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龟兹古国 第10章


第十章

       美丽迷人的绿洲风情


       无论你是来自何方的客人,走进库车,都会看见高耸入云的天山雪峰正在对你点头微笑,洁净清凉的龟兹川水会为你擦亮风尘仆仆的眼睛。穿行在洒满阳光的街巷中,听着大清真寺悠长清亮的祈祷声,从那些高鼻、蓝眼睛的维吾尔人的眉宇间,你一定可以感觉到那绵延几千年、时隐时现的古龟兹人的血脉的跳动。站在哈拉墩古城墙的残垣前,你会浮想联翩地去追忆这个古老王国昔日的显赫与荣光。迎面走来的库车姑娘,穿着飘逸的艾得莱斯长裙,洋溢着青春的欢笑,会让你惊讶几千年前从中原传来的丝绸,竟会被演绎得如此浪漫;制陶人家古朴别致的陶瓶上,似乎还能看到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身影;从小巷传来的和着“弹拔尔”的演唱,难道不正是让“芙蓉滴露香兰笑”的龟兹乐音?这座古城,有着太多的历史,太多的传奇,太多的色彩,太多的风情。它会让你沉醉,迷恋,流连忘返……


       一、库车巴扎的古国情调

       到了库车而不逛巴扎,就不能尽得龟兹古国乡土风光之妙。

       巴扎,维吾尔语的意思就是集市,库车巴扎是人文地理、民族风情的缩影,称得上是塞外“清明上河图”。

       库车的巴扎名扬西域,在南疆的五十多个县市中颇负盛名。清末《新疆图志》中专门提到库车“巴扎之盛,一如温宿”。在清末,温宿府就在南疆重镇阿克苏,库车巴扎可以与府治重镇比肩,可以想象其名气之大。巴扎是新疆绿洲文化的“名片”,谁想了解新疆,就应该去巴扎。谁想认识库车,更应该去巴扎。在那里,可以领略到它那许许多多妙不可言的新奇处,还可以亲切地感受到龟兹古国血脉相传的真实历史。

       库车分新老二城,新城在老城之东,街道呈规整棋盘形,有的街还分上下道;道侧绿树婆娑,街心花木繁茂、幽雅、干净、美观、明朗。巴扎的起点就在新城巴扎大院,由此可以直到老城的西头,最热闹时可绵延数里之遥,好像是通往龟兹古老历史的长廊。

       说不清道不明库车的巴扎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否可延伸到龟兹王绛宾娶解忧公主女儿弟史为妻,汉安西都护府迁至延城或者更久远的年代。

       根据库车维吾尔族老人的回忆,在他们小的时候,库车老街上,除了维、汉、回各族人的商店、作坊以外,还有英国人商店约四十多家,俄国人商店五六十家,此外,土耳其、印度等国的商人也在巴扎上收购过皮毛、棉花和药材等土特产。



       巴扎是库车各族人民的民间博览会和交易会。库车人自豪地说:“库车在巴扎上除了‘鸡奶子’找不到,要什么有什么。”《宋史》中有两句谈到古代龟兹“市井”的话:“国城有市井而无钱货,以花蕊布博易”。那就是说,除了丝绸商人带的中外货币之外,龟兹本地没有货币;当地人在“市井”买卖时,是以棉布作为流通媒介,由此可见库车巴扎历史之悠久。在库车巴扎可以观看维吾尔古老民间贸易的众生百态的锦图:有自制木器的老人,有闪烁着龟兹古国色彩的手工铜器,有继承古老纺织品历史的艾丽丝绸,有展现龟兹石窟图案的手工刺绣,还有龟兹画家后代的彩绘匠人。

       有的小巷,被理发业全盘割据,任凭街上人声鼎沸,这条巷子里的一对对师傅与顾客却凝神屏息好像喧闹大海中的一角无风的小港。在一个大院子里,挤满了各种大小牲畜,“哞哞”“咩咩”之声不绝,那是专门的牲畜巴扎。


