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种黄芪的仿野生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中药材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黄芪的仿野生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是常用中药材之一。黄芪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其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利尿、脱毒、生肌等功能,主治体虚自汗、慢性肾炎、内伤劳倦等症。黄芪为深根系植物,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喜凉爽气候,抗旱性强;耐寒,怕热又怕涝;气温过高常抑制生长;土壤过湿常引起根部腐烂;种皮较坚硬,萌发不喜高温,当地气温在7~8℃时,土壤保持一定湿度,一般1~2周即可出苗,发芽适温14~15℃;忌重茬,不宜与马铃薯、菊花、白术连作。重盐碱地、涝洼地、黏土地不宜种植。

近年来,随着中医的快速发展,中药材市场越来越活跃,黄芪作为常用中药材,其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刺激了药农的积极性,黄芪种植面积快速增加。然而,现有人工种植黄芪都占用良田,而黄芪种植一般需要两年才能收获,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由于人为干扰因素较多,失去野生黄芪的药用价值,使得商品黄芪药用品质明显下降。为此,任继元在天水日报(2007年3月13日)公开了中草药材黄芪仿野生栽培技术,其披露的仿野生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选地:幼苗期要求土壤湿润,成株后较耐旱,要求土质疏松,透水透气性能好的砂质土壤,且做好整地施肥;2)移栽:春季于3月下旬解冻后移栽,宜早不宜迟;秋季于10~11月冻前移栽,移栽时,选用根长15~20cm,按行距20~25cm,株距10~12cm,沟深8~10cm,将苗子同向横植,芦头略高;用40%乐果500~800倍液喷施于沟内;3)田间管理:每月除草1次,注意不要伤及根部;追肥于7月份花前需肥期空行内开沟,亩施过磷酸钙50公斤,饼肥150公斤,覆土压实即可;为减少消耗,于花前进行打顶,防止植株徒长,以提高产量;4)病虫害防治;5)采收与加工。该种植技术对种植地要求较高,且人为干扰因素很大,黄芪的整个生长期均在人为干预下完成的,相比完全的野生种植虽然产量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上述人工种植黄芪存在的问题。同时,现有黄芪种植技术均采用人工种植方法,尚未见到仿野生黄芪种植技术的报道。胡明勋、郭宝林等人在题为《山西浑源仿野生栽培蒙古黄芪的质量研究》中披露了“开垦芪坡,去掉其他草本植物,整地后用当地采集的黄芪种子进行条播,不施肥水,对病虫害和鼠害进行合理的综合防治,种植5~6年后统一采收”的仿野生种植技术,相比上述人工种植黄芪技术人工干预明显下降,但由于种植5~6年后才可采收,种植时间较长,不符合农民的经济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芪的仿野生栽培方法,适度控制人为因素对黄芪的干扰,并为黄芪创建仿野生的生长环境,使黄芪仿自然生长,解决现有人工种植黄芪技术中化学肥料和农药用量大且次数多,导致黄芪抗性及药用性下降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黄芪的仿野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地与整地:选择坡度为20~35°的山区或半山区背阳荒地作野生种植园,按株行距为5cm×10cm开挖种植穴,种植穴呈倒锥形,边夹角120°,长25cm,深10cm;将穴内挖出的杂草和根须晒干后,粉碎至150~200目,得到自然肥;将干净河沙、自然肥及挖出的田土按0.5:0.1:5的比例混匀后,填入种植穴,填入量为穴容积1/3;

2)施基肥:移栽前先向穴内浇透水,待水渗透完全后,撒施厚度为2~3cm的混合肥,所述混合肥由家畜粪便、草木灰、尿素、硝酸铵钙和蛭石粉按10:5:1:4:2混合而成;

3)移栽:10月中旬进行移栽,用质量浓度10~15%的甲霜灵溶液浸泡黄芪种苗根须1~2分钟后,再用泥浆蘸根处理,注意不要伤及叶面及芽尖;然后按每穴2苗移植,苗与苗间距2cm且根须不粘连,放好苗及时覆土,压实;最后在每个种植穴原离黄芪苗的空留处插入藤条,以增加土壤透气性;

4)田间管理:

①间苗和补苗:移栽3~5天后,及时检查移栽苗成活情况,对两苗都成活的种植穴进行间苗,对死苗穴在下午进行补苗,将间出的活苗补栽至死苗穴,补苗后及时浇水,保证每穴有1株活苗;

②中耕除草:移栽苗成活后,待苗高6~8cm时进行中耕除草,视杂草长势情况,拔除种植穴内杂草,一般中耕除草2~3次,并在第一次中耕除草时拔除移栽时插入的藤条;

