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哲学家、哲学流派简介(6) —— 学派发展和比较(B)
四、阴阳家的五行、阴阳、八卦说之源出
冯老认为,阴阳家的术数本身虽以迷@信为基础,然也往往是科学的起源。术数与科学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解释自然,通过征服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术数如果放弃了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只用自然力解释宇宙时,就可以变成科学。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阴阳家对于中国思想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它的贡献就在于力求对自然物事只用自然力做出实事求是的解释。
汉代以前,五行与八卦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互无交集。言五行,则不谈八卦;说八卦,也不论五行。到了司马谈时期,这两种学说渐渐相混合,且皆推认驺衍是本学说的创始人,于是司马谈把研究五行和阴阳八卦的人称为阴阳家,其实阴阳本八卦之属。到了董仲舒时期,五行阴阳说又被儒家所吸纳。
(一)《洪范》的五行:传说在公元前12世纪末,周武王克商后向商朝贵@族箕子询问治国的“大@法”,箕子的一番回答被命以《洪范》之名,而“五行”一词便出自这篇讲话。不过《洪范》究竟出自哪个年代,学者们倾向于公元前4或前3世纪内。《洪范》的五行概念很粗糙,所说的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五种实际的物质,而非后人所讲的以五者为名的抽象的要素。《洪范》认为,这五者如果按正常秩序来得很充足,各种植物就会长得茂盛而丰饶。其中任何一种如果极多或极少,就会造成灾害。比如,吉庆的象征有:君主的严肃将随之以及时雨;君主有条理将随之以及时的阳光;君主明智将随之以及时的热;君主的谋虑将随之以及时的寒;君主的圣明将随之以及时的风。不吉的象征有:君主猖狂将随之以连续的雨;君主的越礼将随之以连续的阳光;君主的逸乐将随之以连续的热;君主的急躁将随之以连续的寒;君主的愚昧将随之以连续的风。总之,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关联的,君主方面的恶行就导致自然界异常现象的出现。这个学说被后来的阴阳家发展为“天人感应论”,认为大自然由这五种要素构成,这五个要素的盛盛衰衰,会使大自然产生各种变化。五行不但使宇宙万物盛衰不已,而且也影响到人的命运。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天人感应论”产生的原因,又有两种学说:
1、目的论的:认为君主方面的恶行,使“天”发怒。怒的表现形式就是各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代表着“天”给君主的警告。这种学说反映了阴阳家的术数根源。
2、机械论的:认为君主的恶行自动造成自然界的混乱,因而机械地产生异常现象。全宇宙是一个机械结构,一部分出现毛病,其他部分也必然机械地受到影响。这种学说代表了阴阳家的科学精神。
(二)《月令》的五行、五德配五方:《月令》最初见于公元前3世纪末的《吕氏春秋》。这本书属于小型历书,其中有阴阳家关于宇宙的结构理论。这个结构既是时间结构也是空间结构,即五行、五德配五方。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在古代人们很自然地以为南方是热的方向,北方是冷的方向。于是阴阳家就把四季与四方配合起来。夏季配南方;冬季配北方;春季配东方,因为东方是日出的方向;秋季配西方,因为西方是日落的方向。并认为昼夜的变化也四季变化的小型表现。从而早晨是春季的小型表现,中午则是夏季,傍晚是秋季,夜间是冬季。南方和夏季都热,“火德盛”;北方和冬季都冷,“水德盛”,因为水与冰、雪相连,都是冷的;因为春季万木生长,所以“木德盛”于东方和春季;因为西方与秋季都有肃杀的性质,故而“金德盛”于西方。《月令》认为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方位上居于四方的中央,在季节上居于夏秋之交,故以土德配之。阴阳家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宇宙论,从时间又从空间解释自然现象,并认为这些现象与人类的行为密切联系。所以《月令》做出规定,君子应当按月做什么事,才能与自然力保持协调。
(三)《易传》的阴阳学说:《易传》是儒家为《易经》做出的宇宙论的、形上学的、伦理学的解释。这些解释到了东周、西汉被编集成《十翼》,也称《易传》,附在《易经》的后面。五行学说解释了宇宙的结构,但没有解释宇宙的起源。《易付》的阴阳说解释了宇宙起源。
