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文虚词三:连词

第三节 连 词

一、概说

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连词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古代汉语的连词不但数量很多,而且不少连词其用法非常复杂,同一连词往往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其中,以“而”最为典型,它可以用来连接词、短语、句子,它可以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等。这样,就要求我们在翻译古文时,一定要仔细斟酌文意,准确理解每一个连词在具体语句中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

2.在使用上,古代汉语连词用于词、短语之间者较多,在现代汉语不需要使用连词的地方也往往使用了连词,例如:

 

①蟹六跪二螯。

(《荀子·劝学》)

②未几成归。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③吾尝终日思矣。

(《荀子·劝学》)

 

例句中的“而”在译成现代汉语时,都应略去不译。

反之,古代汉语的连词用于分句之间却很少。其复句多以“意会法”组合,不仅并列复句一般不用连词,甚至连因果复句、假设复句、转折复句这些现代汉语一般要使用连词的复句,也时常不用连词,例如:

 

④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左传·曹刿论战》)

⑤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晁错《论贵粟疏》)

 

④为因果复句,例⑤为假设复句,例⑥为转折复句,它们都未使用连词。翻译时,应加上“因为……所以……”、“如果……就……”、“虽然……但是……”这样的关联词语。

有时,虽然使用了连词,却又往往是单用,而没配对使用,例如:

 

⑦小大之狱,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曹刿论战》)

晏之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使楚》)

⑨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后汉书》)

 

⑦为让步复句,只用了“虽”,应配对译为“即使……也……”。例⑧为因果复句,只用了“以”,也要配对译为“因为……所以……”。例⑨为选择复句,只用了“孰若”,应配对译为“与其……哪如……”。

二、而、以、且、则、虽、然

“而”、“以”、“且”、“则”、“虽”、“然”是古代汉语较常见、用法也较复杂的几个连词。

1.而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五种:

1)表示并列。例如:

 

①以三保通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而”表并列,其前后两项一般很难分出轻重,如例①②③,其“而”可译为“并且”,或不译。有时,作者似乎有侧重“而”后边一项的意味,如例④,便不妨理解此“而”带有递进的意思,可译为“而且”。

2)表示承接。例如:

 

①尉剑挺,广起夺杀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樊哙覆其盾于地,拔剑切啖之。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③余方心动欲还,大声伐发于水上。

(苏轼《石钟山记》)

④玉在山草木润,渊生珠崖不枯。

(《荀子·劝学》)

⑤故令尹诛楚奸不上闻,仲尼赏鲁民易降北。

(《韩非子·五蠹》)

 

“而”表承接,常常是事情、行为纯时间上的先后承接,如例①②③,其“而”可译为“然后”、“就”,或不译。有时,也可以既是时间上的先后承接,还兼有事理上的因果承接,如例④⑤,其“而”可译为“那么”、“于是”。

3)表示转折。例如:

 

①位尊无功,奉厚无劳。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②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苏洵《六国论》)

③非死,则徙耳,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①②③的“而”,均译为“却”、“然而”。

4)表示修饰。例如:

 

①吾恂恂起。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缇骑按剑前。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尝终日思矣。

(《荀子·劝学》)

 

①②③的“而”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5)表示假设,相当于“如”,这种用法较少见。例如:

 

①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②子产死,谁其嗣之?

(《左传·子产为政》)

 

①②的“而”译为“如果”。

2.以

“以”不仅经常用作介词,也经常用作连词。连词“以”的用法同“而”多有相似之处。其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表示并列。例如:

 

①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秦地半天下,……主明严,将智武。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①②的“以”,均译为“而”、“并且”。

2)表示承接。例如:

 

①东临碣石,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②吾视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资财送其行。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不宜妄自菲薄,……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④今逐客资敌国。

(李斯《谏逐客书》)

 

“以”表承接,所连接的前后两项行为,有很明显的事理上承接的关系,或者前为手段,后为目的,如例①②,其“以”可译为“来”,或不译。或者前为条件,后为结果,如例③④,翻译同前。

3)表示因果。例如:

 

①成其小,劣之。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使楚》)

③不物喜,不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①②③的“以”,均译为“因为”。注意,“以”表原因,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其区别在于:“以”作介词,是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谓语的状语,共同构成一单句,如“吾以捕蛇独存”。“以”作连词,是用来连接分句,共同构成一复句。如以上例句。

4)表示修饰。与“而”表修饰相同。“以”也是连接状语和谓语。例如:

