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庆 | 让“经典”的“一以贯之”和“经验”的“千变万化”相结合【第二届青创奖获奖作者发言特辑之一】...

◆ ◆ ◆ ◆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管

以学术为底色      以思想为旗帜

◆ ◆ ◆ ◆



让“经典”的“一以贯之”和“经验”的“千变万化”相结合

冯庆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本文为由作者在《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的发言修改而成


3月21日,《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颁奖大会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青年论坛,在上海社联举行。大会不仅对本次征文进行了回顾评价、对获奖作者给予了充分表彰,更重要的是,大会为青年学人提供了开放的表达与交流平台。诸位青年才俊围绕当下中国转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发言探讨,不仅体现出获奖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更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和启发他们对于中国问题更为深入的探索与争鸣。以下,我们将每天推送一篇获奖作者在现场发言基础上修改而来的学术随笔。一方面作为他们对本次学术征文活动的阶段性总结,另一方面也供读者诸君学习借鉴。愿他们在未来道路上能够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并祝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更期待不远的将来,有更多超越他们的青年学人涌现出来。


冯庆

一等奖《义气论——春秋叙事、 威仪视觉与江湖治理》作者




《义气论》,经多轮专家匿名评审、公议、投票,获得绝对多数票通过,众望所归,决定给予“一等奖”荣誉,向冯庆表示祝贺。

 

大家认为,论文依托本土思想文化资源,通过对“义”与“气”历史流变的辨证论析,为处置社会变动中出现的民间“江湖义气”,提供了具有学术底蕴的判别依据与对策导向。作者关注中国国情,拥有良好的人文学识素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发力,成绩优异,值得表彰。



感谢各位老师和朋友。上午的时间比较仓促,仅仅留给了“获奖感言”;下午有了较多时间,所以,为了有助于大家接下去更好的交流,我建议从我自己开始,每个人先做一个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介绍自己获奖的文章主题。因为,唯有“知人”,才方便“论事”。


我在南京大学文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现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攻读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文艺理论方面,同时关注西方思想史和古典学。古典学强调解读细致经典,以这个行动为出发点,可以展开对中西思想、社会与文艺现象的历史研究。这是我在写作这次的获奖论文时的基本思路。我们知道,无论中西,经典的理论设计大多基于一个很小的概念焦点,从这个焦点中辐射出一整套体系。这个概念焦点则大多通过诠释人文经典文本为依据而逐渐显现出来——海德格尔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尼采的解读就体现着这种作风;福柯、德里达和阿甘本他们也延续着这种思路。我们中国的思想家也不例外:康有为读《礼运》、章太炎读《齐物论》,都旨在提出一套新的学说。理论的产生依靠坚实的细读修养,在这方面,我会向中西方的优秀表率们学习,尝试在中国历代的经学、史学和文学文本中发现问题。

 

结合对经典的阅读体会,我想试着去解释自己身边的经验现实。今天的会议的主题之一是“转型”,这特别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作为80后、90后的青年学子,我们对“转型”的理解,往往从自幼就耳闻目睹的生活经验当中获得。比如说,我是重庆人,大家知道,在“打黑”之前,重庆的“江湖”现象是很普遍的。我在童年到少年的成长生活中也或多或少会接触到这些现象。读博士之后,为了有效地对自己过去的一些见闻、对自己身边的许多故事进行解释,我会从历史当中寻找线索。“江湖”的经验、“义气”的伦理都会在历史中发生变化,一旦通过学术的、理论化的手段将这种变化过程体现出来,一些涉及到社会安稳、文明法治的话题也可以随之得到深化。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一开始的意图。

 

我把这次写作定义为一种实验,一次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这样的实验首先是跨学科的:我会更多地诉诸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已经呈现出来的结论,这首先因为我不是历史专业或社会学专业,没有十分详尽的史料爬梳和田野调查。但我相信,基于对学者们的敬重,基于对他们成果的信任,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开合理的理论推演,提出一系列的设想或设计。这样的突破学科界限的实验式写作能够得到评委老师们的赞赏,让我深受鼓舞。《探索与争鸣》把奖颁给我,给我很高的殊荣,我万分感激。但我也会扪心自问:这篇文章究竟是一个成熟的终点,还是仅仅刚刚踏出第一步?我现在必须承认,这篇文章中对“义气”的概念探索、对其中包含的复杂治理机制的挖掘尚不够丰富,里面有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我需要进一步扩张篇幅,用清晰的语言,用更加透彻的论述,用更加丰富的材料——尤其是感性的、经验的材料去证明里面提出的命题。所以,我宁愿把这篇文章视为我将来要写的一本书的提纲。


