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辛:美学大师的泰山情怀

       公元735年,年轻诗人杜甫北游齐赵,朝拜泰山,俯仰之间,豪情万丈,遂写下了与此后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诗风截然不同的不朽名篇《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十几个世纪过去,泰山依然巍峨,《望岳》妇孺能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描述人生境界的流行警句。
  公元1986年,著名美学家、书法家、北京大学教授,64岁的杨辛先生多次登临泰山,创作了《泰山颂》一诗,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歌颂泰山的经典之作。以饱含深情敬意、墨迹浑厚遒劲的《泰山颂》阐释了《望岳》的真意以及岱宗的精魂:“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1999年、2000年,年届77、78岁的杨辛先生登临泰山,将《泰山颂》先后刻石于泰山南天门景区和天外村,络绎不绝的游人纷纷将碑刻收入数码相机,留下美好的记忆。

泰山之缘

  “五岳之首”直插云天,蔚为壮观,而往来的游人从山脚逶迤盘旋到山顶,宛如游动的巨龙。也许有一天,你曾与一位优雅而矍铄的老者擦肩而过,这就是《泰山颂》以及《泰山美学考察》的作者、泰山现代美学研究的开创者、北京大学的名师——扬辛教授。而且如此邂逅也不算是奇遇,因为从1979年至今,杨辛教授徒步登临泰山38次,登泰山40次了。
  2006年夏,应中央电视台邀请,年届85岁的他,乘缆车上山,从山顶徒步走下泰山,此次是他第41次登泰山。
  杨辛教授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是中国美学界很有贡献、很有影响的人物。留心和关注学过美学发展的人,大都知道北京大学扬辛先生与甘霖先生合著的《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和《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年)呢!其中《美学原理》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富有民族特色的教材,二十余年间,重印二十余次,发行量近90万册,曾被国家教委评为高校优秀教材。
  杨辛,1922年5月出生于四川巴县,12岁时父母双亡。做过学徒、卖过报纸,1946—1947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师从著名画家徐悲鸿、董希文等。其间当过家庭教师,参加过学生运动,后投奔解放区参加革命。1956年,杨辛到北京大学任教,此后一直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杨辛曾被打成“黑帮”,干过锅炉工、管工、木工等。1960—1988年,杨辛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主任,1989—1990年,任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1982年至今,先后在中央电大主讲《美学原理》和《艺术欣赏》(书法部分)等课程。曾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美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山东省泰山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泰山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美学原理》(合著)、《美学原理新编》(合著)、《师岱堂集墨》、《杨辛独字书法艺术》等著作。而作为书法家,杨辛的书法作品曾入选《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选》和《北京大学名人手迹》等,广为日本、美国、法国、韩国、加拿大诸国的书法爱好者珍藏,他本人也多次赴日本、美国、法国等地讲学、举办书法个展。