       (一)烤羊羔肉

       还未走进巴扎就远远闻到梭梭柴烤羊肉串洋葱混合孜然的香气飘了过来,你会被这种独特的异香熏醉。到库车的旅游者,大多会被这种最闻名新疆的鲜嫩库车羊羔肉烤成的羊肉串惹得垂涎欲滴。


     (二)馕中之王

       和烤羊肉摊子在一起的还有卖烤包子、炸锞子、肉馕和馕圈的。说起库车的馕也是远近闻名。库车的馕十分特别,大而薄,直径足有一米左右,称得上是“馕中之王”。在老街每条街道都有一两家打馕世家和固定馕坑,专门为本片区老乡打馕。一家人打一次馕可以吃一个礼拜。未吃过馕的人一定要品尝一下,刚出灶的馕香极了。南疆民间流行一种说法:“最好的工作是放羊,最好的休息是呼朗(睡觉之意),最好吃的饭是馕。”库车老街馕坑的炭火永远是火红不熄的。

       馕的制作看似简单,实际上从制作炉灶到制成馕,要经过既费事且讲究的制作工序。先是要在平坦的地方用潮湿的沙土拍打出一具馕炉模型,形状如倒扣在地上的水缸,大小根据需要酌定。然后,将碾成细末的硝碱按比例与黏土混合,揉成泥团备用。模具上泥时由四周底围开始,底边留有一处通风口,由下而上。硝碱的厚薄适中均匀,硝碱稍厚,烤制的馕会外糊里生,反之,烤出的馕十分干硬。馕炉顶部留有圆形炉口,硝碱贴毕以沙土围护,以馕炉为中心,垒筑一个方形土台,待稍干后,由通风口及炉口将沙土模具掏尽。烤馕时将炉内干柴烧至成灰炭,炉壁上均匀喷洒盐水,温度合适时将馕面贴于炉壁,通常馕炉一次可以烤制出70公斤馕。走在乡间,常看到几户人家的主妇聚到馕炉前,此刻,一座馕炉便成为沟通邻里情感的场所,同时,又能节省不少柴火。

       馕炉究竟可以烤出多少种馕,全凭烤馕者的经验和需要。同一座馕炉既可以烤制出直径50厘米的“艾曼克”馕,也可以烤出杯口大小的“托卡西”馕;馕的厚度从不足一厘米到厚达六厘米不等,大小悬殊,形状各异;既有用发酵的面制成的馕,也有用不经发酵的面干薄后直接烤制成的馕。制馕的作料有鸡蛋、清油、牛奶、洋葱末、芝麻等;馕的味道分甜、咸、淡三种,此外还有加进肉馅的“阔西”馕,这种馕与古代的烧饼可能是同一类品种。

       人们常年食用的是那种淡味的素馕,我曾细心观察过烤制过程。制作这种馕时,用手将馕面四周拍打出隆起的轮廓,然后用一种叫“推克库其”的炊具在面饼上戳印出带有花纹的气孔,密布的气孔使贴在炉壁上的馕受热均匀,不致产生气泡,而留在馕上的花纹,又增添了几分美感。

       各种式样的馕在生活中也有不同用途,细分起来,有家用馕、商品馕、待客馕、旅行馕,系列化的馕不仅表现馕的实用性,也反映出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的习俗。

       馕还是新疆少数民族最主要的礼仪食品,按维吾尔族的婚礼习俗,在正式举行婚礼之前,要在女方家举行由亲属参加的“尼卡”仪式。仪式上备有一碗咸水,新郎、新娘要同时吃下沾有盐水的馕,它象征着青年男女新生活的开始,预示着从此吉祥幸福、白头偕老。朴素简单的“尼卡”仪式让人联想到,馕,这种生活最基本的食品,蕴涵着人生美好的愿望。

       胡饼,这个对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食品的泛称,在今天已经失去意义;馕,才是胡饼的真身,它也应该堂而皇之地列入饮食文化。(据尚昌平《走读新疆》)


