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沂孙篆书的取法与师承


杨沂孙(18121813--1881)清代书法家。


 杨沂孙在少年时期就已开始学习篆书以及篆刻。《观濠居士文集》卷下《印印记》载:“余年十三,先君自昆陵携示吴圣俞所作篆及刻印,曰彼与尔同岁,而才艺若此,某不言而心羡,退而私习篆刻,乃居乡曲,无所取资。”可见杨沂孙13岁即开始研习篆书及篆刻,文中虽未直接提到对篆书的学习,但从学习篆刻必先习篆这一常理,我们可想而知,杨沂孙篆书学习应始于此时。

杨沂孙作品欣赏  小篆四行书 立轴 纸本

  杨沂孙对邓石如的了解,完全是朋友前辈间的信息传递。杨沂孙在常州读私塾期间结识了几位前辈,对他日后研习邓石如篆书创造了绝佳条件。一位是经学家、“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张惠言,张惠言曾随邓石如学习篆书,对邓氏篆法推举倍至。另一位是吴育(字子山),长于书印,他与邓石如的弟子包世臣是至交。还有一位就是杨沂孙的老师李兆洛(字申耆),更与邓石如父子交往密切。杨沂孙耳濡目染之间,便对邓石如书法产生景仰之情。

杨沂孙作品欣赏 书法 立轴 墨笔纸本

  道光十六年丙申秋,杨沂孙在昆山得邓石如篆书横幅一件。在其《观濠居士文集》卷下《跋完白山民分书楹帖》云:“丙申秋,于昆山得篆书横幅。壬寅冬,江阴孔省吾以分书十四字赠余。余心仪手追,欲究其妙,犹恨得之不广也。丙午秋,山民之子守之来虞,过从累月,观其作书,悉其旨趣,知宗风之不堕矣。”可见杨沂孙当时对邓氏书风之痴迷,又:“余初知山民,以吾邑翁竹君,后益服膺。恒思多聚山民各体书。及官新安而果如夙愿。然不久而尽失之,意常忽忽,以为大憾。私论山民书当为本朝第一, 唯刘文清(刘墉)可颉颃。而篆隶两体刘皆无之,又在布衣,故为独绝也。”

杨沂孙作品欣赏  书法 屏轴 纸本

  杨沂孙把邓石如篆书列为清朝“第一”,甚至超过当时书名极高的刘墉。但是杨沂孙对篆书的学习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邓石如的模仿上。而是从小学入手,精研石鼓文、两周金文,融会贯通而最终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杨沂孙作品欣赏  书法 立轴 水墨纸本

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对杨沂孙书法大加赞赏曰:“篆法高古,一时无双,实在邓完白之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如李氏所言,杨沂孙出自邓石如,而又能去其躯壳,直追而上,慕石鼓体势,仰吉金法度为我所用,实在难得,的确“出完白山人之上”。

杨沂孙作品欣赏  篆书七言 对联 纸本

 清代学者、书法家、杨沂孙好友翁同和,在日记中曾记录与杨沂孙交往之事。《翁同和日记》同治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记:“到厂得见邓石如对联屏幅数事,皆佳,携归细玩。”又,五月二十七日记:“杨呀.......携归之邓字,咏春云恶劣不堪,急卷还之。”翁同和亦以书法名于世,然而杨沂孙学邓石如字青出于蓝,尤其将金文、石鼓笔意融入小篆,变圆转流美为方严高古,开篆书之新风,故翁氏信从之,足见翁氏对杨沂孙书法的肯定。

杨沂孙作品欣赏  篆书节录庄子 四屏 水墨纸本

对于小学的学习杨沂孙主要得力于恩师李兆洛先生。李兆洛(1769-1841), 字中耆,晚号养一老人,江苏阳湖人(今江苏江阴),嘉庆十年进士,工诗文,精考证,尤嗜舆地学。清代书院教育发达,在全国为数众多各类书院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学术研究和德行修育为主要内容的。这类学院纷纷聘请著名学者担任主讲,其中不乏学问精邃,且以书法知名者,李兆洛即在其中,受聘于江阴暨阳书院。书院教育不仅注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书法教育。在此环境下杨沂孙不仅在做学问方面得到老师的良好教育,还培养了他学术研究的习惯,并在德行方面也有了极高的修为,这也是其醇和、中庸、典雅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杨沂孙作品欣赏  隶书“邹孟轲母” 立轴 水墨纸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讲座 | 邓派篆书流变(七)
清代杨沂孙篆书欣赏
清 | 杨沂孙篆书大全
杨沂孙 篆书国风 两篇八屏立轴
清代 杨沂孙 篆书《在昔篇》立轴
清代篆书再一次兴起,在众多书家中杨沂孙所作内容尤为新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