1、阴、阳:“阳”字本是指日光,“阴”字本是指没有日光。后来阴、阳发展成为指两种宇宙势力或原理的阴阳之道。阳代表阳性、主动、热、明、干、刚等,阴代表阴性、被动、冷、暗、湿、柔等。阴阳二道互相作用,产生宇宙一切现象。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依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伴随事物终身,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阴阳后来与《易经》从根本上结合起来,《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汉代以后,《易经》的义理学发展,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2、八卦:《易经》的“经”基本成分是“八卦”,由八卦得出六十四卦。八卦各卦中的连线是阳的符号,断线是阴的符号。乾卦、坤卦由纯粹的连线、断线组成,代表阳、阴,也就是父、母。乾、坤结合生出其余六卦,这也就是阴阳结合而生天下万物过程的象征。由此也推出,阳是男道,阴是女道。虽然阴阳之道被比作男女之道,但它是完全不具人格的自然力。后通常运用在方位、测卦、风水等学科上。
3、数:古人认为天机在于“数”,阳数奇,阴数偶。“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后来的阴阳家试图用“数”把五行与阴阳结合起来,这个学说出现得比较晚。

五、新道家—— 魏晋玄学
新道家也称玄学,或“魏晋玄学”。兴起于三国、魏晋时期,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家的学说,是魏晋时期哲学思想的主流。新道家把《周易》、《老子》、《庄子》作为玄学思辩哲学的三部主要经典之,合称“三玄”,对此进行研究和重新注释。新道家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孔子比老、庄更伟大,是最大的圣人。他们认为,孔子没有说忘,因为他已经忘了;孔子也没有说无欲,因为他已经无欲。
魏晋时期的人多放达、文雅,崇尚清谈。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很多新道家与佛家清谈的故事。清谈,是门艺术,它将最精粹的思想,通常是道家思想,用最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所以清谈很有讲究,只能在智力水平相当高的朋友之间进行,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一种最精妙的智力活动。新道家也分两个流派,一曰主情派,强调任从冲动而生;另曰主理派,强调遵从理性而生。
1、任从冲动而生:新道家认为,追求感官快乐,是在理解了“超乎形象”的基础上,这才是“风流”本质的东西。具备了这种超越感,又以道家学说养心,即具有玄心的人,必然对于快乐拥有妙赏能力,从而要求更高雅的快乐,而不是要求纯感官的快乐。例如王子猷雪夜的“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洒脱,就是根本没有想到感官的快乐,是任从冲动而生的“风流”;又比如诸阮与猪共饮、支遁对白鹤的同情等等,说明他们具有物我无别、物我同等的感觉。新道家认为,具有超越事物差别之心的人,是“弃彼任我”而生的人。冯老认为,新道家为这种具有“风流”本质的人作了理论上的解释。道家属于浪漫主义,故“风流”与道家有关,也与魏晋新道家有关。新道家认为,人活着,应当任“自然”,不应当循“名教”。换言之,人活着应当任从他自己的理性或冲动,不应当遵从当时的风俗和道德。
2、情的因素:庄子认为圣人无情,因为圣人高度理解万物之性,所以他的心不受万物变化的影响。“以理化情”,其实是圣人有情而无累,这层意思,后被新儒家大为发挥了。新道家主要强调妙赏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再加上自我表现的理论,于是,新道家的许多人能够随时排遣他们的情感,又随时产生这些情感。他们动情不在于某种个人的得失,而在于宇宙人生的某些普遍的方面。由于有这种妙赏能力,这些有风流精神的人往往为之感动的事物,在其他普通人或许无动于衷。新道家的情,固然是有关于宇宙人生总体的情,不过,也有关于他们自己个人感触的情。
3、性的因素。西方浪漫主义往往含有性的成份在里面,中国“风流”一词也有这种含义,尤其是在后来的用法上。不过,魏晋新道家对于性的态度,纯粹是审美的,他们忘了性的成分,这也是魏晋新道家“风流”精神的特征。他们认为,风流来自于自然,自然当然反对名教(即正名说),名教则是儒家的古典的传统。

六、中国的佛学
冯老认为,每一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加上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就构成了宗教。所以佛教与佛学不同,前者是宗教,后者是哲学,它主要是对佛教经典的整理与注疏上,与修行无关。
(一)“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