       (三)库车小刀

       巴扎上有各种小百货、小五金和手工艺品。手工艺品中享有盛名的是库车小刀。这种雕花小刀由精钢锻制,刀身经特殊淬火处理,研磨抛光,晶莹闪烁,不起锈斑;刀柄尾端锻成鸽头、鹰头、双鹰头、鱼尾形等多种形态,通体用角、骨、铜、银、宝石、彩色有机玻璃镶嵌,组成美丽的图案。刀鞘为皮制或铜制,嵌以铜丝、银丝、红蓝宝石颗粒,并雕以花纹。小刀古朴典雅,民族色彩浓郁。民国年间,谢彬在《新疆游记》中曾赞誉库车小刀道:“其刃短而窄……置映日光中,隐风波涛纹,若连云细,或雪花片。片作旋舞形。吹之有声,断铁削木,不缺不卷。”库车小刀继承了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的龟兹古国冶铸工艺,不仅刀刃锋利,而且装潢美观。据说库车从古代传下来铸刀之法“……取熟铁数十斤,截作小方形,和白矾锻作铁片,埋马屎中数日,取出再炼之,数十次,阅半载,始成一器”。到库车旅游的人,谁不想买几把经库车工匠精心加工、具有实用与美学双重价值的小刀作为收藏珍品。


       (四)库车巴扎

       在库车老街,巴扎与古老店铺门面毗邻,长街与小巷相连,小车小摊,五行八作,分门别类,以类相聚,划地为区,各占一隅。有的小巷,专门是卖帽子的,比新城百货大楼的帽子部花色更齐全,一眼望去,琳琅满目,其中不少是具有龟兹风格的品种。

       铁匠世家艾孜家是祖传十三代的铁匠铺,他是赶集的农民信得过的手艺人。从早到晚,他家炉火通红,锤声叮当。据说这个铁匠家族已经有1 000多年的历史,今在库车老街一共有十几个打铁传人。麦芒初黄,开始打镰刀,等到老乡们头顶烈日割麦时,转手打制刨地挖渠的砍土曼。他们打出的镰刀,手艺之精妙,全凭灵气与感觉,无法言传,每一双不同的手都有一把不同的镰刀。身强力壮的汉子,喜欢用大弯镰,这种镰刀呈抛物线形,可以让用镰人的性情和气力发挥到极致,大开大合地干活,一下搂一大把麦子,“嚓”的一声,割倒一大拢;个子矮的人喜欢蹲着干活,镰刀小巧,一下子搂一小把麦子,几乎能数清自家地里长了多少棵麦子;妇女喜欢用耳环一样精巧的弯弯的镰刀,她们在劳动时也不忘维吾尔女性爱美的传统。



       吐尔迪家以自己家族古老的传统自豪,在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月牙形的指甲印记,打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过去三五十年,甚至一二百年,他们都能认出自己家族打制的镰刀,他们一代接一代传递着龟兹古老的铸铁锻镰历史的记忆。

       库车巴扎可真是无所不有,最令人新奇的是能看到不知哪个年代遗传下来的自制物品—土肥皂、雪花凉、各类手抄的古兰文书,土陶罐……说不定什么时候你会出人意料地遇上被谁家珍藏了上千年的又一部《鲍尔古本》。卖土肥皂的姑娘妩媚动人,把她奶奶制造的丑陋不堪的土肥皂卖得十分走俏。用土法制造雪花凉的巴郎看上去只有十三四岁,但他掌握的古老制冰技术像他爷爷一样娴熟。在巴扎上还可以看到如花似玉的农村小姑娘,把一张绣着库车传统花卉的方巾铺在地上,上面摆放着些晶莹闪亮、珠光宝气的“镶钻石”耳环和造型精巧的戒指、项链等首饰,这都是她们奶奶、妈妈利用彩色透明的牙刷之类的废料,用精巧的手工做成的。维吾尔姑娘爱美,库车的女孩尤其爱美,所以这些展示了龟兹古典美的手工艺品经常是巴扎市场上深受欢迎的热销货。

