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本课程越多越好?这所学校完美诠释了“以少胜多”的课程哲学

 

外表不张扬的行知小学,在大门之内却是另一个世界。


《厉害了,我的行知小学!》


一段时间,一篇以此为标题的文章,在教育圈走红了。


原来,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小学的“1+1综合素养课程探索之路”案例入围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公布的2016年“课程改革典型案例”。


据了解,深圳市共入围5个案例单位,其中3个单位为区级教育科学研究院,两个单位为学校,另一所是深圳中学。


身处改革创新前哨的深圳,行知小学的课程改革何以打动评委,获得此项殊荣?他们改革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日前,记者走进熟悉的行知小学,试图找到答案。


行知小学校长满小螺和画版画的孩子


01

“少”的本质不是简单


说熟悉,是因为两年前,行知小学校长满小螺参加了本报主办的“2015全国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研讨会”。那一次,满小螺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不仅是有趣的名字,还有沙龙上的发言。


“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许多学校常常以多取胜,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数量甚至高达上百门。”满小螺的实践恰恰相反,她坚持“以少取胜”的课程哲学,抓住基础性学科最关键的部分,对其拓展和研发。


满小螺的话呼应了当时另一位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的观点。关于课程的满与留白,郭华说:“越是基础性课程越具有拓展性,但拓展性课程绝不是装饰,不要为了美丽而忘记本质,要从留白的课程中发现新的价值。”


满小螺口中的“以少取胜”体现在行知小学的“1+1综合素养课程”体系,即一门国家课程加一门校本课程,形成语文+阅读与演讲、数学+理财、英语+英语剧场、音乐基础+校园舞、体育基础+毽球、美术基础+版画、科学+酵素等12门学校课程,并将校本课程植入国家课程,在不增加课时的前提下,确保课程实施全员化、常态化、系统化。


“1+1综合素养课程”体系涵盖了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指导意见》提出的品德、身心、生活、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等八大素养。


“‘1+1综合素养课程’建立在教育的可接受性上,注重以人为本、自主养成,依据教育和儿童成长规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加起的是人一生最基本、最需要、最关键的能力,培养的是有格局的行知美少年。”在满小螺看来,应该从1开始,做好最基本、基础的教育,不随意拔高学生,不人为增加知识难度,同步控制校本课程数量,做到少而精,而不是多多益善。


与此同时,行知小学追求减负增效,实行无作业日,控制1小时内作业时间,用心在课余时间上的留白,让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能量得到了释放。


这一课程逻辑,来自行知小学提出的公平教育“每日三问”。


第一问:是否做到“儿童第一”?

第二问:是否让所有孩子受益?

第三问: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吗?


“公平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由谁说了算,应该有一把客观衡量的尺子。”满小螺给行知教师团队量身定制了这把尺子,横亘在每个教师心头,日夜自省。


为什么少能胜多?


行知小学的实践表明,“少”的本质不是简单,“少”的背后蕴含着更大的智慧。


马来西亚印尼教育专家来校交流和学生共跳校园舞


02

“1+1n”育人效应


音乐舞蹈不分家。


一毕业就在行知小学工作的周亚辉是“音乐基础+校园舞”课程的导师,她介绍,这门课程以奥尔夫音乐为底色,优势是不需要基本功,任何儿童都可以伴随音乐跟上节奏。当学生学到“7次变”时,学生又能根据个人对节奏的理解和想象创编动作。


每天“课间操”时间,学生伴随中外音乐的切换舞动身体,变化舞蹈动作,展示“音乐基础+校园舞”课程的成果。在行知小学,这样的校园舞有23套。


目前,一部以“问题学生”为原型的原创音乐剧《钻石鼓》正在紧锣密鼓地创作。周亚辉感慨:“我每天在编剧、导演、演员、导师等不同角色中转换,对教育、学习都产生了新的认知。”


通过对课程不断整合创生、提炼萃取、升级融合的过程,学校开发的“音乐基础+校园舞”课程,从课程教学出发,最终铸就了课程育人模式。


在中小学,围绕语文学科拓展阅读课程者多,但开发“阅读+演讲”课程的不多。


语文教师冼丽君直击语文素养应用的痛点:“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不需要写,但需要讲,传统语文教育往往忽视了讲。而通过‘阅读+演讲’课程,学生把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基本任务纳入其中,在公众注视之下从容、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素质的锻炼。”


行知小学为学生搭建了许多演讲平台:课前3分钟演讲、每月演讲日、国旗下讲话等,深受学生欢迎。据统计,不包括课堂发言,每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会有75次公开演讲的机会。


艺术海报


深入了解后记者发现,行知小学的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毽球节、科学节等节日课程是与演讲课程整合的,由此“1+1综合素养课程”产生了“1+1n”的育人效应。


为了进一步落实课程,行知小学创立了“先学后导”的课堂基本模式,实施“预学—导学—拓学”动态教学三流程,采用“大做样小学样”、小先生制、小组合作、体验活动等学习方式。


