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气剂3降气

降气

行气主要是肺、主要是肝,因为肝主升、肺主降,升降的问题在于肺和肝。作为气逆的问题,除肺主一身之气以外,主要是胃。胃以降为用,当它上逆上冲的时候。那就是胃失和降了。胃和肺的治疗,要抓住两方面来进行降气。

降气的第一个方剂,它就是治疗气逆的。

苏子降气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紫苏子 半夏汤冼七次,各二两半(各9g 川当归去芦,两半(6g 甘草炙,二两(6g 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两(各6g 肉桂去皮,一两半(3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g,水煎服)。

【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方解】苏子降气汤这个方名就说得很清楚,是降气方。

第一,它是有前提的。就是说苏子降气汤证不是一下子来的,它主治咳喘多日已经成了虚证,而不只是一般的虚,而是造成了肾虚,属于下虚。但作为苏子降气汤所治的证来看。它必然有上实。实是什么,痰饮壅盛于上,这是主要的。所以本方是虚实兼顾、上下并治的方剂,既是上实又是下虚。它是由于痰饮哮喘而又肺肾两虚,是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痰盛于上,即它是上盛下虚,这上面写的上实下虚,是邪气盛则实。之所以见喘咳短气,胸膈满闷,特别是腰痛脚弱,那是肾气不足;四肢无力,肢体倦怠,甚至有些浮肿,这些情况都是由于肺、脾、肾的阳气虚,没有这个原因它也不会生痰饮。

这特别符合《金匮要略》所讲的痰饮,根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都认为液有余,便是痰,所以痰饮病要确认肺、脾、肾中谁为本,谁为标,谁是真正的根。临床上有时候并不见得所有的痰饮病与肾有关都是发展到了肾为根的问题,但有的时候痰饮病出现腰痛脚弱倒都与肾有关,所以在用苏子降气汤时,只要见到腰疼脚弱,就知道病人的肾阳已虚了,再加上从舌苔看白腻或白滑,从脉象上看,虽是滑而浮取有力,重按时特别在右尺部就不行了,这样就说明了病已连及到肾。痰多,那么我就用理气的药、祛痰的药、降气的药,实际上你把痰一去,气一顺,他自然就好起来。再加上降气的药,他当然就更加舒服了。平喘这个问题,是整个方剂的中心,比如你用苏子降气祛痰,用半夏、用前胡、用甘草,这些都好理解,而且这里也好说,着重的是下气祛痰,由于痰多,还有些道理。但为何用厚朴呢?因为病人主要并不是痰积了出不来。而主要是气虚,无力排痰,所以用厚朴除满顺气也就加强了排痰的作用。用肉桂,因为原来就是肺脾肾阳气不足,水化为痰,水聚为饮。因肾的阳气虚以后,整个气化不利,水道不得通调,津液不得布化,所以聚而为痰,在这种情况之下,就需要用肉桂来温肾。

还有一个方剂就不是用肉桂,而是用沉香。沉香既能温肾,又能纳气归肾,所以这两个药的加入都与肾有关了,但实质跟前面的治疗是统一的。这里当归的问题不好解释,过去《神农本草经》上讲当归主治咳逆上气,可这里对它的解释是养血补肝,肝肾同源。这句话对吗,因为到了这样的情况,哮喘病都影响到心。病人的大便都不通畅,这有两个理由,一个是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肺气壅,大肠不通。当归在其中主要是养心润肺,加上气味芳香,可以行气,对积于胸中的宗气有推动的作用,这就是我的解释,因为从表现来看,并不是绝对地没有心的问题。我们中医讲宗气的问题,心肺同属上焦,所以疾病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肺病能够影响心脏。所以不仅是肺心的问题,现在这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清楚了,临床上也可以见看到肺心病并发、继发冠心病。所以这些发现更加支持了我的想法。

当归在这里的用法就是养心。因为这样的病发展以后就影响到宗气和心。治法虽然没有讲出来,但也考虑了这些问题。有些理论方面的东西有待于我们联系起来去发掘,就像上次我们提到补肾与生血的问题,在过去都能为我们找到根据。这也是这么多年以来我在研究方剂当中自己感觉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兴趣的东西。有些东西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但搜写出来,而用在实践当中的。那么这部分东西,如果我们能把它很好地进行整理、充实,是非常有用的。而且这些东西在临床上用是能解央向题的。我说它解决问题,是因为苏子降气汤在一般情况下,缓解症状是很好用的,主要是指没有到危急的时候,而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比如说从现在的诊断来说属肺气肿、肺心病,喘得难受,用这个方剂可以缓解病人的一时之急。但是不是能让他的肺气肿、肺心病,甚至哮喘治除根了。这很难说。

