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晓丽:俄罗斯在华留学生境况调查结果分析

于晓丽 

俄罗斯在华留学生境况调查结果分析

内容提要

俄有关学术力量分别于2006年和2016年针对在华俄罗斯留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受访留学生的身份类别和专业选择、了解中国高校的渠道、选择中国高校的动机、在华日常生活情况、对中国高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最近十几年,中俄在教育合作领域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但是2015年赴华俄罗斯留学生人数在新世纪以来首次下降、受访留学生对中国高校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价不高的情况令人忧虑。对此,俄罗斯学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周期性的且规模更大的社会调查,无论在赴华留学的俄罗斯学生中间,还是在赴俄留学的中国学生中间,也有必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公布和广泛讨论。此外,俄学者认为,从最近10年双边教育合作的发展趋势来看,完成中俄领导人确定的到2020年将留学生互换人数增加到10万人的目标,尚存在较大困难,需要付出更加有效和更大规模的努力。

关键词

俄罗斯 在华留学生 社会调查

作者简介

于晓丽,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

创新中心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后 苏 联 空 间 国 际 人 口 迁 移 问 题 研 究》( 项

目批准号:13BRK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世界格局变动下俄罗斯国家竞争力研究》(项目批准号:15JJD790014)阶段性成果。

2006—2007学年俄罗斯有关学术力量对在华俄罗斯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由俄罗斯科教部(Минобрнауки России)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亚历山大·阿列菲耶夫在2010年公开发表于俄专业学术期刊之上,笔者也曾撰文对其内容加以介绍。时隔10年,2016年,俄有关学术力量再次通过网络对已经在中国完成学业的俄罗斯留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再次由亚历山大·阿列菲耶夫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生克谢尼娅·柳布斯卡娅共同于20172月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由于两次调查的具体内容有相同之处,所以俄学者在文中对于调查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其中一些结论值得我们关注。在我国学界针对在华留学生所做的调查研究中,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尚无专门以俄罗斯留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俄罗斯学界所进行的这两次调查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这一空白,有鉴于此,我们将对该文的具体内容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赴华俄罗斯留学生的相关统计数据

俄学者引用统计数据,对十几年来赴华留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数量变化、地区分布、所选择的专业和院校等情况。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在华留学生数量仅有几百人,到21世纪初才达到1000人,之后开始逐年增长。总的来看,十几年来,中国高校俄罗斯留学生人数在外国留学生中所占比例基本在3%—5%之间。

俄罗斯公民目前在中国250多所高校留学。最近几年,他们主要聚集在中国东北三省和北京、上海的高校。辽宁省俄罗斯留学生人数增长最快,已增长近2000人,他们主要在沈阳的高校就读。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的俄罗斯留学生特别少,而且是在不久前才开始有俄罗斯留学生(学语言的进修生)的,2014年在上述两地区高校就读的俄罗斯留学生均只有两人。

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一样,大多数俄罗斯留学生是来学习中文的,这种情况在最近10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同时,学习商务管理和工科的留学生比例有所增长,而选择社会科学的留学生比例明显下降。2014年学习历史和哲学的留学生尤其少,前者为22人,后者为23人;但学习法律的人(无论是国际法,还是中国法)有所增多。与来自西方和亚非国家的留学生不同的是,俄罗斯留学生鲜少学医,2014年仅有139人学习传统中医,74人学习西医。那些选择了教育学方向的俄罗斯留学生则主要以体育为专业。俄罗斯留学生对农学的兴趣最低。

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相比,俄罗斯留学生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攻读学位的学历生不多,尤其是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共有213位,他们主要在黑龙江、辽宁以及北京和上海的高校就读。二是进修生和在语言班学习的人较多。对比一下2007年和2014年中国高校俄罗斯留学生的培养情况,可以发现,攻读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比例大幅上升,进修生和在语言班学习的学生比例有下降。

学习中文的俄罗斯留学生,多数是进修生(其中包括按照校际交流项目来学1—2个学期的)或者在语言班学习的人。在中文专业攻读学位的大多是本科生(4年)。学习经济、金融和管理则主要是本科生、研究生(少数为博士生)。学习工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基本等同。学习社会科学和法律的主要是硕士生。学艺术文化专业的,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不以拿学位为目的的短期进修者,三者人数几乎等同。学教育(主要是体育和运动)的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也有短期班的留学生。学习医学(中医以及西医)的主要是短期班的学生以及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几乎都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而且博士生的比例在这个领域是最高的,为25%)。以管理、工科和法律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人数最多。中国有18所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人数较多,其中11所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另外7所坐落在其他省份。在这些大学就读的各类俄罗斯留学生占中国高校俄罗斯留学生总数的1/3

