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國式旅行團丟的臉,全靠自由行遊客撿回來




文:葉克飛

 

的跟團旅行經歷非常有限,且基本發生在年少無知時。但就是這寥寥幾次經歷,也讓我見識了不少世間猥瑣,比如中年電工冒充其他職業調戲女導遊,比如一路不停、毫無技術含量和底線的黃段子,比如在購物點的瘋狂上當和在景點的肆意破壞……


這十年來,我未曾再跟團旅行,倒是整天在新聞上看中國式旅行團滿世界丟人。前段時間看到一篇文章,認為不應妖魔化中國旅行團。其實我也贊同不應一棍子打死,但“中國式旅行團”已成專有名詞,意味著上車睡覺下車拍照、隨地吐痰、大聲喧嘩等一堆“毛病”,要說絲毫不具備普遍性,那也是自欺欺人。


但在我看來,“中國式旅行團”的存在,並不等同于中國遊客素質低。昨日賈選凝老師的《改善兩岸關係,要靠文藝青年》一文便指出,臺灣人所反感的“陸客”,其實是指那些走到哪兒都一擁而上、吵吵嚷嚷、熱衷購物的旅行團,而那些熱衷單車環島遊、耐心做攻略、深入體驗臺灣風土人情的自由行遊客,不但不惹人反感,還因為“文藝氣質”與臺灣無比契合,反倒極受歡迎。

 

其他地方同樣如此。以東南亞為例,它一向是中國遊客的衝突高發地,這之中有宗教和風俗因素(如泰國寺廟曾因遭破壞而拒絕中國遊客入內),也與當地旅遊業良莠不齊有關,但最大原因是東南亞作為境外遊的入門級地位。因為這地位,所以中國遊客眾多,也少不了那種不多搞幾個購物點就註定賠本的超低價團。

 

這種團問題多多,食宿條件惡劣,行程起早摸黑疲於奔命,自費專案多,充斥購物點,參團者的素質也極為可疑,起碼認知能力就極其有限——有點常識的話,怎麼會參加這種團?


我們所看到的中國遊客負面新聞,也多出自旅行團。但與此同時,東南亞也是自由行的入門級選擇,清邁等地完全被自由行遊客所佔據,依然是文藝青年擁抱小清新旅行地的模式,與臺灣無異,也相當契合,甚至皆大歡喜。

 

同理,在法國巴黎老佛爺“買買買”的中國旅行團,與歐洲小城裡偶爾可見的自由行遊客也是兩回事。前者往往成為當地媒體嘲笑的對象,在國內也會淪為“丟臉丟到國外去”的靶子,後者則是真正意義上的“普通遊客”,沒什麼可讚揚之處,但起碼不似異類,行走於異國他鄉,不至於令人側目。

 

兩種遊客,兩種面貌,甚至會帶來“不同的中國”。我不知道老外是否會對此感到疑惑,但作為一個自由行愛好者,我時常會因為另一類中國式遊客的存在而感到尷尬。

 

有一年,我在德國自駕遊,某日上午抵達著名的羅騰堡。這座童話之城小而精緻,又因其被老城牆環繞,有一定封閉性,簡直是旅行團最愛,導遊將人帶進城門即可撒手不管,任大家閒逛,到時間在城門口停車場集中即可。以我的性子,越是旅行團必遊之地便越沒興趣,但既然途經,便停車進去溜達。


因為時間尚早,小城靜寂,連行人都見不到幾個。正享受這安寧,背後突然傳來一陣嘈雜,回頭一看,我的個天!只見數十名中國遊客呼啦一下從老城門湧入,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這形容一點也不誇張)佔據了整條街道,從人行道到石板鋪就的馬路,一排排急速前行。導遊跟在最後面,嚷了兩聲“慢一點”,但無人搭理,他便不再出聲,心不在焉跟在後面。

 

因為是石板路,這些中國遊客又多穿皮鞋,腳步聲在靜寂的小城裡顯得特別刺耳。男人多已中年,上身穿襯衫或者有領T恤,下身是西褲,皮帶上系著鑰匙和手機皮套,有些是皮鞋白襪子,有些是旅遊鞋,有幾人拿著入門單反裝腔作勢,也有幾人舉著iPad蹲著馬步拍照,互相以“書記”、“X處”、“X科”稱呼。


至於女人,要不就穿著高跟鞋在石板路上深一腳淺一腳搖搖晃晃,要不就涼鞋配短襪,仿似回到了八十年代,三三兩兩湊在一起拍照,擺出各種造作姿勢。

 

他們的嗓門都極大,有人問這裡是否需要門票,導遊非常沒好氣地表示不需要,有人說這裡有啥好玩的,商店都沒開門,也有人說這裡真漂亮,咱中國的社區也該這麼建……我在下一個十字路口選擇與他們分道揚鑣,因為真心害怕被當成跟他們是一夥的。可惜小城太小,道路彼此相通,走不了幾條街又會見到他們。

 

2014年和2015年,我兩次“拜訪”心中最美之城——布拉格。前一次正值晚冬,算是歐洲的旅行淡季,沒見到中國旅行團,倒是見到一些自由行的同胞,彼此微笑致意。


後一次則是盛夏時節,是歐洲遊客最多的時候,布拉格也人滿為患,雖無損美感,但終究過於喧囂。最熱鬧的老城廣場人頭湧湧,連街頭藝人都被裡三層外三層的包圍,幾乎被淹沒。吹巨型泡泡是街頭藝人常見的玩意兒,一向圍觀者眾。



*国庆节假期内私人洽购,请致电 1333-28-77772 联系客服 

 

當日恰好有一個國內旅行團,幾個大媽拿著手機和iPad拍照,總嫌角度不對,但又不通外語,就跑到街頭藝人面前打手勢,讓他往某個方向吹,還要吹出某種形狀。街頭藝人被纏個沒完沒了,只好伸手指天,表示自己再能吹,也拗不過風向,你們要求的角度,臣妾做不到啊!