③追肥:6月下旬中耕除草后,每穴追施高磷复合肥0.2~0.3kg,施后浇一次透水,施肥方法是在株旁挖2~3cm深的施肥坑,将肥料放入后覆土,压实;

④打顶摘蕾:为减少消耗,于花前进行打顶,防止植株徒长,以提高产量;

⑤越冬防寒:土壤封冻前,将种植穴周围的杂草、藤条砍除、粉碎后混入泥土中,再加相当于其中总量20~30%的水,制成泥肥,并将所述泥肥培至黄芪植株旁,以确保黄芪安全越冬;

5)病虫害防治:按常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6)采收与加工:

①采收:移栽第二年收获,于秋冬季地上茎叶枯萎后,小心挖取全根;

②加工:运回后去泥沙,趁鲜切去芦头,去掉须根,置阳光下曝晒至半小时,将根理顺直,捆成小把,再晒干或炕干即成商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选择山区或半山区背阳荒地作野生种植园,不占用良田且选择了与野生黄芪相近的生长环境,使黄芪自然生长,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保证黄芪的原有药用品质。

2)本发明在选好野生种植园后,并不完全清除园内杂草植物,而是有选择性地清楚种植穴的杂草植物,并将清楚的杂草植物经处理后作自然肥重新施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保证环境的自然野生性及黄芪的自然生长,避免肥料、农药等对黄芪品质的影响。

3)本发明在移栽后,在苗处合理范围内插入藤条,增加苗穴土壤通透性,促进根须呼吸,保证移栽成活率,试验证明成活率达97%。

4)采用本发明方法种植黄芪具有成活率高,药材品质好,产量高,病虫害发病率低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以便于同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

实施例1

一种黄芪的仿野生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地与整地:选择坡度为20~35°的山区或半山区背阳荒地作野生种植园,按株行距为5cm×10cm开挖种植穴,种植穴呈倒锥形,边夹角120°,长25cm,深10cm;将穴内挖出的杂草和根须晒干后,粉碎至150~200目,得到自然肥;将干净河沙、自然肥及挖出的田土按0.5:0.1:5的比例混匀后,填入种植穴,填入量为穴容积1/3;

2)施基肥:移栽前先向穴内浇透水,待水渗透完全后,撒施厚度为2~3cm的混合肥,所述混合肥由家畜粪便、草木灰、尿素、硝酸铵钙和蛭石粉按10:5:1:4:2混合而成;

3)移栽:10月中旬进行移栽,用质量浓度10~15%的甲霜灵溶液浸泡黄芪种苗根须1~2分钟后,再用泥浆蘸根处理,注意不要伤及叶面及芽尖;然后按每穴2苗移植,苗与苗间距2cm且根须不粘连,放好苗及时覆土,压实;最后在每个种植穴原离黄芪苗的空留处插入藤条,以增加土壤透气性;

4)田间管理:

①间苗和补苗:移栽3~5天后,及时检查移栽苗成活情况,对两苗都成活的种植穴进行间苗,对死苗穴在下午进行补苗,将间出的活苗补栽至死苗穴,补苗后及时浇水,保证每穴有1株活苗;

②中耕除草:移栽苗成活后,待苗高6~8cm时进行中耕除草,视杂草长势情况,拔除种植穴内杂草,一般中耕除草2~3次,并在第一次中耕除草时拔除移栽时插入的藤条;

③追肥:6月下旬中耕除草后,每穴追施高磷复合肥0.2~0.3kg,施后浇一次透水,施肥方法是在株旁挖2~3cm深的施肥坑,将肥料放入后覆土,压实;

④打顶摘蕾:为减少消耗,于花前进行打顶,防止植株徒长,以提高产量;

⑤越冬防寒:土壤封冻前,将种植穴周围的杂草、藤条砍除、粉碎后混入泥土中,再加相当于其中总量20~30%的水,制成泥肥,并将所述泥肥培至黄芪植株旁,以确保黄芪安全越冬;

5)病虫害防治:按常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6)采收与加工:

①采收:移栽第二年收获,于秋冬季地上茎叶枯萎后,小心挖取全根;

②加工:运回后去泥沙,趁鲜切去芦头,去掉须根,置阳光下曝晒至半小时,将根理顺直,捆成小把,再晒干或炕干即成商品。

本发明的种植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黄芪的产量与品质,在试验种植过程中,栽培当年及第二年发病率均低于2%,亩产量达380kg左右,且商品药材比重占95%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芪高产种植技术和栽培方法解析,夺取黄芪高产丰收
牛蒡的种植技术
白及种植技术探讨
黄芪地膜覆盖丰产栽培种植技术
夏红薯栽培技术 夏播冬贮香菜种植技术
八月瓜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