病情发展到这么一个情况,有的时间相当长远,想很快纠正,有的时候是办不到的,更不用谈根除了。但是在临床上使用也有一些例子,更多的用沉香,因为用它的目的在于平喘,首先使肾纳气的功能有所恢复,气逆减轻一些,入就痛快,排痰也就有力了。痰除了一些,气就又相应地舒服一些,所以这个有两个好处,一个是降逆气,一个有利于排痰。

这个方剂里还有一点就是有季节特点。往往有一些感冒,感冒得病以后并没有流鼻涕症状,也不见得有恶寒发热,而是咳痰困难,涉及到气,当然就喘得更加厉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气候的变化,根据病人起居方面的情况,了解后就能断定是感冒。至于这个方剂加生姜你就放心地加,枣子一个还可以,用多了搞不好就腻了。用这个方剂的时候,我还加橘红(一方有陈皮去白),橘红和半夏并用,是为了更好地祛痰。

有时候我还加一点桔梗。所谓加一点桔梗,就是说用小量,不使整个方剂变为宣肺祛痰的方剂。

祛痰的问题还要介绍一种情况,就是这种病人往往口干,口干你应注意看是否属于热象,因为有痰堵塞在气道里面,津液不得上潮,并不是真正的内热,这样的情况可以用大量的茯苓,我经常用到25g。这些病人,即使得小病也有问题,不管怎样都有一个肺气的变化,目前是由于肺气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你用茯苓它可以通利小便,加强气化作用,这样津液就上潮了。所以讲茯苓能升或降,它可以渗湿下行而出,也可以补脾肺之气,所以在这里用它。

在临床上介绍了这几个方面。其实灵活的地方还很多。在情况危急的时候候,必用此方剂逆而喘的,就是说苏子降气汤对这种下虚上实的危急时侯,必用此方。这是治疗原来就有痰喘病,现又出现肺气上逆而喘的。

定喘汤

(《摄生众炒方》)

【组成】白果去壳,砸碎炒黄,十一枚(9g 麻黄三钱(9g 苏子二钱(6g 甘草一钱(3g 款冬花三钱(9g 杏仁一钱五分(9g 桑白皮三钱(9g 黄芩一钱j五(6g)半夏三钱(9g

【用法】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徐徐服。

【功用】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哮喘咳嗽,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方解】定喘汤这个方剂也是三攒汤来的,一开始讲麻黄汤的时候就提到过。麻黄汤尽管在古代用得多,但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变,现在已经不像古人那样容易产生麻黄汤证了,但它的配伍组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以宣肺为主,宣肺、散风寒、止咳嗽。我记得当时讲麻黄汤,由麻黄汤讲到三拗汤,由三拗讲到华盖散。那我们现在再比一比看,这个定喘汤和华盖散有何不同。这里面有白果、黄芩、半夏、冬花。麻黄、杏仁、甘草,这是三搠汤。桑皮,也是华盖散里有的。所不同的是,华盖散治疗的是风寒喘嗽,嗓子里面痰多,呀呷有声,是因为一呼一吸时痰随着上升下降,所以叫呀呷有声。那么这个方剂所治的是病人素来有痰,素有痰喘病,又感受了风寒,现在咳出的痰虽然是黄的,但并不说明它已经变成热证,只是由于痰不能出来,痰郁在气管里化热而致。所以在治疗的时候还是宣肺散风寒,风寒散,肺气宣,原来郁在肺里的痰就有利于排出。正因为痰已经郁而化热了,所以就在祛痰药里用了苦寒的黄芩。泻肺气的桑白皮,它和别的药合起来用,麻黄是散,正好一升一降。再看看苏子,它是降中圣药,款冬花也是如此,仍然是温肺下气,祛痰平喘。这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素有此病,白果可以治此病。第一,它味甘、苦,略有涩味。第二,它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但生品捣成泥能浣洗油腻。所以必须去壳取仁炒黄用。不然的话,它的涩味不利于祛痰。这里顺便介绍一个单方,就是用三五粒白果仁捣碎后搁在饭锅里蒸透,用来汤冲服,治妇人白带难止。但白带有腥味,或带的色黄、赤都不可用。所以如果你的目的还在祛痰,那它只有排痰后才能定喘;如果用收涩药为主,痰就会出不来。这个问题一定要注意方中白果的用量。