  作为绘画系出身的美学教授,自己也未曾预料到,退休后的生活与工作,竟与远离京城的泰山结下不解之缘。
  按照美学原理,美在于人与自然的互动,但缘分毕竟需要人的主动,所谓“山不就我,我去就山”。1979年,杨教授赴济南参加美学研讨会,会后与友人结伴登临泰山。从望岳到登临,杨辛终于领略了李白的“目尽长空闲”和杜甫的“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更重要的是,泰山仿佛一位静候已久的知己和导师,瞬间应和了杨辛先生全部的人生理想与美学理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美的创造在于心与自然的默契与沟通。但打动杨辛先生的,不只是泰山壮美的景色,还有泰山默默记录着的中华民族的厚重的历史与文化。
  回到北京,杨辛先生意犹未尽,感觉泰山仿佛在远远凝视着他,在期待着他,要通过他讲述什么。于是,杨辛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泰山,由一年登泰山一次到一年两次、三次,而且每次都力争徒步攀登。数年之间,杨辛先生几乎踏遍泰山群峰,博览泰山历史。但他说:每次登山,体会都不一样,总会在某一方面有所发现、有所丰富,对泰山的理解也更深一步。因此在每次登临之后,杨辛先生都要挥毫赋诗,以言心志,至今已创作了30余首歌颂泰山的诗歌,著名篇章有《太阳与人》、《挑山工》、《玉磴颂》、《秋日登岱顶》、《泰山遐想》和《赠泰山友人》等。1991年秋,他在岱庙举办了“杨辛泰山诗书展”,并将所有展品无偿捐献给泰安市博物馆,另外,杨辛先生还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师岱堂”。清代画家石涛曾题诗说“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如今杨辛先生也可以说“泰山是我师,我是泰山友”了。好友陈玉龙则称他为“泰山迷”。
  1986年,有关部门将泰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请北京大学有关院系帮助考察论证其科学、美学、历史价值,已经堪称“泰山知己”的杨辛先生参与了《申报书》撰写工作。他负责撰写泰山的美学价值部分,于是,一代美学大师杨辛先生以思考结合亲感,以深情融合责任,写出了严谨优美的《泰山的美学考察》。1987年,泰山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这份申报文件,不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第三世界最优秀的《申报书》,其中《泰山的美学考察》一文,也堪称现代泰山美学的奠基之作。
  1999年8月4日,一个炎热的夏日,77岁的美学家、书法家、北京大学教授杨辛先生第29次地踏上了泰山的石阶,参加《泰山颂》刻石落成典礼,同行的有北京大学副校长迟惠生、原副校长梁柱、泰安市委书记莫振奎等。
  《泰山颂》不但是对泰山美学和泰山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汉字书法艺术的杰作,曾在美国、法国展出。另外,《泰山颂》由著名作曲家刘炽谱曲,由北大教师合唱团演唱,在北京高校合唱音乐会上获得了一等奖。1987年,经杨辛先生的老友、书法家钱绍武书写,《泰山颂》悬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厅。
  2005年10月27日,泰山文化国际大会暨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泰山举行,杨辛先生特为大会书写大幅《泰山颂》表示祝贺,并在信中写道:“泰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泰山也是一所人生的大学,它启迪人生、激励人生,使我的晚年获得新的生命。”
  杨辛先生以泰山为师,但并不自称为泰山之友。因为他面对泰山,感受的是一种宏大与厚重的阳刚之美,近似于伯牙鼓琴时,钟子期领悟的“峨峨兮若泰山”之境界。