       库车星期五的巴扎,对四乡的农民来说是聚会的节日,老人、妇女、孩子们都盼着每个巴扎日一家人进城,欣赏巴扎风光,吃点在村里吃不到的东西,买些城里的新鲜玩意。这对到库车来旅游的人,更是难得看到的胜景。

       出了巴扎,最好能坐上驴车到龟兹古渡大桥去,那里可以看到从古到今日夜奔流的龟兹川水。大桥下停满了驴车、马车,老人、女人、孩子们被安排在大桥下阴凉处照看驴车,津津有味地吃着从巴扎上买来的烤包子、冰棒、爆米花,等着男人们和长辈们做完生意回去。一幅多么生动的库车世俗风情画。


       这是一条流过历史的河流,为人们留下很多古老的传说故事,而最精辟的章节往往发生在人来人往的渡口。在没有桥梁的年代,河上只有舟楫摆渡,自然,也有赤足蹚河的行人。渡口上流传着国王和大臣的故事,也有兵卒和商旅的故事。自古以来,库车人以龟兹古渡作为城乡的分野。最早的贸易集市出现在古渡口,作为集市场地,每年的春冬之交都会有集市贸易在河滩形成,库车河滩半年流水、半年人流穿梭的景象至今保留。也许,生活在沙漠边缘绿洲上的库车人选择渡口作为集市场地,与他们逐水草而居的习惯不无关系,而古渡口又是连接城乡的必经之地。最终,在渡口上形成了定期的巴扎日,即每周的星期五,这一天,龟兹古渡格外繁华。尽管,平日里也有零散的游人光顾。

       女人们卸空驮载土特产的毛驴车,然后像解甲的战士一样在渡口稍作休息,开始了她们一天的商业活动;男人们则在另一旁围观斗鸡、斗狗,直至天黑。渡口集市贸易的形成与库车女性是分不开的,商业在库车并不是男人们擅长的。渡口连接着库车女性的生活,那是一种在人群中流动的生活,是家庭向社会的延伸,是人与人之间相连的桥。渡口上的女人学会了经商贸易,学会了掌握自己的命运,让男人习惯于她们的生活方式,明白要想过得好,女人的肩膀和头脑是可以相信的。库车的女人们开始在渡口经营自己的生活,女人们在这里揣摩消费者的心理,让那些采用传统手工艺生产的男人懂得了创新。兴许,巴扎上女人的审美观比男人更敏感,女性化观念融入了巴扎,让库车女人拥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她们已经不再是单纯陪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逛巴扎,而是在巴扎里寻找自己的位置,谋求在巴扎上立足,在巴扎上开辟新的生活。谁能相信,这一切在古老的渡口悄然地发生着。库车女人把巴扎当成自家耕耘的田地、放牧的草场,精心地经营着。

       据说有一对老年夫妇年轻时就是在巴扎相识的,以后的每个巴扎日他们都要来这儿重温他们的幸福时光。赶巴扎的人来时都带着兴奋的眼神,回去时带着满意的目光,可能这就是他们生命幸福的真谛。


       二、杏花枝头春意闹

       库车绿洲是一片充满诗意的土地,特别是到了每年杏子成熟的季节。还不到四月,随着殷红桃花、雪白梨花的开放,浅色的杏花也露出娇羞的粉脸。花事未了,甘甜香美的果实又像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客人,库车杏更像这群客人中高贵的公主。六月成熟的“阿克玛依桑杏”甜香,大如鸡蛋、黄亮透明、细软多汁的果肉,芳香可口;“阿克西米亚杏”更是出自名门,果肉厚而鲜嫩,纤维少而细腻,甜味香浓,汁液有如仙露,吃到口中如醉人的蜂蜜,是名满全疆的果中极品。