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后,就挤身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并在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各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影响。起初的佛教被认为是有神秘法术的宗教,与阴阳家的法术和后来道教的神秘法术没有多大的不同。当时道家认为,佛经的教义不过是《老贒子》的外国变种而已。但随着人们对佛经研究的深入,对佛学也有了初步了解。认为佛学与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颇为相似。所以在翻译佛经时,人们往往用道家哲学的观念和术语对佛经注释。这种方法叫做“恪义”,就是用类比来解释。道家有许多术语,比如有、无、有为、无为等,被用于佛经的译文。随着人们对这些道家术语背后的佛学词义的真正理解,反而促成了印度佛学与道家哲学的结合,形成了中国形式的佛学——“中国的佛学”。“中国的佛学”与“在中国的佛学”是两个不同的含义。印度佛教中有些宗派规定,只遵守自己的宗教和哲学传统,不与中国发生接触,比如玄奘引进中国的唯识宗即是一例。这些“在中国的佛学”,影响力只限于少数人和短暂的时期,没有进入广大知@@界的思想中,所以在中国精神发展中,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中国的佛学”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是联系着中国的哲学传统发展起来的。例如,中道宗与道家哲学就有着某些相似之处,这二者的哲学相互作用,最后产生了禅宗。禅宗虽然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二)佛学的一般概念
佛学中有大乘佛学和小乘佛学之分,然只有大乘佛学在中国的佛学中获得永久的地位,而它对中国哲学影响最大的,是“宇宙的心”的概念,以及可以称为它的形上学的负的方法。虽然佛学有不同的宗派,但“业”、“涅槃”的概念却是他们共同的认知:
1、业:通常解释为行为、动作。但是业的实际含义更广,不只限于外部的行动,还包括说的和想的。照佛学的说法,宇宙的一切现象,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有情物的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他的心的表现。不论何时,他动,他说,以至于他想,这都是他的心做了点什么,这点什么一定产生它的结果,无论在多么遥远的将来,这个结果就是业的报应。业是因,报是果。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一连串的因果造成的。一个有情物的今生,仅只是这个全过程的一个方面。死不是他的存在的终结,而只是这个过程的另一个方面。今生来自前生的业;今生的业决定来生是什么。如此,今生的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报在来生的来生;以至无穷。这一连串的因果报应,就是“生死轮回”。它是一切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来源。
2、涅槃:佛教不同宗派关于涅槃的教义不尽相同。
(1)宇宙的心:佛教的大乘宗派,中国人称做性宗(在性宗看来,性和心是一回事)将宇宙的心的观念引入了中国思想,所以性宗又可称为“宇宙的心”宗。“宇宙的心”的观念是印度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哲学只有“心”,没有“宇宙的心”。道家的“道”,虽如老子所说“玄之又玄”,可是还不是“宇宙的心”。佛教传中国后,中国的哲学不仅有“心”,而且有了“宇宙的心”。性宗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所以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无知的个人还是渴求它们,迷恋它们。这种根本无知,就是“无明”,无明生出贪嗔痴恋。由于对生的贪恋,个人就陷入永恒的生死轮回,万劫不复。唯一逃脱的方法,就是将“无明”换成觉悟,即梵语“菩提”。佛教一切不同的宗派的教义和修行,都是试图对菩提有贡献。从这些对菩提的贡献中,个人可以在多次再生的过程中,积累不再贪恋什么而能避开贪恋的业。有了这样的业,其结果就是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这种解脱叫“涅槃”。也就是达到了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同一,或者说与所谓的佛性的同一;或者说,了解或自觉到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固有的同一,他是宇宙的心。
