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段几乎湮灭的古传:太昊帝尧开创虞朝

先秦时期,因为诸子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找依据,他们采取的统一的办法就是“托古改制”,先找一个古代的帝王,把他说成圣王、明君,然后把自己的观点依托在这位帝王身上,说自己的观点是这位圣王、明君早就实行过的,他们因此开创了盛世,也因此你成为圣王、明君,美名千古传,以此来取信于当时的统治者,毕竟当君主的谁不想自己的国家强盛?谁不想当个千古明君?诸子们就是利用这个心理,而且依托的古帝王越古越好,结果是大家抬出的古帝王越来越古,其规律是越是后出的排得越往前,时代也就越古老,所谓“譬如积薪,后来者居上”,结果到了战国末期,就有了一大堆的“古帝王”,传说中的古史也被向前无限拉长,这就是顾颉刚先生说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这是事实。

现在历史教科书都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其实这个在史学界也是略有些争议的,因为在夏朝之前,还有一个国家性质与夏类似的朝代——虞朝。

黄帝战蚩尤(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虞朝(有虞氏)——最早的朝代

战国到秦汉,人们托古的古帝王一大堆,时代都延伸到最早的开辟之时,可先秦人承认的朝代却没那么多,他们本来在夏朝之前推出了两个朝代唐和虞,唐是指帝尧,虞是指帝舜,所以先秦书里会见到“唐虞”连言,如《论语·泰伯》载孔子曰:“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孟子·万章上》载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郭店楚墓竹简里有一篇儒家子思学派的《唐虞之道》(简文写作“汤吴之道”),[1]也是讲唐虞之事的,说明战国时期“唐虞”的确被当做两个朝代,而且是搞“禅让”的代表。

可不知道为什么,大部分古书里只承认四个朝代:虞、夏、商、周,其中古人认为“虞夏同科”,虞、夏算一代,所以仍旧说是“三代”,比如《墨子·明鬼下》说“且惟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圣王”。因此,在先秦两汉的典籍里,说到一些故事或典章制度的时候,总是有虞氏(虞)如何、夏后氏(夏)如何、商(殷)如何、周如何,比如: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宣子曰:'昔丐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

《司马法·天子之义》:“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

《慎子》(佚文):“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

这种话在《礼记》各篇里所见尤其多,如:

又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明堂位》:“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

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尽举。新的出土文献资料里,有上博简《容成氏》,这是一篇带有纪史性质的古书,它从容成氏、大盈(庭)氏开始直到垆跸氏,先说了十位远古的帝王,之后就是古帝“又吴迵”,即“有虞迵”,还说“又吴迵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三十有七年而殁终。”[2]有虞迵之后才是尧、舜,似乎认为有虞氏比尧、舜还要早。奇怪的是这里面炎帝、黄帝、颛顼、帝喾之类一概没有,说明《容成氏》创作的时候,新兴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还没编出来,他们知道的除了一堆传说中的古帝王就是儒墨推崇的尧、舜、禹、汤、文、武。

总之,战国之时人们就认为最早的一个朝代是虞(有虞氏),这个应该有历史依据,近世的一些学者如杨向奎、王树民、罗琨等先生都指出在夏朝之前应该还有一个虞朝,[3]并作了许多有益的分析和研究,是正确的。

从战国后期到秦汉间,人们都相信帝尧是唐或陶唐,唐(陶唐)又在虞的前面。童书业先生经过考察文献后认为帝尧本来和陶唐、唐都没什么关系,是墨家推出尧、舜禅让说之后为儒家所接受,舜是有虞氏,而儒家就根据虞夏时期有个曾“有此冀方”的大国叫“陶唐”以及“唐叔虞”的名字杜撰出来个“唐”安在帝尧身上。

