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中国地域文化|蒙(内蒙古)

 

 

家长国学堂,细品国学滋味,同享传统文化,与爱好传统文化和追求人文精神的家长朋友一起,每日花几分钟时间,学一点传统国学,点点滋润,日日更新。

欢迎订阅微信版“家长国学堂”,微信号:jzgxt2014。周一学汉字,周二学对联,周三学诗歌,周四学蒙学,周五学经典,周六学家训,周日休息。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魂,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精神。五千年汉字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历史。

        家长国学堂,我们今天学习内蒙古的的简称“蒙”,感受数千年来在蒙古高原上呼啸着的腥风血雨,以及生存方式变化可能带来的民族个性和民族关系变化。

 

 

[字形演变]

 


 

[文化解读]

 

“蒙”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蒙,王女也。从艸冡声。”《尔雅·释草》:“唐、蒙,女萝。女萝,菟丝。”《诗·小雅》:“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毛传》的解释是:“女萝,菟丝松萝也。”

前后综合起来:蒙是女萝;女萝是菟丝;女萝和菟丝,又叫松萝。那么“蒙”就是松萝吗?不一定。




对松萝,我们现在的解释是:松萝,又名女萝、松落、龙须草、关公须等,属地衣门、松萝科,一般生于深山的老树枝干或高山岩石上,呈悬垂条丝状。《楚辞·九歌·山鬼》中有句曰:“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荔兮带女萝。”以荔为衣,以女萝为带,显然是林中女神的写照。




对菟丝,我们现在的解释是:菟丝,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全草,一年生寄生草本,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茎缠绕,黄色,纤细,直径约1毫米,无叶。

二者虽然都是药材,都呈丝状,但一个属于地衣,悬挂在木本植物尤其是松树上;一个属于草本,缠绕在草类植物上,明显不是一样东西。《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显然也是将它们当作两样东西了。

“蒙”的本义是草名,那它到底是女萝还是菟丝呢?我想只能通过它的引申义来判断。

“蒙”有遮蔽、覆盖的意思,如蒙面、蒙络。

“蒙”有隐瞒、欺骗的意思,如蒙骗、蒙哄。

“蒙”有承受、遭受的意思,如蒙羞、蒙难。

“蒙”有昏暗、愚昧的意思,如蒙昧、启蒙。

事物被遮住、盖住,就难以发现真相,就会被人欺骗;挡住了阳光,就会昏暗;看不清楚,就会陷入愚昧状态,启蒙就成为特别必要;覆盖、施加于其上,就得承受压力……这一连串的引申义,都把视线指向了体型较大的松萝,因为菟丝太细小了,它根本无法大面积地覆盖或遮挡事物。

据此推断,“蒙”的本义为女萝或松萝,其可能性大于菟丝。

 

“蒙”是鸿蒙。《红楼梦引子》中有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的构成是一团混沌不清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这个时代叫做鸿蒙时代。

“蒙”是蒙昧。人类社会和人心,其实一直处于鸿蒙状态之中。说是人类社会已经从蒙昧、野蛮走到了文明,实际上人心大多时候还深陷蒙昧与野蛮之中,离文明远得很呢。

“蒙”是启蒙。儒家认为,人天生就有良知明德,可惜一般都蒙着灰尘,整体处于蒙昧状态,启智发蒙便成为必然,于是便有了蒙学即启蒙之学。古代的小学叫蒙学或蒙馆,就是因为其担负着启蒙的使命。《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说一个人学习成长的途径,在于先将其先天明德擦拭明亮起来,然后使其脱胎换骨自我更新,最后达到并保持在至善至美的境界。教育之道的核心,永远都是启蒙。

 


“蒙”是山名。蒙山即东山,又名东蒙,是山东仅次于泰山的山峰,所以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

“蒙”是县名。《史記·老庄列传》:“庄子者,蒙人也。”蒙县在东周属宋国,西汉属梁国。

“蒙”是姓氏。秦国有蒙恬家族,以蒙山为氏,其祖蒙骜、其父蒙武以及蒙恬、蒙毅兄弟,三代都是秦国的名将重臣。传说蒙恬在北逐匈奴、修长城之外,还发明了毛笔,直接开启了汉字书写的新纪元。

