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做专家的专家

李子勋老师的遗著,《婚姻的真相》,12月上市。刚收到编辑的赠书。想到李子勋师离开我们已经年了,遗惠于人。不由得感慨。

早在此就一直聊聊的工好借这本书的由头,表达一点我的追思

李子勋老师恐怕是上一代心理治疗师中,最被低估的一位。低估当然不是知名度上的,而是对他专业成就的认可。不熟悉他的专业工作者,常常因他在大众媒体上的曝光,就把他看成一个「会讲话」而出名的电视专家,未必对他在系统治疗理论上的建树,和实践中的深厚造诣形成过足够认知。

现在看,这是一位近乎大师级的咨询师

之所以还要说「近乎」,没有挑剔的意思,只是我的学识远远不足以对大师们做品评排序,不敢冒昧结论。在我看来,都是一样高山仰止)。

这本《婚姻的真相》分为25章,各讲一个选题,从婚前焦虑讲起,既有养育下一代、家务分工、跟老人相处等日常事务,也包括出轨、无性、冷暴力等社会热点。从选题上看像是一本大众科普书。但每个题目的阐释都有新意,形式也不同流俗:每个题目下面都有两对不同的夫妻在说话,东东是丈夫,西西是妻子,这对小夫妻打擂台;另一对是子木先生和夫人,作为过来人解说自己的经验。

这位子木先生,大概就是李老师的夫子自道。除了自己现身说法,他还邀请西西和东东一起坐下来聊聊。这时候,他是驾轻就熟的家庭咨询师。

  • 西西:东东总是回避我们之间的问题,不和我交流。每次一说到正事,他就不回答、不理睬,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好。

  • 子木先生:东东就是这样的性格,还是只是不想和西西交流呢?

有家庭咨询经验的人,当能看出这举重若轻的一问里,有多少年的火候。既接住来访者的抱怨,又用一种好奇的态度,把婚姻中的「罪状」软化为互动过程中的一种自发呈现,同时抛出了两个不一样的假设,轻轻巧巧消解了空气中的火药味。

李子勋老师也不是炫技,只是随手为之。

这让我想起十多年前的《心理访谈》。我和很多人一样,也是在这个节目上第一次认识的李老师。初见时只觉得温文尔雅,讲话不温不火,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慢悠悠地提问,也没讲什么了不起的大道理。但很多家庭在一期节目中就有了触动。

那时我在大学心理系念书,有点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对「电视专家」这个身份天然抱有一种不信任感。总觉得讲的都是大白话,没有展现出我们引以为傲的「专业度」:你连案例概念化都没有,做什么咨询?甚至,别人问我对这个节目的看法时,我还说过类似的话,说这只是聊天,不算正规的心理咨询,正规心理咨询不可能一次解决问题。

年轻时见识浅,打脸了。

后来我自己学了系统心理治疗,我才知道人家做的就是心理咨询,而且是一等一的咨询功夫。既然只能见一次,就充分利用这一次机会,能解决多少是多少。用当事人熟悉的语言,你怎么说,我就怎么问。又紧贴住对方的需求,你往哪走,我就往哪跟。如此随和,几乎感知不到专家的身份。

专业的理论和技巧,全隐藏在一字一句里。

翻这本书的时候,当时的震撼又回来了:

  • 子木先生:东东怎样解读自己不愿和西西交流的状态?沉默也是一种无声的交流吧?

  • 东东:如果沉默也算一种交流的话,我是在表达一种态度吧。

  • 西西:你的什么态度?我不知道。

  • 东东:……(沉默)

  • 子木先生:如果现在东东的沉默,正在传递一个信息,想想看,它在表达什么?

专业工作者在这里可以看到多重技术的运用:改释、外化、活现。但是李老师一个专业名词都不提。他从来不说:「注意,我要放大招了!这是一个循环提问!」他只是问。你完全能听懂他问的每一个字,问完你就没法不开始思考。而只要你开始思考了,新的信息就会产生。哪怕你不回答也是一样(他笑笑:沉默是在传递什么信息?)。

  • 子木先生:依照你们平日的经验,在哪些情况下,东东会更愿意主动和西西交流?

  • ……

  • 子木先生:西西在心里对东东的态度,和通过语言表达的态度是一致的吗?

  • ……

  • 子木先生:好像你们这一刻的交流开始顺畅了?如果下次西西发现自己又想和东东用语言交流了,要怎样做才能更有效?

全部都是提问,提问,提问:循环提问,假设性提问,例外提问,解决取向提问,资源取向提问……提问代表着「求教」和「无知」,承认自己无知才会问个不停。这和我们一般意义上对「专家」的期待是相悖的。专家应该有答案,作为给求助者的灵丹妙药,就算先提问题,问完之后也要给予反馈:求助者哪些回答是对的,哪些不对,如何调整才会有所进益……这才是专家。如果问就是为了问,问到什么就接受什么,那么真相在哪里?

李子勋老师十几年前就想通了:没有真相。

我们今天讲后现代,讲建构主义,讲自循环系统中存在多于一个的本征态方程的解,这些说法放到今天都稍显激进,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接受,更何况在十多年前,后现代哲学的蒙昧时期。很难想象李子勋老师怀着怎样的孤独,作为中德班的首期学员,京城的名医,亿万观众瞩目的大专家,却始终坚持着「去专家化」的工作原则,带着温和的浅笑,目光不移地把守住他的立场——我没有答案。

一个专门不做专家的专家。

重要的是,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说回《婚姻的真相》,这本书从头到尾就在说这样一件事:你看到了什么,你的真相就是什么。男人、女人,都各自有看法。它们不一样,同时又都是真相的一部分。重要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大家有机会坐下来,谈一谈各自眼中的世界。

于是才有了这本书,25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对话不是为了寻找答案,对话本身就是答案。

这不是为了故作中立,心里有态度却闭口不提。在每个主题下,「子木先生」都坦率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也不认为这些想法有任何特权。说这些话的只不过是一个懂点儿心理学的普通人。子木夫人就常常毫不留情地站出来,表达完全相反的立场,有时还会揶揄他,质疑他。这种呈现本身就是在传达:专家也只是是一个人,在一段关系里他有权拥有自己的看法,同时那也只能是他自己的看法。即使身边最亲近的人,看到的也常常不一样。

这,就是婚姻的真相。

推荐所有夫妻都看看这本不给答案的书。它会让你有愿望坐下来,和你的另一半一起聊聊。

同时,这本书也推荐所有从事婚姻和家庭咨询的专业工作者一读。每一个议题下的夫妻对话,都可以当成一段简短的案例教材,家庭咨询师可以学习子木先生的每一处提问,既像大白话一样不着痕迹,又如教科书一般精准、犀利,恰到好处。——专业人士看过就知道我所言非虚。有些提问是值得反复抄写和记诵的。那是一位先行者筚路蓝缕的探索,是一位家庭治疗大师三十多年的功力凝聚,也是一位早逝的智者留给这个领域的珍贵遗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婚姻的真相:愤怒与不满的外衣下,是对爱的渴求
夫妻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吗
婚姻的残酷真相:少期待,有底气,留后路
秦友团思考篇(84)——别用提问掩盖你缺乏学习能力的真相
电动车电池专家
《婚姻的真相》:都说“女大三抱金砖”,我却苦不堪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