在这儿举一个例子。有些人生活安逸,黑白颠倒,熬夜后早晨睡。又有人伺候,天天熬参汤。本身有痰喘病,喝了参汤之后,憋得难受,后来用多种办法治疗,痰出不米。但这个例子和定喘汤所讲的情况和白果的收涩不同,只不这是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在治疗时有痰一定先祛痰,咳也好、喘也好,有痰一定要先祛痰。所以治疗痰喘有一个原则,发作时治标,不发时治本。就是在哮喘发作的期间要治痰,一切要有利于祛痰。当不发作的时候要治本,如何使得它不虚,脾虚治脾,肾虚治肾,脾肾皆虚就治脾肾,这就是治本。所以肾气丸也能治疗虚人痰喘。对这个问题要区别对待,不能统一用一个方剂就代表它的治法,这是在治疗哮喘当中最大的事情,包括治疗咳嗽(慢性气管炎)和感冒引起的咳嗽。不能以咳嗽的次数多少为疗效标准,应该看咳嗽有痰没有,咳嗽得畅快与否。有时候病人吃了止咳剂、收涩剂,咳得时间少了,但是非常难受,同时胸闷特别难受,这是一个主要的区别,所以这种情况一定要做到有邪先祛邪。那么所指的祛邪,不仅是指的外感之邪,还包括了痰,这些都是邪。所以这里作为降气也好,在这两方中主要治的是肺,在这种情况下再强调一下治疗咳喘,注意虚实之间如何来区别它,如何来抓住主要的方面来进行治疗。

四摩汤

(《济生方》)

【组成】人参(3g 槟榔(9g 沉香(3g 天台乌药(9g

【用法】四味各浓磨水,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七情所伤,肝气郁结。胸膈烦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附方】五磨饮子(《医便》)

木香(6g乌角沉香(6g 槟榔(9g 枳实(9g 天台乌药(9g),各等分。以白酒磨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行气降逆。主治;大怒暴厥,或七情郁结等。心腹胀痛,或走注攻痛。

【方解】四磨汤又叫四磨饮子,主要是用四味药磨冲服,治疗气闷气逆。它是以胸闷为主,甚至喘口气都困难。方中行气的药有槟榔、乌药、沉香,都是破气、下气的。由于破气下气的药合起来用,唯恐伤了气,所以首先指出人参。这个方剂主要的就是配伍上要注意。本方在临床上单独用的情况并不多,要了解这个情况。证见气郁、气闷、胀痛为主,而且气上逆的原因就是气郁、气滞,胸膈满闷不得下,与气从下逆行向上走还不大相同,所以用行气降气的方法。有的时候方剂的分类很难分得绝对,它列在降气剂之内,但是还有行气作用。

下面有一个五磨饮子,方由四磨汤去人参,加上枳实和木香而成,加强了破气的作用,故五磨饮子的方剂比四磨饮子的作用更强,所治的是一个完全的实证,因为在开始讲到治虚证就指出要注意防止破气,现在用开胸顺气之类的药而且是作用非常厉害的,所以不是实证不能用。还有,它就是行气,若有水、有痰、有瘀血,单用这个还不够用。尽管是气行、水行,血也就会行,但它究竟没有血瘀,方中也没有活血行瘀的药。

举一个实际例子,有一个小孩子,他心下痞,而且看着是高起的,看着有形,就说明不单有气,还有水,所以应该用枳术汤。但误用了大量开胸顺气之类,一派破气药,开始还见点效,但是越治疗越重。小孩日渐消瘦,后来由我改用枳术汤再加建脾行气的药,不到一个月就好了。这还是十几岁的小孩子,要是老年人本来就虚,越用破气药,气越虚,气下去后就很难再上来。所以这个方剂在这样用的时候,就是在大量破气药中加一些人参,可以减少损害,保护元气。但它到底还是一个治疗气结、气逆的方剂。所以要掌握分寸,加不加人参,以及加多少人参,都是需要注意的。加人参与这些药配合起来,还是降气平逆为主,如果单纯是实证,少加一点人参,它可以助长、增加破气的作用,壮实的人就不必加,所以这个分寸要注意。把这段内容理解了就行了。这种病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这个方剂现在临床上很少用,可以仿其法、取其意,自行遣药组方。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组成】