这本书除了是一次历史研究,还将是一部关于中国自身问题的一整套理论。这也就回到了我自己的专业,那就是“文艺理论”。我们知道,在西方,“文艺理论”大多不仅仅关乎文学,而是辐射到政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总是伴随着极强的批判和应用特征。就我们这一代而言,迷恋西方理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费孝通、李泽厚等前辈那种敢于发明、敢于设计的思想态度似乎正在变得稀缺。我则想尝试将“义气论”作为一个关涉中国自身、基于中国传统的理论,呈交出来供大家讨论批评。这个理论的阐释力是在局部范围内的,但我希望根据在局部范围内的阐释,能够提示出、彰显出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思维方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必然要让研究的核心集中在思想与文学经典当中,同时又打开经验分析、现象直观的广度和深度。让“经典”的“一以贯之”和“经验”的“千变万化”相结合,这是我想要与大家分享的一种学术态度。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燕爽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王家范教授

为《探索与争鸣》第二届(2016)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以上是我对于获奖文章的写作思路的介绍。接下来,就要回到今天下午的主要议题“青年学者成长”和“学术共同体建设”了。首先,我自己是不大喜欢自称“学者”的,相反,我觉得自己就是个学生,或者说学子。为什么呢?因为“学者”一般意味着一种成熟的社会身份,而“学子”则显得活泼、生动许多。“学子”在专业和思想方向上尚未定型,进而也就显得格外舒展自由。《说文》解释“子”字时就说“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其中彰显出一种“自然状态”或者说“青春状态”。

 

通过发表文章、提出看法,“学子”开始变得成熟稳健。我们从运动生长中的“子”的状态走向了留下具体内容的“字”的状态。“字”的本意和“滋生”的“滋”有关,也就是一种“发展”。《康熙字典》有云,“字者,孳也,六义相生无穷也。黄帝臣沮诵仓颉,体卦画,摹鸟迹,引伸触类,文字之形始立。”这其实说的是文明教化的诞生过程:从“子”到“字”,从自然活泼的精神运动者到成熟博雅的文字担当者,这一发育是必然会发生的。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子”是一种潜能,其朝向“字”的实现过程中总是需要得到一定的哺育——就像我们这些“学子”的成长需要得到像《探索与争鸣》这样有想法、有担当的刊物的帮助一样。我们投稿给《探索与争鸣》,《探索与争鸣》帮助我们把自己的思考“滋生”为白纸黑字,广为流传,这是对我们的关爱,也是在为文明教化的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进而,所谓“学术共同体”也就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位了。文教文教,有文就有“教”。《说文》里的“教”是“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师长对我们学子的态度。我们今天上午已经在各位评委老师和发言嘉宾那里感受到了这一点。有了“教”之后我们还得“学”,《说文》里的“学”则是“觉悟也”——我们要在师长之“教”中不断自我激发,以掌握新的道理,这种“觉悟”也正是一种自我教育或者说自我“探索”。然后我们自己又开始成为老师,走向对别的学子的教育。就此而言,“学术共同体”必然有着“教学相长”的特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通过在讨论中彼此学习、互相教育,我们发现自己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从而找到自我更新的方向。这也是我们今天聚在一起开会的期待。


这种学术共同体诉诸自我的“探索”,其途径是我们彼此的“争鸣”。“争鸣”就是彼此为“师”。就“师”这个字的本意来说,其中就已经蕴含着“学术共同体”的全部义项。我们知道,军队可以称之为“师”,《说文》有云,“二千五百人为师”,注云:“师、众也。京师者,大众之称。众则必有主之者。”这是说,“师”的本意就是众多人、多数人构成的共同体。凡共同体必有其存在发展的方向,也就注定有领导者作为“师长”来“主之”。好的领导者具有好的品德,也就能够指出好的方向。这也就是我们理解的“老师”。于是,“师”又成了“教学者”。《礼记·文王世子》有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学相长,就是确立我们这个学术部队的“师法”。

 

在学术的共同体、尤其是青年学子们的共同体内,为了确立主张,大家必然会云集相争,就像战争一样。李道平疏《师卦》时指出:“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讼与师皆起于有所争,两造相争谓之讼,两国相争谓之师。”我们青年人就是“有血气者”,只不过,在学术的共同生活中,我们彼此之间的“争鸣”具有必然性和健康意义。《探索与争鸣》今天让我们在此“练兵”,想必也是要为时代提供一支有活力、有朝气的争鸣部队吧。

 

青年学子们通过发表文字而成长,在“教”与“学”的氛围中“探索”,在师法俨然的语境下“争鸣”——这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的“学术共同体”精神,更是“百川入海”的上海精神。今天我们有幸正身处这样一个共同体当中,正在体验着自我的成长与成熟……时间有限,以上就是我对今天主题的一些感悟,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大家接下来的“短兵相接”!谢谢!


《探索与争鸣》人间体

联络员小探

xiaotanxiaosuo

转载 | 合作 | 咨询 | 建议


长按扫码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共同体:名师成长的文化栖息地
【焦点】黄剑波、龚浩群|青年人类学者学术自述按语
聂辉华:“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感言 - 制度经济学 - 人大经济论坛
学术动态 | 我系谢湜教授获思勉青年原创奖
Hi~我是2020级新生——“思创社科”
文氏新闻 | 城口文氏召开优秀学子表彰大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