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老中医姜春华的学习方法(1)
威灵仙/于郑州
(本图书馆方剂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后使用)
【作者筒介】姜春华(1908~),江苏南通人。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在理论、临床、医史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对于哮喘,肝病咀及活血化痰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著有《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病理学》、《中医治疗法概论》等,近与脏象研究组台著之《肾本质研究》被译为日文出版。
历任国家科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套委员、《辞海医药》分册主编等职,并被选为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务委员。
我出生在江苏南通,父亲业医。我小时候资质愚鲁,老师常斥为“拙物”。父亲说;“拙不要紧,但能坚持学习,可以学好。古人说‘勤能补拙’。孔子的学生曾子最愚鲁,可是传孔子之道的是曾子。”勤能补拙这句话鼓励了我一辈子。
我青年时喜爱书画,白天到晚用心临摹碑帖画谱,虽严冬酷暑不怠。而父亲希望我继承家学,做一个医生。但我不能放弃我的爱好。那时写北魏体很风行,我跟王圣华先生学北魏,他是书法家李梅清(清道人)的学生。有一次他对我说;“你学金石书画,是一种爱好,得下好多年苦功方可成家,且你先得有社会地位。可是它无补于国计民生。我看还是把医学学好,可以为人们解除疾苦。也能解决生计问题。”我觉得老师的话是阅历之谈,开始放弃了文艺走上学医的道路。
我对于诗词也爱好,作为工作之余调剂精神之用,以欣赏为主,自己并不赋诗填词。因为诗词格律森严,又无天才,唐来人以此为专业,一辈子苦苦为之。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即使学也万万超不出他们。
在家读了点医学启蒙书如崔嘉彦《四言脉诀》,雷公《药性赋》,汪切庵《汤头歌诀》等,这些书都是要背诵的。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也有人批评过,认为只要理解不要硬背。不过我认为有许多基本的东西一定要死记,理解与背诵两者不可偏废。
我年轻时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是“纯信”,而是“有疑”。备了一率簿子题为“医林呓语”,专摘录医书中不切实际的记载,对于前人所用方药也常思考它的主导思想在哪里,为什么用这类方药,其中有哪些不切合的,哪些可以师法的,这才有益。我不喜欢跟着人家脚跟转,古云亦云。
十八岁到上海,寄居亲戚家,凭着在家学了一点点东西,为同乡看看病,因为年轻又没有多大本领,所以病人不多。这样,我就有充裕的时间学习。我常跑旧书店、图书馆。那时提倡“国故学”,如梁启超、胡适都写了国故书目。我非常倾慕清代考据家的渊博著作,象顾炎武、王念孙父子诸人都是我钦佩的人。
梁启超说:“现在的学问面很广,要看许多书籍,但时问有限,所以有的要精读,有的一般浏览。”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于是一有空便按目录阅读十三经注疏,周秦诸予(包括老子、庄子、苟子等),二十四史,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以及明清各大家文集。末元理学、释道回耶、稗官野史之书我也读。
对我思想最有影响的是王安石、张居正的著作,两位政治家的思想对我医学上起了很大作用。同时也阅读了西方的好多哲学、心理学和动物、植物、矿物、物理科学方面的书。近人著作如康有为、梁启超、胡适之等著作也不例外。由于对学问有了兴趣,所以如饥似渴。学问家虽没做成,但是丰富了精神生活,收获可算不小。
有人说读了那么多与业务无关的书.是否值得?倒不如把这些时间统读医书。我说,我体会读医书是取得资料,有了资料怎样用,要看你的思路。资料象一盘珠子,耍把它形成一只蝴蝶,就要靠一根线穿。
思路好似一根线,耍穿成什么便可穿成什么。一个人的思路形成要有多方面的学问。否则,思路就狭窄,专业就不能有大成就。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我对某一病人某一诊次的不同情况各有不同的思路,我认为这与各方面学问是有关的。
自己零零星星买了许多中医书籍,没有一个学习计划和自学的方法,正好陆渊雷先生收弟子(函授),我报名入学。课程,第一学年《伤寒》为主,《药物学》、《内经》中阴阳五行、脏腑部分与西医解剖、生理、细菌学同时并进;第二年是《金匮》为主,辅以《内经》中六气、七情、渗断,结合西医病理学。陆先生是革新派,当时有人称为沟通派,他教中医也大胆地教学西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陆先生教法是先打好基础,培养自学能力。他境;“譬如开矿,我授以工具。”的确,他不是从桃树上摘下桃子给人吃,而是教人自己种桃树。我看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提倡。现在的教学,象母亲抱着孩子走,不让下地,在课堂里天天灌,日日填,结果不能独立思考,缺乏自学能力。陆先生编的讲义是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他把《内经》中同类的材料汇集在一起,然后进行分析,这个方法我把它继承了,在学习上很为得力。尽管观点上不一定相同,但我不入室操戈。
函授的本身就是自学。养成了自学习惯,可自然而然地学下去。不过方向要对头,方法要正确,否则会南辕北辙,或走入歧途。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指出正确的方向、方法。
欢迎你进入威灵仙的360个人图书馆
http://www.360doc.com/myindex.aspx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春华:我的学习过程
名老中医之路—姜春华
读《名老中医之路》有感
梁漱溟:中西学术之不同
一位西医的分享: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李蔚普:给初学中医者的十封信(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