(2)二谛义:就是二重道理的学说,是中道宗(也称空宗)的观点。冯老认为,这种对涅槃的描述方法是负的方法。中道宗认为,道理分为两种,一是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俗谛;二是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并认为不仅存在有这两种道理,而且它们还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低一层次的真谛,在高一层次是俗谛。共有三个层次的“二谛”,当达到第三层次时,就达到了一切都被否定了,包括否定这个“否定一切”,也就达到庄子哲学《齐物论》中相同的境界,忘了一切,连这个“忘了一切”也忘了的状态。这种状态庄子称为“坐忘”,中道宗称为“涅槃”,达到第三层次的真谛就什么也不能说了。
(3)与“无”,即“超乎形象”同一的状态,就是涅槃:这是三论宗的僧肇的观点。他认为,涅槃与般若(圣智)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涅槃不是可知之物,般若是不知之知(无知)。
(4)顿悟成佛:道生认为,人皆有佛性,一旦认识本心,悟顿了与真理相契无间的豁然大悟,就进入了涅槃境界。这种一下子顿悟成佛的,世称大顿悟,而把渐进顿悟称为小顿悟。
(三)禅宗:静默的哲学。禅宗起源于佛法的“教外别传”。在佛教中,除有文字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尼佛直接传下来的,一直传到第二十八代的菩提达摩。南北朝时期,达摩来到中国,因而他被推认为中国禅宗的初祖。禅宗传到五祖后,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的创始人神秀强调宇宙的心,即道生说的佛性;南宗的创始人慧能也就是后来的六祖强调僧肇所说的“无”。禅宗有两句常说的话:“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前一句就是强调“宇宙的心”,后一句强调“无”。后来,禅宗的主流沿着慧能的路线发展下去。
1、第一义的不可说:空宗的第三层真谛,禅宗谓之为“第一义”。其本性就是不可说的,是“无”。如果给它起了名,就是给它定了义,就是给它一种限制,落入了言筌。第一义的知识,也就是不知之知。有些禅师用静默来表示,这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方法。从这点看,一切佛经都与第一义没有任何真正的联系。因为佛经都没有静默,而是在传教。所以,临济宗的义玄大师不主张读佛经,而主张读“公案”(即禅祖行止记述及语录)。因为禅宗的主旨是无心,即“无心说”。
2、不修之修:这是禅宗的修行的方法。禅宗认为,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良好的效果,但是不能长久。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无心做事,这也正是道家的“无为”和“无心”。道生大师的“善不受报”义,就是不修之修,他要求人们做事不求结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引起任何结果,那么在他以前积累的业消除净尽以后,他就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以无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开始的时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为了无须努力;开始时需要有心,其目的是为了无心。正比如为了忘记,先需要记住必须忘记。等到时候一到,终于忘记了记住必须忘记。不修之修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种知。这时的知,不同于原来的无明;不修之修,也不同于原来的自然。因为原来的无明和自然,都是自然的产物;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神的创造。
3、顿悟:禅宗认为,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佛,不论多么长久,必须达到高峰,就是顿悟。这种顿悟就好比飞跃,只有飞跃之后才能成佛。这样的飞跃,禅师称之为“见道”。在这种状态下,经验者已经抛弃了普通意义上的知识,达到不知之知。一个人若到了顿悟的边缘,就是禅师最能帮助他的时刻。这时禅师惯于施展他们的棒喝方法,即当头一棒或当头棒喝,帮助发生顿悟的“一跃”,于一念断处反照自心,见性成佛。所以悟后所得之道,称为“不疑之道”。
4、无得之得:顿悟之所得是“无得之得”。在禅宗看来,圣人的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圣人做的事,也就是平常人做的事。他自迷而悟,从凡入圣。入圣之后,又必须从圣再入凡。禅师把这叫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象征悟的成就的顶点。更进一步,意谓既悟之后,圣人还有别的事要做。可是他所要做的,仍然不过是平常的事。但意义却不同了。未悟之前叫“贪瞋”,悟了以后叫“佛慧”。故云: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此时,人不同了,虽然还是平常的事,但是他对任何事皆无滞着。“担水砍柴,无非妙道”。然则为什么“事父事君”就不能成为妙道?禅宗对此没作解释,不过,后来的新儒家做了逻辑的回答。