       这时候的库车,满山遍野的杏树,果实累累、摇摇欲坠,远远望去,好像一片沐浴在金色阳光中的绿黄色海洋。

       果农们赶着满驮杏子的驴车,姑娘们提着杏筐上巴扎,大路上飘荡着一阵阵诱人的芳香,街道上和路两旁,杏子堆得像小山似的。买杏子,任凭挑选,尽捡个大、色泽好的杏子给你,真有点像君子国的集市。如果到产杏最多的乌恰乡去,就如同到了杏子的天堂,杏树一株挨一株。中午,阳光透过树叶,照在安琪儿脸蛋般的甜杏上,树下是带着纱巾忙着采杏的维吾尔族妇女和姑娘,欢声笑语混合着沁人的芳香,有如仙境。


       这个季节是库车最甜美的日子。

       在库车,栽培杏树已有很古老的历史,经过世世代代不断改良,已经培养出阿克西米亚(小白杏)、且力克、法拉斯等22个优良品种,其中以产量最高的阿克西米亚为最佳,名扬海内外的包杏仁干,就是用这种杏子加工制成。其次,如达曼拉、也乎拉克等,也是各具酸、甜、香、脆特色的优良品种。人们称赞库车杏子,并不是由于它的产量多,而是它有着比其他地方更特殊的美味。

       这里杏子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居全县之冠,能晒出优质杏干的杏子占了50%以上,加工出的熏杏干、包杏仁、晒杏皮是畅销海内外的果脯珍品。

       到杏林去吧!它会让你获得鲜活的激情和心灵的放松。


       三、闪烁着童话光彩的库车民居

       到库车古老民居去访问是一次精神漫游。黄泥的土墙,红漆的大门,一般人家的屋前都有回廊,廊顶、廊柱上描绘有古龟兹风格的花卉、飞鸟图案,富有古希腊犍陀罗艺术色彩,加上种满花草的庭院,弥漫着一种古老而又青春的气息,像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泥墙粗糙而深沉,平实而朴素,庭院中的花草洋溢着生命的活力。维吾尔族人喜爱花草,库车居民更喜欢种花植卉。从龟兹石窟壁画中数不清的色彩鲜艳和变化多端的花卉图推想,库车人承袭了龟兹古国爱花的传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库车一个庭院就是一座花园。庭院中干活的维吾尔少女是那样娇羞而秀美,典雅而娴静,与满庭院的鲜花和谐得没法分开。在民居中可以看出它的主人们是龟兹历史忠诚的守护者,他们把家的温馨、民族的艺术和历史的记忆糅在了一起。到库车民居作客,可以洗净现代人的浮躁与沮丧,获得一种不期而遇的精神享受。


       四、库车羊羔一枝花

       春天万物复苏、草木吐绿的时候,踏上库车绿洲,在田野和戈壁荒漠上,到处都能看到一群群全身长着油黑发亮卷毛的羊羔儿,它们欢快地跳跃,像滚动的黑珍珠。“咩咩”的叫声,清脆悦耳,随着春风飘荡。

       这就是库车羔皮羊,原名“卡拉库尔羊”,别名“波斯羔”,后来被国家正式命名为“三北羔皮羊”。当年,库车王曾把它当做“贡品”献给清朝皇帝。如今,在国内外市场上,它是人们喜爱的热门畅销货,一张羔皮可以换回一只罗马表;一件女式羔皮大衣,售价高达一千美元。用这种羔皮制作的皮帽、皮领、披肩和皮夹克、皮大衣等,具有色泽纯黑、花纹美丽、皮板轻柔、经久耐用等特点。如果用这种羔皮,加上各种皮革、毛织品、丝织品等辅料做成女式大衣,不仅雍容华贵、典雅大方,而且适合各种身段、各种体型,可以为世界时尚名模增添光彩。多少世纪以来,这种羔皮一直与水貂皮相媲美,成为国际裘皮贸易中的两大王牌产品,左右着其他毛皮的价格,被人称为“裘皮市场的晴雨表”。

       库车羔皮虽如此珍贵,名扬四海,可是,库车羔羊却极易繁殖,容易饲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具有耐干旱、耐炎热、耐粗放、繁殖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等优点,而且个大、肉肥、奶多、毛长。连着羔皮上取下的毛卷,可以分为宛如蠕动蚕儿的蚕形毛卷;形似雄狮之鬣的鬣形毛卷;美如锦缎的环形毛卷以及柱形毛卷、豌豆形毛卷、螺旋形毛卷等等,真是上天对库车绿洲的恩惠和赐予。