泰山之美

  泰山古称岱宗,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代,在年龄上足为五岳之首。山脉连绵,盘踞数百公里,形势厚重。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相对高差达1300米,所以视觉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的雄伟气势。更兼古松巨石,深溪飞瀑,云海翻腾,景色十分壮丽,堪称中国山岳中壮美的典型代表。
  但泰山能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名山”的盛誉并不完全得之于雄奇壮丽的风景。正如杨先生在《泰山的美学考察》一文中所说:“泰山的美并不仅限于自然特征,还涉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泰山的美和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进一步阐述说,泰山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当之无愧。首先,从政治上讲,泰山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是国运昌盛的象征。其次,从哲学上讲,泰山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三,从伦理学上讲,泰山体现了民族的一种人格精神。第四,从美学上讲,泰山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体现了民族宏伟的气魄。这几个方面,都是我们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我把泰山称作'华夏之魂’,因为泰山和黄河一样,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象征着中国人民的伟大、质朴、勤劳、智慧和坚韧。”他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欲得泰山神,当识泰山人’,意思是结合我们民族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把握泰山的美的丰富内涵。”
  《泰山颂》广为流传,识得泰山人的杨辛,也很为泰安人认可。他从考察泰山美学,探索泰山精神,以此,客观上推动泰山经济发展。深受泰安市从政府到百姓的尊敬。一次,在泰山的盘山路上,一位素不相识的挑山工,热情上前打招呼。泰山人的亲切,让杨老先生感到格外温暖。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据历史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筑坛设祭,表示归功于天,此为“封”,然后又下山到小山丘上设坛祭地,此为“禅”。保存在岱庙的篆书十个字残石,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泰山封禅由此拉开帷幕,经汉、唐、宋到明清,泰山封禅祭祀活动绵延千年,泰山成为江山一统的神圣象征。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2400多年前的一天,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登临泰山,其感受据孟子描述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按孔子自己的说法就是“仁者乐山”了。所谓“小天下”,当是超越小我,胸怀天下,因为山是稳定与厚重的象征,且只有给予不求索取,这是典型的仁者情怀、儒家品格,所以才为仁者引为知己。后代范仲淹等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儒者登高的典型感受。清代的一位泰安太守曾刻石说:“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可见泰山是儒家精神的象征和寄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孔子之后的2000多年里,无数文人墨客到泰山揽胜抒情,仅有名有姓的诗人歌咏泰山的诗歌就有近千首,留下碑刻一千多块,其中秦“泰山刻石”、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北齐“经石峪大字”、唐“纪泰山铭”等均为顶级国宝。泰山因此被称为“中国书法博览馆”,当然泰山的文化蕴涵并不限于书法,泰山可以说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高耸云天的博物馆。
  “救国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这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为泰山辛亥滦州烈士祠题写的壁刻。1933年,冯玉祥隐居泰山时,磨制石章,刻上“要记着收复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对联,印制出售,并以所得收入作办学基金。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与苦难伴随,而仁人志士为国家与民众流血牺牲,巍巍泰山以及烈士纪念碑等是爱国主义传统的历史见证。
  作为美学大家,杨辛教授在《泰山美学考察》等文章中对泰山美学的构成和特征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高度赞扬了泰山蕴涵的人文精神价值。关于对泰山的审美变迁,杨先生认为历史上曾经历过“自然崇拜”、“比德”和“畅神”三个阶段,而从对自然的崇拜发展到比德、畅神,体现了实践中人和自然关系的变化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表明美育代替宗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最终的畅神阶段,审美达到了不粘不滞的自由境界,人们优游沉醉于山水松石之间,在自然中陶然忘机。这种“溶于自然、归在于攀登”,要在攀登中形成自己乐观进取的人生境界,在攀登中,将实地感悟和泰山历史文化的学习相结合,才能逐渐地将泰山精伸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去。他书房中还挂有一幅字:“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一位84岁的老人,身体硬朗,精神活跃,这可能是泰山给予的力量与热情,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至高境界。
  但美学大师目光并不局限于巨石古松、云海烟霞、楼台碑刻,“欲得泰山神,当识泰山人”。杨先生曾带研究生到泰山授课,并多次亲自访问泰山人,包括挑山工,从那里获取最直接、最朴素、最能体现泰山精神的素材。听到挑山工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泰山,他不禁落泪,并写出了“青春献泰山,风光留大众”和“盘中千滴汗,长忆泰山人”的诗句。
  仁者爱人,重义轻利,善美结合,应该是泰山精神的精华,也是杨辛教授人格魅力的所在。
  非典肆虐的时候,杨先生从电视上看到白衣战士奋战在抗非典一线,非常感动,为此专门创作了17幅作品。一天凌晨4时,杨先生忽然想到,“病室中白衣天使的微笑,是人间最美的心灵,它带给患者对生命的信念和力量”,立刻起身挥毫创作了《微笑》,为抗击非典的英雄们留下了真善美的写照,表达了自己的爱戴与敬意。南方洪水爆发,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救助灾民,杨先生思绪澎湃,挥笔写了一幅大字“风雨同舟”,该作品后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2006年8月,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杨辛先生,捐助五名当年考入北京高等院校的泰安籍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近年来,杨辛教授在默默地筹划着,准备将来将自己多年来创作、收藏的艺术作品,陆续地无偿捐献给北大图书馆。他说:“作为教师,我不是美的占有者,而应该是美的传播者。”
  在攀登泰山盘道时,杨辛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巨手擎天门,玉磴七千层,当年凿石者,化为泰山魂,汗入两溪水,风过万松鸣,留下无字碑,悠悠伴白云。”以此歌颂劳动者的创造和智慧。先生借此教导我们:泰山魂源于泰山人,而且刻写在无字碑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辛先生,祝您百岁生日快乐!
他是一代美学大师,但是很多人看不懂他对泰山的评价
著名美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杨辛的书房,朴素的书架上装满了书,宽大的书桌最适合写字,墙面上挂着各种书画...
我和我的祖国 | 杨辛:登泰山而悟生,赏荷花而好洁
书法《杨辛“泰山颂”》等两幅
美学大师身居斗室参悟生死 退休后44次登泰山成长寿秘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