大媽們雖然跟街頭藝人無法語言溝通,但彼此間聊得很歡,扯著大嗓門喊“我是讓他往這邊吹!”“你那樣沒用,還是拍不清!”“你別瞎扯,我不比你清楚啊!”旁邊的老外一臉困惑地望向她們,顯然以為她們在吵架。那一刻,我也很尷尬。


▲布拉格街頭藝人


至於中國旅行團最被詬病的“買買買”,因為我極少購物,所以很少遇見。像巴黎這種地方,去博物館溜達還嫌不夠時間,街巷間的意外之美還來不及邂逅,哪裡有時間去老佛爺之類的地方紮堆?當然,更主要的因素是沒錢去摻合。唯一的遇見發生在今年夏天,又是一次尷尬的經歷。

 

當日我從法國東部駕車北上,前往德國法蘭克福機場,途經某奧特萊斯,便停下看看。我一向著裝隨意,夏天最喜歡圓領T恤加牛仔褲,在歐洲買運動品牌的圓領T恤實在便宜,一件耐克還不到五十元人民幣,所以我每次出遊都會買上幾件。


在一個綜合賣場裡,當我捧著總價還不到兩百元人民幣的幾件T恤在收銀台前排隊時,前面那兩位穿著西裝、一看就像出差而非旅行的仁兄,拿著整套西裝、手提包和錢包買單,互相討論著購物經,嫌棄歐洲太落後,購物地方太少。

 

但最讓我尷尬的不是他們的嗓門,而是那位金髮碧眼的收銀員,只聽她微笑著用中文問了一句“發票?”那一刻,我真心無地自容。不過老外也分得清楚,輪到我買單時,她看了看我手裡的東西,知道我沒啥出息,就不會問我要不要發票。

 

也是在那個購物村,我遇到了大量中國遊客。他們行色匆匆,手裡拎著大包小袋,扯著大嗓門討論各種品牌。還有人甚至做了詳細攻略,畫了購物村地圖,那勁頭跟我做自駕行程攻略有得一拼。

 

說來也有意思,二戰之後,歐洲見識了一波又一波暴發戶。六七十年代,大量美國遊客湧入歐洲,歐洲報紙也充斥著美國遊客沒素質的報導,甚至直到今天,美國遊客的大嗓門也不弱于中國人。到了八十年代,則是日本人和韓國人,如今輪到了中國遊客。

 

從這個角度來說,歐洲人實在見多識廣。也因為歐洲旅遊產業成熟、設施完善、人口素質相對較高,中國旅行團口碑雖不佳,但與當地人的表面衝突卻相對較少。


相比之下,我們所見到的中國遊客與當地人釀成衝突的新聞,多半發生于東南亞和韓國。有意思的是,根據我的觀察,在歐洲旅行的東南亞和韓國旅行團,素質一點也不比中國旅行團高,也是喜歡大聲嚷嚷,喜歡一窩蜂拍照。

 

同樣是亞洲面孔,日本遊客的素質當屬第一。我在旅途中見過的日本旅行團總是十分安靜,大家默默聽導遊講解,仔細觀看每一處景致。而在公共場合,無論是機場、酒店還是餐廳,日本旅行團從不會亂不會擠,也從不會大聲喧嘩。而且,日本旅行團的行程往往頗具深度,我常能在一些不太知名但充滿魅力的城市見到他們,而那些十天就七國八國的中國旅行團則絕不會在那裡出現。

 

自由行遊客與旅行團的兩種面貌,也許與素質高低有關。如果不是那種刻意的背包窮游,那麼自由行的花費明顯會高於跟團,起碼機票、酒店、飲食和當地交通這四大塊兒就是極大的開銷,如若熱衷自駕,還要考慮油耗等因素。但也正因為一切自助,所以不會出現超低價團的混亂安排,一切會為自己負責。能自行妥善安排旅程的人,起碼具備了良好的處理事務的能力。

 

另外,能夠在海外自由行的遊客,即使是入門級的東南亞,也意味著他有能力獨立面對陌生的文化、語言和習俗,這不但需要膽量,也需要多元化的思維和基本的溝通能力。當然,這也使得自由行的遊客獲益更多。


旅行團其實仍然是一個中國人的圈子,導遊可以安排打點一切,遊客只負責看,並沒有機會與異國文化產生交流,但自由行的遊客則不然,他往往能深刻體會到當地文化的不同,洞悉旅行真正的意義。

 

關於自由行遊客的另一個發現也讓我頗多感觸:我熱衷歷史和人文,常常會去一些不知名的小城,在這些城市裡很少會見到遊客,更別說亞洲面孔,但偶然遇上,基本都來自日本。顯然,他們對旅行的理解,也早已超越了所謂的“上車睡覺下車拍照”,也不局限于那些知名的大都會與景點。葉克飛 / 大家


注:文章源自大家。點擊本頁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以浏覽原文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煙花三月下揚州-古城新意
老北京外城七门之(六)——右安门(组图)
燕京今古琐闻录--山野愚公(电脑藏书)
老照片:古城苏州——永恒的是百姓,不朽的是古城
芝加哥華埠100年
臺灣采訪冊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