 

①木欣欣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舟遥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同上)

 

①②的“以”可译为“……地”,或不译。

3.则

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1)表示承接。例如:

 

①每闻琴瑟之声,应节而舞。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②此印者才毕,第二板已具。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③夫夷以近,游者众;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则”表承接,既可以是事情、行为在时间上的先后承接,如例①②,其“则”译为“就”、“便”;也可以是事情、行为在事理上的因果承接,或前为条件,后为结果,如例③;或前为原因,后为结果,如例④,其“则”均译为“那么”、“那么就”。

2)表示转折。例如:

 

①于其身也,耻师焉。

(韩愈《师说》)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苗槁矣。

(《孟子·拔苗助长》)

 

①②的“则”,均译为“却”。例③的“则”是引述一种事先没有估计到的情况,其“则”含有“原来却已经”的意思。可简单译为“却”。

3)表示对比。例如:

 

①入无法家拂士,出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

②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

(《晏子使楚》)

③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兵强。

(《韩非子·五蠹》)

 

①②③的“则”,都是对称用于两个结构平行、内容相反或相对的分句里,表示一种对比,这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习惯句式,其“则”,有的无法翻译,如例①;有的可译为“就”、“便”,如例②③。

4.且

连词“且”的用法主要有两种:

1)表示并列。可单用“且”,也可“且……且……”组合使用。例如:

 

①河水清涟漪。

(《诗经·魏风·伐檀》)

②外犬见而喜怒,共杀食之。

(柳宗元《临江之麋》)

③先生愕,舍狼而前,拜跪啼泣。

(马中锡《中山狼传》)

④先生仓卒以手搏之,

(同上)

 

①的“且”,译为“并且”。例②的“且”与例③的“且……且……”,译为“又……又……”例④的“且……且……”,译为“一边……一边……”。

2)表示递进。例如:

 

①王不行,示赵弱怯也。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①②的“且”,译为“而且”。例③④的“且”,表示先让步,再推进一层,“且”可译为“尚且”或“况且”。

5.虽

连词“虽”的用法主要有两种。

1)表示让步。例如:

 

①小大之狱,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曹刿论战》)

②今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①②的“虽”均译为“即使”。

2)表示转折。例如:

 

①豫州军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秦兵旦暮渡易水,则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①②的“虽”,均译为“虽然”。注意“虽”译为“即使”还是“虽然”,依据是看“虽”后陈述的是已然的事实,还是假设的事实,前者译为“虽然”,后者译为“即使”。

又:连词“虽”常和代词“然”组合为“虽然”,表示“虽然这样”“即使这样”,以承上转下。同现代汉语的连词“虽然”不同。例如:

 

③王曰:“善哉!虽然,公输般为我造云梯,必取宋。

(《墨子·公输》)

④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6.然

连词“然”主要表示转折。例如:

 

①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是说也,余尤疑之。

(苏轼《石钟山记》)

不自意能入关破秦。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①②③的“然”均译为“然而”、“但是”。

又:“然”常常和“而”组合为“然而”。注意,这里的“然”是代词,“这样”,指代上文所讲情况,“而”是连词,“可是”。“然而”表示“虽然这样,可是……”。与现代汉语的连词“然而”有所不同。例如:

 

④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然”还常常和“则”组合为“然则”。注意:这里的“然”仍是代词,“这样”,指代前文所讲情况,“则”是连词,“那么”。“然则”表示“既然这样,那么……”。例如:

 

⑥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范仲淹《岳阳楼记》)

然则子何为使乎?

(《晏子使楚》)

 

·附录·

连词分类表

 


 

练习八

1.解释下列句中连词“而”表示的意义。

①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胥之。

②一鼓作气,再衰,三而竭。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④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气候不齐。

⑦汝姊在吾怀,呱呱泣。

⑧马陵道狭,旁多阻隘,可伏兵。

2.解释下列句中连词“以”表示的意义。

①终日不食,终夜不寝思,无益,不如学也。

②于是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济冀州,积芦灰止淫水。

③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④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中归。

⑤归去来兮,请息交绝游。

⑥楚人伐宋救郑。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连词表示的意义。

①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未为良时。

③誉辅其赏,毁随其罚,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④塑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告于裴度。

⑤神龟寿,犹有竟时。

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文言虚词讲析
文言虚词的用法:(以)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而”字用法知多少
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及文言虚词能力提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