行知小学的课堂教学并非一成不变,各学科不断改进创新,形成各有特色的“变式教学”。比如,语文学科的“小先生+主题阅读”“行知演说教学模式”,学生两两组合或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演讲;数学学科的“大问题下的小组合作”,英语学科的“思维导图在典范英语中的运用”等。


万变不离其宗。10多年来,行知小学始终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思考、探索、发现。


红色流动书车


03

好教育孕育好活法


行知小学“1+1综合素养课程”是有形可见的显性课程,它的背后是容易被忽视的隐性课程,即文化。


外表不张扬的行知小学,在大门之内却是另一个世界。


雨林般的热带景观,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园子里,最引人瞩目的是具有标志意义、镌刻着“真善美爱乐群”的镇校之石,它被3株旅人蕉围绕的文化形象出现在学校各种宣传媒介中,成为学校的一个符号。教室外墙上贴着出自学生之手的美术作品,从学生的视角,以海报、专栏、展板等形式,彰显出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文化构建理念和方式。记者能够体会到,这是学校刻意为学生营造的有利于身心成长的环境。


在校园走一圈,便可对“儿童眼中的行知”和“行知教化下的儿童”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


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教育同人这样评价行知小学:“它就像处在天堂之中,伊甸园般绚烂的校园环境,一群天使般快乐的孩子在里面学习、玩耍。这所学校的教师就像从容的雕塑家,把每个孩子塑造成与众不同的人,并且让他们由里到外充满愉悦……”


好教育孕育好活法。行知儿童活出了儿童本来的样子,得益于行知小学的管理文化。


从办学之日起,行知小学就摒弃了以扣分、禁止、惩罚为主的传统班级管理方式,代之以“启儿童道德自觉心”“和善与坚定并行”“大做样小学样”“问题即成长”“尊重、理解、保护、引导、等待、接纳”“正面管教”等积极的引领。


记者看到,不经意的拐角处,一张海报吸引眼球。想一想课间,我们如何做才能让校园更安静有序?欣赏植物还是做数独游戏?踢毽球还是画画?没有告诫性语言,一组图画引发学生思考和管理自己的行为。


学生在可爱的小花园里专注地写生


行知师生通过行为、关系、环境、理念等4个通道构建了行知教养系统,转化为“看得见的德育工程”。


现代学校管理离不开家校共建,行知小学创造性提出了“和合五步工作法”和“教育服务公约”,具体细化为家校合作的5个步骤:服务礼遇家长-学前培训家长-专家引领家长-活动联合家长-毕业感恩家长,把原来的关门办学变为开门办学,让家长了解、参与、配合、支持学校工作。


学校进行“诚信考试”时,邀请家长义工巡考;学校举行演讲活动时,邀请家长担任评委。当然,家长也主动帮助学校,多次为学校培训提供支持,还帮助学校引进了“梦想教室”。起初,由数学学科拓展出的“理财课程”就出自“梦想教室”,后来经过校本化深度开发,学生编写消费报告、制订旅游计划、开展义卖等活动,在生活中发展了财商。


可见,文化是一股推力,推动师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更高质量的生命体验。这正是行知小学“全人教育”的动人映照。


注:1n=1的n次方


评 论


知止,则不轻易迎合教育“时尚”


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因为反对过度装饰,提出了“少即是多”理念,成为极简主义代表人物。


今天,深圳一位普通校长因为反对教育“过早催熟”、校本课程泛化,提出了“以少胜多”理念,成为极简主义课程观立论者。


现阶段,课程改革处于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期。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不要机械追求课程数量,不能追逐标新立异的课程,不可盲目外聘师资引进课程。


于是,有学校开始从“学生视角”给校本课程“瘦身”,有学校以“乘法思维”重构校本课程。而那些已经具有一定数量校本课程,甚至为了个别学生“私人定制”课程的学校,则更加注意加强校本课程“必修”和“选修”的区分与管理,让校本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建设反思期是教育者对新时期教育本质的反思,是对“学生视角”的仰视,是对“不增多”“可以少”的高度认同。


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行知小学的“1+1综合素养课程”“以少取胜”的哲学思想,就显示出时代价值。


说到底,一所学校校本课程的数量多或少,是育人理念的显性结果,多有多的说辞,少有少的理由。但学校教育不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证明,而是要从教育不同学段最基本、最基础的功能和任务出发,立足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思考学生最适合学什么、怎么学,不需要学什么、不能够怎么学,去追求学习的真理。


这种学习的真理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至高智慧——知止。知止,则不轻易迎合教育“时尚”。


因为知止,行知小学的学生自然、快乐、阳光,在进入初高中后发展后劲更足。


因为知止,曾经中途“转学”的学生,没过多久又主动转回了行知小学。


好的教育,让学生形成强大的素养和发展动力,这比学校获得的荣誉更有说服力。好的教育,孩子用脚投票。



内容来源 | 中国教师报

微信编辑 | 冬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典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架构
《小学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的研究》研究报告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全课程理念下课程整合的校本化实践
6个典型案例:思维型教学助推教育改革的“秘密”是什么?
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校长傅颂九:根植“和美教育”理念,让孩子释放五彩光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