旋覆花三两(9g 人参二两(6g 生姜五两(10g 代赭石一两(9g 甘草炙,三两(6g 半夏洗,半升(9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方解】旋覆代赭汤这个方剂,大家比较熟悉,而且是《伤寒论》中很有名的一个方剂。它主要治疗嗳气不除、心下痞,也可以治疗反胃。反胃就是呕吐,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气逆而不降,还时常吐涎沫。总之归结起来就是一点,胃虚气逆。这个痰就是因为胃气虚、胃气逆而产生的。因为气虚便是寒,这话讲过一次,但我还要再强调一次。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如果不理解这个,下面的方剂都不好理解。如果你讲胃虚了究竟是什么虚,阴虚、阳虚、还是气虚呢?这是一个胃气虚,可以由误治而成,也可以素来个人胃气虚而受寒所致。

本方的特点是用了旋覆花和代赭石。这两个药作为主药、君药,用生姜和半夏作臣药。在这个地方要注意了,生姜的用量要加大,在《伤寒论》中一般是三两,这里是五两,有的还需加量到半斤,以温胃降逆。然后再加上补气的药(因为原就有气虚),所以用了甘草、人参、大枣作为佐使药。旋覆花,我们知道它是归肺经的药,温性,可下气、除嗳气。对于一些有痰的咳嗽、有痰的喘,它都可以用,而且性子比较平和。在讲中药时有一句话:诸花皆升,旋覆独降。所有的花叶器是质轻的,都是浮而升的药,唯有旋覆花是下降的。旋覆花的质地很轻,但它的用量很大;反过来说,代赭石很重,但是它的用量很小,是旋覆花的三分之一。但在用量上没有人对旋覆花、代赭石的用量提出过疑问,这个问题就需要注意。代赭石是重镇降逆的药,可以入胃经,可以入肝经。凡是肝气、胃气上冲都可以用它,但它是寒性,在这个地方用它共同来降逆,为何用这一点呢?一个是因为重镇的力量比较强,但这里胃气虚寒而上逆,代赭石不仅重镇的力量比较强,而且性寒,胃气虚寒经不住重镇,所以在这里旋覆花的用量大于代赭石。

药性的问题在临床上经常看到有人用错,因为习惯认为金石药重,药用量都大,但是它要根据辨证来用,过量之后它就能损伤正气。所以有人可以看到,这边嗳气除了,呕吐除了,吐涎沫除了,这是代赭石的用法,可是它是一个虚证,一个寒证,所以到后来,胃脘部觉得胀闷气透不过来,同时感觉吃饭没有食欲。这就是用重镇药过度的一个表现。这里生姜、半夏、人参、大枣、甘草都很熟悉,都是反复提到过的。大家也知道,生姜温胃降逆,是呕家圣药,再一点它还可以行水,所以无论痰饮也好、水气也好,凡是胃气不降。它里面的津液就不得上布,所以用它和半夏既浊且降,在这里比较好。另外还有胃气痞而且硬,故用它来散积消食。所以在此生姜的用量就要大一些,小了就没用。

这里再反复提一遍良姜的问题,上次在良附丸中提了一下。良姜作为里虚寒用药很好,而且它有芳香之气,作为温胃散寒理气止痛很好,但是它比生姜燥。行水的作用也不行,这又是两种药的一个医别。所以这种情况用良姜不适合。在这些药里附带提一点,旋覆花是花,另外还有金沸草,在治疗里有一个金沸草散,和旋覆花散差不多的组成,其祛寒的作用比旋覆花更好,祛寒下气。用于感冒、风寒所伤的咳嗽,嗓子痒而痰不容易出来,与一些散风、祛痰、宣肺的药并用比较好。这个药有的时候在北京是没有的,刚来北京时只知道有旋覆花,不知道有金沸草,所以旋覆花、金沸草有时就混在一块。所以用的时候要了解一下当地的用药习惯,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用法。