[4]童先生之说是否确实且不论,尧号“唐”之说则的确是出自儒家之口,只不过儒家出此说可能并没有童说那么复杂,不过是受了墨家“有虞”说的影响。在先秦的出土文献里,“有虞氏”、“唐虞”之“虞”没有写作“虞”的,都是写作“吴”,[5]《说文》:“吴,大言也。”(此据段玉裁本),又说:“唐,大言也。” “唐”、“吴”的意思完全相同,怎么会这么巧呢?唯一的解释是儒家看到了墨家推出了“吴(虞)”,他们连类相及,又推出了一个和“吴”含义相同的“唐”,这样唐、吴(虞)相及而禅让,合情合理。儒家此说出来,后人就把它和陶唐氏联系上了。

实际情况是先秦两汉的典籍里,普遍认为唐不算朝代,尧、舜都属于虞,古人编《尚书》,《尧典》也算在《虞书》里。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虞”是墨家先推出来的,墨家说话相对谨慎一点(其实也有很多的瞎编),他们讲一些三代的故事,常引用《书》来证明,的确有古传做依据;而“唐”是儒家后推出来的,而且没有什么史实为依据,纯属杜撰。同时,在先秦时期,墨家名声显赫、传播广泛,影响力巨大,因而“虞”被接受了;而儒家的影响力就很小,自己内部说说还行,对外则没有多少影响力,就没有被学界所接受,故而我们能看到的“唐虞”连言,也只出现在儒家文献里,其他学派都不提。所以,帝尧号“唐”或“陶唐”,明明白白地是战国时儒家虚造出来的一笔伪史,并没有什么可信度,却被后人奉为圭臬。

虞舜孝行感天(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虞朝与五帝时代

不过,其他很多学派却是承认尧、舜的,二人属于哪个朝呢?夏朝是禹开创的(实际上建立夏朝的应该是夏后启),尧、舜在禹前面,自然他们不能算是夏,因此只能是虞朝的帝王。更进一步,他们模糊知道古传中虞朝有五帝,可惜是哪五帝他们已经搞不清楚,这个难不住头脑发达、编造技能高超的战国诸子们,他们创制出一个全新的“五帝”系统,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其实这个系统编得极其可笑,因为黄帝、帝喾、帝舜是同一个人(神)的分化,[6]五帝里面有三个是同一人,这个系统还怎么立得住呢?不过古人不管这个,只要有人编,就有人信,这个五帝系统被写入《五帝德》《世本》之后,又被汉代的司马迁拿过去写入《史记·五帝本纪》,这个事情就确定下来了。

那么在朝代上古人是怎么安排的呢?这个问题,童书业先生作过一番很深入的考察研究,他发现古人说的黄帝等“五帝”都是把他们当成虞朝的帝王,所以他提出“五帝同属虞代说”,[7]他这个看法的确有见地。本来到了战国的时候,“五帝”传说已经是一个几乎湮灭的古传,但是他们确信在夏朝之前还有个虞朝,一个朝代总得有帝王传承,因此大家就可以明白,司马迁作《史记》首列《五帝本纪》,之后依次是《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他明显就是把《五帝本纪》当成《虞本纪》来处理的。

其实,虞朝的五帝并没有失传,还在《山海经》的《海经》部分里明白地记载着:

《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大荒北经》: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釐姓。

就是帝尧(太昊、昌意)、帝挚(少昊、玄嚣、帝鸿、青阳)、帝韩流(乾荒)、帝颛顼、帝丹朱(驩头),是帝尧开创了虞朝,他是第一任帝王,所以称“太昊”;帝尧之后是其弟帝挚即位,是兄终弟及,故称“少昊”。“昊”或作“皞”,和“嚣”、“敖”、“豪”都是一音之转,本是同一个词的分化,就是“首领”、“君长”的意思,“太昊”、“少昊”就是大首领、小首领之意。

古书里说玄嚣就是少昊,“玄”、“幺”古同字,《说文》:“幺,小也。”“幺嚣”就是“小嚣”、“小敖”,也就是“少昊”,二者音近义同。少昊帝挚之后是帝尧之子帝韩流(乾荒)即位,传位给儿子帝颛顼,帝颛顼又传位给儿子帝丹朱——虞朝从帝尧始到帝丹朱终,一共传了四代五帝,所以虞朝的确是真正的“五帝时代”。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笔者在《太昊、少昊与上古东夷民族》和《〈海经〉“群帝”考》两篇文章中都详细论述过了,[8]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汉代开始说太昊是伏羲氏、少昊是金天氏云云都不可信。

