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油画家周武发:军事题材作品赏析,喜欢的快来看看播
油画家周武发:军事题材作品赏析,喜欢的快来看看 播报文章
人文小三发布时间: 17-10-3115:02
周武发,汉族,1961年生。1979年参军,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十二届助教研修班、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油画艺术硕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高级创作研修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通州油画学会副主席,北京服装学院硕士导师。现工作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
代表作品有:油画《邵家庄伏击战》、《上甘岭战役》《71770部队特种兵大队新兵张小勇姜浩王二柱等》、《五大书记》、《抗联》、《金戈铁马》、《阳光总在风雨后》、《胜利》等。
2000—2016年为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21军军史馆,47军军史馆,15军军使馆,等单位分别创作大型油画作品《马石山十勇士》,《延安颂》、《峥嵘岁月》、《邵家伏击战》、《上甘岭战役》、《夜袭阳明堡》、《毛泽东夜宿界石铺》、《海洋深处的早餐》、《伯力会议》等。
主要获奖:
油画作品《海洋深处的早餐》参加“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并获得优秀奖;油画作品《71770部队特种兵大队新兵张小勇姜浩王二柱等》获“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二届全军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油画作品《国殇》入选北京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获银奖;《岁月·历史·伤痕》入选庆祝建国50周年全军美展并获优秀奖;油画作品《风雨急》入选全军抗洪美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作品赏析
周武发《抗联》作品赏析
2017年作 260x350cm
此幅作品入选2017年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
周武发先生的这幅《抗联》,绘制的是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于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在非常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雪夜树林,一队东北抗日联军的人马正在悄悄转移。天空未见飘雪,而林间厚雪覆地,可知大雪刚停,战士们乘着此时无雪飘落,雪光反照,路面是亮的,便加紧前行。画幅的聚焦点在队伍为首的十几名前锋战士身上,他们的穿着并不统一,但大都穿着棉袄,头戴毡帽,有的战士颈上系着围巾,有的戴着手套,可见天气的寒冷恶劣,体现了战士们无畏严寒的勇敢精神。冲在最前面的有七名战士,正在向画面右侧行进,他们身体前倾略弯着腰,雪深过膝,他们通过弯腰来降低身体重心,以便在雪地行动。他们每人手里都握着一杆长枪,因为向来前锋一行都肩负着保护队伍责任,所以此时,他们每个人的精神都高度集中,不敢有丝毫懈怠。细看每个人,他们神态各异、造型各异、行为动作也全不相同,然而却能让观者感受到他们身上那毫无二致的英勇无畏,足见周武发先生对人物的掌控能力和刻画能力。
再看远景部分,树林深处,光线阴暗,两队人马分别从右侧、后方,向前汇聚,而林深不见尽头,观者可以想象队伍的后续部分在雪地密林中艰难前行的情形。
此画周武发先生采用倒“S”型构图,最大限度的展现了空间布局。而空间立体感,亦是此画最为精妙之处。以画面左中穿着米黄衣服、向右侧立着的战士为界,他的右侧,是向右行进的队伍,临近他身后有大量人马,正朝着观者走来,远景部分,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密林深处向前行进,因此构成倒“S”型,画家选取“S”首段这个转折点为构图的主视角,让观者一目了然抗联队伍的行进方向,且遵循近大远小的构图原则,更加突出空间立体感,构图独具匠心。
周武发先生大胆采用厚重的色彩,使得画面张力十足。近处的人物线条细腻精准,用曲畅、穿插的线条勾勒人物形象的轮廓和结构,因而人物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此外人物细节和光影处理的也非常巧妙,以厚涂和平涂结合的手法来绘制近景中的人物,增加笔触的质感、凸显人物的造型。远景则重在光线与阴影,以平涂、薄涂、散涂结合的手法将人物、树林、厚雪一一描绘,人物与树木的穿插对照,积雪的明暗深浅,在周武发先生的笔下毫厘必现,每一处细节都彰显出他的高超技艺、精湛手法。