我刚才还讲了两个药的配伍问题。我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老年人,整六十岁,直肠癌手术以后,呃逆、嗳气,不能吃东西,医生给他开的方剂都没错,用的旋覆花代赭石这个方剂,加上丁香、柿蒂,关键就是虚气的问题没有掌握好,代赭石的用量、补气药的用量没有配伍好,这是一。第二,由于他直肠开了刀,做了人工肛门之后,饮食要被禁止,只许喝点牛奶。吃了大概有五付药不行,找到我以后。就把原方加减变化了,以后把牛奶改成了米汤,而且告诉他吃热的,水汤越稠越好。所谓米汤就是熬稀粥,把米熬化了。这样粥就稠,另外在不够的时候,给他吃些藕粉,逐渐地加那些有渣滓的东西,逐渐给他喝粥,因为牛奶和米汤还是两回事。

还有一个问题,在辨证的时候没有讲过这一点,就是病人饿了老想要吃,而不给他吃,越不给他吃,他打呃打得越厉害。打呃要法意,不要把呃逆都当成胃气败。要注意呃是从哪儿打起的,气从脐下往上则为正气败;如果起在胃的,也就是起于中焦的足胃虚寒,这种情况比小腹上来的呃逆要好得多。

呃逆而能治和呃逆而不能治,又是两个差别,呕吐哕下利的哕,有人说就是干呕,这个争论挺大,有的说呃逆,实际上这两个都是形式,关键是食糜都是从胃中出来,不是从脐下小腹上来,这是用旋覆代赭汤时一个辨证的要点,先要抓住这一点。另外这种病人的舌头它必然是白的,虽有痰饮,但它不会厚。所以一般地不需要专门化痰。

橘皮竹茹汤

(《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二斤(12g 竹茹二斤(12g 大枣三十教(5枚) 生姜半斤(9g 甘草五两(6g 人参一两(3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呕逆或干呕,

【附方】

1)橘皮竹茹汤(《严氏济生方》)赤茯苓橘皮去白 枇杷叶拭去毛 麦门冬去心 青竹茹 半夏汤洗七次,各一两(30g 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15g)。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姜五片,水煎服)。功用:降逆止呕,和胃清热。主治:胃热多渴,呕恶不食。

2)新制橘皮竹茹汤(《温病条辨目)橘皮三钱(9g 竹茹三钱(9g 柿蒂七枚(9g)姜汁三茶匙(冲)。水煎服。功用:理气降逆,清热止呃。主治:胃热呃逆,胃气不虚者。

【方解】橘皮竹茹汤的方药配伍比较复杂,较难理解,因为橘皮竹茹汤一说就是虚热,可是整个方剂与旋覆代赭汤比较一下,生姜比它还多。甘草的用量多,大枣的用量也多,都比旋覆代赭汤分量还大,这些药物还基本相同,大枣、生姜、甘草、人参。一个是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一个是橘皮、竹茹,就这两个差别。而它的证就是干呕而哕者,就这个哕的证,和刚才讲的旋覆代赭汤证也差不多,这时候它也可以出痰饮。总的来说,由于胃虚,精气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就能够生痰,可是它用了大量竹茹,因为这个方剂整个是治胃气虚而夹有虚热,所以用了性偏凉的竹茹,所以这里可以说本寒标热,说它益气清热,其实是同旋覆代赭汤相对而言。在这里要特别理解胃气虚是本,气虚就是寒。它这里所讲的虚都是讲胃气虚,所以用甘草、用生姜,用大枣,分量都大。我们反复提到,《伤寒论》上要用人参,与我们现在用的人参不一样,它实际上是用于气阴两虚,所谓过去伤寒家讲甘草补气,人参补阴,过去都这么说。实际上是气阴虚用人参,这里必须提到这个问题。另外,我们还可以用《金匮要略》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方只橘皮四两、生姜半斤,煎分三服。这就更清楚了。

至于竹茹的问题,在以前也提到过,在这里能清胃平逆,因此能止呕、能除烦。它的作用比较灵活,橘皮的作用大家很熟悉,是辛苦温之品。功能理气健胃。方中气逆的时候并没有用降药,就是因为虚。一开始看这个方剂很不容易理解,特别是这个问题,它是热的,为何用半斤生姜,而那治胃寒证的旋覆代赭汤才用了五两生姜,二者几乎差一倍。照老的方法算,半斤是八两,而人参和甘草的用量也多。先应把这个关键问题解释清楚,所以大家要注意。中医的书,特别是中医的古书,一定要注意思考,它有的时候只说了一半。比如刚才说的气有余便是火,还有另一半它没说。其实一联系就很好理解,它既然有余是火,补气又要用甘温的,那么,气不够就是寒,所以这句话你不去想,就只懂了一半,我以前也说过。

