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嘉宾观点|钱复:由乱贪恨而生的全球困境,儒家文化有破解资源

编saying


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现实意义何在?为何值得当代炎黄子孙承继?


前天,讲堂刊发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姜义华(第88-3期讲堂嘉宾)的阐述:“儒道法墨思想怎样体现在国家治理和社会自我治理中?”凸显了传统文化如何构成中华文明枢轴的知识谱系、价值谱系、实践谱系;昨天,刊发了新儒家代表、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第58期讲堂嘉宾)的观点:“《大学》与现代大学、批判精神》”,剖析了儒家思想中人才培育对当今做人的贡献。今日刊发台湾知名文化人士钱复(第78期讲堂嘉宾)观点:以中华文化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破解全球各个国家面的“乱”、“贪”、“恨”的困境。

钱复先生早年师从傅斯年、胡适,后留美学习,一生践行儒家文化之“诚、勤、敬”。曾任“台湾地区监察机构、外交机构”负责人,现为国泰慈善基金会董事长、力促两岸文化、经济交流。

2014年6月15日,台湾地区知名文化人士钱复(第78期讲堂嘉宾)做客文汇讲堂,主讲《本世纪全球困境:中华传统文化的借境》



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专家、学者都预言21世纪将是一个全球化、区域化、资讯化的新世纪,大家会享有民主的政治、自由的市场经济,全世界将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人们幸福地生活在其中。但是,21世纪已经过了十几个年头,上述期盼并未实现,相反,各类灾害层出不穷。在我看来,一个“乱”、一个“贪”、一个“恨”,是造成21世纪整个世界动荡不安、人们不能安居乐业最主要的原因。解决这些全球困境的钥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能为解决全球困境提供借镜


我这一生没有太大遗憾,只是小时候念书太专注西方问题,尔后多研究外国社会、外国文化,对本国传统经典钻研不够,诚为憾事。好在退休后时间充裕,可供自己自由支配做喜欢的事情,故此重温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受益良多。

 

2011年起,我出任太平洋文化基金会董事长,非常高兴能与北京高占祥先生主持的中华文化促进会合作,在过去的两年里举办两岸人文对话。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寻找解决当今全球问题的一把钥匙。我们一致的看法是,中华文化正是这样一把钥匙,是两岸深化交流过程中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基础,掌握了这把钥匙,全球危机是可以挽救的。

 

一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思想,孔老夫子教我们的东西在两千年前有用,在两千年后也有用。孔孟思想强调以仁为本,利己利人,顺天应人。我曾拜读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提到,能为国家、为人民着想而抑制自己本性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做到60%为他人着想、40%为自己着想的人,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这句话完美概括了我之前的赘述。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


《大学》这本经典,一开始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要求我们从独善其身开始,做到兼善天下。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这也是为什么经过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仍备受瞩目,被视为对解决当前全球困境大有帮助的原因。

 

造成全球困境的肇因是乱、贪、恨,而这三大问题中华文化都能够作出解答,以“定”“俭”“爱”化解“乱”“贪”“恨”。


以“定”制“乱”化解全球战争危机


选择目标,依定、静、安、虑顺序逐步达到,用自省之功化解“乱”。

 

《大学》所提的“定”和“安”,是解决“乱”的最好办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自己要选定一个目标,然后依照定、静、安、虑循序渐进,达到目标。也就是说,人类要用自省的功夫来化解“乱”。

 

现代社会节奏太快,网络发达,看似拉近了距离,实则问题重重。很多年轻朋友时刻刷微博,甘当低头族;更有网上结识未曾见面者,被人一撺掇就干傻事。比如泰国的红衫军和黄衫军本无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却偏偏在曼谷大动干戈,这其中,互联网助推负面情绪是祸端。现代人太忙,忙到没时间细想,从早到晚马不停蹄,很难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缺乏反省,就容易乱。所以,年轻人一定要多些慎重,多想想这一步走下去是对是错,三思而后行,则乱止。


 以“俭”去“贪”平衡全球贫富差距


唯有奉行“戒奢禁贪”,以勤补拙,以俭养廉,才能化解贪念。

 

