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书文《三略·中略》全文·注释·译文
  三略·中略
  
  2.1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①,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②,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 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 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者③,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④,王职不废⑤。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 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 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霸者⑥,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 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注释】
  
  ①三皇:传说中远古的帝王,说法不—,下面列举七种:1.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2.天皇、地皇、人皇(《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3.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引《春秋纬运斗枢》);4.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引《礼纬含文嘉》);5.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号》);6.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7.伏羲、神农、黄帝(《尚书序》、《帝王世纪》)。
  
  ②帝:指传说中的五帝,说法不—,下面列举四种: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世本》、《大戴礼.五帝德》、《史记.五帝本纪》);2.太 (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 、颛顼(《礼记.月令》);3.伏羲(太 )、神农(炎帝)、黄帝、尧、舜(《易.系辞下》);4.少昊、颛顼、帝辛(帝喾)、尧、舜(《尚书序)、(帝王世纪》)。
  
  ③王:指三王,即夏、商、周三代的创始人夏禹、商汤、周文王(—说将周文王、周武王并为—王)。
  
  ④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 《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日会,殷见日同。”郑玄注:“时见者,言无常期;殷,犹众也。”也就是说,诸侯有事即朝见叫会,众诸侯同时朝见叫同,合在—起说,泛指朝见。
  
  ⑤王职:朝廷的官职。 《左传.定公四年》:“取于有阎之土,以供王职。”
  
  ⑥霸:指春秋五霸,说法不—,下面列举三种:1.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2.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孟子.告子下》赵岐注);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赵王勾践(《荀子.王霸》杨谅注)。
  
  【译文】
  
  三皇没有言论而教化流行四海,所以天下人都不知道归功于谁。
  
  五帝体察天效法地,有言论、有命令,从而天下太平。 君臣有功互相推让,四海之内教化传布,百姓不知出现这样局面的原因。 所以使用臣下不必依靠礼请和奖赏有功,君臣关系就能和美而没有妨碍。
  
  三王用道制约人,使人心悦诚服;设立规矩防备世道衰退,使天下诸侯前来朝见,朝廷的官职不废。 虽有甲胄兵器准备,却没有战争的祸患。 君主对臣下没有怀疑,臣下对君主也没有怀疑。 国家稳定君主平安,臣下以大义身退,君臣之间也能和美而没有妨碍。
  
  五霸用权术制约士,用信任结交士,用奖赏使用士。 信任减弱士就会疏远,奖赏减少士就会不服从命令。
  
  【段意】
  
  本段描述了三皇、五帝、三王、五霸的政治情况,具有明显的厚古薄今色彩。按照他的说法,时代越古越理想,社会越发展人心越不古,离理想社会越远,显然是—种倒退的理论。
  
  2.2 《军势》曰①:“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
  
  【注释】
  
  ①《军势》:古代兵书,已失传。
  
  【译文】
  
  《军势》说:“出兵行军,将帅军务在于自行决断;如果一进一退都由朝廷控制,那么战功难成。”
  
  【段意】
  
  本段说的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
  
  2.3 《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①,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注释】
  
  ①邀趋其利:遨,求;如“邀功”即求功。 趋利,意也为求利。 “邀趋”叠用,有强调热衷于求利之意。
  
  【译文】
  
  《军势》说:“使用有智谋的人,使用勇敢的人,使用贪婪的人,使用愚笨的人:有智谋的人乐于建功立业,勇敢的人喜好实现他的志向,贪婪的人热哀于求取利禄,愚笨的人不知顾惜性命,根据他们最根本的特点来使用他们,这是军中微妙的权术。”
  
  【段意】
  
  本段讲述要使士兵效死,就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来使用他们。
  
  2.4 《军势》曰:“无使辩士谈说敌美①,为其惑众。 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
  

  【注释】

    ①辩士:能言善辩的人。 《韩诗外传》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译文】
  
  《军势》说:“不要让能言善辩的人谈说敌人的好处,因为他会惑乱众人。 不要让仁慈的人主管钱财,因为他会多给予钱财以附和下面。”
  
  【段意】
  
  本段讲的是经验之谈。 不让辩士谈说敌美,不让仁者主管钱财,都是为了防止产生不利于军队的负面影响。
  
  2.5 《军势》曰:“禁巫祝①,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注释】
  
  ①巫祝:古代搞迷信,妄称能通鬼神、卜吉凶的人。 《史记.荀卿列传》:“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极祥。”
  
  【译文】
  
  《军势》说:“禁止巫祝,不准为官兵卜问军事上的吉凶。”
  
  【段意】
  
  本段讲述军中禁止巫祝搞迷信活动,显然也是为了防止扰乱军心。
  
  2.6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财①。 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注释】
  
  ①义士:有节操的人。 《左传.桓公二年》:“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杜预注:“盖伯夷之属。”
  