       库车羊羔一枝花!库车的羔皮帽子在历史上也是久负盛名的名优特产,甚至被写进《库车县志》。



       五、古风盎然的制陶人家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的龟兹制陶,一直传承到今天,分布于库车老城的制陶作坊在守护着龟兹文化生命的延续。

       库车制陶人家还保留了龟兹古老的制陶工艺,他们自家有一个专用土窑。陶器制出后,放在院子晒干再烧制。满院都是陶器,一个院子就是一个陶器世界:陶制的洗手壶(阿不都)、接水盆(其拉布奇)、水缸、油灯、烛台,甚至婴儿的摇床。它们古老、素雅、稚拙的外表,具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独特艺术美,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情趣。其中不乏精心制作的艺术精品,有的胎薄如纸,精巧玲珑;有的造型优美,色彩明艳;有的纹理清晰,图案妙丽。看着这些经过陶匠们从容不迫,慢悠悠捏制、定型、刻花、上色、烧制出的陶制艺术品,让你不由得想起克孜尔石窟发现的那件神奇的精美绝伦的陶器;更远地你会联想到距今2 500~3 000年的群巴克墓葬中出土的那些红色彩绘的陶罐、陶环、陶车、陶碟以及陶制纺轮。几千年来,从龟兹新石器时代燃起的陶窑的炉火没有熄灭,龟兹人深邃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才能一直薪火相传,人们是否可以从造型美观的陶器上找到古龟兹陶瓶留下的希腊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形象?


       六、织毯、制箱和铜器

       新疆各地维吾尔族人都喜欢用挂毯、地毯来装饰室内,由于龟兹地毯工艺历史悠久,传承至今的库车手工地毯,也因其精湛的工艺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享誉天山南北,成为和田地毯之外新疆地毯中又一精品。库车农村中仍有不少人家沿用传统的制作工艺编织地毯。剪羊毛、纺线、染色、配色、手工打结、编织,从最初的纺线开始经过数十道工序到最后织出一条挺实、柔和、美观、大方、色调鲜丽的地毯,要几十天时间。这些地毯风格粗犷古朴,大有龟兹遗风,让许多考古和有艺术欣赏眼光的人情有独钟。说不定可以成为与龟兹壁画中菱形图案艺术风格以及出土毛织品花卉织纺工艺媲美的艺术品。

       除了织毯、绣花枕头之外,镶嵌描绘有各种花卉图案的木箱,也是库车农村维吾尔族人起居室中不可缺少的摆设。这种箱子有彩色菱格式、彩漆印花式等,还有一种用金色或银色马口铁皮细条,将网格方形或菱形套纹按对称几何图形编镶而成的箱子,花纹细密精致,在光线映照下,富丽堂皇、熠熠生辉。


       龟兹人,早在2 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所以库车人的铜器水平制作在最为发达的南疆也位居前列。库车人对生活中使用的铜器工艺要求很高,铜匠制作铜器非模铸所制,而是以铜板料手工锤敲锻打而成。这对铜匠的技术、耐性和艺术水平都是一次严格的考验。其基本制作流程是先将铜砂炼成铜块,再将铜块砸成各种厚薄不一的铜板,然后按其加工器皿的部位切割锻打成型,进行烊拉、磨光,最后饰以雕花图案。工匠凭祖传工艺在制作过种中根本不用看图和使用模具,胸有成竹,全靠手感锤打造型和镂刻花纹,技艺之高超令人叫绝,与欧洲、非洲和俄罗斯一些古老铜器艺术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欢歌曼舞庆婚礼

       维吾尔人是一个极重礼仪的民族,他们的婚礼非常隆重。继承了龟兹乐舞的欢庆传统的维吾尔族,更是把婚礼办成欢乐大典,正如他们在婚礼喜歌中所唱:

        在姑娘小伙子的婚礼上

       我们把喜花喜纸撒满衣裳,呀儿呀!