有人会质疑:既然真正的虞朝“五帝”还保留在《海经》里,那么战国时期的史学家们怎么不采用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战国以前,《海经》还是靠图画加巫史的口头解说来流传,是巫史内部相传授的一种历史知识,也是一种比较隐秘且专业的文化传承。

所以大家才会明白《海经》里为什么那么奇奇怪怪、神神秘秘的巫风浓厚——这种东西,不具备广泛性和普及性,在战国以前,其内容多不为外人知道;到了战国时期,文化发达了,私家著述兴起,专业的巫史们才逐渐把口传解说记录成文字在社会上传播。因为这种传承有自己独立的渠道和方式,它不会受当时战国时期胡编乱造“古史”的影响,大多还保留了古传的原始状态(也有不少为后人所增添篡改的),这是好的一面;坏的一面是其流传的面小,不能广布于社会。所以虞朝的“五帝”系统虽然保留在里面,却不为社会上的史学家们所知,他们才另起炉灶重编一个。


五帝(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太昊帝尧开创虞朝

有人会问:你说帝尧开创了虞朝,有什么根据呢?这当然是有的,只是这个说法几乎湮没不为人所知了。

从先秦两汉以来的古书里都说黄帝战蚩尤,然后黄帝一统天下,上引童书业先生说,黄帝等帝王都是虞朝的帝王,就该是黄帝开创了虞朝吧?也不是全是如此,比如古书里都说是黄帝伐蚩尤,可还有一种很不起眼的“异说”:

陆贾《新语·思务》:“尧承蚩尤之失,而思钦明之道。”

《后汉书·张衡传》载张衡上疏云:“凡谶皆云黄帝伐蚩尤,而《诗谶》独以为蚩尤败,然后尧受命。”

北齐《邢多五十人造像记》:“堂(唐)尧至圣,尚致阪湶之师。”


北齐《邢多五十人造像记(局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知道,从西汉初的陆贾开始,就有一种说法,是蚩尤败亡之后就是帝尧受命为帝,还说在阪泉和蚩尤打仗的是帝尧,孙作云先生甚至认为黄帝和帝尧是同一个人。[9]这个记载,和大家公认的黄帝伐蚩尤的说法不同,所以信从的不多,就逐渐澌灭了。可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那些繁琐复杂、详尽曲折、为大家所追捧的记载越不怎么可靠;相反,越是那些看上去简简单单、像是随便说说、并不怎么彰显的记载反而越比较可信。

就笔者的看法,“蚩尤败然后尧受命”之说是真正的古传,只是它被编造的古史给淹没没能流传开来。黄帝(帝喾、帝舜、帝俊)本来就是皇帝、上帝,是帝尧一族的最高祖先和至上神,也是以帝尧为首的有虞氏联盟各方国部族共同尊奉的高祖和上帝,和蚩尤发生战争的就是帝尧一族,他们战胜了蚩尤,就托名是他们的上帝打败了蚩尤,这个和后来禹征有苗、夏启伐有扈、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却说自己是受上帝的命令“恭行天之罚”如出一辙。

蚩尤被消灭之后,帝尧一族取得了方国联盟盟主的地位,建立了虞朝,帝尧就是虞朝的第一任帝王,称为“大皞(太昊)”。帝尧之后才是其弟帝挚(帝鸿)即位,是为少昊,所以清代学者崔述说:“少皞氏固当继太皞而帝”,[10]认为太昊、少昊是先后相继的两位帝王,其说至确。杨宽先生则认为“少皞当为大皞之后,故名少皞”,[11]准确地说少皞应该是大皞之弟,是继大皞而帝者,故名少皞。

