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夏始祖“周族”起源考:本叫夏人,为政治联盟改为周族。

作为将举国蛮夷都整合为华夏人的周人,其为这块土地后来的主体民族--汉族,立下不朽之功。其族群,无疑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族群;其所创建的国家--周朝,无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

所以考证其族群发源史,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件乐事。

在这里我舍弃了历来那种其发源自夏代始祖的古老传说,而主要依赖辽、金、元、清等后世已知的少数民族政权崛起史,去比对“还原”周人起源的可能状态

因为在人类发展史上,这些起初部落状态的族群在后来崛起过程中都有着共同近似的经历,所以其经验可以非常有效的去帮我们还原周人起源史。

一、

在这里我们首先得知道:在周文王之前,周人实际是不识字的部族

所以早前我提到过的人类文化经验:因为不识字,这类族群的记忆基本都不会超过祖上3代。故而甲骨文上的周武王向上追溯自己先祖,也仅到祖父--季历为止,这都是直接证据。

所以那种周人源自夏朝的传说,根本不靠谱,故而抛弃。

二、

周人实际在抵达“周原”这地方后,才叫“周人”。

那么之前他自称什么呢?显然是“夏人”。

周,实际是“国号”。国号来源主要有两种:1、地名;2、带有自夸性的词汇。

这正如契丹人建的叫“辽国”,女真人建的叫“金国”,蒙古人建的叫“元国”与四大汗国,满人建的叫“清国”一样。

但夏人选择国号为“周”到底属于哪个?暂为悬案。

因为现在无法确定是先有“周原”,还是“周人”。如果先有“周原”,那么肯定就是采用地名制;如果先有“周人”,后来为方便缅怀先祖创业功绩而将此地追溯命名为“周原”,那么就是另一回事了。

尽管从甲骨文里得知商代已有“周国”,但目前无法确定此“周国”的方位就位于后来夏人建立的周国那里。

三、

“周”的本义是什么?

如果国号采用地名制。也即姬周与古周国确实有渊源,如《诗经 大雅 文王》里那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像是对其暗指一样。

古周国为商族人攻灭,但甲骨文没交代是否对其“灭族”。按历史经验,要对一规模型群体实施完全灭族的可能性很低,因为通常会有逃亡者存在。有些逃亡者还能再次繁衍壮大族群,有些则可能融入其他族群。如果是古周国的贵族有人成功逃亡,然后到夏族那里寻求庇护(不排除有姻亲等其他密切关系),那么就有可能将其国家记忆延续下来。这正是高丽王国与高句丽王国的渊源关系。并且,商代的古周国被灭时间与后来周人出现时间中间几乎没有什么间隔,代际间的记忆是可以得到有效传承的。

古周国的“周”字,郭沫若解释为“密集的田地”,似乎很有说服力,但我在此阙疑。

因为甲骨文属于商族人独有,所以“周”实际是商族人对看到的古周国人形象的自己内部描述,而不识字的古周国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国名被写作“周”。

就目前已知,商族人对这些不识字的族群的文字命名:要么是人物形象突出特征的白描,如头戴羊角的“羌”,舞蛇的“夷”,带假面的“鬼'等,要么是直接采用该部族的族徽,如“矢”

“周”的甲骨文显然跟人物特征白描没关系,而确定性的指向其“族徽”。

要涉及到“族徽”,那就更复杂了。因为族徽的取样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具体实物的白描,也可以是某种宗教寓意的符文,等等。无论哪种,又关联到非常多的具体物象。所以郭的解释,仅仅是其繁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所以我在此阙疑。

但必须得再说一遍:因为甲骨文没有交代“周国”的地理方位,所以我们暂无法确定“周原”即是古周国的原活动区。这也就导致无法确定:古周人与周人是否必然存在渊源联系。

四、

如果采用的是“自夸性词汇“,那么“周”在夏人的语言里的本义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要知道,“周”这个字,实际是不识字的夏人从商族人那里“借来”的“字”

也就是说在“借来”之前,“周”这个自称的发音字(tjww)已经在夏人那里使用了。

这也意味着涉及“周”的数以百计的同音或近音字,及其代表的本义,都可能是夏人原来的意指。

我们甚至不能排除,“周”的发音可能来自其他不同语言部落给予夏人的“尊称”,如“大清”源自蒙语dacin(至高无上国),而被夏王采用。

若是,到很可能源自其最重要的盟友:姜氏部落。

据推断,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便已改称为“周”。

(实际上,甲骨文最早只追溯到“王季”这代,并无传说中的古公亶父。即便其真实存在,因周文王时才有文字,所以该人真名也不会叫“古公亶父”,最多是“音近”。)