凡事谋私,不是为公,就是贪念私心。金融危机源于个人的贪心,国债危机源于政客的贪心,全球变暖源于国家的贪心,最可怕的是,贪无止境。

 

金融危机结束了吗?没有。美国现在采取所谓量化宽松政策,说穿了无非狂印钞票。你买了美国国债,有朝一日美元贬值该如何自处?通货膨胀的恶果我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的中学时代就见识过了,当时先父早上领的薪水尚可以买20包面粉,到下班时候去只够买半包了。再比较美国如今的量化宽松,一旦美元贬值,通货膨胀,物价飙升,其后果不啻为另一场灾难。

 

目前全球约有500兆美金的游资,但这500兆美金掌握在一些不负责任的人手里,他们炒房、炒股、炒汇,全无顾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波及泰国、印尼、韩国等多国,谁是幕后推手?正是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等辈。全球各国一年GDP加在一起不过70兆美元,不足野心家们操纵的1/7,这些贪婪的炒家们为了赚钱,总会寻到倒霉鬼为其垫底,所以金融危机没完没了。

 

西方国家这些年大力推动全球化,说全球化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可结果怎样?世界不安定,贫富差距大。对此,我觉得中华文化的“戒奢禁贪”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很讨厌“好还要更好”的说法,有了一栋房子就想要2栋、20栋、200栋,欲壑难填,坏上加坏。人要懂得满足,要惶恐自己的德行、福分是否消受得起“好”的生活,否则危及自身不说,还会影响子孙。

 

以衣、食、住、行四方面举例说明。我的西装不少穿了二十多年还没扔掉,太太都看不下去了,但我不舍得丢,既然没破没烂还可以穿,何必为了赶时髦买新衣服?时装面料的制造过程可是会排放废气的。饮食方面,维持健康即可,不求山珍海味,只求清淡节约。住、行方面,讲个小故事。1980年,菲律宾马科斯总统夫妇与我会见,聊天时问我对菲律宾观感如何,我回答“不好”,随即解释道,1963年访问菲律宾,百姓富庶,商业繁荣;17年后,菲国富人区的豪奢与紧邻贫民窟的败落对比异常刺眼,社会贫富差距如此悬殊,恐生动乱。上位者有再多的豪宅,再多的名车又有什么意义呢?毕竟,一个人晚上只能睡一张床,一次只能坐一辆车。马科斯显然没有采纳我的“轻车简从,善待贫民”的建议,其政权果然垮台。

 

“天道好还”是我一辈子信奉的一句话,做得不对,天都不会放过你。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用功就有收获,生活俭朴得以清廉。诸葛亮《戒子篇》尝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而当下“俭以养廉”或许比“俭以养德”更意味深长。贫富差距的现状已然存在,所以学者主张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扶助弱势群体,目前本人也在做这样的工作。我所秉持的理念,来自于《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所以,化解“贪”最好的做法就是“俭”。


诸葛亮《戒子篇》尝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爱”除“恨”实现天下大同


“爱”是关怀,化戾气为祥和,社会有爱,才得和谐,得天下大同。

 

每天翻开报纸,杀人放火一类的新闻屡见不鲜,戾气何其重也。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行让人难免疏忽,成长过程缺乏管教引导。想起我自小一举一动皆在框架之内,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即受母亲打骂。时至今日,我对母亲的责罚教育仍是铭感五内,若无当年管教,自己不可能取得后来的成就。

 

如今时移世易。现代社会生育很少,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难免娇宠有余,教养不足,常常一掷千金购置衣物玩具,却忘记了最重要的管教。小朋友从小到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提供的现成便利,是故一遇到挫折,便容易走极端。譬如自己幼年时羡慕同学的新衣、新鞋、新自行车,但从不敢向家里开口,这就是一种挫折,而人只有在经历过挫折后才会长大。家长的“宠”和“爱”是有区别的,“爱”是关怀,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诲,是孝悌之义。整个社会都有“爱”,都有一种关怀的氛围,那么就是一个祥和的大“家”,天下大同才指日可待。

 

中华传统文化中可供我们处理当前全球困境的珍宝实在太多了,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努力地探讨,向整个世界来宣扬。


1956年,钱复与胡适


西方优秀文化之一的某些宗教教义当下被异化


俞新天(对话嘉宾、上海台湾研究会会长):我觉得,仅靠西方这样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向世界提供价值观是不够的。现在需要各种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它有五千年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需要非洲文化、印度文化、其他各种文化都贡献自己优秀的内容,共同来匡正全球时弊,共同来解决全球问题,这才是最佳途径。

 

我想进一步向您请教,您对西方文化极为谙熟,西方文化对解决全球文化造成的困境是否也有某些借镜?