  


“蒙”字最重要的义项,不是上面这些,而是蒙古——内蒙古、外蒙古和蒙古族的简称。

蒙古,是个汉文音译词。蒙古高原上曾经生存过的鲜卑人,其中一支的后裔,后来发展为室韦人。室韦人的一个部落蒙兀室韦,后来成为蒙古人的祖先。蒙古先被汉人译作“蒙兀”,后来又译作萌古”、“朦骨”、“萌骨”等,最后固定在“蒙古”上。这样,蒙古就由一个部落的名称,成为一个民族的称谓。中华民国后来提出的“汉蒙回满藏五族共和”中,“蒙”就是蒙古族的简称。




蒙古人中后来诞生了伟大的铁木真即成吉思汗,他率领他的蒙古铁骑南征北战,四面出击,不仅统一了蒙古大漠,而且向南征服了金国和西夏,更为了报复和惩罚敌人,以两个万人队的骑兵,像旋风一样向中亚和欧洲横扫过去,将这块广袤的土地都置于其马刀和铁蹄统治之下,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空前强大的蒙古帝国。



由于这场征战给欧洲人留下了太多的恐惧,后来的西方历史称其为“黄祸”。到了近代,西方人类学家划分世界人种时,干脆以蒙古人种来指代黄种人,蒙古人种成了亚洲乃至美洲所有黄种人的代称。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被朱元璋的明朝推翻后,蒙古人又被逐回大漠,但是随着满族在东北的崛起和清帝国的建立,蒙古族又归入大清版图。民国时期,苏俄觊觎蒙古高原,不断挑唆,终于造成了外蒙古的独立,蒙古高原分裂而成内蒙古和外蒙古两块。这样,“蒙”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简称,也成了蒙古国即外蒙古的简称。

 


看一看亚洲地形图就清楚,蒙古高原是一块广袤的大地,南边是阴山,东边是大兴安岭,西边是阿尔泰山,北边是俄蒙之间的一带山脉,从南向北,依次是戈壁、草原、森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古到今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家园。秦汉之前,这里生活着的是匈奴和东胡;南北朝时期,是鲜卑族;唐朝时期,是突厥人;北宋时期,又有契丹族和女真族;南宋之后,这里最终成了蒙古人的天地。在汉人的心目中,他们是戎狄,是异族;实际上自匈奴之后的北方少数民族,大多数可能跟我们汉人一样,都是华夏子孙。只是他们流落到大漠之中,选择了游牧生活;而我们留在黄河以及长江流域,选择了农耕生活。生存环境不同,生存方式不同,但人种相同,都属于黄皮肤、黑眼睛的蒙古人种。




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的性格确实不同。蒙古高原看似天高地远,一日之内天气忽风忽雨,一年之内气候酷寒酷热,严酷的生存条件,造就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没有坚韧甚至残酷的内心,根本无法在这里生存下去。从小马背上的骑射生活,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在与大漠上的其他部落、与南方的汉族对峙冲突中,一直扮演进攻者和剽掠者的角色。




现在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越来越定居化,更多的牧民则转化成农民、工人或市民,游牧民族不“游”了,蒙古人还会保持以往的勇敢和剽悍吗?还会产生以往历史上那种部族矛盾和民族矛盾吗?应该不会了。农业、工业、商业的侵蚀,最终将柔化蒙古人的内心和肉体;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可能最终将转换成人与自然的矛盾。



 

 

“家长国学堂”的体系和分层

周一|汉字|核心汉字和汉字文化|文字

周二|对联|词句训练和对联文化|词句

周三|诗歌|审美教育和诗歌文化|篇章

周四|蒙学|启蒙教育和蒙学文化|基础

周五|经典|经典学习和核心文化|提高

周六|家训|家庭教育和训育文化|为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蒙古往事:历史翻页
蒙学
《蒙学备览》目录
“蒙书”《声律启蒙》
蒙字
蒙学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