黄帝(或帝尧)与蚩尤之战发生的地方,《山海经·大荒北经》里说“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逸周书·尝麦解》里说“(黄帝)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这场大战的主战场是在冀州。这场战争的路线说得比较详细的是《归藏·启筮》说:

“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初学记》卷九引)

这里面涉及到许多重要的上古地名。羊水即《山海经》中的洋水,何幼琦先生指出即今天的沭河;[12]九淖就是涿鹿,或作“浊鹿”(《史记·五帝本纪》索隐)、“独鹿”(《逸周书·史记解》),出土文献中或写作“蜀禄”(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见威王》),“蜀”、“独”古书里也都是通假字,出土文献中尤其常见,[13]其地即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的独山湖,独山就在湖中(即独山岛),涿鹿就是独山之麓。虞夏时期有个氏族居住于此,称为蜀山氏,也称蜀或淖,《山海经·海内经》说“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郭璞注:“《世本》云:'颛顼母浊山氏之子,名昌仆。’”郝懿行《笺疏》:

“《大戴礼·帝系篇》云:'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仆氏,产颛顼。’郭引《世本》作'浊山氏’,'蜀’古字通'浊’,又通'淖’,是淖子即蜀山子也。”[14]

涿、浊、蜀、独、淖都是通假字,所以都是一地。周朝的时候此蜀国迁徙至今泰安市西南,《左传·宣公十八年》:“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杜预注:“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即其地。秦汉以后认为蜀山氏在四川,那是绝大的误解。《逸周书·史记解》里说:

“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鹿,诸侯畔之,阪泉以亡。”

这里面所说的“阪泉氏”就是指蚩尤,“独鹿”就是涿鹿。空桑也称穷桑、穷石,就在今山东曲阜,那里从黄帝到颛顼都是用作都城的。蚩尤从洋水出来,沿着流沙(泗水)一路北上,占领了涿鹿之后继续北上伐空桑的黄帝,结果失败被杀,就是这么个过程。那么“冀州之野”和“中冀”应该就在空桑一带,绝对不会跑到更远的山西去。“冀州之野”应该是指鲁西平原的某个地方。景以恩先生认为古冀州当指以泰山为中心的南北地区,特别是泰山之南与曲阜之北、蒙山之西与大野泽以东地区,[15]大概是有道理的。

古人以帝王之居为“中”,虞朝的时候其都城在空桑(今曲阜)就是天下之中的“中国”。《左传·僖公二十一年》里载子鱼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杜预注:“司,主也。大皞,伏羲。四国伏羲之后,故主其祀。任,今任城县也。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四国封近於济,故世祀之。”

任在今山东济宁,宿在今山东东平,须句在山东梁山,颛臾在今山东省费县,都在济水流域的山东省西部,说明风姓的太昊一族主要是活动在济水流域的鲁西地区。那么冀州或中冀一定距离空桑不远,应该在鲁西、豫东一带。山东省西部和北部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鲁西北平原区是黄河冲积而成的,故也称“黄泛平原”,总之都是平原区,沃野千里,至今都是著名的粮棉产区。上古时期此地当有个国家叫“冀方”,是陶唐氏之国,故《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是也。以国名为州名,因而有冀州之说,后人又据此以为帝尧居冀州,也是一种附会。

《山海经》的《海经》部分里,说到了虞朝的史事,也记载了“虞朝五帝”帝尧(昌意)、帝鸿(帝挚)、帝韩流(乾荒)、帝颛顼、帝丹朱,也说到了夏朝的事情,与夏朝有关的人物鲧、禹、夏后启、夏耕、夏桀等等,可让人奇怪的是《海经》里根本就没提到有“虞”或“有虞”这么个国,曾经有朋友专门向我提出这个疑问。

其实,《海经》中是有“虞”的,只不过《海经》是夏朝遗民的作品,夏朝的时候虞已经没落,不那么知名了,故而记述少而已。上面已经说过,先秦的出土文献里,国族名的“虞”统统都写作“吴”,无一例外,而《海内东经》中有记载说: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西。”