七、道家与法家、道家与道教、道家与佛学的比较
(一)道家与法家的比较:道家与法家代表了中国思想界的两个极端。
1、道家与法家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治道方面:二者皆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道家的观念,《庄子》认为,“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即君主的统@治方法是自己无为,而命令别人替他为,以无为用天下;臣子的功能 和职责,则是接受君主的命令,遵命而为,以有为为天下用。道家的这个观点也被法家吸纳,并运用于国家的治道方面。主张“无为而无不为”。法家认为,君主必需具备一种大德,就是顺随无为的过程。他自己应当无为,如“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让别人替他无不为,“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
2、法家与道家不同之处:
(1)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邪恶的,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
(2)在治道方面,虽然两家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法家认为,只要国家大以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并按法家的法术治国,中等智商的人,就能胜任国君之职;道家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法家讲究公正无私,即使是亲友,有惩罚必加之;即使是仇敌,有奖赏也要必加之。这么复杂的事,对于只有中等智力的人来说,是无法驾驭的,只有圣人才能真正驾驭国家的权力,治理好国家。
(二)道家与道教的比较:完全是不同的两码事。
儒家的古文学派清除了儒家学说中关于阴阳家思想的成分,这些被清除的成分,后来与道家某些学说相混合,产生了道教,老子被推认为教@主。道教在一定程度上是想取代佛教而发展起来的,它从佛教那儿借用了大量的东西,包括制度、大部分经典的形式、庙宇、神职人员、宗教仪式等等,最后终于变成了一种有组织的宗教,完全看不到先秦道家的哲学。道教早期以五斗米教、太平教为代表,后形成多种宗派,影响较大的有全真派、正一派。道家与道教完全不是一回事,道家教导人们顺应自然,道教却让人反乎自然。比如,老庄认为,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乎这个自然过程;而道教的教义却是想方设法避免死亡。道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这些显然是反乎自然的行为。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三)道家与佛学的比较:
道教一贯反对佛教,但是道家却以佛学为盟友。在出世学说方面,道家不及佛学。但在核心学说的神秘形式上,二者有相似之处:道家的“道”是不可名的;佛学的“真如”,也是不可言说的。它们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既不是“非一”,也不是“非多”。在魏晋时期,道家与佛学经常相聚“清淡”,中道宗与道家哲学相互作用慢慢有了“禅”的精神,产生了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支,它真正是道家哲学与佛学最精妙之处的结合,对后来中国的思想、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道家与佛学相似处主要在:
1、佛学讨论的中心问题,与道家讨论的中心问题,都突出“有”、“无”二字。不过这种相似在某些方面只是表面的相似,只有当道家将“无”说成“超乎形象”时,佛家将“无”说成“非非”时,这两家的相似才是真正的相似。
2、利用不同的层次进行讨论,一个层次的说法马上就被高一层次的说法否定,到了第三层次,一切都否定了,包括否定这个“否定一切”。最后达到了道家谓之的“坐忘”境界,佛学谓之的“涅槃”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重磅 | 王德峰:在这个时代,我们如何安心立命?(内附音视频)
书单推荐《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下
《中国哲学简史》佛教与中国的佛学有什么不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