  【译文】
  
  《军势》说:“使用有节操的人不用钱财。 所以有节操的人不为不仁的人效死,聪明的人不为昏庸的君主谋划。”
  
  【段意】
  
  1.11 说:“军无财,士不来。”是对—般的士而言。 本段则强调“使义士不以财”,两段互相补充。
  
  2.7 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 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①。
  
  【注释】
  
  ①身蹶:栽跟头。 《战国策.秦策二》:“恐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史记.范睢列传》采用此段,译“身蹶”为“身死”。 是司马迁理解“身蹶”即为“身死”。
  
  【译文】
  
  君主不可以没有德行,没有德行臣下就会背叛;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就会丧失权力。 臣下不可以没有德行,没有德行就没有什么可以事奉君主的;不可以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国家就会衰弱,威严太盛则会栽跟头。
  
  【段意】
  
  本段讲述君主和臣下都需要“德”和“威”。 在臣下“不可以无威”之下又补充了—句“威多则身蹶”,说明臣下的“威”是有限制的,只能在君“威”之下。
  
  2.8 故圣王御世,观盛衰,度得失,而为之制。 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①。 世乱,则叛逆生;王泽渴,则盟誓相诛伐。 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②,然后加之以权变。 故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
  
  【注释】
  
  ①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 王六军,次国二军,小国—军。”方伯,商、周时—方诸侯之长。 如周文王曾为殷末西方之方伯,称西伯昌。 《礼记.王制》:“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 ②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参1.1。
  
  【译文】
  
  所以圣王统治天下,观察盛衰,考虑得失,而定下制度。 所以诸侯两个军,方伯三个军,天子六个军。 天下混乱,就会产生叛逆;天子的恩泽竭尽,诸侯就会结盟立誓互相攻伐。 德政相同势均力敌,谁也消灭不了谁,就收揽英雄的心,与众人同好恶,然后再加上权术机变。 所以不用计策就无法决嫌定疑,不出奇招就不能破奸灭寇,不施阴谋就不能成功。
  
  【段意】
  
  本段主要讨论了乱世诸侯互相攻伐,在势均力敌的条件下谁能取胜的问题。除了重复《上略》第—段的“揽英雄之心”和“与众同好恶”两条外,又加上了“权变”、“计策”、“谲奇”和“阴谋”。
  
  2.9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①,智者师古。 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 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②。 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 夫人众—合而不可卒离③,威权—与而不可卒移。 还师罢军,存亡之阶。 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 故霸者之作,其论黢也④。 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⑤,故世主秘焉。

  【注释】
  
  ①法地:效法地。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史记.淮阴侯列传》:“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③卒:通“猝”。
  
  ④狡:通“驳”,杂。 《荀子.王霸》:“粹而王,狡而霸,无—焉而亡。”杨谅注:“狡,杂也。”
  
  ⑤势:威力。
  
  【译文】
  
  圣人体察天之道,贤者效法地之理,智者学习古之史。 所以《三略》是为衰世而作的。 《上略》设立礼赏,识别奸雄,显示成败;《中略》区别德行,研究权变;《下略》陈述道德,考察安危,说明残害贤人的罪过。 所以君主精通《上略》,就能任用贤人,打败敌人;精通《中略》,就能驾驭将帅,统领士众;精通《下略》,就能明白盛衰的根源,研究治国的纲纪。 臣下精通《中略》,就能保全功业和自身。 高飞的鸟死了,良弓就要收藏起来;敌国灭亡了,谋臣就要灭掉。 所谓灭掉,并不是消灭他们的身体,而是说剥夺他们的威势,废除他们的权力:在朝廷上封赏他们,给他们臣子中最高的爵位,来表彰他们的功劳;给予中原最好的国土,使他们的家富足;赏赐美女珍玩,愉悦他们的心。 士众一经编为军队就不能仓促解散,兵权一经授予就不能马上改变。 将帅结束战争率军回朝,是君主通向存或亡的阶梯。 所以用爵位来削弱他们的实力,用国土来剥夺他们的兵权,这就是所谓霸者的策略。 所以霸者的行为,它的理论是很复杂的。 保存社稷,收罗英雄,这是《中略》的威力所在,所以历代君主都把它当作秘要。
  
  【段意】
  
  本段概述了《上略》、《中略》、《下略》的内容要点。 着重讲述了君主在将帅“还师罢军”以后,要用爵位和封土来削弱他们的实力,剥夺他们的兵权,以保存社稷。人臣也要明白“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的道理,求得“全功保身”。
  
  【温馨提示】
  
  如需查阅三略全文,点击《三略译注》查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虎通义·说谥
《白虎通德论》之《号》原文
黄石公​:《三略》之中略 (白话译文 原文)
《白虎通德論》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
三皇五帝纪年表
中国历史之上古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