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小冬在港台传艺

《搜孤救孤》 孟小冬 饰 程婴、赵培鑫 饰 公孙杵臼

  孟小冬拜师余门得到余叔岩亲传之后,剧艺更臻精进。1947年的一场《搜孤救孤》,把她的演艺事业推上了高峰。然而,由于战云密布,恶势力对她的不断骚扰,加之杜月笙的姨太太、她的干姐妹姚玉兰对她披肝沥胆地相劝,使她终于谢绝舞台,随杜月笙全家从上海乘船移居到香港,就这样把她戏剧的辉煌锁定在了解放前夕,她的声誉也随之在大陆销声匿迹。

孟小冬于香港李祖莱家留影

  孟小冬在港台期间,虽然再未登台演戏,但她对余派艺术的实践和研究却并未终止。特别是她致力于余派艺术的传播,流传和影响遍及到海内外,她对继承和发扬余派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

孟小冬与姚玉兰合影

  香港的杜公馆在坚尼地台18号。孟小冬和姚玉兰合住一座屋顶下,共同陪侍风之烛般的杜月笙。除了悉心调理病人之外,唯一使孟高兴的是每逢星期五在杜府的清唱雅集。当时经常去杜府吊嗓的只限于至亲好友,属门生必到的有钱培荣、赵培鑫、吴必彰、赵班斧、朱文熊、万墨林等人。马连良抵港之后,几乎每日必去杜府。琴师是三位顶尖高手:一位是余门两代(余叔岩、孟小冬)的琴师王瑞芝;一位是徐兰沅关山门的弟子任莘寿;另一位是郭晓农。雅集当以孟小冬为中心。“因为杜公馆有冬皇孟小冬在,旅居香港的名票,名伶都趋之若骛,莫不一履为无上之向往,莫大之荣幸。”

孟小冬便装照

  孟小冬经常吊嗓的段子有《乌盆记》的[【反二黄】,《洪羊洞》的【原板】【慢板】,《八大锤》的[原板]等。这些都由钱培荣用大盘磁带录了下来。

孟小冬与马连良于香港合影

  1950年,杨宝森、张君秋、姜妙香、王泉奎应邀到香港演出。当时马连良还没离港,就与杨宝森合作演出了《范仲禹》,他俩分饰前后范仲禹。当年在北京,杨宝森曾向孟小冬请益余派唱腔,得到过孟的赞赏和鼓励。这次孟小冬和名票赵培鑫都欣然到剧场给杨宝森捧场引起香港新闻界重视,倍加宣传,一时全香港为之沸腾。

孟小冬七十寿辰与钱培荣于台湾合影(1977年)

  1952年春天,杜月笙故世半年后,孟小冬迁居使馆大厦,收了钱培荣和赵培鑫为徒。其间,孟小冬的私人医生吴必彰忽然夹在钱、赵当中叩了一个头,没拜祖师爷,因而就算他是半个弟子。钱培荣是孟在港台弟子中学艺最多和时间最长的一位,在港专赴孟府教有7年之久。孟小冬迁居台湾后,他则以录音呈师纠正,实施函授教学。钱每年赴台两个月,向孟小冬请益并获准录音,以便带回他的日本住所对照复习,先后25年,共习得余氏名剧12出。孟门弟子在孟小冬逝世后辑录了两盘录音带,名曰“凝晖遗音”,发行流传。

孟小冬与黄金懋于香港合影(1956年)

  除钱、赵以外,向孟问艺者不乏其人。知名的票友有李猷、赵从衍、李相度、蔡国衡、黄金懋、丁存坤、张雨文、沈泰魁、汪文汉、龚跃显等。这些孟门高徒在继承余派的唱工艺术方面,由于得到孟小冬的亲传和指点,打下了深厚的唱工基础。谈到余派在海外的影响和流传,自然是余叔岩演唱艺术本身的巨大魅力所在,同时与他身后的主要传人——孟小冬在港台期间传艺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有研究家评论说:“余氏的绝艺,或能因此再传,而发扬光大,则孟氏之功伟矣。”

孟小冬晚年在台湾与张大千(右)、高华(左)

  1977年,孟小冬因肺气肿与心脏病并发症在台北去世。台湾为纪念孟小冬,多年来在孟门弟子的捐助支持下,由杜大小姐、钱培荣、李猷、吕光等位主持成立的“孟小冬国剧奖学基金会”,一直在鼓励台湾京剧人才的成长,为台湾的京剧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自 《梨园周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珍贵录像:孟小冬亲传弟子赵培鑫1971年香港演出《搜孤救孤》
遗憾:解放后孟小冬没有应召返回内地
人物|一马离了西凉界——我在香港见到的孟小冬
孟小冬先生
【梨园往事】孟小冬与姚玉兰
爱得轰烈,恨得精彩;她说生为女人,也要荡气回肠的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