中共中央分别于1948年1月和1949年5月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种光荣斗争历史应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这是一个光荣的队伍,周武发先生用手中的画笔,再现历史,再现东北抗日联军的革命精神,他笔下的每一个战士都是那么的生动形象,每一个人都是整个集体的缩影,从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到千千万万的抗联战士,可以想象千千万万个这样的雪夜,这样的艰难行军。此画倾注了周武发先生对抗联战士的崇敬,体现了他对那段艰难岁月的讴歌。历史是需要被铭记、被反复提及的,如此,才能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幸福,因为我们当前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辈从荆棘丛中开辟出来的。
周武发《金戈铁马》赏析
2016年作 200*240cm
此幅作品入选2017年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13届全军美术作品展览”
这幅画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以概括的方式象征表达了我国现代军队、军人的风貌。
画面前方一队人马,后方一辆重型坦克,加之黑白烟雾弥漫,似是在做军事演习。画面依然是1:2的比例划分。左边一人骑马入镜,马足交叉,有小步走的动态,马上之人双手紧握缰绳,也可感知其驭马的动态。他的上身、脸部有一部分光线被挡住了,可知其左边有东西遮挡,此乃画外之物,拓宽了表现空间。这占了画面左边三分之一的篇幅。画面横向中线偏右,一名军人侧身向右站着,看向镜头微笑,光线完全照亮了他的正面,通过光线强调了轮廓,作了突出,显得光明、美好。全画只有他立于地上,其他人都骑着马。另外,这名军人的身高也设定得特别高,显得尤为伟岸,英姿勃发。他是全画的焦点、中心人物。他牵着一匹黑马,这黑马与左边军人所骑的红棕色的马相互有交流,很是有趣。后面马上几名军人神态各异,但都精神饱满,总体表现出轻松、自信、积极的情绪氛围。现代背景下,这些战士依然需要骑马,说明条件艰苦,对比表现出对乐观向上的戍边战士的歌颂。
全画光影交错,富于变化。用光线来制造层次,突出表达,自然无痕。人物表现准确、生动。内容丰富。
周武发《五大书记》赏析
2012年作 120*86cm
周武发《西陲屏障》赏析
2016年作360*180cm
这是一幅表现解放后军士在国家西方边陲与当地人民一起熟悉地形要塞的画作,表现了军民一心、共护疆土的爱国情怀。
画中朝阳初升,阳光从画幅的左下方角度照进来,画作构图也斜分近、中、远三块,三个山头高、中、低,配合光线方向,自然无痕地做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效果。画面左边二分之一的篇幅画了一块高地上骑马瞭望的军人和乡民,其中最右边拿着望远镜的军人是个焦点,他的位置和左边的人略有隔开,他骑的马差不多正面朝向观众,他和所骑的马打光的面积也最大,而且他的马还正好站在悬崖边上。所以,无论是构图还是光线还是画面内容,他都绝对地吸引了观众的视线。这几匹马也按远近来安排,并且马头朝向不同,所以光照不同,相对位置也有前后,又是一重立体表现。画面最左边有位当地百姓,他看着“镜头”,这样就加强了画面内容与观众的交流,让人更有代入感。再者,他骑的马并未画完全,画面左边缘从他的背部截断,让人更有一种他骑马入画的错觉,也加强了代入感。左边这七人中央靠后又有一位乡民,他身上暗部最多,对比突出了他手中飞扬的鲜艳红旗,红旗也是画面的关键点之一,它吸引了视线,也给画面增加了亮色。由此也可感知到高山上的猎猎强风。上方又加点黑云把画面压暗,与右边远山白雪对比,突出远山白雪的明亮、温暖、洁净,这同时也使得画面更干净。右边中景又有一对人马相随,以最右边拉马的军人为引导出画,不论是他的身体姿势还是所处位置,都有一种向右出画的趋势,也拓宽了此画的表现范围。他后面有一个戴着紫红色头巾的人,也是差不多处于画面二分之一偏右的位置,左手向前举起,像是在指挥前方拉马的军人,又引导着后方的跟随者,也是这幅画的一个次焦点,他身上的打光也比较多。这队人马与雪山之间又有画得更小也更简略的一小队人马,他们所处的位置也更低。这样的人马安排配合群山走势,丰富了画面内容,同时也使得画面更立体,更有空间感,更有张力。
纵观全画,明暗变化丰富,光线生动有活力,暗处细节也很多,光线的使用是这幅画的一大亮点。敷色自然、匀称,线条稳健,人物表情生动。人物安排也疏密有致,人多却不挤不乱,画面简洁干净,内容丰富,乃匠心之作。
周武发《活捉杜聿明》赏析
2011年作 350*200cm
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画。1949年1月10日,是淮海战役的最后一天。国民党军的主要指挥者、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司令杜聿明,在这天被俘。他的被俘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结束的一个标志。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直抵长江北岸,使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南京和上海处于我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所以,活捉杜聿明事件有较大的纪念意义。
