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宋诗人翁卷哲理诗三首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有《四岩集》、《苇碧轩集》。代表作《乡村四月》被选入人教版课本。

冯公岭

《冯公岭》

乱峰千叠拂云霓,辐合坑崖立似梯。

曾向括州州里望,众山却是此山低。

诗歌的首联描写冯公岭雄奇的山势,“乱峰千叠”的景象直插云霄,山峦叠起,辐辏聚散。这些陡峭的悬崖不时突出,与山崖上的坑洞犬牙交错,看起来就如同高耸入云的天梯。紧接着,诗人的视角由内转外,回忆起从永嘉城内眺望冯公岭的感受,结果二者完全不同。从内部看冯公岭,似乎高不可及,险峻难越。但是从远处眺望整个括苍山脉,冯公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谓“众山却是此山低”。此诗蕴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如果脱离它所处的环境孤立地观察的话,就不能得到其真实的面目,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这就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学会转换视角,跳出圈外,改变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

《观落花》

才看艳蕾破春晴,又见飞花点点轻。

纵是闲花自开落,东风毕竟亦无情。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日里落花的景象,但作者的着眼点并非对落花细节的刻画,而是被吹落繁花的凶手“东风”的无情勾起了感慨,诗歌语言流畅,富含哲理。首联的两句描写的都是花,但是前者是花未开时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后者则是满地狼藉的衰败景象。诗歌的尾联承接上文落花而来,点明诗人心中的感受。即使花朵是按照自然生长的规律败落的,但这“无情”的东风却一点也不懂得珍惜。作者心中明白,个人再有诸多不舍,也无法改变自然规律。此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世间万物都是在不停变化的,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只能认识它并加以利用。

《山 雨》

一夜满林星月白,且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这首诗题目是“山雨”,可是诗人却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证明无雨,构思新奇。此诗借助如何观察落雨这一细节,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若干阶段。首联作者描绘了晚间自己的所见所闻,天空中满天星斗,月亮也高挂天边,天空中没有半点云彩,也听不到任何雷声。这种种迹象使作者形成了今夜无雨的主观认识。第三句“平明忽见溪流急”,写的是诗人平明时分见到湍急的溪流,这意味着水位的上涨。诗人随即领悟,水位上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别的地方下雨了。首尾两种不同的结论都是作者根据亲眼所见得出的,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从现实来看,明显是后一种结论更符合现实。这反映了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作者晚间看到的景象是感性认识,它是认识的低级阶段。作者第二天根据溪流上涨的现象推理出下雨的结论,这明显属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无论是“星月”“无云”“无雷”,还是“溪流急”,都属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假如我们只停留在认识的初级阶段,那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认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最富有哲理性之诗词(图文)
哲理诗大全
好美的诗词意境: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
9、人们会感觉到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可靠——《论心想》
陈嘉珉:读彬宇先生《国学旨归:干支哲学》赋偈(119)——第二章:人是时间的函数\第三节:周易唯象学揭秘中国文化(之四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