关于下面的两个附方,一个也名橘皮竹茹汤,但是在不阿的证之下用。这里先讲第二千附方的新制橘皮竹茹汤,它是在胃热呃逆时用的。这个证与柿蒂舍起来,是温病后期出现的一种情况,所以在理解了丁香柿蒂汤的时候,这个方剂就好理解了。还有第一个附方的橘皮竹茹汤,它纯粹是胃阴虚,胃阴虚而有虚热,所以它用了这个方剂。这个方剂将来与下面的麦门冬汤可以联系起来理解。

还有前边有个竹叶石膏汤也可以理解,一个是胃有邪热用竹叶石膏汤;一个是胃阴虚、肺阴也虚、气逆而燥,所以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方,由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济生方》的橘皮竹茹汤就是以肺胃阴虚为主,然后用了枇杷叶。其他有橘皮、竹茹、人参。《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另外还有入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胃气也可以直接通于肺。所以又说;形寒饮冷,则伤肺。从这里也可以知道,胃肺相通,胃气正常。它可以这样散,胃气不正常,吃进去的东西就积在胃中,既不输往脾、肺,也不能下行入肠,就要生痰了,所以此时根据逆的程度,根据痰的多少,淡渗的药要用一点。这些一个是凭脉,一个是凭审证的经验,必须要经常注意观察。

这几个方剂在本科生的时候还可以机械地讲,到了稍微有基础,再往高层次时就要从这几方面讲,适当扩展开来,促进思考,作为提高。具体到方剂,自己下课了要很好地比较,比较得越细,心里就越有数。并通过这个基础到临床去体会,不然的话,就停留在这个方剂上。因此现在反复强调,知其法而不明其方,知我者生,学我者死,就是要抓实质和精神。画画是这样,好多艺术都是这样,我就强调这一点。我在这讲方剂课,基础课上也行,等到临床上学得差不多了就应该讲这些,属于两个讲法。

丁香柿蒂汤

(《症因脉治》)

【组成】丁香(8g)柿蒂(9g)人参(3g)生姜(6g)(原书不著分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胃气虚寒。呃逆不已,胸痞脉迟者。

【方解】丁香柿蒂汤就是治呃逆,这个呃逆是因胃肾气衰。因为胃肾气衰,所以要用温胃益气的办法来治疗。方中用上了柿蒂,是因为它是由胃气衰败所致,不能用重镇的办法,只能用苦寒、收涩的柿蒂。从这个地方回过来再看一看旋覆代赭汤,就可以理解了它用药的轻重。病人呃逆,气逆用重镇的办法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那多古人没有用重镇的方法治疗呢?原方用了收涩的办法,而且在那么多的温胃药中挑了丁香,这是为什么?丁香温胃行气,它兼温肾,有时也和温肾下气的乌药配合应用,这就能更进一步来理解它。乌药不是降气的吗?乌药顺气下行,也能温肾,为何不用乌药而用丁香呢。它不但不用下气的药,相反还用上升、调气的药。丁香是温胃调气,它兼温肾,加上了收涩的柿蒂,温胃顺气的柿蒂,就能导气下行归肾。还有人参、生姜,这里无非也就是益气温胃以散寒止呃。由于久病,或老年人胃气虚寒而呃逆不已,需要这样用。有的加人参,有的不加人参,甚至还有的没生姜,这个就是要看证的轻重、气虚的微甚;还有就是看呃逆的程度和刚才讲就是因它是从小腹往上冲。实际上,这个方剂掌握了这一点以后,就能够真正理解全部。

理气剂就举了这么一些方剂。再有些方剂就是临床上常用,如越鞠丸,而四磨汤就很少按原法这么用。还补充一点,四磨汤在什么情况下用,凡突然大恐,气急气逆,用这个倒还可以,总之这个方剂是可以行气降逆的。理气剂中有些方剂应理解它配伍组合的用法,将来对自己理解和运用方剂配伍,特别是在成方的基础加以化裁有很大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气剂—降气{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第二节 降气剂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焦树德)
中药小议;竹叶、竹茹、竹沥、天竺黄
化痰止呕要药半夏
中医综合-方剂学第二版(2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