雷泽在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和山东菏泽、鄄城一带,《海内东经》说雷泽在“吴”西,这个吴绝不能是周代姬姓的吴,应该就是虞夏时期的“虞”,即虞国。雷泽在虞国的西边,那么虞国就是在雷泽的东边,与有虞氏都空桑相合。周朝的时候这个虞国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那当时迁徙的结果。至于虞国的人呢?也是有的:

《大荒西经》:“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

《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

这里面的“吴回”、“吴权”应该作“虞回”、“虞权”,就象郭店简《唐虞之道》中把“虞舜”写作“吴舜”一样。[16]“虞”是以国名为氏者,他们应该是虞朝之后、夏朝之时虞国的两位国君。可在战国之时,楚人编排世系,把吴回拉了进去,《世本·帝系篇》里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了陆终,陆终生了六个儿子,最后一个是季连,是芈姓楚人的祖先。

[17]《史记·楚世家》则说是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和吴回,后面的相同。安大简中有一种记载楚国历史的古书,里面则直接说帝颛顼生老童,老童生了重、黎、吴、韦(回)四个儿子,其中的黎是祝融,[18]说法又与《世本》《史记》不同,本来是一个人名的“吴回”变成了吴、韦(回)二人,甚不可思议,这明白就是楚人的附会,他们真实可靠的历史应该是从殷末周初的季连(鬻熊、穴熊)开始,以上均系攀附,《海经》中也根本就没说吴回、吴权是谁人之子,可看看古人所说虞幕、虞舜、虞思、虞遂、虞阏父之类的名称,就知道他们二人是吴(虞)国人,“吴(虞)”是以国名为氏,“回”、“权”都是名。

《海经》中既有吴国,也有吴回、吴权,“吴”就是“虞”,说明在《海经》的时代虞国仍然存在,而且有国君传承,此国一直传到周朝,可算是历史久远、源远流长了。

要之,在战国时期,人们相信在夏朝之前还有个虞朝,也称有虞氏,这个虞朝是在黄帝一族战胜了蚩尤之后,由太昊帝尧开创的方国联盟式的国家,共传了五帝,所以也是“五帝时代”,其国家就在以空桑(今山东曲阜一带)为中心的鲁西一带。此有一定的古传作为依据,相对可信。只是关于五帝和有虞氏的古史失传,战国人多所篡改、编造,人们已经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了。

[1]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57-158页。

[2]《容成氏》简次讹乱,诸家编连不同,此据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研究》,中华书局2016年,第26页。

[3]杨向奎:《应当给“有虞氏”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文史哲》1956年第7期;王树民:《夏、商、周之前还有个虞朝》,《河北学刊》2002年第1期;罗琨:《“有虞氏”谱系探析》,《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

[4]童书业:《“帝尧陶唐氏”名号溯源》,《古史辨》第七册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1-23页。

[5]白于蓝:《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0-361页“吴与虞”条。

[6]王宁:《“黄帝”考源》,《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7]童书业:《“帝尧陶唐氏”名号溯源》,《古史辨》第七册下编,第12-16页。

[8]王宁:《太昊、少昊与上古东夷民族》,《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王宁:《〈海经〉“群帝”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9]孙作云:《黄帝与尧之传说及其地望》,《孙作云文集》第3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上)》,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7-139页。

[10] [清]崔述撰:《补上古考信录》,《续修四库全书》第45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0页。

[11]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七册上编,第239页。

[12]何幼琦:《〈海经〉新探》,《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

[13]《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第674页“蜀与独”条。

[14] [清]郝懿行撰:《山海经笺疏》,《续修四库全书》第1264册,第242页。

[15]景以恩:《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16]《郭店楚墓竹简》,第157页。

[17]秦嘉谟辑补:《世本》,《世本八种》本,第12-14页。

[18]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

编辑:知北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上古三皇五帝的故事
三皇五帝
中国历代帝王简介01
“三皇五帝”现在只记得黄帝,炎帝,其他的三位“帝”,和其他三个“皇”呢?
历史上的三皇五帝
中国上古简史(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