       在轻歌曼舞的婚礼上

       我们多么快活多么欢畅,呀儿呀!

       红皮洋葱头的皮层层多,呀儿呀!

       未婚小伙子的朋友多,呀儿呀!………

       婚礼从到女家举行迎娶仪式开始,济济一堂的客人两厢坐定,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婚礼,首先问新娘是否愿意嫁给新郎为妻,然后问新郎是否愿意娶新娘为妻。接着老人以维吾尔人传统习惯,将两小块蘸了盐水的馕作为最珍贵的礼品分别赠给新郎、新娘,两人双手接过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同甘共苦,白头到老。这时迎娶仪式进入高潮,在场亲友同声祝贺、欢歌曼舞后入席就餐,满院欢声笑语。



       下午,新娘身着鲜红色、缀有亮片的长连衣裙和与之相配的丝绒小坎肩,头戴薄雾般的婚纱,在一群姑娘簇拥下步出家门,与头戴小花帽、身穿白色绣花衬衣、腰扎彩色腰带的新郎一起,坐上马车或汽车缓缓驶向男家。一路上激扬的手鼓、高昂的唢呐声和欢乐的热瓦甫及口哨声,组成了气氛十分热烈的婚礼进行曲。

       男家早已在门前下车处到新房的通道上,铺好了鲜红的地毯和崭新的毛毡。

       维吾尔人婚礼最热烈、最高潮的时刻,还是在男家举行的“揭盖头仪式”。这时,摆满鲜花的院子已宾客盈门,高朋满堂。在欢乐的乐曲声中,一群梳很多根小辫子的女孩和剃光头的小男孩跳起“赛乃姆”和“麦西来甫”。庆祝新婚舞蹈之后是婚礼宴席,全是维吾尔特色食品:抓饭、手抓羊肉、薄皮包子、烤包子、拉条子以及各种炒菜,色、香、味俱佳,且富有库车风味。喜酒喝到高兴处,就有人会弹起“都塔尔”,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饭后,年长的客人纷纷告辞离去,只有青年男女留下,等待着“揭盖头”的欢乐时刻。待到月色初上,新房里里外外挤满姑娘和小伙子,就在青年人不停追笑新郎的当儿,会有一个维吾尔少女突然从人群中走上前来,轻巧敏捷地把手一挥,蒙在新娘子头上的轻纱飘然而去。在新娘子含羞欲笑的刹那间,会有人拍下这美妙的镜头。整个新房顿时欢腾雀跃,一对对青年男女纷纷起舞,新郎、新娘会在大伙邀请下,跳起热情奔放的维吾尔族双人舞,成为群舞中的“王子”与“公主”。新房中的人们如痴如醉,欢歌曼舞,直至更深夜阑,方才归去。

       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维吾尔族婚礼为库车绿洲抹上了青春、欢乐、亮丽的色彩。


       八、神话光辉中的大、小龙池

       在距库车县城140公里的群山怀抱中,有大、小龙池,一大一小,恰似库车绿洲碧毯上的两面银镜,流光溢彩,闪烁耀眼。两个湖泊海拔约2  300米,清冽的湖水绿莹莹如碧玉一般,湖中天光云影,雪峰、塔松、羊群、骏马,让人赏心悦目。


       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神话传说:龙池有龙,交合牡马而生龙驹。所产之龙马是龟兹民族精神的图腾。

       小龙池在大龙池一侧,水从中流出,形成瀑布,向下成小河,独库公路从河边延伸至此,然后从大、小龙池南岸远去。

       闪烁着神话光彩的大、小龙池,不仅风景宜人,而且神话传说更使人浮想联翩。也许在美若仙境的龙池之中说不定什么时候会跳出一匹骁勇非常、奔跑如飞的龙马。(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远去的古龟兹文明
穿越时空的龟兹
游历新疆之迷:为什么维吾尔族人都头顶小花帽?
疆域之行 龟兹古国 库车大寺
龟兹古国的前世今生
库车小白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