 

钱复:西方优秀文化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宗教,包含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等。这些宗教的教义教人做人做事,有可借镜之处。西方有一个词现在不大用了,叫“节约”(frugality),就是我喜欢用的“俭省”的“俭”。这个词就来自宗教,但现在大家为了财富把它淡忘了。在美国,如同您刚才讲的“美国梦褪色”,许多原始的宗教教义也起了变化,使得整个“美国梦”成为很浪费的梦,让我有时觉得“美国梦”甚至就是一个噩梦:一定要有两部车,最好三部,城里有房,郊外也有房,每年固定旅行若干次,这些都无益于全球气候的改变。


包容、坚忍、耐心中可以悟出更多智慧,促进世界进步


俞新天(对话嘉宾、上海台湾研究会会长): 我感觉中华文化的特性之一就是包容,我们能够包容任何一种宗教,我们没有文化原教旨主义这种想法,这是特别珍贵的。明朝郑和下西洋,和当时伊斯兰教盛行有关,中央政府有很多高官都皈依了伊斯兰教,这也可能和元朝历史有关。所以,郑和下西洋不是简单的现象,而是整个文化现象中的一部分。但那时人们没有感到和儒家学说有何冲突,他既可以皈依伊斯兰教,也能够接受儒家文化思想体系,没有矛盾。到了明朝后期,上海的徐光启还有十几位高官皈依了天主教,他们也没有觉得和儒家文化体系有矛盾。这说明中华文化非常具有包容性。正因为我们这么包容,所以犹太教只有在中国,是真正熔化到了本地社会中了,可能只是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或者信仰的习惯,而不是一定要用宗教特性来证明自己,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说文化多样性就需要包容,大家能够彼此学习借鉴,共同贡献给世界的未来,这是最好的方式。

 

钱复:您提的“包容”这两个字我非常赞同。我1988年从美国回到台湾地区,看到台湾地区的社会现象心里很担忧,为什么?那时经济发展导致了一个阶层比较富有,心态上对凡事都求立竿见影,但这不是中国的传统。所以,我回来的第一次演讲,就用了中国的两个词,一个“忍”、一个“耐”。“忍耐”两字是中华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忍耐”要翻译成英文是三个字:包容、坚忍、耐心。一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包容、坚忍、有耐心,那么社会一定很安定,反之就容易乱。1988我给台湾地区社会问题下的解药就是“忍耐”。说到忍耐,激进的人就会觉得你是老人心理:什么东西都要忍耐,不许我们冲。“冲”对是很好,“冲”错了就像巴西队把球冲到自己的栏里去了一样。在忍耐中我们可以悟出更多的智慧,等待更多的转机,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最喜欢坚忍,坚忍不拔才能成事。


2014年6月15日,钱复先生对话上海台湾研究会会长俞新天,探讨关于中华文化中的“包容”特性。


相关链接:

嘉宾观点|杜维明:《大学》与现代大学、批判精神

嘉宾观点|姜义华:儒道法墨思想怎样体现在国家治理和社会自我治理中?

嘉宾观点 | 钱复:在两岸文化“互补”上,台湾受益远远多过大陆



文字来源|文汇讲堂“百期精编”《大国梦起——变动秩序中的中国发展进路》一书。为2014615日,第78期“文汇讲堂”钱复现场演讲和对话实录。原标题为《本世纪全球困境:中华传统文化的借境》

图片来源|文汇讲堂工作室,其余网络

微信编辑|袁圣艳






wenhuijiangta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钱复:由乱贪恨而生的全球困境,解救的钥匙是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大讲堂
回归教育本质,续接精神命脉
孝道[2652】《中华孝道文化》
世纪大讲堂 生态文明与儒家文化
辽海讲坛·辽博讲堂|贾笑冰: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