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农村真的是“自给自足”吗?2

人口众多就能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汉代的精耕细作农业有以下特征:

一、整田

1.按规划播种,不能撒播

2.适度深耕

3.利用不同的地形特征

二、种子

1.选择良种繁殖

2.播种前要溲种

三、中耕

1.看准农时,利用最佳的气候条件

2.细心而持续不断地除草、防虫

3.通过灌溉提供适度的水分

四、土壤改良

1.施肥以增加土壤肥力

2.轮种以缩短或避免土地休耕

3.种植豆类作物以改进土壤质量

五、土地利用

1.复种,有时还间作套种

2.利用住宅周围和田埂等边缘土地种植蔬菜

六、农具

1.使用畜力

2.使用具有不同功能的专门工具

这些特征表明,汉代农民掌握的集约农业相关技术知识的确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从而能够持续而合理地利用土地。当然,在现实生产中会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在公元前1世纪,种植的农作物包括禾、黍、春小麦、冬小麦、大豆、小豆、麻、瓜、瓠、芋、稗、水稻、苏、芝麻、苜蓿与豌豆。使用的肥料除了绿肥外,还有人的粪便和绵羊、山羊、猪、牛、马、家禽及蚕的排泄物。水分的供应已经能够人工控制,水渠、陂池与水井推动了从雨养农业向灌溉农业的转变,促进了高度精细的集约农作体系的发展。

农业的集约化的确能够大大减少隐性失业的情况,特别是妇女与小孩,他们也可以从事一些不需要太大体力的工作,例如除草之类。复种的采用更缩短了农闲时间。然而,中国霜冻期较长,特别是在北方这一汉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更是如此,这就使得汉代的农民不得不要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于是,免不了有农活所需劳力分布不均的现象。需要大量劳力的只是两个高峰期,即作物的生长季节与收获季节。

一些非农业工作可以由男子在农闲季节进行,或者在农忙季节由妇女与小孩进行,从而可以吸收大量季节性的劳动闲置。由此生产的产品既能归自己使用,也具有市场价值,因为生产的物品能很容易地从家庭消费品转化为商品。这些活动被一些经济学家统称为Z活动,它与海默-热兹尼克理论中的Z活动是一致的。

因此,农户的生产会推动一种重商性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种农业经济,各种交易活动会循着一种树状结构展开,将若干分散的聚落(乡村与城镇)连接成一个市场贸易网。这种进行商业活动的农民涉足的地理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正如《僮约》所示,交易可达两个范围。一个是方圆200公里的大圈子,一个是方圆50公里的小圈子。城市、市镇、小集市与路边集市的存在,表明交易点的层级网络已经发展起来了。

在重商性农业经济下十市场投机也成为可能。在2世纪中期的著作《四民月令》中,这里的农户在一年中会数度卖出与买入谷物,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谋取利润。同时,《四民月令》中的农户还生产腌酱类食品、酒、醋、药材、丝绸与丝绸制品、鞋等,这些物品既可供自家消费,也可拿来出售。虽然此前也有类似的月令式著作,但《四民月令》却第一次把商业活动包括在内。由此可见,在汉代,市场经济已经整合于乡村经济之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了。

《氾胜之书》也有种植经济作物牟利的思想。例如,种植瓠,不仅是为了拿它来做饲料与瓢,也是为了制造蜡烛。对这种收入的计算都是以其市场价值来衡量的。商业化可以将地区经济连接成地域性的经济网,并最终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而这反过来又会促进区间生产的专门化。在司马迁的时代,即大约公元前1世纪,有很多地方性的土产,例如燕及其他一些地区的栗,安邑与晋的枣,蜀、汉、江陵的橘,淮河、济水与黄河之间的梓,陈、夏的漆,齐、鲁的桑、麻,渭川的竹。这些产品在全国的市场都能买到。

这是一个农业社会,然而却是重商性的农业社会,它将个体农民结合在一个庞大的经济网络之中。因此,这种情况完全不同于对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一般印象,后者认为它是由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农户构成的。①具有吊诡意味的是,这种重商性农业经济积累的资金几乎不能走得很远。商业性城市中心在各种刺激下空前繁荣,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交通线沿途,至少形成了26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中心。但是工商业者的发展在它的萌芽阶段就被扼杀了。首先是汉武帝,他一心加强君主权威,不能容忍对其君权构成潜在威胁的势力。此后,国家的官僚制逐渐形成气候,士大夫与地方首领不仅能够独占政治权力,而且能够垄断大量财富。于是,商业活动从来就没有全面发展的机会。

商业活动的繁荣依赖于政治秩序的稳定。国家统一、道路畅通、旅途安全的时候,区域间的专业分工会推动乡村中的个体农民参与到庞大的市场网络中去。如果政治环境恶化、国家分裂、中央政府无法实施有效统治,或者更实际地说,当先前外销的产品不能运出,而外地的土产又变得过于昂贵时,农民就不得不改变其生产与消费习惯。地方首领会率领该地走向自我封闭。非农业的Z活动于是会从生产适于销售的产品,转向为自家消费而制造物品、料理杂务。于是自给自足的农村聚落就出现了。由于这种小聚落通常处于地方首领的统治之下,它很容易呈现出庄园经济的特点。在西汉及东汉末年,这种聚落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不过,它们并非一直以来都是封闭的独立聚落,以后也不会一直如此。就像海葵一样,重商性农业经济与集约农业的结构框架,在安全时就会膨胀,在危险时就会缩小。

总之,汉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基于小规模经营的集约农业的进步。这是对人口增长相对较快从而导致可耕地不足的回应,这种耕地不足的压力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大量开支必须用货币支付,例如人口税,以及集约农业下劳力分配在季节上的不均衡,导致了非农业活动的发展。而非农业活动反过来又使发展市场取向的经济行为成为可能。然而,在无法利用市场时,农民又会重新调整这种行为,采用相对更为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例如,白乐日:《中国文明与官僚制》,第15-16页。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郊农村经济使农民家庭收入发生结构性变化
葛宁贵 | 潜伏的悄声无息的危机
乡村概念辨析
2017最近户口政策,不要把户口外迁,否则会失去很多钱!
2019年“城镇户口”,大洗牌,这5类人要注意了!你在其中吗?
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 有什么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