二、对在华俄罗斯留学生的两次调查

2006年和2016年针对赴华俄罗斯留学生进行的两次社会调查,目的皆为弄清楚中国高校的俄罗斯留学生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学习质量的,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有什么愿望。

(一)受访者的来源地及性别结构

2006年受访者总数是243人。他们来自俄罗斯的38个城市,其中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别尔哥罗德、喀山、顿河罗斯托夫、叶卡捷琳堡、托木斯克、伊尔库茨克、巴尔瑙尔、乌兰乌德、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雅库茨克、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纳霍德卡、斯巴斯克达里尼等。调查是在身处中国以及回俄后的留学生中进行的。2016年的被访者是142人。他们是从25个俄罗斯城市来到中国的,其中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伏尔加格勒、下诺夫哥罗德、基洛夫、克拉斯诺达尔、顿河罗斯托夫、皮亚季戈尔斯克、叶卡捷琳堡、克麦罗沃、比斯克、布拉茨克、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乌兰乌德、赤塔、比罗比詹、布拉戈维申斯克、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调查是通过网络主要在已经完成学业的人当中进行的。

2016年受访的留学生几乎覆盖俄罗斯国内所有主要地区,44%来自俄罗斯欧洲地区,33%来自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地区,23%来自远东地区。这其中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乌兰乌德等城市以及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阿穆尔州的人数比较多。来自后三个地区的留学生主要就近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高校就读。从性别来看,201637%受访者是男性,63%的受访者是女性,这与2006年受访者的性别结构相似。2006年受访者的平均年龄是20岁,2016年平均年龄为25岁。在两次调查中,受访者来华留学前在国内所受的教育水平是有差别的:2006年大学没毕业的人居多,2016年已经大学毕业的人居多。

(二)受访者的身份类别及专业选择

在这两次调查中,多数受访的俄罗斯公民就读于中国高校的语言班(期限通常不超过两学期)或者通过学术交流项目来进修。进修的主要是本科生,研究生较少,博士研究生更少。也有大学毕业后进修的。想在中国获得文凭的人不到受访者的1/10。有些人到中国来是为了收集资料并在专业对口的中国大学准备学位论文,以便之后回国答辩。大多数受访者(2006年占75%2016年占58%)学的是中文,包括作为专业来学(未来从事翻译和汉语教师等工作)。俄罗斯留学生选择文科的领域相当广泛,包括国际关系、中国历史和哲学等等(2006年占9%以上,2016年占5%)。以经济(包括世界经济)、商务、贸易以及管理(国家管理)和区域学为专业的人,2016年占25%以上,2006年占11%。以社会文化和教育学为专业的人2006年占2.5%2016年占5%。以自然科学(物理、地理)为专业的,2006年占1.2%2016年占2%。以工科和信息学为专业的人,在2006年占15%,在2016年占4%

(三)受访者了解中国高校的信息渠道及选择动机

受访者是从哪里了解到其所就读的中国高校的?根据2006年受访者的回答,每三个人中有一个是从之前在中国留过学的人那里获得的信息,同样多的人是从互联网上获得关于中国高校的信息的。还有两个重要的信息源——安排受访者赴华留学(语言班)的学校、组织或者公司以及中央或者地方的教育管理机构。其他关于中国高校的信息源都不那么重要。2016年的受访者称,关于中国高校的主要信息源是互联网(包括这些学校的网站),处于第二位的是过去在中国学习过的人提供的信息。

受访者选择某个中国高校的动机在最近10年没有大的改变。决定性因素仍然是亲朋好友以及之前就读的学校老师的建议;其次是由俄方高校、教育管理机构的派遣或者中方的邀请决定的;最后是被中国大学的知名度和声望所吸引。教育收费相对不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因素,因为赴华留学生主要来自收入一般的俄罗斯家庭。最富裕的俄罗斯公民,如高官、巨贾更倾向于把自己孩子送到西欧和北美国家的大学去,以便将来整个家庭都移民到这些国家(见表1)。


(四)受访者对在华日常生活条件的评价

2016年多数受访者(70%)住在留学生宿舍,27.1%的人租住公寓或房间,少数人住在(3%左右)中国的熟人、亲属或者父母那里。2006年受访者的居住情况与此大致相同。