而晚到周文王时,商国的叛逃祭祀官才将甲骨占卜术及甲骨文带给周人。这时文王才采用了应是音近的“周”字作为明确的国家称号。

五、

通过以上论证,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周人实际是夏人自己为建国而改的统一称号。

参考后世其他少数民族崛起过程,我们可以确信:周人实际是以夏族为主的诸多部族混合体。

因为仅靠单一血缘族群,小部族是没有机会崛起称霸的。

要在残酷的竞争环境里壮大自己,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迅速吸收其他部族。

以满族为例,之前血缘族群叫女真。但迟至1635年才由清朝第二位皇帝--皇太极,改名而来。这是对当时生活在满洲地区所有族群的统一称呼。也即从此脱离单一血缘族群而走向新的混合族群。

由于当时女真人正处于蒙昧开化期,所以也就没有汉家那种浓重的“文明礼教”所束缚的对族群混血非常谨慎、乃至部分人很忌讳的种族文化意识。

这种新出现的混合族群,是在后来对汉人帝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性原因之一。

以此参考周人的诞生史。

当也处于蒙昧阶段、但已有远大志向,而自身血缘族群规模偏小的夏族首领--古公亶父或季历,决心要迅速壮大族群以争霸时,其所能采取的最优策略也只能是这种模式。

当然,更多的部族采取的是“同化”政策,即将其他小群同化入自己部族。但这需要个前提,即该部族规模要显著大于被同化部族。汉族能不断同化其他少数民族,而不被逆向“同化”,根源就是在于其“大”。“大”,使得那些暂时统治汉人的少数民族政权,始终将汉人群体视为国家的最大威胁。

考虑到那时姬族规模有限,姜族规模不小,还有其他中小部落族群等,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是夏王实际采用了联合创造新族的方式。

根据“周之兴也,鸑鷟(yue zhuo,即凤凰)鸣于岐山”--《国语 周语》的记载,以及岐山周原遗址的考古佐证,大致可以推断出:这次夏王率其他酋长共建周国,并共用“周族”的地方,的确是在“岐山”。

到此,周族,作为一个全新的混合体族群,才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六、

从本文讨论的由“单一血缘的夏族到混合血缘的周族”这一历史过程,也能解答一个重大历史疑案:周人为何在翦商后,会非常乐于将举国蛮夷都整合到自己的族群--华夏族。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周族人口原仅占全国总人口的4%,商族20%,剩余76%都是其他大小族群。所以称之为“举国蛮夷”。

(这是我早前从文化上独立的推断结果。间接回答市面流传的:汉族基因70%为O系,而孔氏商族基因C系,东周贵族N系,这一现象的原因。岂是巧合?)

按中外各国历史经验,这种少数族群统治大族的国家,极少发生:小族去同化大族的事。

但周人就这么干了。

难道周人就不担心这种政策有可能导致自己被规模人口远大的多的商族反向“同化”吗?

参考后来流入汉地的各少数民族,都曾金戈铁马、叱咤风云,乃至建立过大帝国。但最终无不因人数相对少而被汉族同化。

周人应该有过此顾虑,但周人就是这么干了。

这主要归功于周公,即周武王弟弟--周公旦。

他应是人类史上第一个拥抱世界各族人民共同走向大同社会的梦想家。

所以他把自己当作人类救世主。故而制礼乐,以宗教形式让周人将其传播给当时已知的世界。并积极吸纳皈依者到自己族群。

甚至可能就是他把原“周”的字也改成了新“周”,即在下面加一口,显然意指:王道乐土!

后来周人儿女的确也基本完成了周公的理想,即将:举国蛮夷,合并为新华夏族。

不过也为此付出族群代价:即周族被其他族群融化。代表就是周语消失,而新归化者们在学周语时各自留下浓重地方口音,这便是“方言”起源

附:

始于“戎”“祀”,甲骨文上的“天干地支”造字起源考。

商周巨变——从举国蛮夷,到汉族诞生史

借《封神》热,说说:商族为何是异族?

汉族诞生极简史

黄人、白人、黑人、外星人,都是华夏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陶氏图腾“释义”(4)
你想不到的历史:从夏、商、周的始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看商代起源
周灭商:历史上第一次明确的东西对决是怎样发生的?
看《大秦赋》必须知道的一个问题:统一中国的嬴姓部族从哪里来?
周朝君王系列第①篇
殷商古国——犬国,狼性部族,曾替商王伐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