰。在老曹看来,这“三个陷阱”包括——

第一个陷阱,是价格瓶颈。

众所周知,低碳产业是一个涉及领域很广、综合科技含量远高于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低碳产业的初级阶段,与当年IT产业起步阶段面临着同样的“市场应用面狭窄、产品规模化不足、成本较高且价格居高不下”等特点。虽然低碳产业多数产品的“低碳价值”较高,但是这种价值往往不会体现在市场购买之前的环节上,而是体现在购买后长时间累积的应用过程中。同时,“低碳价值”往往是一种预期价值而不是现实价值。举例而言,一辆家用电驱动轿车的价格为30万元,而一辆同品质的油气轿车的价格仅为10万元。虽然电驱动轿车具有废气零排放的环保价值,而且其日常费用仅为油气驱动汽车的1/3。但是,其高出传统汽车的2倍价格,就决定了电驱动轿车的现实购买竞争力是相对弱小的。——虽然国家财政对于节省燃油、减少汽车排废有补贴政策,但是这类政策现在仅仅处在一个概念试验阶段,除了国家发改委指定的极少数试点城市外,中国至少有600个城市约1200万辆的环保节能的更换需求、与年产可达数万辆的电驱动汽车产能之间,是无法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建立供求衔接的。

第二个陷阱,是政策瓶颈。

还是以电驱动汽车为例。据老曹研究,我国可以替代出租车和私家车的电驱动汽车的产能,如果都能够得到对口释放的话,估计每年不低于10万辆。虽然这个数字相对于中国的出租车和私家车总体规模而言还相当微小。但是,如果真有渠道和条件使此产能得到释放的话,相信用不了5年的时间,中国电驱动汽车的科研水平、降价幅度、配套服务体系完善水平、蓄电充电续航能力等等硬指标,都将领先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届时,我们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驱动汽车技术、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市场消费规模、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产品竞争力,以及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收益。

这一点,实际上我国政府及世界汽车制造业都很清楚。但是,我们的政策跟进实况却做不到。而这种特点还不仅仅是存在于电驱动汽车这一个领域,在绿色照明、清洁能源、生态农业、低碳造林、交通低碳等多数低碳产业领域,皆是如此。

第三个陷阱,是文化瓶颈。

老曹粗浅研究认为,中国的低碳产业虽然你刚刚起步,但其产业大军的规模、市场价值空间的规模和服务于国家战略及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量,却相当巨大。——而制约低碳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的核心瓶颈,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瓶颈。举例而言——

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为了使本土汽车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抗衡世界汽车强国的本土竞争,而且能够使本土汽车业的规模与综合实力迅速成长进而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全韩国的民众,上至总统下至一般百姓,都将以更高可比价格去购买本土品牌的汽车,视为一种国民责任与民族荣耀!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的激励之下,韩国的汽车以及韩国的电器、韩国的服装、韩国的民用品工业,才会造就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

这种“文化”在中国不仅匮乏(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更愿意买洋货而拒绝本土品牌,当然这与本土品牌自己缺少职业素质也缺少自尊有一定关系,与所谓的时尚界对潮流导向的塑造和引导的关系更大),而且这种文化在低碳产品领域更是极度缺失!

举例而言:在购买和使用节能灯具方面,政府部门和高档酒店等机构使用的都是飞利浦或欧司朗或松下等国际品牌,而且是正大光明地理由充分地拒绝或排斥民族品牌。——试想,政府部门、高档消费场所、“时尚界”、“大众娱乐圈”、甚至公共传媒体系都在如此倡导和推行“消费媚洋文化”,中国低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文化壁垒”、中国低碳产业巨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功能所面临的“社会制约机制”,其危害和制约力,必然会加大价格瓶颈和政策瓶颈对中国低碳产业发展的阻滞力度。

由价格瓶颈、政策瓶颈和文化瓶颈构成的“三个陷阱”,对于很多起步时间短、积累周期长、市场反应慢、政府资源少、公关能力弱的中国低碳产业中的新兴企业而言,无疑是足以令其窒息的。

在这“三个陷阱”既不会自己消失、也不会轻易让步的环境中,中国低碳产业的发展,无论是从政府政策层面来讲,还是从低碳企业的市场化经营层面上而言,其生存和发展的入门课题,绝不能仅限于科技含量、产品研发、买进卖出等常态课题的解决或维持,而是必须在“破限”的模式上先进行创新,如政策应用模式创新、企业资金链模式创新、市场渠道推广模式创新、客户关系模式创新、供求双方价值实现模式创新等,都是中国低碳产业在起步阶段(而不是在充分发展后)就应该解决的、决定前景与命运的问题。

 

                                                                   明天推出:体验低碳模式创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侠谈新能源市场变化:新能源退坡30%,光储存,换电模式,电池银行…
“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将继续深化纯电驱动
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2012-3-6
[首藏作品](5610)“十四五”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这样攻坚
石墨烯助力太阳能电池发展
长三角创新协同发展的瓶颈与五大战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