最近10年俄罗斯大学生、进修生和语言班听课生对自己在中国的日常居住条件完全满意的比例从25.9%上升到了52.3%,对中国大学基础设施和宿舍条件完全不满意的留学生比例显著下降,从19.8%降至4.5%(如表2所示)。


对于食堂、咖啡馆、小卖部、医疗服务质量、从事体育活动的条件和校方组织的休闲活动,俄罗斯留学生满意度明显提升(如表3所示)。体现境外留学舒适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留学生的人身安全水平。2006年和2016年的调查表明,中国高校在这个领域进步很大(如表4所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属于对外国人态度非常友善的国家。在受访者中很少有人在留学期间遭遇哪怕一次不友好的情感和民族主义的表现,也没有人成为人身侵犯或者攻击的对象(见表5)。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留学生宿舍内部,俄罗斯大学生和进修生(主要来自莫斯科以及一系列远东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与来自其他国家的(非洲和欧洲)的学生、俄本国学生(通常是来自俄其他地区的)及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学生关系不睦。这种不睦一般基于民族和其他因素。



俄罗斯留学生在华期间的交往范围相当广泛。根据2016年的调查结果,最积极的接触不是与中国大学生之间,而是与外国留学生以及来自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同胞之间(如表6所示)。


(五)受访者的汉语水平及其对于提高语言能力的建议

俄罗斯留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适应障碍是语言。熟练掌握汉语不仅是日常交往,也是教学过程所必要的。对于俄罗斯大学生、进修生和其他类别的留学生而言,其所掌握的汉语知识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对课程的全面把握呢?如表7所示,这项指标在这十年间有改善。


对于如何提高在华留学生的语言能力,问卷中给出的问题是开放型的,受访者提出很多建议,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一类针对来华前的校方,一类针对来华后的校方,还有一类则针对留学生本人。

针对来华前校方的建议主要有几下几点:第一,派遣具有初等或中等汉语水平的大学生赴华进修,效果会更好一些;第二,俄罗斯汉语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亟待提高,应采用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更新教科书,提高语言班的学习强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翻译技能上,积极吸引以汉语为母语者参与教学过程。

针对来华后校方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最好在最初几个月给留学生指定一些志愿者,让他们帮助留学生熟悉校园、安排食宿,购买手机,了解主要的学习情况;二是增加课时数量,帮助留学生找到能在课外练习口语的本地朋友;三是进行小班授课,把班级人数限制在8—10人之间;四是中国教师要加强管理,不能放任学生自流,要留作业,要严格监督留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

针对留学生个人的建议则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后苏联国家汉语教师的发音都很糟糕,所以在留学开始阶段必须多与本地人交流以便进行纠正,要多向老师请教,多交中国朋友,多听,多写,多交往;其二,如果想读本科、研究生等学位,最好与中国大学生一起上课,这样获得的教育水平比单独上课要高;其三,参与中国师生组织的活动,选修中国艺术、书法和文化等课程;其四,进修时间不少于两年,别用俄语交流,多与本地人交流,注重口语实践,多看中国电影;其五,如果你所在的省份,人们在街上和在学生宿舍里交流时用的不是普通话,而是方言,那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汉字的记忆上,因为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汉字能帮你读和写,从而为交流打下基础。

(六)对教学条件的综合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留学生对中国高校教学条件的综合评价在这十年间有所改善。如表8所示,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教学过程完全满意(完全不满意者只占几个百分点)。在2006年和2016年,获得最高评价的是与中国教师、系办公室的关系以及课本的保障情况。对教学实践活动及对科研工作的参与以及校方维护留学生权益的活动满意者增多了。


(七)赴华留学的资金来源

2016年俄罗斯留学生留学的年平均费用相对不高,为1.25万元人民币(约合1800美元),因为许多人进行的是语言培训(在语言班和作为进修者)。多数自己付费的受访者认为这个费用额度是适中的,只有12%的人认为是高的。对比2006年和2016年的调查结果(见表9)可以发现,自费赴华留学的人比例下降了,依靠从学校取得的或者中国政府提供的资助(国家奖学金)留学的人比例增加了。根据俄罗斯学者给出的注释,中国政府提供给俄罗斯留学生的国家奖学金的数量(免费学习的名额)在2016年为2000名左右(2008年为614名)。奖学金的额度(每月发放额度)视学位级别而有所区别,本科1400元人民币,硕士研究生1700元人民币,博士研究生2000元人民币,访问学者(研究中国文化,时长为5个月)3000元人民币。