这幅画中,黑烟四起,战争激烈,雪地湿滑,阳光明耀,照亮了被捉的以杜聿明为首的国民党的几个军人,突出主体。其四周散布着手持步枪和卡宾枪的解放军士兵,围守着杜聿明等人。杜聿明一伙人中,有受伤后相互扶持的士兵,有垂头丧气的士兵,也有低头举手投降的军官和士兵,各具代表性,都沉默着,表情沮丧。唯有杜聿明不同,他手插口袋,淡定地看向前方,阳光照亮他的面部,使其表情能明显地展现出来,可感受出他的处变不惊。他立于画面横向三分之一的分割线之处,无论是构图上,还是光照上,还是形态神色上,他都以与众不同的特点吸引着目光。背景里还有很多解放军士兵在作战,有一些大炮等现代化军事装备。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表现了我军已处优势,胜利在望,营造出一种积极的氛围。画面空间旷远,大气磅礴。
构图严谨有序,人物性格鲜明,内容丰富,空间宏大,依然利用了光线来表现、突出人物、主体。现实与想象的表现相结合,具有象征意义。
周武发《抗联1939冬》赏析
2016年作 80*160cm
抗联指的是东北抗日联军,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
193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大雪没膝,东北抗日联军陷入了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苦斗时期,杨靖宇领导的第1路军各部指战员们,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冰天雪地之中吃树皮、嚼草根,与超过自己几十倍的敌人频繁作战、坚持斗争、苦苦周旋,部队减员过大,无法补充,困难日益加重,游击战争遭到严重挫折,杨靖宇同志不幸于此役中壮烈牺牲。
此画画的就是这个背景下的一幕。黑夜,白雪覆地,反照光明,细树光秃。一队人马从画面左上方斜坡上蜿蜒而下,画面近处横向中线左边有一人在招呼着后面的人跟进,左手通红,冻得厉害。他右手扶着一根棍子,棍子上红旗飘卷,可见风势之大。这红旗是画中最醒目的所在,也代表着一种革命精神,是抗日联军心之归属。近景四人之中,左数第三人是画的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的头领。他头戴毡帽,表情凝重,身着军大衣,从着装及其颜色上,和其他三人区别开,显得突出。另外几人身上都绑着弹药,带着枪支,随时准备开战。杨靖宇的后面站着一位头裹纱布、鲜血浸出的伤兵,面向“镜头”,表现出虚弱的模样。后面的人群相互扶持着向近处走来,虽然条件艰苦,情势不容乐观,但人心还是统一的。近景有一条蜿蜒向右下出画的泥路,看得出是才走出的路,所以前方应该还有士兵,这是画外的表现。未见飘雪,马背上也没有雪,可见是化雪之时,路面湿滑,士兵们的鞋上也都是雪和泥,湿寒之甚。右高左低的倾斜地势,加上黑夜、寒雪,给人一种不安定的感觉。强调条件的艰苦和抗联士兵的坚持,表现出一种压抑的氛围。红旗漫卷,颇具壮烈感。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的关心,以及对抗日联军深切的崇敬之情。
周武发《战役3》赏析
2009年作 200*160cm
这幅画表现了抗日战争的一幕情景。
远处黑烟四起,军人提枪奔走,还有一些车。近处图中右下有一个躺着的日军尸体,画面最前方有个我军士兵,右手持刀刺向左下方,但手臂微有弯曲,看得出是犹豫松了劲,眼睛看向“镜头”,表情夸张,张嘴大喊,左手即将抬起,似乎是想遮挡什么。有种前方有突发紧急情况、致使他瞬间转移注意的意味。他的右后方紧挨着有个人,左手提着枪,右手拿着手榴弹,有顺势要扔出去的态势,他也是张嘴喊叫着。他再后方又有一人,镇定地拿着枪瞄准“镜头”,或可感觉观者这一边原也有敌军,这扩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他的左边(画面左边)高举刺刀,像要向左刺下去,而左边他面对的方向有一个日军,右手将刺刀伸出来对着他,另一方面却又低头掩面屈腿,恐惧至极。这个日军士兵后方另一个日军士兵看着那位要刺向他前方战友的军士,双目睁大,惊惧大叫。画左还有一位我军士兵,他跪在一个日军士兵后背上,双手握紧刺刀,像在攒劲,要奋力刺下去,而趴在地上那个日本兵则紧闭双眼,张大嘴巴呼喊,表情狰狞,那种惨叫之象,让人不忍。画中他的左边悬挂耷拉着褪色破旧的日军旗帜。
这幅画展现了我军的胜利与其中的不易,惨烈的代价,一个个生命的挣扎。画虽无声,却似闻千里轰鸣。两军殊死搏斗,一瞬间的危机,惊心动魄。阳光热烈,映衬着战场厮杀,视觉、心理冲击猛烈。人物表情逼真、动感十足,层次突出,空间感强烈,光影真实。内容丰富。处处都透露着作者不凡的艺术匠心与扎实的绘画功底。
周武发《八路军女战士》(站)赏析
作品规格:80*120cm
这幅画画的是一位八路军女战士背靠石头侧身看向镜头微笑的情景。她表情洋溢着自信,但右手不自觉地去摸身后的石头,双腿并拢,一脚后退,也不经意间表现了她的紧张。脸部、右手用厚底透明罩色,光影和敷色技法的选择使用,使皮肤观感更好,更真实,质感突出。其服装亦然。轮廓边缘的柔化也淡化了勾勒痕迹,突出立体感。背景也是极为简略,用厚涂画了个大概,但同样不失立体,得益于作者对物体结构、质感的把握。有远有近,焦点透视,女主角面向镜头微笑,让人似觉在与之对视,视觉心理冲击强烈,设计很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北抗联:一支不该被遗忘的队伍
日军侵华战争老照片 惊现东北抗日联军战旗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烈士纪念碑
抗联在山里尚有物质储存 为何杨靖宇会弹尽粮绝牺牲|杨靖宇|日军
卓娅发《抗联标语树——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照片
“当年日本关东军被抗联拖得有多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