(八)对中国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调查中提出的关键问题是:在中国高校获得的职业培训的质量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俄罗斯公民的个人期待?回答结果表明,远非所有人的期待都得到了圆满实现。而且,在2016年调查中取得的评价不如2006年。如表10所示,这与中国高校俄罗斯留学生的人数最近15年来首次下降相吻合。对于职业培训质量不符合期待的原因,2016年的受访者给出了自己的说明,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对留学生的要求太低,教学大纲太简单,教授的知识量不够;二是有些教师在学问、经验、能力及教学态度上差强人意;三是课程理论多,实践少,不能学以致用;四是班级人数过多,教师不能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五是教学要求不够严格,学年论文的写作老师几乎不管,事后也没有对不足之处进行讲解,对具体事例的分析较少;六是教学大纲令人费解,有用的课程不多。

尽管如此,在2016年的调查中,有3/4以上的受访者声称,在回国后将建议自己的朋友和熟人去同一所中国大学学习同样的专业,换言之,打算做自己母校自愿的广告代言人。2006年的调查取得的资料与此相似(如表11所示)。20%左右的受访俄罗斯留学生不建议在某所中国大学或者干脆在中国留学的(动机)原因在于,对授课质量不满意,对所取得的个别课程或者专业的知识不满意。有些受访者还指出了一些他们在学习期间碰到的日常问题,包括由于生态环境引起的不适(如在北京、大连等)。


但是,绝大多数受访的俄罗斯留学生列举出了在中国高校留学的好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其一,中国的大学各有千秋,通过留学了解了另一种文化,获得了新的印象,总体上收获了不同寻常的体验;其二,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学习一门语言会更有成效,有些中国教师乐于传授自己的知识,乐于帮助留学生;其三,这是了解中国

社会最好的机会,总体上,去哪所中国大学学习几乎不重要,最主要的是,多在中国待一段时间,多与中国人交流。

除了获得知识,在中国学习和居住还有一个效果,那就是90%的俄罗斯人在中国有了熟人和朋友他们现在仍与许多朋友保持着联系,继续交往(如表12所示)。


考虑到许多受访者已经结束了在中国的学习,调查人员便对他们提出了在中国获得的教育对其今后的工作是否产生影响的问题。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于赴华留学的实际益处给予了高度评价。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赴华留学获得了不可多得的经验,认识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了解了不同的文化和风俗,拓宽了视野,改变了心态。

二是通过赴华留学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汉语知识,语言障碍消失了,词汇量增加了,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是赴华留学给就业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通过留学获得了交流技能及对就业和升迁有利的人脉,懂得了中国人的心理,从而在工作中充满业务自信。

三、俄学者得出的调查结论

在对调查结果做总结时,俄罗斯学者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最近10—15年,中俄教育合作领域已取得毋庸置疑的成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最近几年中俄之间合作院校的数量大幅增加,它们之间签订了关于科教合作以及互换师生等方面的协议。从俄方看,这样的高校现在有120所(首先是莫斯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大学),从中方看,有600所左右。标志性事件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在深圳创建中俄合作大学。

第二,俄罗斯留学生的数量在21世纪以来首次下降,受访留学生对中国大学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正面评价不高,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并预示着有必要进行周期性的且规模更大的社会调查,无论在赴华留学的俄罗斯学生中间,还是在赴俄留学的中国学生中间,而且也有必要对调查结果进行公布和广泛讨论。

第三,根据中俄领导人的决定,到2020年必须将留学生互换人数增加到10万人,而从最近10年双边教育合作的发展趋势(平均每年每方增加1000人)来看,完成这项指标有困难。因为,这意味着在未来4—5年,需要将现在的留学生人数(在2015—2016学年为3.8万人,在中国高校留学的俄联邦公民为1.6万,在俄罗斯高校留学的中国公民为2.2万)提高近1.5倍。可见,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付出更加有效和更大程度的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兼职就业问题,中国学者做过深入调研。俄罗斯学者的这两次调查,都没有涉及俄罗斯留学生在华兼职打工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又比较常见,因此这算是需要研究者今后加以填补的一个空白。

(责任编辑 李淑华 刘阳)

来源:《俄罗斯学刊》2017年第4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多数俄罗斯人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
点赞 !疫情下的俄罗斯留学生
《海外求学》1月号封面文章:2004留学风向标
赴俄中国留学生人数暴增 30%,这些大学中国留学生多
俄罗斯鼓励中俄通婚,为啥留学生不愿娶
继续追梦or驻足观望?QS最新调查分析,疫情下超90%学生不放弃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